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侦察兵-第2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枭雄本色,派遣大军进攻那些不派兵的部落,胜则掳其人以为兵,败则纵火焚山,将部落所需全部烧毁,迫其迁徙,免得帮助唐军。

除了这些纵横之术外,渊盖苏文一面加固荣留王高健武留下的“长城”,一面在辽东和鸭绿水以及干山山脉之间广大地区集结兵力,构筑军事据点,并大力加强辽东城、白岩城、扶余城、新城、盖牟城、安市城以及乌骨城、卑沙城等诸城的防御力量。

经过前隋杨广的三征高丽,这些高丽人在战争之中将守城之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当初杨广便是败在这些坚固的城墙之外。有这些厚实、高大的城墙拖着,完全可以拖到冬天,拖到唐军粮草不足,而后自动退兵。

渊盖苏文便是做这般想法。

最后一条措施便有些严苛了。他下令南迁诸城池及辽东地区的居民,收缴其粮食。

这么做的目的便是彻底杜绝唐军取粮于辽东的想法,实行严格的坚壁清野,让唐军找不到一粒粮食。

然而这个严苛的命令却是引起了居民的不满。这些居民纷纷携家带口,带着粮食细软,躲进了山林之中。面对这苍茫山林,就算是倾大军之力,也不可能将逃入山林之人挨个清查出来。所以,渊盖苏文只好放弃了这种想法。

这些措施的实行同样是大张旗鼓,当然,那派遣使臣前往薛延陀和向靺鞨等部落借兵之事还是秘密进行的。通过调查院分布在高句丽的探子,张允文很快就知道了渊盖苏文的这些措施,就连那暗派使臣之事也不例外。不过关于这些事的情报非常简约,就那么几句话。

看到渊盖苏文采取的措施,张允文不由冷冷一笑。历史上渊盖苏文的这些措施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李世民在连克了十余座城池之后,便察觉到若是挨着一个个的拔掉这些城池,将会是一场旷日持久,消耗巨大的战争,所以李世民不得已,下令退兵。

但是如今,火炮装备部队已经有不短的时间了,凭着火炮的威力,将这些城池一一叩开,根本不是什么难事。这渊盖苏文的如意算盘根本就打不响。

当张允文将这些情报报告给李世民之后,李世民也是冷笑道:“这渊盖苏文倒是计划的周密!若是朕没有猜错的话,那前往北方的使团定是去了薛延陀,而那些携带厚礼之人定是去了靺鞨、室韦等部。若朕是那渊盖苏文,定然也会这般做!”

“对了允文,如今炮兵那边的情况如何了?此次作战,高丽人坚壁清野,这火炮可是攻城的主力啊!”李世民看到那后面的关于高丽人高墙深壁,广兴土木的时候,不由问道。

张允文点点头:“情况不错!为了打高句丽,装备院那边新铸了一批大炮,那口径有这么大!”说着,张允文用手比划了一个大圆,“漫说是高丽的那些城池,恐怕连长安城的城墙,被它轰上几炮,也会塌一大截的!”

李世民闻言,满意的点点头,目中精光一闪:“好!只要等到第一批军粮到位,我大军便可挥师出发!给那渊盖苏文一个大大的教训!”

************

呃,昨天在解释的时候说错了一点,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之后的高丽称为王氏高丽,俺记混了,记成明朝那个李氏朝鲜了!

正文 第四百一十三章 一役定西

 正当李世民他们准备着讨伐高丽的时候,远在西州的安西都护郭孝恪却上奏折一封,请求讨伐焉耆。/

此事事出有因。

焉耆原本为大唐属国,大唐征伐高昌之时,也曾协助过唐军作战。平定了高昌之后,大唐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统筹西域事务。在这期间,经乔师望与郭孝恪二人的领导,安西都护府日益强大,威震西域。

然而,正是这日益强大的安西都护府让西域诸国感到了威胁。

贞观十六年的时候,西突厥重臣屈利啜为其弟娶了焉耆国公主为妻。搭上了西突厥这个靠山,那焉耆便不再将安西都护府放在眼里。贞观十六年、十七年连续两年都没有向长安进贡过。

所以,这郭孝恪才上奏章,请求讨伐焉耆。

当李世民看到这封奏章之后,不由一声长叹:“孝恪真知我心啊!如今朝中虽然风平浪静,然而反对朕亲征高丽之臣也是大有人在,不过是摄于朕之威严,未曾开口而已。而他们说得最多的理由便是西域不稳,恐生动荡。如今,孝恪上书,请伐焉耆,便是替朕堵住了这些人的嘴!”

