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区域经济学原理-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盈利空间界限与企业迁徙决策
  区际产业转移是通过企业迁徙(firm migration)实现的,是大量企业迁移的结果。一般而言,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某一特定产业,企业通常会随时检查其盈利状况,以便能够达到该产业的平均盈利水平。如果区域硬、软环境发生变化使得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甚至低于该产业平均盈利水平,那么企业实行迁徙将势在必行。企业迁徙的决策可运用行为区位学派代表人物史密斯的盈利空间界限理论进行解释(魏后凯,2003)。311如图6。3所示,空间收入曲线用SRC表示;空间成本曲线用SCC表示。空间收入曲线和空间成本曲线的相交点M1和M2为企业盈利的空间界限。在M1和M2之间的任何区位都是盈利的,其中P是企业最大盈利点(即最优区位)。假定企业最初选择在最优区位点P,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空间成本曲线由SCC变化为SCC',盈利空间界限由M1和M2分别变为M1'和M2',最大盈利点由P变为P',过去的最优区位P超出盈利空间界限成为企业亏损点。亦即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过去的最优区位变成为造成亏损的劣势区位,促使企业必须通过迁移或者再区位到新的最大盈利点P'才能获取最大盈利水平。一般而言,当企业现有区位处于盈利空间界限之外,企业将会考虑采取迁徙的办法来提高当前的盈利水平。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现有区位仍在盈利空间界限之内,企业决策者也发现其他区位可获得更高的预期盈利水平。因此,企业决定是否迁徙,不仅取决于〃推力〃和〃拉力〃大小,而且还取决于〃阻力〃的大小。
  
  图6。3 企业迁移与盈利空间界限变化
      资料来源:魏后凯。 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4):11…15。
  
  
  三、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
  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出区、产业转入区均具有正、负效应。
  1.对产业转出区的效应
  对产业转出区而言,通过衰退产业的对外转移,衰退产业所集聚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得以释放,为区域其他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生产要素,从而促进了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为转出区提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契机。但是,区际产业转移也会对产业转出区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如引发某些产业萎缩、就业水平下降,甚至可能造成产业空心化的恶果。
  2.对产业转入区的效应
  对产业转入区而言,区际产业转移将通过一系列传递扩散机制,促进转入区经济发展。外部产业的移入必然带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迅速积累,有助于区域新兴产业的形成,或促进区域现有产业发展壮大、优化升级,推动区域间的产业分工。一般而言,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入区的正效应具体表现在:312
   (1)要素注入效应。由于产业转移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转移,因而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能迅速积累起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为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此外,先进产业的移入必然伴随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和新的管理方式等无形资源的移入和传播,这些无形资源将对转入区域传统观念产生融合、更新、改造作用,这种非正式制度的变迁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2)技术溢出效应。产业转移往往是由经济梯度较高的发达区域指向梯度较低的欠发达区域。这种梯度性决定了转入欠发达区域的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一般要高于该区域产业的平均生产技术水平,因此,移入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将发生作用。技术溢出效应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输出的先进技术被输入方消化吸收所导致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转移过程所带动的输入方的经济增长。技术溢出效应产生途径有二:一是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硬途径,即由于移入产业所包含的技术本身被移入区产业模仿、消化、吸收、促进转入区产业的技术进步;二是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软途径,即具有先进技术的移入产业在对转入区相关产业产生前后波及作用的过程中,往往会拉动后者的技术进步。任何一种途径都将促进转入区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关联带动效应。产业关联是指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复杂、而密切的联系,包括后向、前向和旁侧关联。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实质就是移入产业关联效应的发挥过程,包括:①后向关联效应,即移入产业的发展会对各种要素产生新的投入要求,从而刺激相关投入品产业的发展。②前向关联效应,即移入产业的活动能通过削减下游产业的投入成本而促进下游产业的发展,或客观上造成产业间结构失衡而使其某些瓶颈问题可能得以解决,从而为新工业活动的兴起创造基础,为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可能。③旁侧关联效应,即移入产业的发展会引发其周围的一系列变化,如促进具有技术性和纪律性的劳动力队伍的建立,促进处理法律问题和市场关系的专业服务人员的培训,以及促进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等。总之,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功能,它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转入区域整个经济的发展。
   (4)优势升级效应。欠发达区域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资源、劳动密集而技术层次低的传统产业比重大,先进产业比重小。相应地,区域比较优势主要也以传统要素为依托,体现在传统产业上,因而在区际分工中的地位、层次都比较低。外部先进产业的移入,为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的升级创造了机会。因为先进产业的移入必然带动着资本、技术等稀缺要素的迅速积累,引起区域要素比重的迅速变化,这种变化将有助于区域新兴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形成,从而推动产业比较优势的转换升级,提升欠发达区域在区际分工中的地位。
   (5)结构优化效应。产业转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欠发达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一方面,先进产业的移入本身将使转入区产业结构中采用先进技术的部门在数量上和比例上增加,从而使区域产业结构体现出高级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先进产业的移入意味着新的生产函数的导入,这种蕴含新技术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会作为〃扩散源〃,对原有的相对处于较低层次各等级的产业引发〃升级转型〃运动,对其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从而逐步提高产业整体的技术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结构向着高级化方向演进。
   (6)竞争引致效应。移入产业与转入区产业相比,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营销手段等方面往往占据着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使当地产业卷入竞争之中,有可能使移入产业打破欠发达区域原有产业的低效垄断局面,改善区域产业的市场结构;另一方面,在竞争压力下当地产业要在移入产业的阴影中生存发展,将不得不采用先进技术,或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新观念、新设计新工艺、新产品等拓展市场,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因此,与产业转移相伴随的内外产业间竞争,是欠发达区域经济运行效率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
  不可否认,区际产业转移也会给产业转入区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一味引进低层次的产业,而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导致区域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低附加值化状态;甚至由于急功近利,将引进污染性产业、高耗能性产业视为〃招商引资政绩〃,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润滑剂〃和〃兴奋剂〃,而忽视环境保护及资源、能源与环境承载力,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资源能源供应极端短缺的恶果。
  总之,产业转入区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商会等在区域经济自组织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及承载力建设、产业转移承接载体(产业载体与空间载体)的选择与培育、产业对接式转移及联动式转移规划引导、原有产业与移入产业生态化及集群化规划发展、新兴产业培育与优势产业壮大、产业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科学统筹谋划,因势利导积极推进。
  复习思考题
 1。 概念解释
    狭义梯度;广义梯度;区域内部性;区域外部性;回波效应;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涓滴效应;点辐射;线辐射;面辐射;梯度推移粘性;区际产业转移力;沉没成本
   2。 简述区际经济传递的内容。
     3。 简述缪尔达尔的〃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的基本内容。
   4。 简述赫希曼的〃极化效应…涓滴效应学说〃的基本内容。
   5。 简述区际经济传递的基本规律。
   6。 简述区际要素流动的基本规律。
   7。 简述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内容。
   8。 简述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内容。
   9。 简述区际产业转移的形成机制。
   10。简述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
  
