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啸大明-第5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楼台。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很难组建出一支像样的水军来。何况清廷对郑芝龙还一直加以防备。因为郑芝龙本身就是被清廷骗来的,而且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和商毅一直形成联盟,在收复南京的战役中,郑成功出兵收复福建,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当然不可能绝对相信郑芝龙的。只是现在海军之面确实没有人能取代郑芝龙,也不得不用他,但一直对他加以防范,由其是在上船的时候,一定对郑芝龙进行严密的监视。毕竟海上不比陆地,一但郑芝龙架船出海逃走,清廷还真就只能望洋兴叹。

郑芝龙也清楚自己的处境,虽然现在他是龙搁浅滩,但他的阅历、见识、眼光在这个时代还是十分突出的,由其是上了清廷的当之后,更是増涨了许多教训,因此也看得出,现在清廷并不是南京政府的对手。自己留在清廷,恐怕难有好结果。

这到并不是说商毅击败清廷之后,会把自己当清廷官员处死,因为看在郑成功的面子上,保住自己的命还是可以的,但清廷会不会放过自己,还很难说。毕竟现在清廷重用自己,是实在没有办法,一但到了灭亡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先把自己干掉,也说不定。

在清廷的这些时日里,郑芝龙也不是没想过要逃跑,由其是受命出任水师提督之后,更是觉得机会来了,只要是到了海上,自己可就是龙归大海了。但清廷也早预料到这一手,对他的监视也更为严密,每次出海的时候,几乎就像是押犯人一样,随时都有六七个人围在郑芝龙的身边,稍有举动,就立刻有人过来阻止也让郑芝龙意识到,自己根本就一点办法都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郑芝龙也决定暂时放弃逃路的打算,而是全力先取得清廷的信任再说,因此在组建海军的工作中,也十分努力。现在已经训练了五千多名水军士兵、水手、船员等,并从民间搜罗到多种船只一百二十余条,又监造了三十余条船只,至少也使清廷的海军初建规模了。

不过现在清廷海军的战船中,基本都是二三百料的小船,四百料战船只有几艘,再大的就基没有,这是因为中国北方的造船技术远远落后于南方,而监造的战船也多是小船,因此基本没有多少战斗力。不过在这段时间里,朝鲜的将军李杜国也监造出龟甲船二十条,其中有三条体形较大,其余和当年李舜臣所用的一样。加上后来朝鲜又向清廷进贡了五条龟甲船,现在清廷一共有二十五艘龟甲船了。

多尓衮也曾亲自赶到天津,观看过这种龟甲船的训练,到还十分满意,也对龟甲船寄于了厚望,因此也下令,将龟甲船单独编成一支舰队,都交给李杜国指挥。

在商毅出兵进攻马尼拉的时候,多尔衮曾把郑芝龙和李杜国都招到北京,一方面是询马尼拉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了解海军的情况。

当时李杜国可是踌躇满志,信心十足,认为有了龟甲船之后,不必害怕中华军的海军,甚致向多尔衮请令,要带着龟甲舰队去进攻中华军在登州的海军基地。但郑芝龙的看法和李杜国刚刚相反,现在清廷的海军仅仅只是刚起步,根本不可能是中华军的对手,龟甲船根本就是华而不实,并不可大用,如果冒然进攻必败无疑。

其实郑芝龙故意把龟甲船贬得一钱不值,其实是用的激将法,希望多尔衮能让李杜国带着龟甲船出战一次,因为只有等李杜国被中华伏波军彻底打败了,清廷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说不定会放松对自己的监视。

不过多尔衮毕竟不是好糊弄的人,虽然李杜国说得信心十足,但怎么听,多尔衮也觉得心里没底。毕竟中华军的海上战斗力摆在那里,连续发动了两次海外战争,这可不是说着玩的。而龟甲船仅仅只辉煌过一次,还是在五十多年以前,这两下一对比,也不难得出结果来,和中华军交战,龟甲船多半也是胜多负少,因此多尔衮也没有答应李杜国的请战。

