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三国-第4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此时,潜伏在洛阳的细作递交上来一封情报,情报显示,蜀汉迁都到洛阳之后,发生的惊天的变故,姜维和钟会密谋发动叛乱,失败之后,双双殒命,紧接着,受到惊吓的蜀国皇帝刘禅于当夜驾崩,其五子北地王刘谌继位为帝,现在蜀汉朝廷在忙着搞葬礼和登基事宜呢。

得到消息的陆抗不禁是面露喜色,看来这期盼已久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第1156章兵犯虎牢关

蜀汉发生内乱,这对于东吴而言,简直就是天大的利好消息,情报之中透露,这场洛阳事变,整个洛阳城是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可见这场内乱的规模是相当地大,对于蜀汉朝廷而言,无异于是伤筋动骨。

更何况,此次内乱,蜀国损失了姜维和钟会这两员大将,做为当年在益州交手的这两大对手,陆抗对姜维和钟会的了解不可谓不深,二人都能称得上是国之良将,栋梁之才,这次蜀国算是亏大发了。

陆抗对刘胤并不太了解,唯一的一次交手还是很多年前在益州的时候,那时刘胤才刚刚拜将,名气全无,陆抗还真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不过其后的几年,刘胤确实是大放异彩,纵横天下,扫胡灭晋,开创出惊天伟地之功。但终究是闻名不如见面,刘胤的名气再大,也不过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印象,没有和他打过多少交道的陆抗自然不会认为他强到离谱,这次蜀国损失了姜维钟会,至少也是如失一臂,再加上旧帝去世,新皇登基,蜀汉的根基动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陆抗肯定无法向关东三王出兵的,但接到这个消息之后,他便立刻有了新主意。

现在蜀国内乱,局势动荡,正是吴国进军的最好机会,如果吴国能捉住这个机会的话,一举攻克洛阳,势必将挽转对蜀国的不利局面。趁你病,要你命,这样的机会,绝对是千载难逢,如果吴国放弃这个机会的话,恐怕也就再无机会了。

当然,光陆抗手中的这点兵马是不足以成大事的,想要进攻洛阳,就必须要联合关东三王,只有他们几方的兵力集结起来,才有与蜀汉军队抗衡的资本。

更何况,就算是吴国想要出兵,也必须要知会颖川王陈骞,因为从弋阳北上攻打洛阳,绕不开陈骞的领地,没有陈骞的同意,陆抗擅自带兵进入豫州的话,还没有打到洛阳,就得先和陈骞的军队发生冲突了。

根据吴国和关东三王达成的条件,关东三王虽然对吴称臣,但却绝对是不容许吴国军队随意地进入关东五州之地的。

于是,陆抗派出特使,立刻分别前往陈县、寿春和临淄,前去会见陈骞、石苞和马隆,陈说厉害,鼓动三王出兵,共取洛阳。

前往寿春和临淄的特使扑了空,因为石苞和马隆根本就没有在寿春和临淄,倒是前往陈县的特使收获颇丰,本来是去求见陈骞的,却不料撞上了石苞和马隆,他二人也俱在陈县。

陆抗那边有活动在洛阳的细作,陈骞他们自然不可能不知道洛阳发生的这一些大事,毕竟做了这么多年的晋国老臣,陈骞在洛阳还是拥着广泛的人脉,就算他们在洛阳没有细作间谍,光是那昔日的故友提供的情报,就足以让陈骞知晓到洛阳城里发生的变故了。

这场惊天变故,老谋深算的陈骞立刻是嗅到了不同寻常的味道,他也认为这对于他们这些残晋势力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别看现在陈骞石苞和马隆他们占据着关东五州之地,地域辽阔,但其实他们的地位却是很尴尬的,关东五州之地位于黄河和长江之间,乃四战之地,几乎是无险可守,蜀国攻占洛阳之后,关东之地亦尽失黄河之利,蜀国军队可以轻易地从洛阳东进,以目前蜀军的强势,关东五州几乎是难以匹敌。

