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席卷天下II-第5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鲁浑身一抖,便感到大有道理,失声道:“这可如何是好?”

  阎圃道:“如今应该继续抵抗诸葛亮,并速去长安,向秦王献礼称臣交付汉中。雍州牧鲁肃定然会发兵来救,我教托付汉中与秦王,天师一定会得到秦王的重用。”

  张鲁一拍脑门,道:“非大祭酒所言,我以失足。方今天下尽归秦王,刘备诸葛亮宵小跳梁尔,不得长久,当汉中交付秦王为上。”

  于是,张鲁发下天师令,命令教众拼死抵抗蜀兵,以待秦军的支援。

  百姓得知张鲁献城秦王,顿时雀跃,为了能够成为秦国百姓,他们也是自发的组织了起来守城。

  数日后,长安,府衙。

  “大人,门外有自称是张鲁使者的人求见。”

  鲁肃颇感惊讶,心有所想,急忙道:“快带来人见我。”

  少顷,使者到了。

  鲁肃定睛一看,见到是张鲁麾下要员阎圃,这就印证了他心里所想。鲁肃走下堂接住,道:“不知是阎圃先生亲自来了,有失远迎。”

  阎圃的姿态很低,鞠躬一礼,道:“我主性命,都在鲁大人身上了。”

  于是,阎圃就说出了张鲁打算献城给秦王,而他来这里,是就近请求救兵的。

  鲁肃便感到此事重大,非同小可。然而现在,却是需要他来拿一个主意。

  很快鲁肃就做出了决断,道:“阎圃先生莫要着急,这就请颜良、文丑、黄忠三位将军,到府商议此事。”

  阎圃大松一口气,便感到来这里是来对了。来此之前,他还担心鲁肃不敢承担这件事情。现在看来,鲁肃果然不愧是深得秦王信任的近臣,是有能力有担当的。

  不长的时间,书房里。

  鲁肃和颜良、文丑、黄忠开了一个碰头会。

  鲁肃道:“三位将军,汉中乃是战略要地,若被刘备夺取,就成威胁我方的军事基地。若为我所取,则是剿平刘备,一统天下的契机。此时机会难得,决不能放过。三位将军可愿出兵,去救张鲁?”

  经过鲁肃的分析后,作为雍凉守备大将的颜良文丑黄忠作出了出兵的决定。

  “军前自有我等,粮草物资还需州牧大人调拨。”

  “那是自然。”

  于是,颜良、文丑、黄忠点起雍凉兵马五万,阎圃引路,去救汉中。

  另一方面,鲁肃派出快马,去江南秦峰那里通报这件事情。

  快马昼夜不停,一路换人换马,带着鲁肃的加急公文,一日六七百里,三日后就进了建业城。

  这一日二月初三。

  江南春光明媚,秦峰就在建业秦王宫内,和众人商议回京的事宜。

  “报……,雍州牧鲁肃大人急报。”

  秦峰腰背一挺,“快拿上来孤看。”

  少顷,满朝文武,就都知道发生在汉中的事情,以及鲁肃、颜良、文丑、黄忠出兵去救的事情。

  “这是入蜀的最佳时机。”虽然秦峰满心想着回家,但此刻机会实在难得,他便有意开启征蜀。

  老贾诩进言道:“大王,既然颜良文丑二位将军已经前去救援汉中,今我大军在江南驻扎,正可从巴东入蜀。刘备的主力大军在汉中,听我军来,必定召回诸葛亮。我军趁其调动兵力空虚之时,迅速打开突破口,南北进击蜀地,则刘备首尾不得兼顾。”

  秦峰当机立断,他采纳了贾诩的建议,点起驻扎在江南的三十五万秦军主力,沿江快进,直扑巴东永安。

  另一方面,汉中外,蜀军大营。

  诸葛亮先是得到了秦军雍州颜良文丑部南下的消息。

  张飞、李严、张任、法正等人,听得消息,心里不安。

  诸葛亮立刻做出了布置,道:“秦军南下,必定走箕谷这条路。雷同、吴兰,你二人领五千兵马,前去箕谷拒敌。”

  雷同和吴兰顿时脸色发白,心说敌人来了五万,黄忠颜良文丑统兵,我这边五千人去跟人家交战,这不是去送死吗?

