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区域经济学原理-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G越大,说明该产业的感应度越大。
  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可综合为产业波及效果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J=(Y+G)/2
  式中, Y、G、J分别代表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和波及效果系数。J越大,说明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越强,其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就越大。
  5。 综合评介
  综合指标是对同一产业部门的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专门化率和波及效应效果系数四项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或几何平均。
  加权平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xi代表某产业四个方面的指标值;fi代表标识该产业四项指标重要性程度的各个权重;,根据其对主导产权重要性程度的贡献大小,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专门化率和波及效果系数的权重分别取0。2、0。25、0。35和0。2;T代表该产业的综合指数。
  几何平均计算公式为:
  
  式中,x1、x2、x3、x4分别代表某产业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专门化率和波及效果系数;T代表该产业的综合系数。
  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依据指数的大小进行排序,其中位居前列的若干产业,可作为区域主导产业的候选者。
  最后,根据区域资源的综合优势度、经济发展水平、已有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的层次、各候选产业的类型等区域经济条件,确定区域主导产业的适宜选择的产业数量。一般而言,区域资源综合优势度大,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高,产业基础雄厚和产业结构层次高,候选产业波及效果显著,则主导产业的个数可多选;反之,宜少选。另外,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区域,应优先选择综合条件最佳的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不宜求多。
   (二)非主导产业配套
  1。 辅助产业配套
  辅助产业配套即指根据主导产业合理规划,促进其辅助产业发展,从而使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之间形成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配套辅助产业应处理好三大问题(李小建等,1999、2006):154
   (1)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依据辅助产业与主导产业间的前向、后向和侧向〃三维〃联系,结合区域具体实情,选择、培育和发展为主导产业配套的各辅助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保障。以主导产业发展为起点,尽量延长产业链条,即可提高区域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又可促进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
   (2)根据所确定的主导产业发展规模,积极运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以及政府干预(规划、管理、公共政策等)的调控,引导辅助产业适度发展。
   (3)根据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合理布局辅助产业。既要保证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而获得良好的集聚经济效益,又要力避因过度集中、无序布局而引致的集聚不经济,防止因布局不合理而致使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之间陷入相互限制的困局。
  区域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在空间布局上一般可采用〃板块式〃、〃环绕式〃等地域组合形式(杜肯堂等,2004)。155所谓〃板块式〃指区域内一部分地区以发展主导产业为主,另一部分地区以发展辅助产业为主。所谓〃环绕式〃指以区域主导产业为中心,环绕分布相应的辅助产业,形成大小不等的产业圈。
  2。 基础性产业配套
  基础性产业是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性产业配套即指根据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政府调控的干预,合理引导和组织基础性产业发展,力求为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1。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永恒的重要话题。所谓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即指利用各种方法尽可能使区域产业结构趋向最优配置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过程的实质表现为四大方面(郝寿义等,1999、2004;安虎森等,2004):156
   (1)准确选择区域的主导产业,合理确定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协调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
   (2)建立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各产业协调配套及高效运转的区域产业体系。
   (3)对外突出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优势,提高与区外的经济互补性;对内提高区域各产业间的关联度与协调性,形成区内区外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4)把握区域产业结构的内在变化,积极扶持潜在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顺利适时地转换,使区域产业结构最优化。
  2。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和策略
  在战略和策略上,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应从以下三大方面入手(郝寿义等,1999、2004;安虎森等,2004):157
   (1)准确选择、优先发展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准确与否,是事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重大决策。主导产业一经确定,即应力保其在投入、政策上得到优先重点发展,使之超前启动,有效地承担起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重任,并增强其带动经济发展的辐射力。
   (2)协调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与主导产业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辅助产业在发展上应尽可能与主导产业形成配套;在建设时序上应尽可能与主导产业相衔接;在建设规模上应尽可能与主导产业相适应。基础性产业是区域生产、生活和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应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在区域内达到平衡,以形成对区域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的强有力支持。 
   (3)积极扶持潜在主导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及时合理转换。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概念。潜在主导产业(简称〃潜导产业〃)代表了区域产业未来的发展希望。应结合区域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与条件,选择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作为潜导产业,在资金、技术、人才诸方面大力支持,促其壮大发展。在原有主导产业不合时宜,进入衰退期后,潜导产业及时接替,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建立起新的、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组织理论
  
  一、区域产业链
  
   (一)产业链的内涵
  区域产业链是一种新型区域产业空间组织形态。一般认为,〃产业链〃(Industrial chain)一词为中国学者首创。国内产业链理论研究始于1990年代,但学术界就产业链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国内学者关于〃产业链〃概念界定的主要视角及代表性观点见表4。4所示。
     
  表4。4   国内学者关于产业链概念界定的主要视角及代表性观点
   学者
界定视角
  基本观点
郑学益(2000)
竞争优势
  产业链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科技含量比较高、产品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接、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链条
鲁开垠(2002)
产业关联
  在一个产业环境中,各种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区别、相互依赖,一种产业的存在成为另一种产业发展的前提或结果,每一种产业只是产业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片段,由各个环节或片段连成一体就变成产业链
张铁男(2005)
功能结构
  产业链是以生产相同或近似产品的企业集合所在产业为单位形成的价值链,是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相互联系的产业围绕核心产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在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并经由销售网络将产品传递给消费者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构成的一个功能链结构模式
郁义鸿(2006)
生产环节
  产业链是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矿产资源或原材料一直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纵向的链条
卜庆军(2006)
企业共生
  产业链是指由某一主导企业倡导的通过某种契约达成的能满足最终顾客需求的相互有机融合的企业共生体,它是由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构成的企业共生价值系统
芮明杰( 2006)
知识联系
  产业链是以知识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功能网链,通过知识的分工和知识共享创造递增报酬,为顾客创造价值,产品的生产联系和由此产生的物质流动只是产业链的外在表现形式
  资料来源: 整理自郑学益。 构筑产业链 形成核心竞争力'J'。 福建改革,2000(8):14…15 ;  鲁开垠。 解析产业链'J'。 珠江经济,2002(5):81…83;张铁男,罗晓梅。 产业链分析及其战略环节的确定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05,24(6):77…78; 郁义鸿,管锡展。 产业链纵向控制与经济规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 卜庆军,古赞歌,孙春晓。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整合模式研究'J'。 企业经济,2006(2):59…61; 芮明杰,刘明宇,任江波。 论产业链整合'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7。   
     
