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儿不为奴-第3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结果若是各家头领反对唐王监国,那潘、洪二人自然不可能响应周士相的号召,他们将仍奉逃入缅邦的永历皇帝为正朔,而选择反对唐王监国的顺军余部和摇黄土寇便是这二人的最大依仗。除非周士相不顾大敌当前,执意为了唐王监国内讧,否则,湖北及川中方面断不会奉唐王为新主。
  本着这个念头,潘应龙和洪育鳌来到前衙大堂后,洪育鳌便开门见山问诸家头领:“唐王监国这事,却不知诸位有何看法?”
  众家头领听了这话,顿时窃窃私语起来,这时却听塔天宝冲边上的郝摇旗嚷道:“皇帝换了好几拨,这监国也出了好几茬,老郝,你说这都第几个要监国的了?你手上的韩王也是亲王,他唐王能做监国,这韩王怎就不能做?要不兄弟们也奉韩王做监国?将来韩王做天子,我等也弄个从龙之勋做做。”
  这话一说,潘应龙和洪育鳌顿时色变,李来亨和袁宗第等人也是愣在了那里,对面武大定、袁韬等摇黄十三家的首领们亦是哗声一片。
  监国监国,顾名思议便是代行皇帝事,而代行皇帝事向来只是权宜之策,往往不需多久,这监国便会成为皇帝。算起来,自甲申国难以来,大明已有四个监国了。
  当年隆武帝朱聿键在赴平乐途中,于苏州闻清军已破南京,弘光朝覆灭,遂至嘉兴避难。六月,隆武帝至杭州,遇潞王朱常淓,奏请其监国,不听;请朝陈方略,不允。当时镇江总兵官郑鸿逵、户部郎中苏观生至杭州,与隆武帝谈及国难,泣下沾襟。随后郑鸿逵就护送隆武帝前往福建。
  潞王朱常淓最后在众人推戴下于杭州称“监国”,清军杀到时,被寄予厚望,有贤王之称的朱常淓却与部下没做任何抵抗就向清军献城投降。闻潞王常淓在杭州降清,于是南安伯郑芝龙、巡抚都御史张肯堂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商议奉朱聿键为监国。六月,朱聿键在福建建宁称监国。同时,鲁王朱以海则在浙江绍兴称监国。
  隆武帝在福建汀州被清军俘虏被害后,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拥立永历帝朱由榔监国于肇庆,广东方面却按兄终弟及的原则拥立四十一岁的唐王朱聿鐭继位称帝,由此导致唐桂相争,让本就风雨飘摇的明朝雪上加霜,最终让南下的清军捡了个大便宜。
  四任监国,隆武帝和永历帝都是在称监国不到一月时间登基称帝,潞王朱常芳则是降清,鲁王朱以海在隆武帝登基后自去监国号,后在抗清失败后避入金厦为郑氏所庇护。
  现在永历弃国,广东太平军要拥唐王监国,真做了,便是第五个监国,不出意外便是新的天子。而塔天宝这粗货却嚷着要奉韩王监国,要是也来一出唐韩相争,那这大明不完也得完了。
  洪育鳌面色急变,直盯盯的看着被隆武帝赐名郝永忠的郝摇旗,他知道郝摇旗营中有三位藩王,一是东安王朱盛蒗,二是通山王朱蕴釨,三是韩王朱璟溧。东安王和通山王都是二字王,且宗谱离的远,不可能有称监国的资格。那朱璟溧族系和帝系其实也离的远,乃太祖之子韩宪王朱松的九世孙。永历五年山西反清运动风起云涌时,他被虞胤、韩昭宣推举为“韩王”,作为复明运动的号召。山西兵败以后,朱璟溧逃到河南等地。
  朱璟溧虽然不是韩藩世袭近支,但永历朝廷在宗藩凋零、谱系紊乱的情况下,出于策略考虑承认了他的韩王封号。这位韩王也不是个无能藩王,一直在秘密联络各地反清人士,其从河南洛阳秘密潜来郝永忠营中已是半年。对于这个来投的一字亲王,郝摇旗很是敬重,从夔东脱困出来后,这位韩王也到了承天府。
  李来亨、刘体纯他们不知道塔天宝这拥韩王监国一说是这粗货自己临时起意,还是得了郝摇旗授意,一个个脸色变化,沉吟不语。
  众人不语时,党守素却哧笑一声,道:“郝摇旗,你怎么个意思,难道你也想拥个王爷监国?”


