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野心家-第2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秦国想要这么变革,就必须要触动旧贵族的利益。墨家则是抓住泗上的有利机会,靠着击败越国,用更为缓和的方式进行了变革。

    秦国丢了西河,本身贵族的利益就受到了巨大损害,只能瓜分秦国内部的土地,彼此之间矛盾身后,稍微触动就会引动巨大的反弹。要不是公子连借助政变之名清理了一部分贵族,换地迁都,想要进行在秦地那样的变革更是千难万难。

    墨家在泗上实行的政策,用另一种方式影响到了宋国泗水沿岸的诸多城邑。

    随着泗上的手工业发展,成为了天下冶铁中心、学术中心、纺织、玻璃火药军工军械的生产中心后;随着泗上土地变革的完成,大量的农夫有了余粮进行商品交换和市场的内部开拓;随着河运船舶的发展……陶丘这些泗水、菏水沿岸的城邑率先展开了一系列的“求利变革”。

    正是“善者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这对外影响墨家一直秉持着“利道之”的方式。

    尤其是击败了越国、与越国签订了一些列条约;在楚国获得了免税权和通行权之后,泗上的手工业发展出现了一个爆发期。

    爆发之后,酿酒、纺织这些东西都能获利,原材料价格上涨,墨家作坊生产的大量新商品和奢侈品,都需要大量的钱来购买,也促使了许多人求利之心。

    原本宋国一些封地的小贵族,在之前百余年的缓慢变革之中,已经出现了租种土地的获利方式。

    每亩每年收取实物地租,一年一亩地收取七斤粟米,小日子也算过得不错,尤其是在墨家出现之前亩产不过几十斤的时候,收取七斤粟米的地租已经算是重租了。

    然而,随着泗上经济的发展,这些宋国的小贵族惊奇地发现……自己的钱和粮,根本不够花了。

    大家都是贵族,最起码的体面还是要有的。别人家安个玻璃窗、拿个玻璃杯炫耀一番,自己买不买?

    可是,没钱。

    两千亩封地或者私田的小贵族,也算是上士了,然而一年的地租收入不过一万四千斤粮食。

    这在以往,足够“禄足以代其耕”,专门习练武艺车战御射之术,足够成为专职的军事贵族。

    可现在……看看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看着自己一年一万七千斤粮食的地租,看着潡水一战致师挑战的勇士被墨家的枪炮轰击成了筛子,看着泗上商人往来获利百倍成为“素封”之君……

    当然,也有那些真正的“君子”,谨守礼制,每年春天还是按照过去的方式带头耕种鼓励农夫,收取地租过着脱产的君子生活。

    可是,大部分人却是求利的,一个个年轻小贵族在听闻了潡水之战致师勇士被打成筛子后心态巨变;一个个年轻小贵族看着率先种植土豆酿酒、种植棉花售卖、种植靛草获利的先行者,眼睛都红了,什么礼制在利益面前实在是不值一提。

    于是,在墨家没有管辖陶丘的情况下,陶丘这个商贾云集之地便自发地产生了诸多变革。

    一亩地七斤的礼制地租,一天天的那些新奇商品,让这些拥有土地的小贵族们很容易地做出了选择:收回土地,租给在墨家那里学过经营稼穑的小商人,或者自己经营。

    两千大亩的土地,原本租种给别人要有六十户人才行。而现在,铁器牛耕垄作的出现,根本用不到六十户人。

    收回土地自己经营,半数以上的租种户无法生存,只能够去陶丘求活,或是被墨家的那些人装船,运送到泗上。

    此时人口不足,荒地太多,铁器的出现也让原本很多不适合耕种的土地成为了沃土上田,又有墨家有组织地吸引人口开垦土地或是发展手工业,矛盾并不严重。

    地广人稀之下有大量的荒地作为这场变革的宣泄口,有墨家远超时代的组织力完成宣泄,陶丘一带的变革就在这十几年内并没有流太多血就完成了。

    这些小贵族们摇身一变,开始站在高处嘲笑那些仍旧守着“贵族精神礼制制度”的同类,越发富有。他们不是大贵族,礼制给他们带来的利益远不足土地的产出收入。

    投机、运作、赚钱、发财,成为宋地小贵族们每天都在讨论的事。原本租种给农夫的土地,变为了种植土豆酿酒的庄园;原本分散的土地收回,成为了轮作靛草棉花豆类的农场。

    土地的变革,也为陶丘带来了更多的商品原材料,以及重要的自由劳动力。即便墨家不断把人装船送到泗上,陶丘依旧还有很多农夫不走,而是卖了土地去城市求活。

    正是“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陶丘这座天下之中的商业城市,用一种畸形的方式完成了转型。

