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调教太平洋-第2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十万大军,分兵进驻中亚西亚和东西伯利亚,还开始征召五万哥萨克骑兵,再加上他还要在两地再次征召二十万步兵,仅仅这些就足有四十五万人了,再加上原本在远东的驻军,总兵力高达六十万。

别说六十万人了,就是六十万只猪摆在面前恐怕也会杀到手软,为了加强远东的控制,原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竟然被委任为远东军区总司令,看得出尼古拉二世是铁了心要打这一仗了。

虽然按照俄国人的效率,这些军队起码要一年时间才能陆陆续续抵达,临时招募和组建的部队也没多大威胁,但问题是自己这边的西北军同样在作战中,孙九功需要多久平定新疆,把手手出来就成为了关键。

原本,随着婆罗洲战事接近尾声,大量的土人苦力被赶出了密林,成为建设婆罗洲和各地的苦力后,十万西南军和五个陆战团也能抽出手来,最起码有一半能回援,但澳大利亚突然出现的问题,让总参在是否将他们抽调回来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

走入国防部大楼内,大理石铺筑的宽宽走廊,巨大的战情分析室,还有一间间独立的会议室,都让陈平非常满意,就连李恩富也有些羡慕,要知道新建的首相府总面积还不到这里的一半,虽然说略显大了些,但装修却还算朴素,不过也耗费了不少军费开支,可这里毕竟是三军大脑所在,又是皇上亲手设计的,建成后是要使用很多年的,所以有些超前问题也不大。

一路走来,陈平很快就找了位于大楼内侧的总参谋长的办公室,宽大的办公室内还没有任何摆设,倒是头顶一盏吊扇却已经安装好了,这是装备部几个年轻人为了摆脱那种吵闹的鼓风扇纳凉的老黄历,闲暇时弄出来的,听说如今还卖得很火。

李恩富瞅了眼吊扇,寻思着这大概就是李默鼓吹的电气化,那就是以后都尽量使用电力,多多开发能够用电的电器产品。

李恩富打开吊扇,试用了一下后,才关闭了开关,扭头问道:“元寿,你们总参是不是已经作出决定要派兵进入澳大利亚了?”

陈平双眉一紧,是否出兵澳大利亚是个极其慎重的事件,不是担心澳大利亚那点可怜的武装部队,也不是担忧兵力投送,牵制总参迟迟无法作出决定的依然是政治因素。

澳大利亚虽然在闹独立,但此刻却依然是英国殖民地,而且根据最新的情报来看,澳大利亚设想的是类似于加拿大的联邦体系,独立后依然属于英联邦范围,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依然是英国皇室。

这样一来,如果从外部插手澳大利亚,恐怕就会立刻和英国走到对立面上,即便是从内部着手,恐怕也会暴露自己在那边的布置,所以才会如此让人头疼。

见到陈平迟迟不说话,李恩富也知道他在愁什么,追问道:“元寿,段飞那边是怎么打算的?”

“段飞准备用老办法,煽动对立,用人口胁迫西澳暂时不加入联邦,不过这招恐怕不行,因为那样会暴露我们在西澳的布置。”

李恩富点点头,西澳是目前新华最重要的三大海外材料来源地,那里送来的铁、铝,石油等重物资,占据了新华进口的很大一部分,要不是茂山和海南两大铁矿纷纷投产,恐怕地位还会更加重要。

所以维持西澳现状,甚至把西澳并入新华国土是极为重要的事情,哪里的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每个知道详细数据的恐怕人都会眼红发赤,如果不是此刻托马斯矿业等公司都注册在国外,加上托马斯聪明,多打澳大利亚本土牌,加上英国人还不知道底细,恐怕早就驱逐他们了。

但随着新华和英国对立加强,这种双方故意保持的微妙平衡会不会打破谁也不知道,毕竟英国对澳大利亚的影响力是无人能及的,如果澳大利亚六大州最终成立联邦,会不会倒向英国谁也无法保证。

所以,保持在婆罗洲和大夏的兵力是必须的,但军事手段只能是最后的选择,而且军事手段的副作用也非常明显,很有可能让新华成为整个欧洲的公敌。

说到底,新华缺少一个强有力,且能在欧洲牵制英国的盟友,所以这次皇上出访能否和德国达成全面协议至关重要。

澳大利亚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如何想出一条妥善的解决之道极为重要,想到这里,李恩富立刻说道:“元寿,你看能不能用移花接木的办法呢?”