而郑芝龙见激将不成,又向多尔衮建议,如果只靠自行造船,海军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发展,因此向荷兰人买船,不失为一条发展海军的捷径,当然郑芝龙知道,从荷兰人那里买来几条船,其实也是与事无补,但这样做的目标,是希望与荷兰人建立关系,希望能借助荷兰人的力量,帮助自己出逃。

这个时候,清廷通过北京的传教士,和荷兰人、葡萄牙人都取得了联系,但趸希望能从他们那里购买枪炮,并雇请人员帮助清廷监造火炮。但谈判进行的很不顺利,首先是葡萄牙人对清廷并不感兴趣,他们能够守着澳门进行贸易就足够了,而且北京也离澳门太远了。

荷兰人对此到是很感兴趣,不过荷兰人的胃口也不小,要求租借天津或者是辽东地区的某一处地方,或勃海湾里的某一岛屿,作为通商口岸,做为帮助清廷的条件。

其实如果清廷真的和荷兰人通商,也确实可以增加不少收入,因为关外的兽皮、人参等土特产也是很有竞争力的商品,后来张家口——察哈尔一线的贸易,也是以皮革、土特产为主。多尔衮也不是不明白这一点,但他对海外的世界确实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因此只允许荷兰人的商船停靠天津,进行贸易,但不允许荷兰人租借地方,并且对贸易条仵也有诸多限制。而荷兰人又要求在天津建立自已的商馆,也被清廷拒绝。

眼看着双方就要谈崩了,但就在这时,商毅占领了吕宋群岛,也给清廷和荷兰人的谈判带来了一线转机。

吕宋群岛的易手,让荷兰人意识到,自己在亚州的利益将面临的重大的挑战,荷兰人当然不愿看到中国一步一步的坐大,因此也在想方设法的限制中国的扩张。对中国大陆的局势,荷兰人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知道商毅正在和中国北方的满族打仗,因此荷兰东印度公司也决定采用扶植清廷,牵制商毅的力量,使商毅没有精力向海上扩张的策略来。

于是荷兰人也主动和清廷取得联系,放弃要租借通商口岸和开设商馆的要求,只要清廷能够允许荷兰商船靠岸经商就可以了。愿意卖火枪、火炮给清廷,并可以帮助清廷监造火器,甚致是帮助清廷训练军队等等。

这样的条件,多尔衮当然也没有理由不答应,而且允许荷兰商船靠岸经商对清廷也有好处,因此双方很快就达成了一致的协议。而这时郑芝龙要向荷兰人购买战船,多尓衮也认为可以,反正火枪、火炮都已经从荷兰人那里买了,再加几条战船也没什么。同时也提出,再聘用荷兰工匠,帮助清廷监造战船,并训练水军。

清廷买得越多,就越能増加清廷的战斗力,同时还能狠赚清廷一笔。另外派遣军官帮清廷训练军队,还可以利于双方的战争,了解中华军的战斗力,荷兰人当然也全都答应了下来。

谈判是在顺治五年(1648年)年底谈成的,正好是在丁亥之变发生的前几无,而到了顺治六年二月,荷兰将谈好的一千支火绳枪,二百支燧发枪,还有六十门火炮,和四艘帆船送到了天津,随行的还有工匠十五人,军官士兵二十七人。

火绳枪和火炮,都是老式的款式,基本都是荷兰准备汰淘的装配,四艘帆船都是五百到六百吨之间,服役时间都超也了十五年,有一艘甚致达到了二十二年。这个时代的风帆船一边的服役时间大约在二十到二十五年左右,因此这四艘帆船实际也都是快退休了的。只有二百支燧发枪才算是时兴货。荷兰人从中确实大赚了一笔。清廷当然也没有看出来,结果双方都是皆大欢喜。

虽然在验货的时候,郑芝龙看得船的问题,但非常眀智的没有说破,因为整谈判的过程,清廷都是在传教士的帮助下完成的,没有让郑芝龙参与。而且荷兰派来了工匠和官兵,郑芝龙也觉得,还有希望。