李世民对郭孝恪的性格是非常了解的。不做无把握的事,不打无把握的仗。所以,他同意了郭孝恪的奏章,准他征讨焉耆。诏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帅步骑三千出银山道,以击焉耆。

诏书下达之后,李世民时刻关注着西域的局势。/而此时,韦挺、萧锐等人已经筹集到大船,正在往目标地运送一船船军粮。

时间就这样慢慢的过去了。转眼之间,已是半个月。

李世民心头开始着急起来。这个着急,并不是等待郭孝恪军报的着急,而是着急于那集结在长安附近的十五万大军。

李世民也是带兵行家,知道这大军集结在一起,时间久了,开始时的锐气便会慢慢的消散。这可极不利于作战。且每日所耗军粮甚巨,已经让户部的官员有些抱怨了,若是再不出发,士气一泄,这战斗力可是会降低不少。

就在李世民担心的时候,西域那边传来消息。

不出所料,郭孝恪大捷。

说起这次大捷,还必须提到三个人。正是这三人的帮忙,这讨伐焉耆之事才会这般顺利。这三人却是焉耆王之弟颉鼻兄弟三人。

三人在听说了大唐将要讨伐焉耆之后,便相偕来到了西州,拜于郭孝恪面前,表示愿意为向导。

郭孝恪令颉鼻兄弟中的栗婆准为向导,领三千大军昼夜不歇的往焉耆城杀去。

焉耆城四面环水,地势险要,所以,焉耆国王及众位大臣以为有此险可恃,所以对于唐军的防备也不多。

郭孝恪领军急行,夜里赶到焉耆城之下,令士卒浮水而渡。到第二日凌晨的时候,唐军攀援上焉耆城头。毫无防备的焉耆国王大臣和焉耆军队惊慌失措,各自零散抵抗。

经过一番厮杀之后,唐军斩首百余人,活捉了焉耆国王突骑支,俘虏了七千余人。

郭孝恪将那栗婆准留在焉耆,总摄焉耆政事,自己则押着突骑支返回西州。

然而,这场战争还未结束。

在郭孝恪离开后的第三日,那屈利啜便引兵前来焉耆。原本计划着与焉耆共同抵抗唐军,然而他们没料到唐军行动如此迅捷。等到他们赶到焉耆城时,突骑支已经被抓走了,这里已经换了一个叫做栗婆准的人管理焉耆国事。

屈利啜见状,心头勃然大怒,一面分出五千精骑追杀郭孝恪的三千唐军,另一面又将这栗婆准给抓起来了,委派了一名吐屯来管理这焉耆政事。

那五千追击郭孝恪的骑兵一直追到银山的时候,终于看见了郭孝恪的骑兵。

见西突厥骑兵在追自己,郭孝恪也不客气,当下掉个头,留下一些人照看俘虏之外,剩下的人在他的带领之下,尽数向西突厥骑兵冲杀而去。

经过一番厮杀之后,唐军斩杀西突厥骑兵近千人,而己方损失不足五十人。当郭孝恪听闻那栗婆准落在西突厥手里时,郭孝恪冷笑一声,再次带着士卒杀回了焉耆。

此时,那屈利啜尚未离开,在听闻郭孝恪杀回来的消息之后,反倒是一惊,随即了解到自己派出追杀唐军的五千精骑,竟然折了近两成,不由心头大为恐慌,毫无战意。

当郭孝恪抵达焉耆城下的时候,这位屈利啜没有选择战争,而是和他谈了起来。

二人激烈的争论的,围绕着焉耆国王的问题争执不休,郭孝恪大声责问道:“我发兵击得焉耆,汝何人而据之!”

