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侦察兵-第1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得归他自己所有。

一路除了玉门关,经过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诸国,最后在于阗转个弯,又沿原路返回。这段路途之中,梅仁幸带着手下近两百人的商队,在茫茫大漠中跋涉,一趟下来,赚足了不下十万贯的财产,让这位没人性的梅大人顿时喜笑颜开,连说此趟路途划得来。

就在他的商队从焉耆到高昌的路上,遇到了王玄策领导的大唐使团。

由于当初乃是逃命,什么粮食清水尽皆没有。在逃离高昌两天之后,只好才用当初张允文追击伏允可汗时才用的方法,刺马饮血,生食马肉。

三十七人带着的三十七匹马一天天减少。终于到了两人一骑的地步。然而,他们却还没有到达焉耆。这一切却是归结于众人之中无一人识路。大漠茫茫,连抓一个旅人商客都抓不到!

眼看就要陷入困境的时候,他们遇上了梅仁幸。

虽然没有见过这位梅大人,可是,王玄策却是知道那个属于调查院的,看起来极其隐蔽的记号,在验证了梅仁幸的身份之后,便让他将使团的消息送回长安。

梅仁幸不敢怠慢,当下便用暗码写下了密信,传到陇右道的调查院,接着传到长安。

而商队依旧前往高昌,而使团依旧前往焉耆。不过从商队那里,使团得到了足够的马匹和补给。

“混账!”李世民在看完张允文送来的情报之后,一巴掌拍在几案之上,顿时几案上的笔墨纸砚等东西齐齐一跳。

李世民站起身来,一脸忿忿的在屋内来回的踱着步子。转过头,对张允文道:“朕前些日子在合计,说这王玄策应该回来了吧,可是却传来这样一个消息!”

不待张允文回话,李世民接着道:“前几年,那高昌买了一批弩机回国,其军队战力大大提高,还和西突厥打过一仗,朕以为这高昌定然不会导向西域,却不料如今还是倒向了西域!这是朕的失策啊!”

张允文赶忙说道:“此事怪不得陛下,这麴文泰反复无常,实乃小人一个。今日倒向突厥,又有何奇怪!不过是王玄策他们恰逢其会罢了!”

“可是,可是朕派出的使团竟然被高昌袭击,损失了八人!这高昌视我大唐于何物,置我大唐于何地?”说道后面,李世民已是双目赤红,气息渐粗了。

张允文知道,这李世民是一个极爱面子的人,高昌此举,无疑是在他的脸上抽了一记,这让李世民如何能接受?先且不说棉花问题,往县城等人连麴文泰的面都没见着,还说什么棉花啊!

“朕欲讨伐高昌!”片刻之后,李世民说出这样一句话来《“朕要生擒麴文泰,彻底灭亡高昌!”

张允文听了,却是默默不语。

他这一沉默,李世民倒是开口问道:“允文啊,你说说这讨伐高昌,能否可行?”

张允文沉吟片刻,整理了一些思路,说道:“这讨伐高昌,有四点有利条件,两点不利条件!”

李世民知道张允文将要唱片大论,便又坐回书桌之后,慢慢的品了一杯茶,听张允文说起来。

“先说说有利条件。其一,高昌袭击我大唐使团,我大唐诏告天下,吊辞伐罪,出师有名。其二,大唐军改完成,其边军之战力,蒸蒸日上,攻取高昌,一来可以检验边军战力,二来也可以让那些对军改颇有微词之人闭口。其三,我大唐自贞观四年始,连灭突厥、吐谷浑两大强国,另与蛮夷小战无数,尽皆取胜。大唐兵威,已然深入人心,其势已成。所谓‘流水之疾可以漂石者,势也!’借势而为,战则必胜。第四,从地理位置上讲,这高昌城乃是我大唐收复伊吾之后的西域第一镇,且北通突厥,东连铁勒,南临大唐,实为战略要冲之地。若是大军攻取此处,则无论是突厥、铁勒,还是西域诸国,尽皆俯首!”

李世民点点头:“允文说得不错,若是攻取了高昌,就等于在整个西域、草原扎下了一颗钉子!”