不得以,陈骞和石苞马隆商议之后,向吴国投降,以在五州之地竖起一面吴国的国旗为代价,换取到了吴国的支持,也算是解除了关东五州的后顾之忧,免受腹背之敌。

但陈骞也知道,他们和吴国的联盟必然是脆弱的,他们关东三王想要在夹缝之中求得生存,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最主要的对手,无疑就是蜀国的刘胤,只要刘胤一日不除,他们必将是寝食难安。

蜀国攻下洛阳之后,暂时没有任何进军的动向,但陈骞清楚,这只是暂时的现象,蜀国正在积蓄着力量,准备发动最后的一击。摆在关东三王面前的形势,依然是很严峻的。

洛阳的动乱,让陈骞看到了一丝的希望,他立刻召石苞和马隆前来,共商大事。

和陈骞一样,石苞和马隆同样也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蜀国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他们时刻有着存亡之虞,陈骞亲自召他们过来而不采用书信的方式,正说明陈骞这边有重要的事情,需要他们来面谈。

洛阳的动乱,对于他们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可以采用先发制人的手段的话,至少可以克服他们在整个形势上面的被动,但唯一的问题就是,以他们关东三王的实力,有没有能力和蜀军再行抗衡?

就在此时,陆抗派来的使者到达陈县,递交了陆抗的亲笔书信,陆抗在信中陈说厉害,欲集合吴国和关东三地的兵力,出兵洛阳,讨伐蜀国。

陆抗的想法和陈骞倒是不谋而合,只要吴国肯出兵,他们的实力便会大增,进攻洛阳便多了几分的把握。

马隆倒是还有些担心,那就是这次如果同意让吴国的军队进入关东之地,不管伐蜀成败与否,吴国军队是否还能退出五州之地,这请神容易送神难。

不过陈骞认为他们此刻与吴国的关系还是合作的关系,在强大的蜀国没有被击退或消灭之前,吴国人必然不会和他们翻脸,现在的他们的首要敌人还是蜀国,为了对付蜀国,需要与吴人精诚合作,一致对外。

双方很快就达了共识,吴国起兵十万,关东三王各起兵五万,四方合计总兵力二十五万人,共推陆抗为帅,协同指挥四路兵马。兵贵神速,各方都认为此次是机会难道,不容有任何的耽搁,短短十余日之后,四方的兵马便在陈县会齐,之后,便立刻挥兵西进,直指洛阳的门户——虎牢关。

第1157章吴人的野望

这段时间由于洛阳的事情刘胤根本就抽不开身,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他就忽视了洛阳外围的防守,当初从洛阳撤军之后,刘胤便将野战部队撤往了洛阳北部,分别部置了在小平津关、孟津关和虎牢关一带,而这三点之中,以虎牢关最为重要。

提起虎牢关,熟读三国的人可谓是如雷贯耳,大名鼎鼎。虎牢关又称汜水关,位于荥阳西北三十余里处的汜水镇,因周穆王在此蓄虎,故名为虎牢关。这里秦置关,汉置县,历代王朝,无不以虎牢关为重要关隘,加以防守。虎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虎牢关之所以出名,便是因为在这里曾上演过一出“三英战吕布”的大戏,不过熟知三国的人都知道,这不过是罗贯中所虚构出来的,吕布虽然曾经镇守过虎牢关,但刘备却从未参加过什么讨董之战,自然谈不上什么三英战吕布了。

但所有的人似乎并没有因为这是一段虚构的历史而不认同,反而对这段传奇是热衷追棒,津津乐道,传扬了数千年,虎牢关也因为三英战吕布变得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了。

其实这段传奇是虚构出来的,但虎牢关雄关可不是吹出来的,在这儿曾经上演过激烈的大战,那就是刘邦和项羽的成皋之战。刘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最初,刘邦、项羽在荥阳形成对峙,刘邦处于弱势地位,被困于荥阳城中,粮道被项羽主力切断,无奈只得让大将纪信扮作自己诈降,而他则逃进成皋城,又从成皋渡河北上修武。夺韩信兵权后,再渡河夺取成皋,通过激将法激出项羽大将曹咎出城大战,从而夺得成皋城,从此一直占领成皋城与项羽周旋。成皋得失,成为楚汉战争的转折点,刘邦最终逼得项羽乌江自杀。

