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儿不为奴-第3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袁宗第和刘体纯暗暗商量几句,想着是不是先行休会,然后找郝摇旗、塔天宝和贺珍商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不要再提什么拥韩王,而至于是否拥唐王,则看摇黄十三家怎么说。要是袁韬和武大定能达成统一意见,那这会便给定下。不拥唐就仍奉永历,免得自家兄弟再为这事争执。
  二人计定,便要将想法告诉潘应龙和洪育鳌,由二位出面暂时休会,不想摇黄十三家那边的呼九思却突然叫了一声:“这么大的事,文督师昨说?”
  “对啊,文督师昨说?”
  呼九思说到文督师,众家头领立时闹哄哄的问起来,论起在众家头领心目中的威望,文督师可不在洪部院之下。
  李来亨却是面露伤感,对众人道:“重庆一役后,督师就染了病,我们从夔东出来时,督师尚在养病,为了让他老人家好生养病,天子弃国的消息我们便没敢告诉他,免得督师病情因此加重。”
  “这倒也是,督师毕竟七十来岁的人了,要是知道皇帝跑了,怕是病情真会加重。”
  众人唏嘘一番,言语中对文督师都是十分敬重。见状,潘应龙和洪育鳌也有些可惜,要是文督师不病重,由他来主持大会,恐怕这会也不会开成这样。
  “既然文督师那边没法定夺,那老夫人那什么意思?”发话的是荆国公王光兴。


第625章 你们忘了隆武帝吗!
  王光兴是永历朝廷册封的荆国公,宋代也有个荆国公,却是一代名相王安石。王光兴本名叫光泰,家有兄弟三人,大哥王光恩、弟弟王昌。说起来,王光兴虽名列夔东十三家之一,但当年和大顺军却是死敌,这一点和贺人龙部曲出身的武大定十分的相似。
  王光泰兄弟三人于崇祯年间参加流寇造反,大哥王光恩在农民军中闯出了点名气,外号“关索”。崇祯十四年王光恩领着兄弟们接受明朝招抚,所部改编为官军。固守勋阳期间,大顺军接连两次攻打勋阳都遭失利。弘光元年清军追击大顺军至郧阳时,王光恩随明朝委任的郧阳抚院徐起元一起降清,被清廷委任为襄阳总兵。后来王光恩因为同清朝委任的郧阳抚院潘士良闹摩擦,被诬陷逮捕押往北京,王光泰便和三弟王昌起兵反清,接受了永历朝廷册封,王光兴为镇武伯挂镇武将军印,王昌为勋襄总兵。
  后王光泰和王昌被清廷吏部侍郎喀喀木所领满、汉军队击败,不得不退出郧阳,行前把郧阳府城的大小城楼和城上驻兵窝铺二十九座焚毁一空。王氏兄弟由房县进入四川,其部下总兵李世英奔往陕西兴安府境,企图同曾经在该处活动的抗清武装米国轸、武大定等部会合,不料米国轸已被清军捉获,武大定逃往四川。李世英部孤军无援,无处落脚,遂被清军击败。
  进入四川后的王光泰和弟弟王昌一直活动于夔东地区,同大顺军余部李来亨、刘体纯、袁宗第、郝摇旗、贺珍等部联合作战,成为“夔东十三家”之一,永历朝廷册封他为荆国公,也是在此期间,王光泰将名字改为光兴,取兴复兴复之意。
  前年清湖广总督胡全才曾命人招降王光兴,王光兴却回信说:“当日郧阳一举,至今泪滴九原”,“不佞首阳饿夫耳,老此地云云”,王光兴通过此信表示鉴于其兄王光恩被清廷无辜杀害,故而做兄弟的他同清廷誓不两立。
  胡全才接到这信后却是笑着对幕僚道:“这王光兴日后定降,因为其人只是因其兄之死而对大清产生怨言,非真仇视满州,对那明朝更无多少忠心,他日稍加压力,朝廷再假言安抚,那王光兴必然动摇。”
  去年大学士文安之组织进攻重庆之役时,王光兴的三弟王昌死于城下,兄弟三人现只剩他一个,所以对于清廷的仇恨愈发强烈,然而正如被清廷解旨锁拿归京的胡全才所言,王光兴对于清廷的恨只是私恨,对明朝却无半分忠心,之所以和李来亨等人在夔东坚持,不过是因为想报仇而矣。若明朝真的不行,此生再无复仇可能,王光兴恐怕真的会考虑降清。
  接到李来亨书信告知永历皇帝已经弃国出逃,太平军大帅周士相欲拥唐王监国后,王光兴这个永历亲自册封的荆国公没有感到任何伤心和绝望,而是立即派人前往沅州,向太平军大帅周士相表达了自己的拥护支持之意。在给周士相的亲笔信中,王光兴只字不提永历给自己的国公封爵,只说自己愿为太平军下一小卒,为唐王驾前驱,并说自己当极力游说忠贞营诸将响应拥唐。
  王光兴在给周士相的信中几乎就差拿脑袋担保忠贞营定会支持拥唐,然而大会开到现在,不但各家没能达成拥唐的意见,郝摇旗他们反而还跳出来要“拥韩”。王光兴心下有些急了,给周士相的信中他是信誓旦旦,可那时他只道忠贞营这帮人会识时务,加上太平军对他们有大恩,所以肯定会响应拥唐,哪曾想事情却有这般变化,天知道郝摇旗他们脑子是不是进了水,竟想着“拥韩”弄个从龙勋臣做做!