“至于不利条件嘛,其一,高昌距长安万里,来回一趟便需两月,且其间多有碛漠,茫茫千里,不见人烟,没水源,没有草料。夏则酷热如火,冬则铁衣冻裂,条件之恶劣,比起当年之吐谷浑之战,亦是遑不多让。其二,如今驻守陇右之军乃是左卫阿史那社尔,此人曾与高昌有旧恨,若是由他为主帅,恐城破之日,片瓦不存,有损我大唐仁义之名。所以臣建议另派大军与之合兵一处,共讨高昌。”

此言一落,李世民更是面露赞同之色。

“听得允文这样一说,朕伐高昌之心,更是坚决了!明日朕便要在参谋院召开会议,讨论此事,也听听药师等人的意见!哼哼,区区高昌,竟敢袭我大唐使臣,此仇若是不报,朕有何面目面对天下子民!”

说道后面杀意凛然。

感受到这股强烈的杀意,张允文不由暗念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就在李世民下定了讨伐高昌的决心时,在西域的焉耆城里,焉耆国王正在接见王玄策。

王玄策带着使团到达焉耆已经有半个多月了。在这半个多月里,王玄策等人所遇甚礼,上至焉耆国王,下至平民百姓,对于这大唐使团还是挺欢迎的。

“天使大人,据往来的商人报告,说是高昌已经集结了超过五千士卒,准备了大量的粮草,兵锋恐怕是冲着我焉耆来的!大人啊,焉耆危急,还请大人向大唐请派援兵吧!“穿着一丝白色丝绸衣衫,带着宝石项链的焉耆国王向王玄策道。

王玄策却是摇摇头:“尊敬的国王陛下,大唐最近的边军离此处就有将近千里之遥,就算我派人求救,他们也不一定能赶得来,所以,陛下还是放弃这种想法吧!”

焉耆国王顿时大惊:“什么,天使大人,若是大唐不来援军,我焉耆该如何办啊?我焉耆举国之兵也不过七千,且经久未战,比起高昌兵来,还是差了许多啊!”

王玄策眼中顿时闪过一丝精光:“不知陛下是否信任我等?”

焉耆国王先是一愣,接着便点点头:“天使大人乃是天国上使,本王,本王自是相信了!”

王玄策站起身来:“若是陛下能将手中兵马交与在下,在下定当击退高昌兵马!”

此言一出,焉耆国王倒是犹豫起来,想想也是,这军权若是交与一个汉人手里,万一这大唐使者起了什么不该有的主意,那又该如何是好?

“唔,此事,此事恐怕不行,朝中大臣还有几位叔父定会反对的!”焉耆国王说道。

王玄策似乎早已知道会是这种情况,只见他不介意的笑了一笑:“陛下不肯,此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在下有另一事相求,还望陛下同意!”

“何事?”

“还望陛下能借我向导数名,在下愿前往龟兹,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为陛下借兵三千!”王玄策自信满满的说道

正文 第三百三十一章 千帆竞渡

 烟波浩淼的海面上,层层波浪翻涌如山。夏季的狂暴的海风从海面上吹过,在掀起波澜的同时,也吹动着一张张大帆鼓胀。强劲的力道将这巨舟推得行进飞快。

这是一支庞大的舰队,艨艟斗舰,大小船只加起来,足足有五十多艘。这些船中,大者高达五丈。长近二十丈,小者仅仅能载百石。

这便是从登州出发,往东瀛进行贸易的大唐船队。这些大船尽是唐军水师,小舟却是那些,民间商人的船只。大船之上拍杆、撞角之类的武器还没有拆除,便在上司的催促之下,满载着货物,与那些民间船只一道,编成一支巨大的舰队,往东瀛而去。

当这支舰队劈波斩浪,在经验丰富的渔民的导航之下,历时三个月,到达东瀛的九州岛上的时候,那些东瀛人惊慌的表情,却是让唐军上下愣神片刻,然后便轰然大笑。

如今的大唐水师统领乃是张大亮这位大将军。而统领这只船队的也是一名老将,叫做徐成,如今意思五十多岁了,以前乃是水盗出生,对于这水上之事,那是了如指掌。李大亮任水军统领的时候,他不过是一个统领五艘船的小舰队的将军,如今混了许久,还是一个在那个位置之上。

到李世民下诏令行海贸之策时,这位老将军以出众的技术和对大海天气了如指掌,成为了这支官民混编舰队的统领。至于徐成的副手,却是一位刚刚从军事学院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叫做刘仁轨。

对于这位刘仁轨,徐成一见他时,便对这位刚从军事学院毕业的年轻人微微不屑。看看他那皮肤,比起自己来可是白多了,哪里是个能干事的主儿?