屈利啜闻言,表情微微不自然起来,还是反驳道这焉耆乃是焉耆子民之国,当由他们立国王,而不是由唐军立。

郭孝恪沉思片刻,点点头,也答应了下来。

最后,这焉耆立栗婆准从父兄薛婆阿那支为王,依旧为大唐属国。

面对这种结果,屈利啜也没有什么好说了,只是不自然的笑了笑,罢兵而去。

随后,郭孝恪也返回了西州。同时派出士卒,押送前焉耆王突骑支等人前往长安。

当李世民听说了此事之后,不由发出一阵大笑声。这郭孝恪在西域所作所为,确实大大的长了大唐的脸。经过这一战,李世民可以预料到,至少在他从高丽返回长安之前,这西域都会风平浪静的。

而朝中那些原本心头有异议的官员,在经过这一战之后,心头的异议也倒是消减了不少。

在接见了焉耆王,并狠狠的斥责了他一顿之后,李世民下令将这焉耆王关进驿馆之中。

处理了这些事,剩下的便应该是出征高句丽了。

而此时,已经是四月初了。

李世民下令,令营州都督张俭先领兵试探进攻,摸清高句丽战力虚实。同时令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总管,泸州都督左难当为副,领大唐水军三万人,从莱州渡海趋平壤。又令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为副,领兵八万,直趋辽东。两路大军合势并进。

在这一系列命令发出之后,李世民便要领着剩下的大军,取道洛阳,直上幽州,与诸将回合。

于是,原本集结在长安附近的大军一支支的离开了长安,往东行军而去。命令虽然极多,但是整个行动都是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没有出现丝毫混乱。

临行之前,无论是李宇还是支柔王妍,皆是拿着水汪汪的眼睛瞧着张允文,直看得张允文心里发毛。

“呵呵,诸位爱妻,相公我不过是去打仗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想当初,你们相公可是一刀一枪从箭雨之中过来的,一个小小的高句丽,还难不住我!”张允文出言安慰道。

听到张允文的安慰,李宇三人反而更是难过,眼中泪水盈盈,泫然欲泣。

唉,自己还是见不惯这离别啊!张允文心头轻叹一口气,手忙脚乱的安慰起几人来。费了大半天时间,终于将三人哄得不那么难过了。

在一声声脆生生的“爹爹”的呼唤声中,张允文有些不舍的离了家。

就在长安因为大军出征而显得有些混乱的时候,十多名手里拿着松州府开具的路引,自称是行脚商人的人从不同的城门进入长安城中。

正文 第四百一十四章 齐聚幽州

 张允文如今挂着右龙武军将军的称号,然而,当他准备去找李道玄时,却被后者告知,陛下已经知会下来,你的任务,另有安排。张允文一听,不由愣在当场。

后来到李世民处询问才得知,原来李世民是要将张允文如今管辖的那些部门编制调拨给他。主要是炮兵、宪兵和侦察营新兵。至于那军事学院的学生,则是分配到各支部队之中,用张允文的话来说,叫做“实习”。

当张允文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不由心头微微一怔。不过他乃是军人心性,服从命令的性子深入骨髓之中。当下便领命。

那侦察营新兵训练营中,如今共有一千三百多名新兵。说是新兵,其实是指他们没有结束两年的新兵训练,若论起实力来,比起那些募兵亦是不差。他们本身便是从募兵之中选拔出的精锐。

这隶属于北衙的新兵训练营,采取的是封闭式训练方式。每两年招收一批人。等两年训练,完全达到合格标准,被分配到南北衙各个卫所之后,才开始招收下一批新兵。

这样源源不断的为南北衙诸卫大军输送优秀的特种侦察兵,也让那些大将军们十分满意。

本来今年九月的时候,这些侦察兵便可以走出训练营,加入到南北衙各卫中去,谁料今年要征伐高丽,所以也就跟着一起去了。用战争检验平时训练的成绩,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张允文甚至计划着在南北衙各卫建立各自建立侦察大队,就像后世的军中一样。不过这种想法却仅仅停留在脑海中,还没有付诸实践。

