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三国-第4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最后十一年的皇帝生涯,刘禅更没有什么存在感了,迁都偏安于南中,中原战事再如火如荼,也和他没有半文钱的关系。

但刘禅是幸运的,因为他活到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这一天,可以亲自坐到了洛阳皇宫的龙床之上,单凭这一点,他也足以青史留名了,可以和光武帝刘秀比肩而立。

刘禅从容而去,了无遗憾。

至于刘禅的身后事,也因为开阳门之变而就得简单地多了。原本极受刘禅宠爱的刘恂因为兵变失败,绝望之下,疯颠了。这些日子来一直为由谁来继承皇位患得患失的刘禅最终也不用再选择了,尽管他还有另一位皇子刘虔,但无论是从能力上还是资望上都无法和刘谌相比,由刘谌来继位,几乎是众望所归之事。

刘禅临终之前,将霍弋、刘胤、张绍、蒋显、关彝等几个朝廷重臣召了进来,本欲临终前想交待一下后事,托孤倒是不必了,毕竟刘谌也已经是年近四十的人了,但刘禅已经是命悬一线,气息奄奄,口齿不清,只能是用手点指刘谌,说了几句,便驾崩了。

皇帝的丧事乃是朝廷的头等大事,自然是马虎不得,不过一切都有相应的官员来主持,所以刘禅的丧事倒也是井然有序。治丧委员会很快地就成立了,霍弋刘胤等五人为典丧官,具体操办刘禅的后事,霍弋身为尚书令,自然当仁不让的担任首席典丧官,刘胤虽然为大司马,但朝廷礼仪却不甚熟悉,也就乐得清闲。

满城缟素,天下皆哭,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往来吊祭,整个洛阳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后汉的皇帝死后没有统一的陵寝,光武帝刘秀葬于原陵,在洛阳东北,汉明帝刘庄葬于显节陵,在洛阳东南,汉灵帝刘宏葬于文陵,在洛阳东北,至于汉献帝刘协,他死的时候已经不再是皇帝了,埋葬在了距离洛阳比较远的修武。

至于刘备,则当然是安葬在了成都的惠陵。

刘禅死后,选择在何处安葬自然成为头等大事,按理说,皇帝的陵寝一般在皇帝继位之初就开始修建了,由于工程浩繁,一般都要历时若干年才能修筑完成,有的时候,某个皇帝死的早,陵寝都来不及完工就死了。而刘禅迁都到洛阳前后才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别说是建陵了,就连陵寝的地点都没有选好呢。

所以,首先得给刘禅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其实这倒也不是什么难事,请风水大师瞧瞧,很快便在洛阳的东北的首阳山下找了一声合适的地方给刘禅做陵寝。由于时间匆忙,陵寝的规模自然也不可能太大,先行将刘禅的灵枢下葬,至于陵寝地上建筑的这一部分,只能是后期再行修建了。

真实的历史上,刘禅倒也是葬于洛阳的,不过他只能是以安乐公的名义下葬,现在却是以帝王的名义下葬,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选定了陵寝,接着便是定刘禅的谥号了,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

在汉代,一般而言,谥号还是比较公允的,没有象后代尤其是宋代以后,只上美谥和平谥,不用恶谥。

从大臣在给刘禅定谥号的时候,也确实是比较犯愁,由于汉朝的皇帝比较多,许多谥号都被占去了,而且终刘禅的一生,也只能用平庸二字来形容,议来议去,也不好确定用什么字。

还是刘胤想到了历史上前赵皇帝刘渊为了表明自己是汉室正统,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这个怀字虽非美谥,却也不是恶谥,用到刘禅身上确实比较合适。

刘胤提出来之后,众臣一致同意了,认为这个怀字确实不错,也符合刘禅的一生,所以一致确定刘禅为孝怀皇帝。不过这个谥号还得由新继位的皇帝来宣布。

刘谌原本计划等刘禅下葬之后再行继位,但霍弋张绍等人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天下不可一日无主,刘谌应该先继位,后行国葬。