  太平军现在势大,不但困住了西南几十万清军,更拥两广地盘,湖广数府也在他们手中,且太平军不断重创满州兵马,要是再拥唐成功,便成了天下抗清中坚力量,所以王光兴将复仇的筹码完全押在了太平军身上。而想要周士相信重自己,在太平军中有容身之地,王光兴就必然要做些什么。他知自己虽和李来亨他们同居十三家,但和叛变的谭弘、谭诣一样,忠贞营这帮人对他们并不真正相信,他要是跳出来叫嚷要拥唐,事情很可能反而变得更糟,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到了德高望重的高夫人。
  高夫人说的是李自成的夫人,高一功的姐姐、大顺朝的皇后高桂英。
  当年高夫人和闯王李自成夫唱妇随,同心协力,患难与共,又亲率一批以陕北米脂婆姨为骨干的女兵组成娘子军,在李自成率军和明朝官军对敌之时,老营由高夫人一力统管,让李自成和手下大将们可以毫无顾虑的和明军作战,堪称一代巾帼英杰。李自成兵败身死后,高夫人带李过、高一功及贺珍等率部继续与清兵抗衡,后来明朝派人联络顺军抗清时,又是高夫人力排众异坚持与明朝联合,因而被隆武帝封为节孝贞义一品夫人,号其军为“忠贞营”。李过死后,也是高夫人帮着时年才20岁的李来亨维持局面,使得李来亨能够迅速团结顺军各部,带领他们一同落脚夔东。这些年来,高夫人因年事已高已经不问营中事务,但在众将心中,高夫人依旧是顺军第一人,忠贞营的主心骨。
  王光兴提到高夫人,袁韬也想到了此节,他跟着问刘体纯道:“刘二虎,这么大的事,你们就没问过老夫人啥意思?”
  刘体纯微一点头,道:“争天王,小老虎已经派他儿子回去问夫人意思了,不过还没回来。”“争天王”是袁韬的绰号。
  武大定迟疑了一下,亦起身说道:“老夫人是闯王夫人,也是你们顺朝皇后,如今闯王和大顺都没了,可她老人家却还是你们忠贞营的主心骨,这么大的事情,老夫人是个什么意思,咱摇黄十三家也想听听。要是老夫人说拥唐,那咱们就拥唐;老夫人说仍要奉永历,那咱们也奉。她要说拥韩,嘿,别人我不管,我武大定却是听的。”
  武大定这话倒不是虚言,当年他随贺人龙剿农民军时,就听闻过高桂英的大名,对这位女中豪杰颇多敬佩,也很佩服她的眼光,当年要不是高桂英决定联名,顺军这些余部现在是个什么境地,还真难说的很。所以武大定是真想听高夫人的意思办。
  “对,对,该听听老夫人的意见,她老人家当年跟闯王打天下,见过的世面比咱们都多,这么大的事,怎能不听听她的意见!”马腾云不住点头,同时也是埋怨刘体纯他们怎么不等老夫人意见过来再开会的。
  党守素等忠贞营将领也跟着说不妨等侯高夫人的意见再行定夺。郝摇旗和贺珍都是高夫人一手带出来的,这会也不好说什么。李来亨和袁宗第、潘应龙等人商量了下,也觉不妨等侯老夫人意思过来再行开会,要不然大家各执己见,忠贞营内部都不能统一,又怎么能叫摇黄十三家信服支持。这正商量着,外面却有脚步声急急传来,然后就有人喊了,却是李来亨之子,16岁的李义从夔东赶了回来。
  “义儿回来的正好,快进来!”听到儿子声音,李来亨脸上露出喜色,迫不及待迎了上去。
  “父亲!”