出发当日,张允文将三部兵马集合起来,跟着李世民的大军一路往洛阳而去。

三部兵马之中,宪兵人数最多,足足有五千多人,这还是分出了一部分在张亮的水军和李绩的辽东大军之中后剩下的。其次便是炮兵。此次出发的炮兵,占据了大唐炮兵总数的三分之二,剩余的要么分布在边境之地,要么就是留守长安。但这里足足有四百多门迫击炮和一百五十多门火炮。其中,迫击炮两人一门,大型火炮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先制造出来的天威大将军炮,这是四人负责一门,足足有一百零三门。另一种便是最新铸造的大口径火炮,按照后世的毫米计算,口径足足有一百八十毫米,比起原来天威大将军炮的不到一百毫米的口径打了不少。这个需要六个人负责一门,足足有五十一门。人数最少的便是侦察营的侦察兵了。

李世民穿戴着一身明晃晃的金色明光甲,那甲片擦得明亮之极,几乎可以用来当镜子用,反射着太阳光芒,显得分外的刺眼。

张允文和那些将军皆曾经规劝过李世民,让他别穿这般耀眼的衣甲,免得遭到敌军弓手的射杀。那李世民却是连连摆手道:“此处乃是我大唐地界,朕身为一国之君,当然得作为表率,让这千千万万的士卒知道,朕此刻身在军中,与他们同在!呃,至于到了前线,那时再换衣甲也不迟!”

听了李世民这话,众人只好不再劝李世民了。

大军一路浩浩荡荡,沿着官道上行军。李世民下令不得扰民,所以每当夜晚降临之时,大军都是在野外搭起营寨,安顿下来。

大军行进之时,每到一处,便见当地官员带着士绅名流在野地箪食壶浆,静静候着李世民的到来。开始的时候,李世民还乐意接见这些民众,但是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在路旁恭候李世民的到来,使得李世民不胜其烦,直接让长孙无忌等人出来接待。

对于那些官员和当地士绅而言,见不到李世民,见见长孙无忌等人也行。

当大军行进到河北道沧州地界的时候,只见官道两边齐刷刷的跪着两排白首皓发的老者与老妇。见到这种情况,那行军的士卒不由止住脚步。这些老人之中,走出来两名年纪微微颤颤的老人来,拦住大军,请求见李世民一眼。

当李世民听说这个情况时,立刻现身,会见这些老人。

这些老人手中皆是提着陶罐篮子,里面装有馒头大饼果蔬之类的食物。

领头的老人见到李世民,当即俯身拜倒。李世民见状,不敢受这些老人的一拜,当下将他们扶起,询问何事。那老者恭敬的问道:“敢问陛下这是要兴兵讨伐高丽?”

李世民用力的点点头:“正是如此!朕绸缪已久,今领大军二十万,讨伐高丽,定当一战灭国!”

老者抬起浑浊的眼睛,望了一下李世民身后整齐的军队,口中喃喃道:“这些儿郎们可比大业年间征高丽时的儿郎们要彪悍得多啊!可惜啊,老头子的儿子早已经埋骨辽东了!”说着,老者转身一指那些路旁的老人,“陛下,老头子和这些老家伙在大业年间,都将自己的儿子送去了辽东。整个沧州能上战场的男丁都上去了,就连女人和老人也承担起运送军粮的任务。可是没过多久就传来消息,说是辽东大败,几十万人全部埋骨他乡!可怜啊,我那不到二十岁的儿子,就这样战死在了辽东!如今陛下想要再行征讨高丽,老头子见这兵马可比大业那时候要整肃得多!还望陛下瞧在我们这些半只脚入土的老头子份上,若是遇见尸骨,还望带回汉地来!”

说道后面,这老者的声音渐渐哽咽起来。

李世民闻言,心头亦是激荡不已。按下心头激动,他爬上一辆马车,对着周围的士卒和老人喊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