  诸葛亮又道:“不用正面对敌,你们快速到达箕谷后,就用木石,堵塞截断箕谷,据高处守备,敌必不能进。”

  雷同和吴兰大松一口气,领命而去。

  随后,诸葛亮又得到秦王亲临大军进攻永安的消息。当时三十余万秦军调动,动静很大,人尽皆知。

  蜀中上下都慌了神,纷纷请见刘备,希望刘备能够召回诸葛亮守备蜀中。刘备得到消息后也是慌了神,但他还是请诸葛亮决定这件事情。

  诸葛亮力排众议,道:“入蜀之时,已经在巴东前鱼腹浦,布下‘八阵图’,可抵十万精兵,可挡秦峰。”

  诸葛亮在入蜀的必经之路鱼腹浦建设了‘巨石阵’,这件事情蜀中大员皆知。但真的能抵得过十万精兵?众人都持怀疑态度。

  诸葛亮一方面严令关羽、严颜等人守备巴东,可兵出永安,前往鱼腹浦,以‘巨石阵’为前驱拒敌。

  而诸葛亮这边挥军猛攻汉中。

  诸葛亮研究的重型投石机,在攻城战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随着黄忠、颜良、文丑受阻箕谷,张鲁未能得到及时的救援。

  三日后,汉中城破,张鲁弃城逃跑。

  当时诸葛亮在城外,激动的从小推车上站了起来,羽扇一挥,蜀兵进城。

  法正大喜对众人道:“军师以成奇功,既得汉中,秦子进不敢攻我永安了。”

  众人想不明白,纷纷询问。

  法正解释道:“汉中既在我方手中,其腹地全面暴露在我军兵锋之下,整个中原都会震动,秦峰自顾不暇,还怎么有心入蜀?”

  众人恍然大悟。

  说话间,有小校来报,“军师,全城百姓都在逃散!”

  当时情况,汉中城破,随着张鲁逃离,城中三十万百姓卷铺盖卷,纷纷逃难。

  诸葛亮大吃一惊,汉中是为战略要地,鱼米之乡,一方面来自于地理位置,一方面来自于汉中几十万百姓。若是百姓都走了,汉中的意义急转直下。

  诸葛亮猛挥扇子,领兵堵塞城门,拦住了要逃跑的百姓。

  “诸位父老乡亲,为何背井离乡?”诸葛亮摇着扇子,和蔼可亲的询问道。

  百姓拖家带口,挤在一起,惊慌中谁也不吭声。

  诸葛亮急忙道:“皇叔仁义,以下令取消一切苛政,从此之后,生活无忧。”

  百姓们终是忍不住道:“皇叔既然仁德,就放我们一条生路吧。”

  诸葛亮本以为百姓听到这样的好消息,一定会热情迎接自己进城,没想到却是得到这样的话,顿时憋的面色涨红。



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汉中之争


  诸葛亮颁布了刘备的好政策,一切苛政全部去除,家家户户都有地。

  诸葛亮曾对刘备说,必须要用好政策,才能得到民心,若是不然,无力抵挡秦峰入蜀。

  然而,由于多少年来,多少事情的发生。百姓心向秦王,对皇叔反而不信任了。

  因此虽然诸葛亮保证有好政策,百姓还是要离开。

  诸葛亮就尴尬了,他就在城门外小推车上,猛扇扇子,而不远处,就是纷纷哀求放行的百姓。

  诸葛亮刚才大谈皇叔仁德,如今若是不顺民意,仁德何从谈起。

  很快,诸葛亮作出了决定。他不能让百姓走,百姓走了,得到汉中的意义减半。

  法正叹气道:“秦王善用仁政,百姓以忘我汉室,恐无力阻挡百姓离去。”

  诸葛亮心里一发狠,就道:“可用先秦连坐之法,互相监督。一人离去,一家为奴,一家离去,一巷为奴。”