  开放性思考题
1。 在区际产业转移实践中,产业转出区域如何应对〃产业空洞化〃难题?产业转入区域如何应对〃游移性产业〃(footloose industry)难题?
2。 如何从企业迁移的微观视角、区域产业升级转型的中观视角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宏观视角,多层次多视角分析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
      3。 比较分析跨国界的国际产业转移和一国范围内的区际产业转移的异同。
      4。 产业转入区域如何运用〃区域营销〃新思维、新理念积极承接区际产业转移?
      5。 选择一个区际产业转移的典型个案,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及其效应。
  
  参考文献
     1。'美'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曹征海,潘照东,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2。郭熙保,等。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程必定。区域经济空间秩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4。曾坤生。动态协调发展:迈向2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M'。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1998。
     5。厉以宁,等。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6。陈鸿宇,等。区域经济梯度推移发展新探索…广东区域经济梯度发展与地区差距研究'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
     7。刘茂松。反梯度推移发展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8。刘茂松。信息化与工业化反梯度推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9。李立辉,等。区域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反梯度推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0。马海霞。体制转轨中的区域传递机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11。 陈建军。 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2。周起业,刘再兴,祝诚,张可云。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3。刘再兴,等。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
     14。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15。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16。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7。孙久文,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18。陈栋生,等。区域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19。魏后凯,等。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0。郝寿义,安虎森,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1。郝寿义,安虎森,等。区域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2。陈计旺。地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3。张孝锋,蒋寒迪。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24。俞国琴。中国地区产业转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5。郭万清。论经济增长的区际传递'J'。江淮论坛,1988(3)。
     26。程必定。区域的外部性内部化和内部性外部化'J'。经济研究,1995(7)。
     27。马海霞。区域传递两种空间模式的比较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1(2)。
     28。马海霞。区域传递理论的起源与发展问题探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3(3)。
     29。李仁贵。增长极理论与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5。
     30。夏禹龙,冯之浚。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J'。研究与建议,1982(8)。
     31。夏禹龙,刘吉,冯之浚,张念椿。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3(2)。
     32。何钟秀。论国内技术的梯度转递'J'。科研管理,1983(1)。
     33。陈栋生。生产布局战略浅议'J'。城市规划,1984(5)。
     34。陈栋生。 对我国生产力布局战略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1985(3)。
     35。周仁贤,康翠萍。论技术的梯度理论与技术市场、转移(流通)规律'J'。科学管理研究,1985,3(3)。
     36。郭凡生。评国内技术的梯度推移规律……与何钟秀、夏禹龙老师商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12)。
     37。郭凡生。何为〃反梯度理论〃……兼为〃反梯度理论〃正名'J'。开发研究,1986(3)。
     38。蒋清海。也谈国内的〃梯度理论〃'J'。开发研究,1988(5)。
     39。刘再兴。论梯度理论……兼评《论中国工业布局的区位开发战略》'J'。经济问题,1988(6)。
     40。魏后凯。我国宏观区域发展理论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1990(1)。
     41。刘廉生。地带梯度推移理论评析'J'。当代经济科学,1990(4)。
     42。刘茂松。发展中地区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研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处理工业化与现代化关系的一种新思路'J'。求索,2001(1)。
     43。刘茂松。论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思路……以产业倾斜为主导的工业化反梯度推移模式'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4(4)。
     44。刘茂松。跨越式发展的实质是工业化的反梯度推移……论产业倾斜战略'J'。湖南社会科学,2003(3)。
     45。李国平,许扬。梯度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J'。经济学家,2002(4)。
     46。李具恒,李国平。西部开发的广义梯度推移战略'J'。科学学研究,2003,21(1)。 
     47。李国平,李具恒。梯度理论创新与西部开发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3(4)。
     48。李国平,刘静。中国区域梯度分布的综合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04,23(5)。
     49。魏敏,李国平,陈宁。我国区域梯度推移粘性因素分析'J'。人文杂志,2004(1)。 
     50。李具恒,李国平。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整合与创新……基于梯度推移理论内在机理的扩展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4)。
     51。谢刚,李国平。广义梯度理论中梯度的解释结构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2004,22(5)。
     52。李具恒,李国平。区域经济广义梯度理论新解'J'。社会科学辑刊,2004(5)。
     53。魏敏,李国平。梯度推移粘性:一个引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J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