移花接木?

陈平诧异道:“李先生,你的意思是?”

李恩富立即解释道:“西澳不能动这是原则,一旦西澳动手,那么我们在哪里的布置就会全部暴露,那样的话除非采用军事手段,要不然肯定没法善终。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把这股祸水引到澳大利亚其他州,引开对方在西澳的目光。”

“在其他州动手?”

陈平吸了口气,除了西澳外澳大利亚其他地方的确也有些隐蔽的投资,而且使用的也不是华人雇工,如果让这些人动起来,那么澳大利亚政府肯定会要先稳定内部安定,但问题是要在那里动手呢?

“北澳。”

李恩富眯着眼睛,缓缓地吐出了这两个字!

第六卷 远东第一战 第358章 开始

碧蓝的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入口处,一艘悬挂着新华国旗的大型远洋货轮挤在各国货轮中间,正等待着进入运河返回吕宋,船艏“新昌轮”三个赫然大字格外醒目。

这是刚成立的吕宋南洋航运公司从法国购买的一艘大型远洋货轮,船员都来自福建和吕宋两地,他们刚刚将四千多吨橡胶运往法国,回程时则载满了法国生产的铁路钢轨,所以吃水显得很深。

甲板上,水手们享受着难得的轻松,纷纷围在一起聊天闲话,其中两位甚至还能见到盘起的发辫。

“三哥,今个是怎么回事?这条线都跑了快一年了,也没见着封锁航道啊?”盼着发辫的汉子,瞅着堵在运河口警戒的两艘英国巡洋舰嚷嚷道。

“是没见过。”年长些叫三哥的水手也是好奇的瞪大了眼睛瞅着入口,要知道这里是苏伊士运河,为了确保这里的安全,英国人在运河沿岸驻扎了十万大军,还常驻着一支舰队,加上附近没什么海盗,至于那些阿拉伯酋长,恐怕也根本没实力威胁运河,所以这番景象还真少见。

其实别说这里,即便是进入了诡异莫测的印度洋,如今敢拦截新华货轮的海盗也很少,因为在吕宋和印度洋之间,常年有挂着血云龙爪旗的军舰巡航,所以谁敢这个时候触虎须?

只不过今天的确有些不寻常,要知道英国人虽然控制了这里,但很少封锁水道,毕竟这是连接欧亚大陆的苏伊士运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封锁这里可等于掐断了全世界的财路,连英国人也不敢随意妄为。

但为啥那些英国巡洋舰还要死死守住运河口不让通过呢?

三哥吸了吸鼻子,从兜里掏出一支吕宋产的卷烟刚塞进嘴巴,眼角忽然看到了一艘大型军舰钻出水道,望着桅杆上高高飘扬的旗帜,猛的直起了身子,张大了嘴巴,连嘴里的卷烟掉在甲板上都浑然不觉。

“血云龙爪旗。”

这面旗帜他实在是太熟悉了,要知道不久前他还参加过苏比克军港的建设,何况现在只要是生长在南洋的华人,就没人不知道那面旗帜的,正是因为这面旗帜的存在,如今再也没有海盗敢随意妄为袭扰货轮,而且即便是跑到了欧洲,也不再尽是白眼。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面保护他们的旗帜,只要它高高飘扬,每个人都不敢在把华人当成世界三等公民。

为了它,南洋华人甘愿捐出数额庞大的金钱,专门为它修建了舒适的军港为了它,南洋华人甚至修建了祠堂。

因为它是他们的保护神,是这个新国家的脊梁。

几乎是一瞬间,甲板上的所有水手都瞪大了眼睛,一些人甚至兴奋的挥起了手臂致敬,三哥和所有人都觉得脊梁上闪过一道电流。

他们根本无法形容此时的感觉,昔日这里是白人们横行的海域。现在,却能见到自己国家的军舰,这已经根本不能用兴奋来形容了。

欢呼,雀跃,霎时从甲板各处弥漫而开,每个人都高声呼喊着,远处的水兵们似乎也听见了他们的呼唤,挥舞着军帽向新昌轮问好。

“二级戒备。”