  法正大惊,急忙道:“军师,这样做,恐有损主公名望。”

  “本军师也是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相信用此法,无人敢逃离。”诸葛亮又道:“百姓多被秦军宣传蒙蔽,吾等善待百姓,百姓知道我们的好政策,就不会走了,也不会有损名望。”

  法正叹了口气。

  于是,诸葛亮传令全军威逼百姓归家,又有连坐之法,禁锢百姓。这连坐之法何其残酷,百姓皆不敢逃。

  另一方面。

  张鲁等人顺汉江南下,五日后就来到秦王驾前。

  张鲁哭拜在秦王驾前,哭道:“大王,我天师道劝人向善,继承祖上的教法,教民诚信不欺诈,令病人自首其过,对犯法者宽宥三次,若为小过,则当修道路百步以赎罪。又依照,春夏两季万物生长之时禁止屠杀,又禁酗酒。创立义舍,置义米肉于内,免费供行路人量腹取食。”

  “今大王仁德布于四海,我教教义与大王仁政相合,本举教献城依附大王。没想到诸葛亮打破我汉中城,杀我教众无数,今厚颜叩见大王,求大王为我教做主。”

  秦王高度赞扬了天师道和张鲁的行为,好言安慰,就任命张鲁为镇南将军,以礼相待。又派人护送,前往邺都静养。

  汉中已经被诸葛亮掌握,而秦军‘黄忠部’受阻箕谷。

  自秦王以下,众人震惊。

  庞统出班道:“大王,汉中以失,雍凉、中原震动,大王不可迟疑,必须亲自征讨,夺回汉中。”

  贾诩出班道:“刘备使法正、张松、孟达等叛乱之徒夺取了西川,川人尚未归心。大王夺回汉中时,定然震动西川,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若是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

  汉中对于秦峰来说,不亚于刘备丢失了巴中门户,重要性不言而喻。

  于是,秦峰当机立断,留下张辽郝昭郭淮三人,领兵五万,在巫县牵制巴郡的蜀兵。

  秦峰亲自带三十万大军,前往争夺汉中。

  另一方面。

  诸葛亮得到汉中后,打开汉中库房,便发现钱粮无数,因此军需充足又犒赏三军士气高昂。

  后一日,诸葛亮召集众人开会。

  法正进言道:“秦子进亲自带领大军进攻巴郡,巴郡乃是我蜀中门户,不可不小心提防。”

  诸葛亮笑道:“我军巴东防线坚固,我更是在鱼腹浦布下八阵图,秦峰想要打开巴郡大门,断无可能。我军则可趁机吞并雍凉,既得长安,就望中原,汉室中兴可待。”

  法正提醒道:“军师,若是如此全面用兵,我军兵力稍显不足,断不可轻进中原。”

  诸葛亮轻摇羽扇道:“我也是这么考虑的,然此次机会难得,我意夺取西都长安,则我涨彼削,从此不惧秦峰。反而是在秦皇龙兴之地,振我汉室中兴。”

  果然若得雍凉,刘备就占据了战国后期秦国的领土。

  于是诸葛亮就打算兵进雍凉。

  然这个时候。

  “报……,军师,以探知消息,秦军大军未到永安,顺襄樊西进,现在就要到达上庸了。”

  诸葛亮得到这个消息后,紧皱眉头,急摇羽扇。

  法正就说道:“人都说秦子进战略眼光独到,果然传言不虚。他定然是怕吾等趁胜进攻雍凉,这就前来争夺汉中要地。”

  如此,诸葛亮就不敢轻举妄动了。他叹了口气,道:“看来夺取雍凉的天时未到,还需设谋击退秦峰。”

  于是诸葛亮放弃了进兵的打算,而是着眼于在汉中布局,抵挡秦峰的进攻。

  众将听说秦王亲自带领三十万大军,加上雍凉的兵力怕是要有四十万,本方只有十万人,颇为惊慌。

  诸葛亮安抚众人道:“若汉中在秦军手中,我军必须第一时间撤退。然现在汉中却在我军手中,本军师视秦军如同草芥。汉中北依秦岭山脉,南屏巴山浅麓,险要之地极多,似米仓山、阳平关、天荡山、定军山、南山,皆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所在,而张鲁无能,不会用。”