而这一次荷兰人到来,还带来了一个日本的使团,要求面见清廷。

第004章 进攻清廷第一战(一)

不过这一次清廷的判断并没有错,在二月十五日,商毅下令海军部总司令成钢,由他率领舰队北上,向清廷设在天津卫大沽口的海军基地,发动进攻,这也是后世被认为是南京政府向清廷发动进攻第一战。

商毅之所以选择海上进攻为发动对清廷的第一战。因为通知南京布置在北京的情报人员的工作,商毅对清廷的海军发展情况有一定的了解,现在南京政府和清廷的军事对比来说,领先优势最大的,还是海军。可以是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因此海军也是取胜把握最大的。

另外从政治影响力来说,这是南京政府主动发起的对清第一战,不仅要打赢,而且要赢得飘亮,这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鼓舞自己的士气,打击清廷的锐气,如果赢得免免强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或者自身也付出了重大的伤亡,这样的结果都不理想。

而从战略上来说,尽管清军的海军实力并不强,但只要是清廷有海军存在,商毅就必须对自己的海岸线加以保护,以防清军从海上发动袭击,尽管清军釆用这种战术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这样的一味防守,显然不是商毅风格,主动出击,首先将敌人的危胁解除掉,这才是商毅喜欢的方式。而且反过来说,一但伏波军消灭了清廷的海军,也能够牵制住清廷布守在渤海湾以及辽东半岛的十几万大军,从而也能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同时还可以根据正面战场的战况,再度对清廷发动登陆作战,从天津一带登陆,直插北京,或是登陆辽东,再取盛京。

出于这些综合因素的考虑,商毅才决定,将这第一战的任务交给海军。

成钢接到商毅的这个任务之后,心里也十分激动,虽然伏波军近两年来,连继打赢了日本和马尼拉两战,相对于这两年一直在韬光养晦的虎贲军来说,算是出尽了风头,但在对清的战场上,伏波军除了在两年前突袭辽东的一战之外,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来。

而且就是突袭辽东的胜利,也是当时海陆两军联手才取得的,因此在中华军里依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别看伏波军现在闹腾得很欢,但等打起清虏的时候,就要靠边站了,还得看我们虎贲军的。而这一次商毅将对清首战的任务交给海军部,伏波军上下也无不欢欣鼓舞,也都决定要打好这第一战,为中华军开一个好头,同时也证眀,在对清作战中,伏波军同样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一次出战,将出动伏波军第一分舰队的全部战舰,又从第五分舰队分舰队抽调十五战船,出航北上,然后在登州汇合驻守山东的第二分舰队,组成联合舰队,虽然这一次是在近海作战,在登州还有一个基地,可以提供补给,因此并没有出动后勒运需船,但各种战船相加,也达到八十三艘,其中主力战船为五十三艘、辅助战船为二十三艘、飞剪船七艘。千吨以上的战船共有八艘。

另外在出兵之前,商毅也写信给福建绍武朝廷的郑成功,通告他南京将向清廷发动进攻了。这两年来,郑成功一直都在泉州驻军,招兵买马,打造战船,现在部下的人马己有七八万余众,各种船只二百余艘,只等着商毅大举北伐,好率军和商毅一起出战,好为母亲报仇,因此闻迅之后,也亲自率领三十二战船,赶到杭州,和联合舰队一起出航北上。

其实这次出兵有没有郑成功的舰队助战,并不影响最后战局的胜负,但因为在此前商毅曾经答应过郑成功,一但出兵北伐攻清,必然叫上郑成功,一同出兵。而另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是,郑成功出兵之后,商毅和郑成功也正式结成抗清联盟,现在绍武朝廷的主要军事力量都在郑成功手里,因此也就不必担心绍武朝廷在背后捣乱,同时还可以借助郑成功的兵力,牵制住广东的永安朝廷。这样一来南明的三个朝廷,一下子去掉了两个,就算永历朝廷在有什么动作,江西军区也能够轻易对付了。