甲板上水兵们的致意,没有让肖天志忘记自己的责任,从巡天号到安海号,不仅装备更新了,连整个人的都仿佛提升了一级,即便在这个时刻,他都没忘记自己的责任。

在一阵阵警铃的催促下,水兵们纷纷进入了战位,炮塔开始旋转,炮弹被塞入炮膛,舰桥顶部的测距仪已经锁定了两艘威胁最大的英国巡洋舰。

不过这并未引起对方的激烈反应,反而是连续不断的打出了一串慰问的信号旗,这让稍稍懂一些海军旗语的三哥纳闷不已,什么时候英国军舰那么好说话了?

但他们很快就明白了为何向来把这里是禁脔的英国人为何那么好说话了,因为水道里再次钻出了几艘军舰,它们拥簇着一艘暂新的白色邮轮,其中一艘甚至比最大的货轮都庞大不少。

舰队。

我们的舰队。

是我们的舰队。

一支首次进入大西洋海域的中华舰队。

新昌轮上的水手们跳着,叫着,宣泄着,一些人的眼角都已经湿润,能在异国他乡见到自己的舰队,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兴奋的呢?

李默站在甲板高处,看着远处新昌轮甲板上攒动的人头,嘴角挂起了一抹微笑,就连陪同出访的方仙琪和罗三娘都不禁开心的笑了起来,挥舞着手向对方致敬。

这就是他追求的,从回到这个时代那刻起,他就憧憬着在每一片海域,每一个角落,都能见到自己国家的船只。

现在,这个国家正在自己的影响下,慢慢从黄土地上抬起头,把目光投入到了深蓝色的大洋,虽然这里只有一艘,还显得形单影只,但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悬挂着新华国旗的远洋船队纵横四海,带回财富的同时,也开始逐渐把对海洋的忧患意识带了回去。

这是个大时代,是个变革的时代,巨舰大炮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但仅仅靠一部分海军人是不足以撑起一支强大的全球性海军的,只有唤醒了人民心底的海洋意识,才能成为真正的海洋大国。

灼热的呼吸中,唐绍仪也有些激动,直到身边的工作人员拉了他一把,指了指远方的海平面,他才冷静下来,迅速走到了李默身边。

“皇上,是德国巡洋舰。”

当东方公主号缓缓地与新昌轮擦肩而过时,一艘德国巡洋舰已经快速靠近,那两艘英国巡洋舰似乎也看到了竞争对手,在海面上带出两道洁白的尾迹后,迅速的靠拢过来,伴随在出访舰队左侧。

德国巡洋舰见状后也迅速的查到了右侧,伴随而行。

望着这一幕,甲板上的严复和唐绍仪不禁相视一笑,对中华号的竞争已经开始,一场悄无声息的角逐已经开始,如何在这场角逐中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是他们两人需要努力地。

而随着这场角逐拉开大幕,李默的这次欧洲之行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华人也终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登陆欧洲,洗去白人们脑海中马褂长辫、满嘴鸦片的印象。

“第一站不变,继续去奥斯曼帝国。”李默似乎对身边伴随的英德两国巡洋舰视若无睹,在他的命令下,东方公主号继续在五艘军舰和一艘补给船的伴随下向曾经的欧洲中心君士坦丁堡驶去。

只有那艘载满了德国海军实习生的中型客轮,沿着地中海继续向西,准备率先回到国内去禀报这三年来的成果。

而严复和唐绍仪,则各自悄然坐上了汽船,向英德巡洋舰驶去,带去皇上慰问和感谢的同时,也去试探一下两国的态度。

……

乌鲁木齐又称迪化,李默登基后,恢复了很多地名,尤其是重要的一线城市,开始更多的往后世靠拢。

这里并不是什么坚城要塞,事实上整个大西北除了伊犁有一座中型要塞外,其他地方能有个黄土墙围个圈便算不错了。

这就是西北和中原大地的不同,中原大地多坚城,而一望无垠的西北荒漠上并不是缺少材料,更不是少人力,而是自古以来的游牧生活方式,让大家不太重视城市建设,直到近百年逐渐有人长期定居下来,才出现了一些小型城市。