东汉末年,诸侯讨董,屯兵酸枣,虎牢关便成为董卓拒十八路诸侯的重要关隘,曹操有心思偷袭虎牢关,却在荥阳汴水被徐荣击败。虎牢关的作用虽然没有演义之中那么夸大,却一直是横亘在讨董联军面前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直到孙坚从南路突破,进占洛阳之后,虎牢关才丧失了它的防御价值。

此次汉军进入洛阳,虎牢关做为洛阳外围的屏障,刘胤自然是极为重视的,由中军团副都督,前将军黄崇亲率永安、无当、阳安三个军在此驻守,就是防范关东的残晋势力对洛阳的反扑。

虎牢关地势险要,不过从虎牢关往东,却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吴军四路兵马在陈县集结之后,便火速西进,直指虎牢关。

陆抗对此次的洛阳之战十分看重,认为只有趁蜀国内乱的这个机会,吴军才有获胜的可能,如果等到蜀国内乱平息,局势稳定下来,再想攻打洛阳,那难度便会成倍地增加。

此次得到了关东三王的鼎力支持,陆抗更是信心满满,虽然说吴国和关东三王之间,有很深的戒备和猜疑之心,但在对抗蜀国方面,他们的利益是一致,大家都是聪明人,都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在蜀国占据洛阳,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如果他们不团结起来,一致对敌的话,只能是落得被蜀军各个击破的下场。

所以,此次出兵,陆抗和关东三王都是不遗余力的,陆抗在弋阳领兵十余万,此次出兵,除了零头之外,陆抗整整地调动了十万大军,可以说是尽起主力,倾尽全力。

关东三王各自出兵五万,别看五万人马不多,却也是三地除了守备兵之外,所能调动的最多机动兵力了,陈骞石苞马隆都认为此次洛阳之战,将会是他们最后一搏的机会了,成功的话,他们便可以收服洛阳,将蜀军逐出黄河以南的地区。如果失败的话,那一切便是落花流水,彻底崩溃了。

在胜则生,败则死的压力之下,关东三王显然不敢藏私,反正这次有吴国来挑大梁,他们出兵相辅,只有能打赢这场大战,才是最为重要的。

陆抗久病缠身,面色苍白,身体虚弱,身边的将领都不建议陆抗骑马,而改乘马车,但陆抗认为,乘车而行的话,缺少那种领军之将的风范,所以他不顾身体的不适,坚持骑马而行。

跨越过淮河之后,陆抗第一次踏足中原大地,这也是历史上东吴的军队第一次踏足中原,当年孙坚讨董之时,还称不上是吴国的势力,但所有的吴人,却都将孙坚视为楷模。当年孙坚转战中原,高举着讨董大旗,在各路诸侯畏缩不前之时,他披坚持锐,身先士卒,骁勇果烈,所向披靡,第一个杀入洛阳,如此豪情胜迹,永远得到吴国后人的追思。

长久以来,吴国偏安于东南一隅,但从大帝孙权登基的那一刻起,吴人就不曾安分过,屡次地对曹魏用兵,梦想着可以有朝一日可以实现当年孙坚的辉煌,再一次地入主洛阳。

不过时易势移,当年孙坚之所以能攻入洛阳,是在十八路联军讨董,董卓畏惧,放弃了洛阳迁都长安的背景之下,孙坚才得以顺利地占领了洛阳,那时的洛阳,早已被董卓强迁走了宫室大臣和百姓,付之一炬,只剩下了一堆废墟。

不过孙坚依然从洛阳淘到了宝贝,那就是传国玉玺,这也是孙家称帝时一直坚信的受命于天的理由。

只可惜,孙坚的屡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就连淮河都无法逾越,更别说染指中原进占洛阳了。

而今天,陆抗第一次跨越了淮河,进入了中原大地,那干燥的风吹拂在他脸上的时候,虽然陆抗明显的不适应中原的这种气候,但他内心中的愉悦还是让他极为地兴奋,他已经创造了历史,但距离他的梦想,还有一步之遥。