对于徐成的蔑视,刘仁轨是知道的,但是他知道,光凭一张嘴是不能让这位水盗出生的将军服气的,要靠手和脑子,只有做出能让徐成刮目相看的事迹出来,这位徐将军才会看得起自己。

于是,刘仁轨一直兢兢业业,上下打理着这支舰队,将这舰队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好将那学院之中学来的知识用于实践。比如说旗语。

在桅杆之上悬挂不同的旗帜表示不同的命令,在甲板上的水手挥动手中大旗,做出不同的姿势来,也是下命令。凭借这旗语还有平时的表现,刘仁轨终于得到了徐成的认可。

舰队除了九州,沿着海岸线航行,四国、本州也一一去了,甚至还见到了东瀛的天皇。

舰队听说东瀛将他们皇帝的名号称为“天皇”时,心头皆是愤怒无比。大唐皇帝称“”天子〃,而这弹丸之国的皇帝却称”天皇“。这置大唐于何地?

当下,一些愤怒的士卒便嚷嚷着要杀上东瀛皇宫去,将那所谓的“天皇”执于阶前。

最后刘仁轨和徐成压住了这些士卒,不让他们这般冲动,却吩咐他们,平时航行的时候,注意描绘海岸线图和收集关于东瀛的资料。众士卒闻言,欣喜若狂,要知道,每一次作战之前,都是要先收集对方的情报。刘仁轨这般吩咐,分明是存了攻打东瀛的想法。

收集情报是由士卒们在私底下秘密进行的,而刘仁轨他们却是在和日本的各个幕府以及天皇做着生意。

如张允文所料,这从中原运来方的或货物在运抵东瀛之后,身价至少翻了十倍,尤其是笔墨纸砚和书籍一类的东西,东瀛人更是愿意花上二十倍、三十倍的价钱购买。

当货物卖的七七八八的时候,刘仁轨粗粗估计了一下,次次海贸,竟然赚得了六十万贯的利润,实在是令他咋舌不已。

拿出一部分钱来,又在东瀛大肆购买了一番。尤其是黄金和白银,这些家伙足足装了两船回来。若是张允文在此,定会阻止这些士卒的举动,在大唐的通用货币为铜钱的时候,这些家伙大肆买进黄金,难道就不怕黄金多了,不值钱了么?

就这样,这支舰队乘着夏季狂暴的海风,横渡东海,返回了中原。

“陛下!”

朝会之上,掌天下度支的温彦博满是激动的说道:“此次舰队共计运回黄金五千斤,白银一万三千斤,东瀛特产无数,粗粗算下来,共计获利七十万贯!”

这个数字一出,众臣顿时哗然。当初李世民就说过海贸赚钱,然而没想到却是这般赚钱,简直就是一颗摇钱树啊!那些身后有家族的大臣不由纷纷嘀咕着等散了朝会,便让家中组织舰队,出海航贸。

就连李世民也是大吃一惊:“温爱卿,你刚才说是多少?”

“禀陛下,七十万贯!”

李世民顿时一呆,随即咳嗽一声,哈哈大笑道:“朕当初便是瞧见这海贸利润之巨大,这才下令海贸的,如今看来,朕所行之令,倒是无错啊!”

群臣顿时同时躬身道:“陛下圣明!”

李世民又是得意的大笑几声,目光却是看向张允文。要不是当初张允文竭力保证,恐怕就算是李世民,也会因自己的怀疑和群臣的质疑二放弃这道政令吧!

“好,既然这号,海贸利润如此巨大,那朕便下令扩大其规模,这次不仅要去东瀛,还要去高丽、新罗诸邦,凡是能同我大唐贸易之国,皆可纳入贸易对象范围!”