所以当站在土城的掩体后面,望着城外攒动的密密麻麻身影,契科夫少校只觉得浑身冰冷。

这一切都怪自己,为什么要去大打搅陆军大臣和那个骚娘们的谈话结果被发配到了荒僻的西伯利亚,并在不久前被派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要求支持和帮助哪些带着小帽的家伙分裂新华,削弱和打击那个远东纵火犯。

作为营长,他带领着自己的营最早进入了伊犁,但屁股还没做热,就被后来的部队赶到了这里,原本这并没什么,和伊犁相比这里还更繁华,可现在他却明白了为何自己接过任务时很多同僚都在讥笑。

因为这里是进出伊犁的唯一大门,在新华军西征开始的时刻,这里肯定将第一个遭遇敌人,但他开始还并不担心,因为这里有一万“友军”,而且他们还陆陆续续的武装了多达三四万的民兵,所以他一直认为新华军会在这里碰的头破血流,并最终撤离。

这样的话,他就会成为整个俄罗斯帝国在瞩目的明星,连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都不得不恭维他,甚至那个骚妇会愿意爬上自己的床。

可现在他才知道自己错了。

两公里外,是足足四十八门105毫米陆军炮,狰狞的炮口在阳光下闪耀着冰冷的凌光。在大炮的后面,是一队又一队待命的新华步兵,而在更远处,是密密麻麻的骑兵。

即便是没法知道详细人数,从这里看去也大概有一万人之多,而且这仅仅是东面主攻方向,在其三面,同样有大量的敌军,他们已经包围了整个乌鲁木齐。

别说是他,就连最有想象力的人也无法得知,新华军到底是怎么把如此多沉重的大炮和炮弹带到这里来的,难道他们的两万步兵都是走来的?

直到几辆大型汽车从阵后钻到炮兵阵地,开始搬下一箱箱炮弹,契科夫才恍然大悟,但却还是有些不敢相信,什么时候汽车变得这么大了?

可还不等他想明白,望远镜里的炮兵阵地上陡然蓬勃出一连串的火团。

“准备。”

契科夫暴喝一声,但话音刚到嘴边,隆隆的炮声已经传来,爆炸和火焰在身边的每个地方腾起,刹那间烟尘就遮蔽了所有人的眼睛。

“轰隆隆……”

“轰隆隆……”

在炽烈的火团和雨点般密集的爆炸中,整个乌鲁木齐都开始颤抖,无数的叛军和俄国兵甚至还没有反应,就在像飓风般横扫而过的爆炸冲击波中化为了一团团血泥。

入疆后的第一场大战终于在炮声中拉开了大幕。

第六卷 远东第一战 第359章 通往伊犁

“炮弹。”

郝大炮用力的嘶喊着,不知道是被隆隆炮声刺激,还是因为炙热的炮口硝烟,整张脸都变得通红通红。

随着他的动作,焦热的弹壳从炮膛退出,早已待命的装弹手立即将一枚新的炮弹塞入了炮膛,还不等他拉炮栓,第二位装弹手就已经扛着炮弹待命。

每一个炮位,就像是一条流水线,炮兵班的战士们挥汗如雨,浑然忘记了时间,只有统计的副炮手还记得到底打出了多少发炮弹,其他人都只是机械般的开炮,装弹再开炮。

一分钟四发炮弹,几乎是105毫米陆军炮的最快速度了,四枚一装的炮弹箱被撬开后瞬间就被打完,刚才还堆积如山的弹药箱眨眼间便空空如也。

这就是现代战争,模式已经和冷兵器时代大不相同,随着大量的重火力分配到师团甚至是营,陆军作战的规模和消耗比以往大了很多很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