  李义稚嫩的脸上沾了不少灰尘,却是一回来就急着过来,连脸都顾不得洗。
  李义的到来让堂内一众首领都不由自主站了起来,紧张的有,期待的有,忐忑不安的也有。
  刘体纯见诸家首领都着急等着听信,便上前对李义道嘿:“小义子,老夫人怎么说?”
  李义看了眼自家父亲,李过微笑着朝他点头,当下便大声说道:“祖奶奶说了,是否拥唐这事,往远了说,咱们忠贞营是隆武帝给立的营头,起的号,当年也是隆武帝收留了咱们,所以咱们不能忘了隆武帝。往近了说,咱们忠贞营能够从夔东脱困全因人家秀才帮忙,给钱给粮给地盘,这才让咱们有了喘息之机。这世上啊,没有过了河就拆桥的道理。尔今永历这个天子不成器跑到了藩属去,自个不要大明军民,那咱们就听那秀才的,拥唐王监国!”


第626章 恭请唐王监国!
  台山往文村道路上,快马驰奔。
  台山前年便全境光复,原驻台山的满清绿营陈秉文在知道广州陷落,平南王尚可喜身死,靖南王耿继茂降明后,便带着亲信部下往文村向唐王和虎贲将军王兴请降了。因为见机的快,陈秉文免了身死下场,现在太平军第十镇中做着旅校副职,这会正在广西南边剿匪,从云南逃到广西的永历朝廷大学士郭之奇便是陈秉文的部下发现的。
  台山光复后,因有文村大饥荒的前车之鉴,所以唐王朱聿锷便让王兴组织文村军民迁往台山,并派人招纳流民开垦县中荒田,如此仅仅一年时间,台山便能自给自足,不再需要外界尤其是广州方面的接济。
  周士相向广东沿海各明军杂牌发出勤王号召后,唐王第一时间便劝说王兴响应号召,后来为了化减周士相和两广总督连城壁、四府巡抚张孝起的矛盾,更是分别给二人去了信,望他们能够放下对周士相和太平军的成见,以督抚身份响应支持勤王号召。然而张孝起接信后却说唐藩干政不是国家福份,为了让连城壁和自己站在一边,张孝起搬出当年崇祯朝唐藩旧事加以劝说。
  唐藩旧事说的是崇祯九年,满清派多罗郡王阿济格率兵攻打北直隶等地,清兵入塞连克宝坻,直逼北京,京师戒严。时封地在河南南阳的唐王朱聿键心切上疏请勤王,崇祯帝不许,唐王不顾“藩王不掌兵”的国规,招兵买马,自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行至裕州,巡抚杨绳武上奏,崇祯帝勒令其返回。无奈唐王只能班师回南阳,中途和农民军交手,乱打几阵,互有胜负。
  明初因成祖靖难事,所以成祖以后对于藩王看管极严,藩王尽可在王府内享乐,惟独不能兴兵拥将离开藩属。所以唐王朱聿键哪怕只是见国家遭东虏凌迫,一腔热血自带护兵勤王,仍使崇祯帝大怒,命下部议,废为庶人,派锦衣卫把唐王关进凤阳监狱。
  张孝起提当年唐藩旧事,显是提醒连城壁要防范隆武旧事重演。眼下清军大举侵入云贵,朝廷和广东这边音信不通,偏偏太平军在广东接连重创清军,光复了广东全省,所以张孝起很担心坐拥强军的贼秀才会不会拿唐王做文章。
  南渡以来,弘光为江北四镇拥立,隆武为福建郑家拥立,而永历帝则是为拥有兵权的广西巡抚抚瞿式耜等人拥立,换言之,南渡以来三帝都是因得了兵马支持才登基为帝。如今朝廷势衰,广东势强,贼秀才两次上表中对朝廷多有不敬之举,因而张孝起的担心不能不说没有道理,加上这次周士相越过连城壁这个广东总督发下勤王号召,对那些不愿响应的兵马大肆打击,更派兵凌逼钦州,就差将总督连城壁擒于城下,种种举止是十分跋扈,叫人切齿生恨,哪有半点明臣的样子。