第623章 好日子过够了不成
  郝摇旗嘿嘿一笑,却是没有答党守素的话。
  “老郝,昨的,你还真有这念头?”与郝摇旗关系颇近的李本营问。
  同为顺军余部的马腾云笑着道:“说起胆子,老郝当年可是连天子都挟持过的,现如今再立个监国又算个什么屁事。”
  “咳!”
  郝摇旗脸上有些挂不住,马腾云这事可是揭他郝永忠的旧疤了,当年他可确是曾将永历帝挟持过一段日子,后来因为实在受不了明朝官员歧视,这才退回荆襄山区和李来亨、刘体纯他们合兵。
  他一拍大腿,嚷道:“这世上本就没有拥个逃跑王爷做天子的道理,永历什么德性,在座的兄弟哪个不知道,他真要有胆子,有本事,这天下局势会坏到现在这么个地步么?……所以这回太平军要重新立个监国,我郝摇旗是第一个支持的!……他个姥姥的,他永历自个不要他祖宗留下的江山,咱们还替他张罗个吊啊!”
  郝摇旗这话是表明了自己态度,不肯再奉永历为主了,不过却是没有明说他是否有意拥韩王监国,所以党守素不满道:“老郝,奉不奉永历是另一回事,眼下弟兄们问的是韩王的事,你别岔话,有什么话你就直说,别绕圈圈的,叫兄弟们瞧不上你。”
  “那成,那我就直说了,”郝摇旗瞄了眼塔天宝和贺珍,“我就觉得吧唐王是太祖后裔,韩王同样是,所以真要立监国的话,未必就唐王一个人选。”
  这话一说,党守素就骂了起来:“你傻啊?还真他娘的当自己是一根葱了?你别忘了,是谁把咱们从夔东解救出来的!”
  “老党,这事一桩归一桩,太平军对咱有恩,兄弟我不是知恩不报的人,可眼下议的是监国的事,我也是那么一说,既然永历跑了,那凡是亲王都有称监国的资格,是不是这理?”郝摇旗没有因为党守素的话而发火,而是反问了一句。
  党守素没法反驳,都是朱家子孙,也都是亲王,凭什么就阻止人家韩王称监国?当年隆武帝这个唐王离帝系也远了去,不同样也监国称帝么了?那鲁王朱以海、潞王朱常芳又哪个是离帝系近了的,可照样也是称了监国的?总之一句话,天子弃国,留在国内坚持抗清的朱家王爷们都有资格称监国!
  郝摇旗这话说的没错。
  “这么说,你老郝的意思是拥韩王监国?”刘体纯开口问道。
  郝摇旗撇撇嘴,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意思,老塔和老贺也这么想的。”
  刘体纯和李来亨他们看向塔天宝和贺珍,二人皆没有言语,显是默认此事。
  李来亨、刘体纯、袁宗第他们有些措手不及,名义上顺军余部组成的忠贞营归李来亨这个临国公统管,可事实上却是各家管各家的,就好比当年荥阳大会的各家兵马,大伙只是有个统一的名号,但闯王高迎祥却是没法真正指挥哪一家,要是哪一家不愿服从大会定下的章程,其他各家也是没法子的。
  说白了,忠贞营现在就是个松散的军事同盟,而盟友便是昔年的顺军余部,而这些顺军余部在投归明朝以后,也是各有际遇,早已不是当年的铁板一块了。如郝摇旗当年便是自个贴上了何腾蛟的路子,有两三年光景都是独自行动,和李来亨他们形同陌路的。要不是何腾蛟只当他枪使,也不当嫡系看,明朝那帮官员又看不起他,恐怕郝摇旗这会也不会和李来亨他们一块行动。
  现在郝摇旗联合了塔天宝和贺珍有意拥韩王监国,李来亨这个名义上的统帅就是事前一点也不知,事后也没有办法阻止。