  “这些险要所在,但凡有两处在我手中,秦子进就不敢窥伺汉中城。”

  于是诸葛亮开始分配守备任务,调李严守阳平关,孟达守天荡山,张任守定军山,吴懿守南山,张飞守米仓山。

  五处所在各一万兵力,诸葛亮亲自领军五万坐镇汉中城,是为一城五星卫。

  “我军得到汉中钱粮,钱粮充足,只需固守,不出半年,秦军自退。”诸葛亮信心十足道。

  另一方面。

  远在数千公里外的天竺国。

  如今天竺国,就和唐宋时期的天竺国不一样。天竺国分东西南北中五个国家,都称天竺国。东天竺王摩罗枝摩,西天竺王尸罗逸多,南天竺王遮逻其跋逻婆,北天竺王娄其那那,中天竺王地婆西那。

  五个天竺王,统治着天竺国。虽然天竺国分裂为五部分,各有大王,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信奉佛宗。天竺王有五个,但佛宗只有一个。佛宗在五天竺国的影响力,不亚于后世基督在欧洲。

  然佛宗弟子苦心潜修,虽然得到万民敬仰,王者敬畏,但却个个不理俗务。

  这一日,中天竺国大雷音寺外,来了两个人。



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转世灵童孙权


  大雷音寺,是天竺国最大最宏伟的寺庙,其在佛宗的地位,直如同后世梵蒂冈。

  佛宗没有教宗,但有长老,有第一长老。

  现在的第一长老是龙树,常年在大雷音寺修行,处理佛宗事务。

  大雷音寺,日夜被焚香笼罩,每日里进出的善男信女,数以万计。

  大雷音寺外。

  司马懿冷峻,道:“大哥,准备好了没有?”

  孙权深吸一口气,微微点头。

  司马懿现在只能是‘向前看’了,他也不知孙权的佛法,是否能够通过佛宗的考核。

  于是乎,孙权和司马懿进了大雷音寺。

  大雷音寺不收门票,也没有门第观念,虽然司马懿和孙权是‘老外’,但也顺利了进了寺。

  少顷。

  “阿弥陀佛,二位施主请留步。里面是修行所在,不对外开放。”一个中年和尚,拦住了孙权和司马懿的去路。

  “阿弥陀佛。”司马懿也是高喧一声佛号,道:“这位乃是得到菩萨点化的灵童转世。”

  转世一说,一直以来盛传于佛宗传说。而这个时候天竺佛宗的转世又和后来不同,转世分为活佛转世和灵童转世,在佛宗教义上的依据,前者是大乘菩萨乘愿化身入生死中度化众生,后者为大乘菩萨点化,代自己在凡尘度化众生。

  灵童转世,非同小可,乃是佛宗的大事件。中年和尚大惊失色,上下仔细打量孙权。然而不论从任何角度,也看不出是灵童转世。然而孙权碧眼紫髯,大异常人,不容小视。和尚小心问道:“不知这位师兄,可有证据。”

  “这位乃是得到菩萨点化的灵童转世。”司马懿冷冷说道。

  司马懿虽然一直在努力学习天竺语,但如今暂时就会这么一句完整复杂的,而孙权也是差不多。

  中年和尚见孙权和司马懿相貌大异常人,尤其是孙权,碧眼紫髯的罗汉模样,和尚便感到这事情还是尽快报告给长老为上。

  不久后。

  大雷音寺,长老禅房。

  孙权和司马懿走进来的时候,就看到一群老和尚,盘膝而坐,盯住了他们。

  双方一阵沟通,亏得天竺佛宗有意东渡传教,因此培养了懂汉语的高僧,而龙树自己就懂汉语。

  “你是东土人!”龙树颇为吃惊,以及诸位长老都很吃惊。

  孙权微微一笑,道:“大长老,您着像了。”

  龙树顿时惊讶,高喧一声佛号。稍后,他就和其他长老沟通了一番。对于孙权自称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