    泗上的每一步发展、每一种新商品出现、每一次拓展了在楚越等蛮荒之民聚落的市场,陶丘这边便会多出更多的商人和雇工。

    那些已经没有垄断暴利、被墨家放弃的手工业,迅速在陶丘发展起来。纺织业、染布业、造船业、木器业、制陶业这些年急速发展。

    商人的力量越发膨胀,有钱却无势,因为身份的阻碍他们没有政治权利,于是开始想要自己的政治权利,认同墨家“人皆天帝之臣故而人人平等、人无分老幼贵贱有才即举”的理念。

    如索卢参那样的人,或许看到了这背后平等隐藏的不平等,但社会的发展还没到那种地步,也很难一蹴而就,因而陶丘的发展处在一种上升起。

    手工业者、小商人每日聚会,听墨家的讲学,带着一种市民阶层对平等的追求,成为了市民阶层的主力军。

    大商人则忙着加入墨家牵头成立的一些作坊和特殊的“公司”,比如在潡水之战后墨家问越王要了许多的“习流”水师和造船工匠,那是十年前明确在条约中的,于是沿着泗水经淮河邗沟再到楚地、百越一带的商船每一次都获利丰富,已经有颇多大商人加入其中,利益相连。

    海阳一带发展的制糖业、茶叶;泗上的冶铁、军火、玻璃、煤炭;宋地的粮食、棉花;北地来的马匹,本地的养殖……种种这些,都让陶丘成为了一座充斥着金钱味道的城邑。

    这种情况下,商人最恐慌的,就是没有“成文法”,国君贵族可以剥夺他们的许多东西,他们需要掌握自己的力量,加上墨家的政策对他们更为有利,而且利益相连,他们自然选择墨家作为靠山。

    宋国的君权本身就衰落,政变之后墨家在内部煽动,更是极力遏制了权力。

    几次争取之后,商丘终于得以每年缴纳一定的赋税,换取了城市的半自治,成为和商丘国人一样的存在。

    而魏国、齐国的政策扩张,让他们深感恐慌,于是他们出钱、本地的雇工和大量闲置人口出力,墨家出技术,花了三年时间重修了陶丘城,成为控制齐、鲁、魏三国的重要军事堡垒和工商业城市。

    并且出资成立了一支义师,只不过这支义师是掌握在墨家手中的,因为墨家的政策相对于贵族和君权更让他们喜欢,有组织的宣泄变革矛盾也让这种变革的矛盾减轻了许多。

    墨家的讲学在陶丘极为兴盛,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本身就是墨者的主要支持者。

    然而这一切,都是别处不能复制的。

    墨家有技术优势,可以用各种新奇的商品冲击各国原本的手工业和贵族农业。

    墨家依靠对越战争获得了大量的“王田”进行土地变革,减轻矛盾的同时,扩大了泗上的市场。一个自耕农的购买力是原本公田庶农的十倍不止。

    小贵族能够在变革中获利,受到利益的驱使自发地转变身份,成为经营性的地主和农场主。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粟”,有夫差修建的菏水、邗沟两条运河,让河运成本远低于陆运,勾连和黄河和长江的水系让这里的商业可以对外扩展。

    对越国的战争获得了各种商业优惠,成为商品倾销地的同时,也让越国的内部矛盾更加深重。楚国内乱之后墨家在楚国的渗透,也让长江一带的楚国城邑成为市场;百越等蛮族在水运接近的地方,也可以倾销大量的货物,换取北方急需的各种商品……

    种种这一切,都是秦国所不具备的条件,所以秦国只能实行“授田制”,因为土地是秦国最大的收入,一旦放开土地买卖,实行泗上这样的制度,只怕“民众皆怨”,都想退回到至少还有土地可以耕种的年代。

    胜绰等人在秦地进行的变革是如此,因地制宜。原本历史线上的商鞅在秦国的变革也是如此:秦国不是土地私有制,遍观秦简,卖什么的都有记录,唯独没有土地;王翦征楚之前要的是“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若非这些人是叛墨出身,多研读墨家的书籍,或许他们也难以理解泗上的发展,正如吴起看到陶丘的城邑所发的感慨一样。

    技术变革可以带来财富和力量,但是与技术变革相适应的制度更能激发这种力量,遥远的秦地连铁器尚未普及。

    于是还未到沛邑彭城,只是到了陶丘,所见一切,便只能望而兴叹,感慨莫名,虽知善政却不能行亦无力行。

 第三十七章 闲谈

    赞叹与羡慕之后,吴起也有了别样的疑惑。(全本小说网,https://。)

    自己在西河编练武卒,成为武卒者家庭免除一部分赋税要徭役,于是人人以入武卒为幸。

    胜绰等人在秦地的变革,是以军功授田,发配农奴仆从,以此让秦人好战,战能得利。

    墨家既然以为“善者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以利道之,那么墨家又是怎么保证从军之人能效死战的呢?

    这是吴起没有想通的,因为他觉得最好的士兵一定是自耕农,而陶丘本地的义师多以手工业者为主,这样的军队能够作战而且获胜吗?

    本来在他认为,这样的地方,民众一定是“民富而孱弱”,若是民众都富,谁人愿意打仗?