  连城壁本就不喜周士相,总督衙门迟迟不能回迁让他对周士相没有半点好感,加上好不容易招来的高雷总兵高进库叛水,所以张孝起这么一说,连城壁自然对唐王起了警惕,他是永历任命的广东总督,退一万步都不可能背弃永历,拥立什么唐王。
  再者,唐藩并没有得到永历朝廷的正式承认,当年隆武帝在福京登基后,封二弟朱聿鐭为唐王,后来朱聿鐭在广州擅自称帝,将唐王爵给了三弟朱聿锷。而朱聿鐭的绍武政权打成立起就和肇庆的永历政权为敌,双方谁也不承认对方的正统,一个是按神宗帝系登基,一个是按兄终弟及继承制登基,单以道统大义而言,双方登基都有道理,然而这是皇帝之争,朱由榔、朱聿鐭哪个肯让,最后的结局就是广东内讧,绍武身死,永历出逃。
  永历不承认绍武政权,自然不会承认朱聿锷这个唐藩,要不是王兴将朱聿锷迎到文村,恐怕朱聿锷早已身死。长乐大长公主被大学士郭之奇带到昆明后,永历出于安抚人心,拉拢隆武、绍武一脉留下的唐藩力量,才对长乐朱淑仪无比重视,可直至他弃国出逃缅甸,他都没有下过正式的诏书册封过朱聿锷,所以朱聿锷这个唐王说起来是绍武帝所封,没有入宗谱,要是连城壁不认他这个唐藩,朱聿锷就是个平民百姓,甚至于还要担上一个大逆的名头。
  “兄终弟及”可是永历帝朱由榔最不愿意看到四个字,绍武兄终弟及和他抢皇位,谁又敢保证朱聿锷不会同样也来这一出呢。哪怕朱聿锷在永历在肇庆登基时就主动上表支持,并劝说金厦郑氏拥戴永历,甚至于为了不被有心军头算计,执意留在广东坚持抗清,哪怕濒临饿死都不肯离开文村。种种迹象表明,唐王朱聿锷真是以赤诚之心拥戴永历的。但这赤诚之心和“兄终弟及”四个字比起来,却又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唐王做的越多,永历朝廷对他的猜忌就越大。试问,他朱聿锷一言就能让拥强兵的郑森改为拥立永历,那日后又是否一言再让郑森拥立于他?
  所以朱聿锷并没有做什么出格举动,然而就是那么一封单纯为了抗清大局着想,为了解救天子的书信,却让连城壁和张孝起大为忌惮。
  连城壁是铁了心的不理会唐王劝说,宁可躲在钦州做他的一府总督,也不愿向广州方面稍微低一低头,更休说他有拥唐王登基这个念头了。拥唐王登基,广东人人有利,就他连城壁无利,因为他现在就是大明朝廷在广东的最高官员,有节制郡王以下的权力,哪怕这个权力从来没有执行过,可在名义上他就是广东第一人。可改投门楣的话,连城壁有什么好处?贼秀才连广州都不愿意让他回,无兵无将的他去迎合贼秀才,甚至参与拥唐,能有一杯羹水分给他!
  书信没有起效果,唐王朱聿锷有些失望,但转念一想也对,永历朝廷从来没有承认过他唐藩爵位,他又凭什么要人家总督和巡抚和周士相联合。
  王兴带所部兵士改编为太平军第十镇从肇庆去了广西后,唐王就一直留在文村,部下们想让唐王去台山县城,那里条件毕竟比文村好的多,可唐王却不肯去,只说这文村虽是小地方,可山清水秀,他日若能终老于此,人生也无遗憾。
  当年广州城破,唐王一家都遇了难,只一个小妾随他逃了出来,十年过去,当年的风华小妾现在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