第1158章大战虎牢关(一)

到达陈县之后,陈骞、石苞和马隆早已在这儿整装相候了。

这个时候,陈骞和石苞都俱是白发皓首的老者,只有马隆和陆抗年纪相当,出于对年长者尊重,或者是陆抗认为此次关东三王出兵的数量要超过吴国,所以陆抗建议由陈骞来担任四军统帅之职。

不过陈骞却力辞之,认为自己年事已高,并不合适再担当这个重要的职位了,还是由陆抗来担任比较合适。

既然陈骞如此表态,石苞和马隆也自然是全力支持,所以四军统帅的位子没有任何争议地便落到了陆抗的肩上。

陆抗也认为这个四军统帅并不代表什么,并不是说担任了四军统帅,就拥有了真正指挥关东三王军队的权力,在对蜀作战之中,或许他们还可以联合到一起,但一旦牵扯到彼此利益相争的时候,这个脆弱的联盟很快就有瓦解的可能。

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对蜀国作战的时候,他们可以保持团结一致就足矣了,将来的事,一切还是未知之数,陆抗这个时候,还根本不做考虑。

完成集结之后,二十五万大军在陆抗的统领之下,几乎没有做任何的停留,便直扑虎牢关而来。

陆抗之所以选择虎牢关做了突破口,是因为虎牢关比起洛阳南部的几个关隘来,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只要突破虎牢关,洛阳便近在咫尺,无险可御,而从南面攻打洛阳,却是关隘重重,至少要连闯三关才行。

山地作战,并不是吴军的强项,也不是关东三地的这些前晋军队的强项,所以陆抗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还是从虎牢关寻求突破。

虎牢关东面的平原地带,对大军的行军极为地有利,陆抗加快了行军的速度,从陈县出发,三日之后,陆抗便可以瞧得见虎牢关的关城了。

与想象之中虎牢关的雄奇险峻不同,此刻陆抗眼中的虎牢关根本谈不上雄关的称谓,关城看起来比较残破,夯土建成的关墙斑驳不平,许多地方还是新修补的,新旧对比之下,修补的痕迹相当地明显。

其实这也是正常现象,虎牢关做为魏晋的腹里要地的关隘,早已失去了当年的价值,魏晋对吴是东南战线,对蜀是西北战线,其主要的兵力都部署在这两条战线上,虽然拱卫京师也是比较重要,但毕竟做为腹里之地,虎牢关的防御价值肯定不会太大,虽然有兵驻守,但开支不足,虎牢关的残破也就无可避免了。

许多新修的关墙,想必也是蜀军进驻虎牢关之后才刚刚修筑的,但时间有限,蜀军也未必能将虎牢关修筑的固若金汤。

这无疑对陆抗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情况,虎牢关如果坚如磐石的话,那么吴军想要拿下,必然会付出相当在的代价,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虎牢关比想象之中弱上许多,陆抗不禁是踌躇满志,信心百倍,他当即向左右道:“谁可去城下挑战?”

吴将之中,闪出一人,正是扬武将军左奕,陆抗拱手道:“末将愿往。”

陆抗道:“此乃首战,殊为重要,务必不可折了我军的锐气。”

左奕豪爽地大笑道:“大司马放心,末将出马,必不失大司马所望。”

左奕也是一员大将,曾追随过陆抗入蜀作战,并在益州作战时,因功从校尉晋升到了扬武将军,生性彪悍,善任先锋,派他前去挑战,陆抗倒是比较放心,于是陆抗令左奕点三千兵马,到虎牢关下叫阵。

吴军来袭的消息早已被汉军的斥侯兵探知,立刻回报给了黄崇。现在黄崇的手下只有三万人马,而吴军却足足有二十五万人马,兵力对比如此悬殊,黄崇自然不敢轻敌,除了火速向洛阳的大司马刘胤禀报之外,黄崇下令紧闭城门,严阵以待。

此刻左奕率兵直冲到虎牢关下,叫起阵来,这些吴兵,甚是粗鲁,污言秽语,大骂不止,把汉军的十八代以内的女性成员统统问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