    秦地的变革,那就是让每个人都处在贫困之中,以战争诱惑这些人依靠战争获利。

    施以重税、加以重罪,寻常人很容易犯罪犯禁,这样就可以保证大部分人的罪囚和贫困,以此才能让人好战,战争几乎是唯一一种跨越阶层的手段。

    以乱世之国论,吴起认为这才是乱世天下正确的选择。

    可是泗上这里却截然相反,使民富的同时,又能够在潡水、最等地,连续击败天下强国。

    这很让吴起不解。

    眼看就要入城,吴起便生出了在陶丘中行走观看的想法。

    因为他不只是个将军,更有入相变革之才,这种视野让他不只是关注军事变革。

    揣着这种想法,伴随着车队缓缓进入陶丘城,吴起在马车上听到了万众欢呼的声响,陶丘本地的人组织起来,就在道路两侧迎接索卢参等人的归来。

    这应该是有组织的,也和墨家在这里的讲学息息相关,而且这里的商人早在半月之前就看到了墨家的“新报”,上面介绍了一些极西之地的国度风情……以及商人最关注的的“转运丝绸、玻璃,百倍之利”的诱惑。

    越靠近泗上,入城之后的欢呼声越大,也让那些跟随索卢参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归来的人感觉到自己这件事的意义。

    数百人入城后,就安排在城中的馆舍休息。

    这里商人往来,这些年人数更多,莫说是数百人,就是千人也能够安排妥当。

    这一处馆舍和别地的完全不同,用的是红砖红瓦建筑而成,一些房屋上还镶嵌着在别处极为昂贵的绿色玻璃。

    这些玻璃如今也只能制作小块,所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玻璃制造业刚刚起步时候的建筑风格:窗子很大,但是窗棂分开的用以镶嵌玻璃的格子很小。

    馆舍内的地面镶嵌着砖石,馆舍内也提供饭食,住宿之处都是白色的棉布被褥,看上去极为清新。

    这一般都是往来商人住宿之地,平民只要有钱虽然也能住在此处,但是价格相对而言较贵,也少有农夫入住。

    饭菜算是丰盛,尤其是这里的烹饪风格与原本中原贵族的风格截然不同,吴起也是食指大动。

    在馆舍内休息了两日,便传来消息,说是索卢参等人已经先行沿河回了沛地,他们这些秦人使团身份暂时不宜公开,在这里先休息几日后,再行前往沛地。

    既如此,吴起便与他们商量,自己要在陶丘走走。

    这里已经不是魏地,纵然各国在这里间谍习作极多,可能也有认得他的人。

    但吴起自认即便自己已老,风华不再,可寻常刺客七八个也不能近身,身边又有秦人死士跟随,是以不惧。

    陶丘原本是曹国的封地,乃是诸姬之后,之后才被有殷商风气的宋国占据,因此城市的布局虽然几经变革,依旧还有周制的影子。

    这一处馆舍处在城北区,这里是商业区,往来的风气就已经与三晋或秦不同。

    商贾往来其间,身边多有持剑护卫的游侠儿或是技击之士,其实也就是这些商人的保镖。

    秦地在二十年前的变革中,允许官吏佩剑。三晋之地,非士人不能佩剑。

    随着仲尼开了私学的线盒,随着墨翟等人持剑利天下,宋齐鲁等地的风俗已经开始悄然改变,配剑不再是一种贵族身份展示。

    只是贵族政治数百年,天下人皆以贵族为梦想,因而在宋鲁齐等地但凡能够买得起配剑的,一般也都会买上一口作为一种装饰。

    吴起看着往来街头的商人身边护卫,不禁感慨,这些护卫身上的佩剑……很长。

    长到吴起看了一眼就确定,即便带着剑鞘,吴起也能知晓里面包裹的必是铁剑。因为铜剑做不到这么长。

    除了铁剑之外,还有一些商人身边的护卫腰间插着亮闪闪的铜手铳,这在宋地看来已经成为手弩一样的防身兵器,并且逐渐被当地人所接受和熟悉。

    偶尔竟然还能看到一些长一些的火铳,很明显是墨家军中的兵器。

    吴起观察着四周,发现不少商人朝着一处名为“交易所”的地方去,那里车马极多,熙熙攘攘,门口有持兵刃者护卫。

    这交易所三字,用的自然是墨家的文字,这些年吴起勤学几何九数,对于墨家的文字多识得,尤其这三字又简单,不由默念几声,也能猜测到大约是做什么的。

    交易所外,有几处酒肆饭铺,有些只是一个草亭。

    那些商人身边手持兵器的护卫看来并不能进入交易所当中,所以多在外面等待。

    吴起在馆舍几日,知道此地人多喝一种名为“茶”的树叶,里面多加一些从海阳等地沿着水路运过来的“蔗糖”。

    这是二十年前天下绝无的风俗,但在这里已然成为市井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些手持兵器的护卫多在草亭下喝茶等待,或是闲聊。

    吴起暗道:“天下都说泗上富庶,单从这喝茶之俗就能看出。闲人且能喝茶,闲人多,农人就少。农人少,粮价居然又贱,按照墨家所言,这就是人均生产力远胜别处。”

    “糖,不是盐,可吃可不吃。既然市井多吃,也能见此地富庶。想来秦地,喝茶加糖之俗,需要上士之上才行。”

    他在街头看看,本就是想要观察一些细微之处,所谓见微知著。

    心中所感,便和身边的护卫踱步走到了一处草亭之间,那里正有几个持枪喝茶的护卫。

    他早年游历卫、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