     从一般意义上而言,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同一产业内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构成的价值链,可称之为〃产业链〃或〃产业活动链〃。产业链可由若干产品链构成。
  产业链的本质和基础是价值链。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1985)158在分析公司行为及竞争优势时,首倡〃价值链〃(Value Chain)概念。他将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又彼此关联的经济活动,或称之为〃增值活动〃,其总和构成价值链(见图4。3)。公司职能可分成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分别包含不同的经营管理项目,共同组成〃价值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它们彼此关联、相互影响,一个环节运作效率的高低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环节的成本与收益。由于价值链上各环节所要求的生产要素种类与密度各不相同,任何企业都只能在某些环节拥有比较优势,而不可能拥有全部增值环节的绝对优势。
  
  图4。3  基本价值链
   资料来源:'美'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7。
  
   (二)区域产业链的主要特性
   (1)有机协同性。构成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处于同一个利益共同体当中,相互关联、彼此制约,共生、共存与共惠。
   (2)各环节差异性。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处于不同的生产阶段,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存在客观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对要素条件的需求差异、技术上的层次差异,以及增加值与盈利水平的差异等。
   (3)供求关系与价值的传递性。产业链是资源功能传递、功能集中和功能累加的手段,链条上每个环节和结点都对其上游提出需求,又对下游产生供给关系,出现相向的以产业链为平台的供给与需求传递以及建立在供求机制基础上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向传递。
   (4)关键环节与结点的突出性。在经济竞争背景下,产业链中的价值和利润不断向对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的环节集中,且转移范围越来越大、方式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快。
   (5)起讫点的一致性。作为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路径意义上的产业链,尽管路径多种多样,但不论如何绕行、迂回,其起点仍然是自然资源,终止于最终消费市场,但迂回程度存在区别。
   (三)区域产业链的主要类型
  按照产业链上中下端企业数量的分布结构形态,产业链可分为五类(黄培和陈俊芳,2003):159
   (1)金字塔形产业链。产业链上企业数量分布呈上游少、下游多的态势,关键资源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呈上端结点垄断格局。
  (2) 倒金字塔形产业链。越到产业链下端,企业数量越少,中上端企业较多,呈顾客或下端企业控制格局。
 (3)花瓶形产业链。企业数量分布中游少,两端多,呈花瓶形状,中端的产品制造、产品与服务提供商对整个产业链具有较大影响力。
 (4)纺锤形产业链。上端和末端企业数量较少,中端较有厚度但单个成员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5)不规则形产业链。在现实中,很多产业链复杂而变化多端,呈现出不规则形态。
   根据企业间供求的依赖强度,产业链可划分为四类(刘大可,2001):160
 (1)供应商垄断型。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垄断某些关键资源的供给所形成的组织形态。下游企业处于竞争性环境,受到供应商控制而缺乏选择权和自主决定权。
   (2)目标企业垄断型。众多供应商向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的目标企业提供原料或产品,对目标企业有依赖性且彼此间相互竞争。
   (3)独立竞争型。供应商与下游企业共同处于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彼此依赖强度低,只是市场状况的被动接受者。
  (4)相互依赖型。供应商与下游企业均处于垄断地位,彼此间依赖性强,处于一个利益共同体中。
  此外,还有其它多种分类方法。诸如:按照要素关联属性特点,产业链可分为劳动力追加链、资金追加链、技术追加链和附加价值链四类(龚勤林,2004);161按照适应性特点,产业链可分为刚性产业链和柔性产业链两类;按照独立性特点,产业链可分为依赖型产业链和自主型产业链两类(潘成云,2001)。162
   (四)区域产业链的基本功能
   (1)吸聚投资功能。产业链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产业生态图谱,其发展程度(即产业本身的配套性)以及有效市场半径中产业链的完整性,已成为投资环境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产业链所构筑的优良产业生态环境,对区域外企业及优质资源具有巨大的吸附效应。
   (2)彰显竞争优势功能。对产业链(产业配套能力规模及质量水平)及其控制能力(对战略环节、关键资源和技术的控制)的竞争已处于区域间竞争的最核心地位,产业链的培育与优化状况已成为一个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3)促进经济稳健发展功能。产业链中的大量企业集聚在特定地域空间,所形成的技术替代与配套、市场竞争与结盟关系,能有效增强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上下游关联、产品及功能多方互补的产业链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稳健发展。
   (4)舒缓产业冲突功能。产业链是产业垂直分解(Vertical Disintegration)和产业水平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区域按照不同环节、工序乃至模块进行功能专业化分工,弱化和突破了产业边界,有利于消除和缓解区域间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恶性冲突,最终形成培育各自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区域间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五)区域产业链运动
  1.产业链接通
  产业链可能因各种原因出现链环不连续,诸如上下游间距离过大、缺乏必要的产业环节、产业供求不配套等。可通过整合,在原本独立或孤立的链环间建立关联,此即产业链环接通。促进产业链接通的途径通常有二种:一是直接将区域内已存在的各孤环或断环有机衔接;二是新创造出若干承上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