  事情变得有些棘手,唐桂相争又介入个韩王进来,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潘应龙和洪育鳌这二位也是愕然,因为拥韩王监国是他们想也没有想过的事,拥唐王监国就可能导致发生唐桂再次相争,这拥韩王监国无疑就是让这事雪上再加霜。潘应龙急的就要开口阻止此事,却被洪育鳌拉住,示意他莫着急,看看再说。
  摇黄十三家与会的诸位头领其实和忠贞营这些闯军余部一样也是军事同盟,相互间谁也指挥不了谁,对于是否拥立唐王监国,内部也是有不同看法的,甚至于有两家更是说朱皇帝跑了,那大伙就不奉明朝为主,各自当大王好了。要不是袁韬和武大定压着,这一次只怕有不少家都不肯来应城。
  袁韬和武大定还是有大局观的,他们倾向支持太平军拥立唐王监国,毕竟永历实在不成器,这天下没有皇帝跑了,臣民们还要将他供着的道理。再说了,永历一跑,这人心的确是乱了,所以太平军此刻打出唐王旗帜来,无疑对于稳定人心,收拾局面有重大意义和作用。为大局着想,唐王监国势在必行,且必须快,不能等人心尽丧之时再着手,那时可就是迟了。
  郝摇旗陡不丁的弄出个韩王监国说来,袁韬和武大定可是不理睬。
  “好啦好啦,闲扯个鸡巴蛋啊!”武大定暴脾气,“豁”的一下站起来,冲郝摇旗骂道:“你个大旗手就别扯蛋蛋了,咱们这实力能和人家太平军比?周士相给咱们面子,联络咱们一下,咱们要是不上道,人家能理咱们?你小心韩王没拥成,反把自个命给拥没了!”
  李来亨也站了起来,道:“唐王监国好歹还是个兄终弟及,延隆武皇帝的脉,有那么个资格,韩王监国算怎么个回事?”
  “扯臊!”袁韬把手中的大碗朝大上一摔,“韩王监国?你郝摇旗还不如自个拉旗干呢!”
  “现在是什么个光景?永历都叫鞑子撵出国了,你还想着再拥个韩王打擂台,真是猪油蒙了心,没了太平军支持,你以为咱们能在湖广站住脚?做梦!”党守素是气不打一处来,郝摇旗这家伙怎的老在关键时候犯糊涂!
  “知道为啥咱们能在湖广风生水起吗?”李来亨怒哼了一声,“那是鞑子的大军都叫太平军给困在了云贵!没太平军,这几十万清军咱们谁个能收拾得了?……拥韩王监国,就是个笑话!周士相便不与咱们计较,可他要是放开一个口子让贵州清军出来,咱们就得收拾收拾回夔东去!”
  说到最后,李来亨也是气得脸色铁青,瞪着郝摇旗、塔天宝、贺珍三人道:“怎么着,你们都是好日子过够了不成!”


第624章 老夫人什么意思
  刘体纯上前劝李来亨不要生气,尔后转身对郝摇旗道:“老郝,你是不是铁了心要拥韩王监国,要那样的话,咱们可和你走不到一块,你不是想就此散伙了?”
  一直没有说话的贺珍起身道:“老刘,老郝不是那个意思,什么散不散伙的,咱们忠贞营熬了这么多年,兄弟们哪次不是相互照应着,再困难的时候兄弟们也没想着散伙,你说这话就没意思了……老郝的想法实际也没啥不对的,太平军真要拥了唐王监国,那唐王日后做了天子,肯定把他太平军当嫡系看,咱们这些人在他唐王眼里也是可有可无,不见得能比永历对咱多上心。”
  “要是咱们拥了韩王,那可就不同了。你们想啊,韩王是咱们拥立的,他能不依仗咱们?”塔天宝也跟着说道,他之所以答应郝摇旗一块拥韩王,便是看中这韩王上位后他们能够得到的好处要比唐王那多。
  刘体纯摇了摇头,道:“拥了韩王,咱们和太平军就得翻脸,清军出来的话,咱们怎么弄?眼下各家实力都扩大了,可能打的还是那些老弟兄,各位手头又有多少老弟兄?湖广这些清军不经咱们打,云贵的清军也不经咱们打了?做什么事前都动动脑子,拥韩王的好处,我刘二虎也清楚,可这韩王咱们真拥得了么?万一湖广立不住,弟兄们又往哪去?难道还回夔东去受罪么?”