刘谌从其言,经过紧张地筹备,刘谌于四月初一在洛阳南宫的却非殿举行了登基大典,就位为季汉的第三位皇帝,改元兴国,这一年便为季汉兴国元年,东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

刘谌继位为帝,宣布大赦天下。

第1154章雍王

由于季汉初入洛阳,而天下尚未平定,所以刘谌对登基大典的要求只有两个字,那就是节俭。无论是征伐天下还是治国安邦,都需要大笔的钱,这个时候,如果登基大典太过奢华的话,很容易为天下人所诟病,所以勤俭节约是季汉君臣一致商议的结果,不光是登基大典,就连孝怀皇帝的葬礼都是一切从简。

将孝怀皇帝葬入怀陵之后,刘谌宣布大赦天下,敕封群臣。

刘谌第一个要封的,便是刘胤。刘谌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与刘胤的鼎力支持那是分不开的,刘谌坐上皇帝宝座之后,自然不可能忘掉堂弟的功勋,加封刘胤为雍王、太子太保、大司马、兼录尚书事,都督天下诸军事。

这个封赏的确是大手笔,大司马和录尚书事是刘胤原本的官职,这次刘谌给他尽皆保留,新封的太子太保乃是尊号,虽然没有实际的官职,但太保和太傅、太师并称为三孤,乃是超越三公的存在。都督天下诸军事,则是将季汉的兵马大权,尽皆赋予了刘胤。

在这之前,身为大司马的刘胤和身为大将军的姜维各掌一半的军权,此次姜维死后,刘谌并没有再设大将军,而是将大将军的所属兵马,也尽皆划归到了刘胤的麾下,由他来统一指挥。

封刘胤为雍王,无疑是刘谌对刘胤功绩的肯定,此次封王的,除了刘谌的三个儿子,长子刘津被封为豫王,次子刘浦被封为鲁王、三子刘浚被封为燕王之外,被封王的也只有刘胤一人。

皇帝的儿子被封为诸侯王,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汉朝自高祖刘邦与众臣白马盟誓之后,非刘不王,异姓封王就基本上绝迹了,当然曹操是个例外。

刘胤虽然也是姓刘,虽然他和刘谌一样,也是昭烈皇帝刘备的孙子,而且刘胤曾经继承过父亲安平王刘理的王位,但从他和刘谌的血缘亲疏上来讲,已经是三代血亲了,前任皇帝刘禅是他的伯父,现任皇帝是他从兄,而按照汉室封王的原则,只有皇帝本人的儿子和亲兄弟,才资格封王,很显然,按照礼法,刘胤已经不在封王之列了。

但这诺大的江山,都是刘胤一手打下来,刘谌的皇帝之位,也是刘胤一手扶上去的,不管从那个角度上讲,不封刘胤为王,刘谌都无法表彰其功。好在刘胤也是皇室宗族,并不会违反高祖定下的非刘不王的原则,而且他还是刘备的孙子,刘谌封其为雍王,也算是打了一个擦边球。

姜维虽然谋划实施叛乱,但鉴于他为朝廷立下过无数的功勋,刘谌下旨赦免了他的罪行,仍以大将军之礼将其厚葬,应刘胤的请求,刘谌同时也赦免了参与叛乱的姜维长子姜源和次子姜渝的罪行,不过全部贬为庶民,永不录用。

姜维死后,尚书台的录尚书事便出了空缺,按原先的配置,录尚书事至少也得为三人,刘胤和尚书令霍弋继续担任此职,另外一个名额刘谌本来计划由舅父张绍来担任。不过张绍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力辞之,刘谌只好任命张绍为太师。

太师乃是虚衔,位尊而无实权,颐养天年倒是不错。

所以刘谌思前想后,最后一个录尚书事的名额给了原任雍州刺史的郤正。郤正在雍州任职多年,而刘谌担任监军之时,也在长安留守多年,可以说郤正是他的心腹之臣,刘谌继位之后,便调郤正到洛阳,担任侍中兼散骑常侍,此番入阁,地位更是高迁,令人侧目。