就在二月二十五日,伏波军和郑成功组成的舰队从杭州出航,一路北上。因为这一条航线伏波军已经走了无数次,而且这时海上也无风浪,因此也是一路通畅无阻,在三月二日,舰队到达登州的海军基地。

三月三日,加入第二分舰队之后,达到一百一十余艘的庞大舰队,横穿渤海,再一次从海上直逼天津卫而来。算起来这也是中华军的舰队第三次从海上进攻天津卫了。

自从上一次中华军从海上突袭了辽东和天津卫之后,清廷在天津卫也加强了驻守,而大沽口就是天津卫最主要的要塞,因为大沽口是海河的入海口,地势平坦,水缓港深,不仅适合进行登陆作战,而且千吨以下战船还可以由海河逆游而上,直接进攻天津卫,前两次中华军从海上突袭天津,都是在大沽口登陆的。

因此清廷的海军基地就设在天津卫的大沽口处。并在大沽口的两岸各修建了两座炮台,共计布置各种火炮一百八十余门,每一座炮台分为两层,各布置火炮四十到五十门不等,其中红衣大炮的数量为一百一十二门,分别四千斤以上的红衣大炮为二十门,三千六百斤红衣大炮二十四门,三千二百斤红衣大炮三十二门,二千七百斤红衣大炮三十六门。火力几乎可以覆盖整个海河入海口的海面,从海面攻击的目标进入海岸炮兵的视野中,立即就会变成火炮射击的靶子。

驻守炮台的清兵为三千人,而就距离炮台不足五十里的地方,就是天津卫,驻扎着二万余清军,一但海岸告急,天津卫的驻军就能在一天之内,给海岸予增援。另外在港口里还停泊着一百多艘各种战船,虽然都是一些小船,但如果能够配合炮台上的火炮,依然不容小视。由其是现在清廷新购进了四艘荷兰的战船,也使舰队的战斗力有了相当的提升。

荷兰派来帮助清廷训练水军的教官到达大沽口之后,虽然对清廷海军的战船,人员,火力不屑一顾,认为这是一支还停留在十五世纪里的海军,但对大沽口的防御力却赞不绝口,认为足以抵挡一百艘战船的进攻。因此多尔衮对大沽口的防御力还是非常放心的。

就在三月五日清晨,清廷的巡哨船首先发现了在大沽口的东方出现了大量的舰队,因此立刻向海军基地发出了回报。

郑芝龙虽然受到清廷的多方猜忌,但在名议上,他依然还是水军的最高将领,因此在接报之后,也立刻下令,招集海军诸将商议应对的战术。

而朝鲜的客藉将领李杜国一听,立刻出列,向郑芝龙请战,要求带着龟甲舰队,去迎战中华军的海军,并且不信誓旦旦,一定要取胜。自从龟甲舰队组建之后,李杜国也自认为可以凭着这支龟甲舰队纵横海上,因此一直都想找个机会在战场上去大显身手,再显先祖的神威,但多尔衮虽然对龟甲舰队赞赏有住,但却一直都不许李杜国出战,也让李杜国十分郁闷,现在终于等到机会了,中华军主动进攻到大沽口来了,当然不会放过。

其实郑芝龙早就想让李杜国出击,去和中华军的海军打一仗,让李杜国知道一下,龟甲船早就已经过时了,省得他整天在自己耳边宣扬龟甲船有多么了不起,同时等李杜国惨败之后,多尔衮也就会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的限制,也会放松一些,这样一来,自己也就有机会了。另外如果出战的话,自己说不定还有机会从清军这边逃脱。

当然郑芝龙也不能表现出自己极力赞同出战的意图来,相反还假意劝阻李杜国,但在李杜国的再三要求下,最后才十分免强的同意出战。

而荷兰的教官只付责平时训练水军,并不能参加水军的聚议,因为清廷对荷兰人同样也十分防备。因此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