这海贸得巨利的消息传遍整个大唐的时候,那些曾经犹豫的世家也憋不住,开始营造大船,准备出海了。

一时间,从山东到江南,无数艘大船张帆以待。

而这时,李世民却是在和李靖等一干军方高级将领在参谋院里商量着高昌之事。

只听李世民道:“诸位爱卿,朕曾排除使团前往高昌,向高昌国王麴文泰提出购进棉花种子之事,然而我大唐使团在高昌却是遭到了袭击!来,具体之事,由张允文细细道来!”

张允文站起身,轻咳一声,清清嗓子,将王玄策等人从到达高昌胡的所遇之事细细到来,最后,慷慨的说道:“高昌本为我大唐属国,如今竟然袭击我大唐使团,幸亏我唐军士卒拼死突围,这才没有尽墨于此!高昌麴文泰之行为,实在让人愤怒不已,所以臣建议,出大军以灭高昌!”

张允文此言一落,众位将军顿时纷纷站起身来,出言说是愿意领兵出征,彻底灭亡高昌。

看着这些一个个肌肉发达的将军争着在李世民面前表现,张允文却是将目光移向了李靖。

而李世民的目光也正望着李靖。

头发花白的李靖沉吟片刻,终于说道:“臣以赞同出兵讨伐高昌!”

张允文心头大喜,正要说些什么的时候,忽然听见殿外传来一声尖利的声音:“老奴冒昧打扰,还望陛下恕罪!”

霎时间,殿内一下子安静起来。

李世民皱着眉头说道:“有什么话赶快说!”

张允文也是心头抱怨这内侍的不识趣,这么热烈的氛围,竟然被他给打断了!

只听那内侍说道:“禀陛下,外面来了一位调查院的官员,说是有极其重要的事情找张允文张大人,所以逼着老奴前来通报!呃,还望陛下见谅!”

听得这个消息,众人当下尽数将目光集中在张允文身上。

张允文心头却是暗怒,调查院哪个家伙竟然如此的不识趣,没看见老子正在开会么?

当下向殿内众人抱抱拳,决定先出去教训一顿那个家伙再说。

来到殿外,只见一个身影正在焦急的踱着步子。这人却是陈全康。

“大人!”一见张允文,陈全康迎了上去,“大人,西域有消息传过来了!”说着,还晃动了几下手中的纸张。

张允文接过纸张,粗粗一扫,顿时发出一声大笑来:“哈哈,实在是天助我大唐啊!这王玄策果然是一代纵横家!”

陈全康知道此事事关重大,在递上纸条之后,便自动的消失了。

张允文则是兴冲冲的拿着纸条冲入殿内:“陛下,大喜啊!”

李世民早就听见他在外面的狂笑声和大吼声,闻言当下笑道:“有什么喜事啊?”

张允文当即递上纸条,口中说道:“高昌王麴文泰在袭击我大唐使团之后,竟然又出兵攻打我大唐属国焉耆,谁料大唐使团便是逃亡于焉耆。使团正使王玄策听闻高昌来攻,单人入龟兹,借来龟兹兵三千,与五千焉耆士卒在大唐士卒的协助之下,夹击五千高昌士卒,大获全胜,斩敌八百,俘虏一千,余者溃逃!”

一听到这个消息,众人不由同时吸了一口气。这大唐使团他们是知道的,只剩下三十七人。而焉耆国长期处于高昌欺压之下,其军战力比起高昌士卒来说,实在是差了一截。想不到竟然击败了高昌来犯之敌。当然,明眼人一看便知,能击败高昌的关键却是在王玄策带来的三千龟兹兵身上。

“哈哈,这王玄策果真有苏秦张仪之才啊,合纵缔交,周旋诸国,真乃是人才啊!等他回来,朕定要好好赏他!”李世民看完纸上的消息,眉飞色舞的笑道。

“如此看来,这高昌之兵不足为虑啊!陛下若是给我五千兵马,老夫定能灭了高昌!”一名老将军拍着胸脯出言道。

“老臣只要三千!”

“老臣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