张遵为中书令,蒋显为尚书左仆射,李虎为尚书右仆射,关彝为司隶校尉兼卫将军,李球则调任镇军大将军,胡济为辅国大将军,羊祜为光禄大夫。

军队方面,傅佥任骠骑将军,罗宪任车骑将军,黄崇任前将军,蒋斌任后将军,牵弘任左将军,王颀任右将军,张乐任征东将军,赵卓任征西将军,傅著任征北将军,傅募任征南将军,诸葛尚任镇东将军,高远任镇西将军,邓朴任镇南将军,罗袭任镇北将军,王舍任平东将军,邓忠任平西将军,卢逊任平南将军,荀恺任平北将军,马融任安东将军,周叙任安西将军,柳隐任安北将军。

这些将军称号的授予,是朝廷对他们南征北战,为光复汉室做出贡献的嘉奖,具体到他们在军队的职务,则由大司马刘胤统一安排。

其余的文武百官,俱都有升迁,包括前晋的降臣,也多有录用。

新皇登基,诸事繁杂,刘禅初入洛阳之际,身体欠佳,根本就没有上过朝,朝廷上的所有事务,都是由霍弋、姜维和刘胤三人组成的尚书台进行处理的,现在换作了正当壮年的刘谌继位,自然要由他来亲政,所有的奏章都要由刘谌亲自来批阅,并交由尚书台具体处置。

现在摆在刘谌面前的,是两件头等大事,第一就是刘禅未成完成的祭天大典,新皇继位,祭天大典更得隆重举行。经过与众臣商议,决定在下个月的上辛日来进行。

第二件事嘛,就是季汉虽然入主了洛阳,但也仅仅只占据了洛阳周围几十里的地方,而向东向南的大片领土,还掌握着吴国和投降吴国做附庸的关东三王手中,洛阳周边的形势其实还很严峻。

向关东进军的计划早在在进入洛阳之时就已经是确定下来的,不过这几个月来,一直忙于别的事务,根本就无瑕顾及其他,向关东进军的计划只能是搁置了下来,不过现在季汉政局稳定了,刘谌便召集众臣商议向东进军事宜。

就在此时,虎牢关传来急报,东吴的陆抗联合豫州的陈骞、淮南的石苞和青州的马隆,尽起大军二十五万,向虎牢关杀来。

众臣皆惊,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到了刘胤的身上。

刘胤呵呵一笑道:“来得正好,陆抗想趁火打劫,那我们得送给他一份大礼才是。”

第1155章机会

吴国潜伏在洛阳的细作很多,洛阳这边发生的惊天变故,自然有吴国的细作在第一时间便禀报给了身在弋阳的陆抗。

这等大事,任谁也瞒不了,吴国的细作几乎不用费吹灰之力,便可以搜集到比较关翔实的情报,然后打包一起发到弋阳。

此次蜀汉灭晋,吴国倒也是算是捡了一个现在的大便宜,兵不血刃地便将关东五州之地划入了吴国的版图之中。当然,这个划入也仅仅只是名义上的,受到敕封的关东三王表面上臣服吴国,但实际却是割据自立,并不尊从吴国朝廷的号令,吴国从这五州之地上,收不到一文钱的赋税,反而还要贴上若干的钱粮,做为关东三王的俸禄。

这事已经在吴国朝廷那边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关东五州刚刚改旗易帜的那会,整个吴国上下一片欢腾,文武百官是弹冠相庆,吴国的疆域转瞬之间就扩大了将近一倍,将整个中原腹地都纳入到了吴国的版图范围。这可是破天荒的事,要知道大帝孙权终其一生,都没有跨过淮河,此次兼并关东五州,可以说是巨大的成功。

但这股热度消退之后,吴人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吴国虽然是名义上占据了关东五州,但事实上,除了将吴国的旗帜插到了黄河边上之外,吴国根本上就是一无所获。

这五州之地,俨然就是三个国中之国,吴国朝廷这边派不过去一兵一卒,一官一吏,收不到一文一毫的赋税,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吴人对五州之地没有一丝一毫的掌控之力。