  “清军真来,咱们多是陕西汉,人熟地熟,大不了打回陕西老家,学当年闯王一样和鞑子周旋呗。”
  说话的是贺珍之子贺道宁,年方25岁,和其老子贺珍一样,也是个马上的厮杀汉,为人颇是豪爽,在顺军余部第三代中算是个领头人物,仅次于名义共主李来亨。
  不想,贺道宁这话却让忠贞营众人都不说话,摇黄十三家那些土寇也不吱声,忠贞营这帮家伙多是陕西的,他们可不是。要是这些顺军余部真按贺道宁的说法回陕西,摇黄这些土寇可是撑不了湖广的局面,所以他们对贺道宁这话可是紧张的很。
  “回陕西?”
  永历册封的新化伯冯启凤也是陕西出来的,按理人哪个不思乡的,不过他却是叹口气对贺道宁道:“大侄子,咱老家可是个穷地方,崇祯年间十年九旱,一遇灾年,乡亲们就带着婆姨担着娃子乞活,就这也活不下去。当年我和你爹他们就是因为在老家活不下去,这才跟着闯王爷造崇祯爷的反,这一晃也二三十年了,老家那边来来往往的过兵,天灾人祸,这才几年光景,老家就能变好了?真按大侄子说的,咱们这帮老骨头领着你们回老家去也行,问题是咱们回去了吃啥喝啥?难不成喝老家的西北风不成?”
  “道宁这也是随口一说,大伙不必跟他一般见识,这小崽子翅膀还没硬,能有多少见识。”
  贺珍笑着打了个哈哈,示意贺道宁不要乱插嘴。贺道宁也知道自己失言,只得讪讪的退到父亲后边去。郝摇旗手下的挂印总兵马进玉笑着拉他到身边坐,贺道宁不想坐,却被马进玉硬按了下来。
  “不管你们怎么说,反正拥韩王我是不同意的。”
  李来亨闷声说完,一屁股坐下。他是闯王李自成的侄儿李过的养子,当年舅爷高一功和养父决定联明抗清后才在军中崭露头角。李过在南宁病死后遗言其部都归李来亨统领,永历朝廷又册封他为临国公,所以不管是按顺军的传承还是按明朝的册封,李来亨都是忠贞营名义上的统帅。但仅仅是名义上的,若真是实际统帅,李来亨大可一言而决是否拥唐,而不是和潘应龙、洪育鳌、刘体纯、袁宗第他们联名给各家头领派信,共商大事了。
  “小老虎不答应,老郝他们又想拥韩王,这事昨弄?”
  马腾云犯愁了,也有些担心郝摇旗他们会不会因这事拉杆子出走,真要这样,好不容易因太平军解救变好的局面又要坏了。
  “潘公公、洪部院,你们昨说?”
  忠贞营的意见不合让武大定感到这事怕是麻烦了,所以他想问问潘应龙和洪育鳌的意见,毕竟二人一个是监军太监,一个是部院大臣,永历虽然跑了,可他们在忠贞营中也不是一点份量也没有。二人要是能有个明确的意思,忠贞营这帮人怕也能听上一听。忠贞营要是达成一致意见,摇黄这边也就好办了。武大定打内心里可是不愿意再发生什么内讧的。
  “我们?”
  潘应龙怔了一怔,看了眼洪育鳌,想了想,实话实说道:“咱家是皇爷派来忠贞营监军的,眼下皇爷虽然暂避缅邦,但只要皇爷在一天,咱家便是忠于皇爷的。”
  众人闻言,又是一番表情,潘公公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他那是仍要奉永历为主,不支持拥唐,更不支持拥韩的。
  潘应龙当众表明态度,洪育鳌便也直言他是支持拥唐王监国的。这一说,在座众家首领更是哗然一片,闹半天,这两位主持大会的也是各执一见。
  刘体纯发愁了,潘公公和洪部院这一表态,无疑让事情变得更复杂,而偏偏在座这么多人,没有一个能一言而决。难不成这会就开不下去了?
  袁宗第和刘体纯暗暗商量几句,想着是不是先行休会,然后找郝摇旗、塔天宝和贺珍商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不要再提什么拥韩王,而至于是否拥唐王,则看摇黄十三家怎么说。要是袁韬和武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