有人向吴帝孙皓建议,给关东三王一些赏赐,并下旨让他们到建业来谨见,等他们到了建业,便将他们扣为人质,关东之地岂不就是唾手可得。

孙皓从其言,立刻命人准备了丰厚的赏赐,一式三份,分别送往寿春、陈县和临淄,同时下旨召石苞、陈骞、马隆三人进京。

不料,三人接旨之后,赏赐倒是照单全收了,进京之事全部无一例外地婉拒了,都以战事紧张为由进行了推托。

孙皓这回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自己赔了不少的金银珍宝,到头来却是一无所获,直把石苞、陈骞、马隆三人恨得牙根直咬。可惜孙皓的皇权再大,却也奈何不了这三个人,孙皓憋着一肚子的火,无处发泄,自然迁怒到了陆抗的身上。

这事本身就是陆抗办的,朝中便有人上表弹劾陆抗,说陆抗曲意迎奉,丧权辱国,白白耗费国库钱粮,却是一无所获。

孙皓立刻下旨给陆抗,要他尽快地解决五州之地的问题,如果石苞、陈骞、马隆三人还是拒不奉旨的话,孙皓便要陆抗立刻出兵,以武力来解决。

陆抗接旨之后,是左右为难,吴主孙皓,可是给他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招降陈骞、石苞、马隆三人,陆抗已经是费尽了心思,给他们许下了无数优惠的条件,这才换来了关东五州的改旗易帜。

现在天下的形势陆抗比谁都清楚,蜀汉挟灭晋之威,气势浩大,现在的吴国,根本就没有能力与之争锋,如果关东五州再归属蜀汉的话,那么吴国所处的形势便更加地险恶了。

陆抗借陈骞、石苞、马隆三人不甘心降蜀的心思,巧做周旋,让他们名义上归降了吴国,但实际上享有极高的自治权,这样一来,吴国最起码减少了一个对手而增加了一个盟友,将来和蜀汉的对抗之中,也就可以不落下风了。

但朝廷那边的人却不这么想,他们和孙皓一个心思,既然归降了吴国,那么陈骞这些人就必须要接受吴国朝廷的号令,任由吴人差遣才是。

这种想法,让陆抗都无力吐槽了,孙皓身边的这些人,得有多脑残才会想出这些招来,如果不给人家一些自立的权力,陈骞石苞马隆他们凭什么就会归顺吴国,他们三个人所占据的地盘和人口,比吴国的疆域都不遑多让。

陆抗拿着圣旨,心中一万头***是奔腾而过,如果他按圣旨出兵的话,陈骞石苞马隆三人登时便会反了,双方打起来,最后获利的,只能是蜀汉一方,吴国到最后,也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可不出兵的话,陆抗又将担上一个抗旨不遵的罪名,现在孙皓的残暴是日甚一日,许多大臣只是因为一件小事或者一句谏言,就横遭屠戮,现在整个建业朝廷中是人心惶惶,陆抗也不禁是隐隐地有些担忧。

提起孙皓,陆抗不禁有嗟然长叹,当初濮阳兴和张布拥立孙皓之时,认为孙皓才识明断,有长沙桓王的风范,现在看来,孙皓没有孙策英明果敢,勇盖天下反倒有孙策的独断专行,凶戾霸气,当初拥立他的濮阳兴张布万彧三个人,都先后被其所杀。

现在吴国,左丞相陆凯、右大司马丁奉、左大司马施绩这些朝廷重臣先后去世,人才凋零,再加上孙皓残暴昏庸,许多贤能之士为了避祸,纷纷地弃官去职,现在东吴能抗起事的,也只有陆抗等廖廖数人了。

而且陆抗的身体也并不好,自去年以来,病情便日甚一日,众将都劝陆抗回京休养,但陆抗心忧边事,仍然是抱病带兵,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现在蜀汉的强势给陆抗带来了无穷的压力,蜀汉灭晋之后,下一步的矛头必然直指吴国,如果蜀兵来犯,吴国将何以应对,这无疑是陆抗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就在此时,潜伏在洛阳的细作递交上来一封情报,情报显示,蜀汉迁都到洛阳之后,发生的惊天的变故,姜维和钟会密谋发动叛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