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桀宋-第3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元前307年{宋王偃十四年}开春,时隔九年之后,宋王偃又一次开始了第三次出巡。全本小说网;HTTPS://。m;

    前两次,皆为东巡,主要是巡视宋国东南部的彭城、陶邑和会稽等富庶之地,亦或是贫瘠之地,但凡是有利用价值的地方,宋王偃都曾巡视过,并且做出了十分有价值的指导,大大促进了宋国整体的经济、军事、政治和生产力等。

    而这一回宋王偃出巡,是为南巡。

    按照计划,宋王偃的出巡队伍将过襄陵、华阳、新野、巨阳,经颖水,途径下蔡,又沿着淮水之流北上,过钟离、广陵、朱方,最后的目的地是会稽。

    过了会稽,宋王偃会直接登船,登陆琅琊台,从那里入黄河而回到朝歌。

    此番南巡的队伍空前庞大,莫说是前两次的出巡,即便是古往今来,还没有谁的出巡规模如此之大。

    为了炫耀国力,为了保证宋王偃的安全,南巡队伍的人数多达十万。其中宿卫两万,虎贲军三万,步骑三万,其中还有宋王偃的诸公子、嫔妃,宫中的内侍和宫婢等二万多人!

    如此声势浩大的出巡队伍,不扰民是不可能的,所以宋王偃已经有令在先,沿途之郡县,不得督造行宫,不得勒令民众出迎,更不许横征暴敛什么所谓的“赋”。

    之所以此番出巡,宋国要出动这么庞大的队伍,都是因为宋王偃出巡,需要经过下蔡、广陵这些接近楚国边境的地方,尤其是下蔡,下蔡接壤楚国的寿春。

    而众所周知,上一回为了防止宋军沿着淮水而下,奇袭郢都,楚国在此布置了十余万的重兵,严防死守。谁都不敢保证,趁此宋王偃出巡的时候,楚国的兵马会不会杀过来。

    值得一提的是,宋王偃此番出巡,特意将王后干婉带上,留下太子子恒监国,全面打理政务,执一国之军政,而无辅政之臣。

    就在出巡的路上,宋王偃忽然接到一份奏报。

    “熊子丹找到桃花村了?”

    这些年来,历次的战役中,为何没有熊子丹的身影?因为熊子丹已经挂印而去,只身一人,踏上了寻找卫文君母子三人的路途。

    整整一十四年,熊子丹都没有能找寻到卫文君母子的下落!

    自从当年宋王偃落难于越地,熊子丹出山开始,便从未见过卫文君母子一面!

    这些年来,随着宋楚两国的战事愈演愈烈,卫文君母子三人更是辗转于各地。对此一直在宋王偃的掌控之中,有黑衣卫这么强大的情报网络,想要在天底下找寻三个不是隐居,不是故意藏匿自己踪迹的人并不难。

    可是难就难在,宋王偃想要给熊子丹斩断这份羁绊,好让后者全心全意地留在自己的身边,帮助自己征战天下。

    所以说,关于卫文君母子三人的下落,宋王偃是知情的,但是他一直对熊子丹隐瞒着,还下了死命令,任何人不得告诉熊子丹卫文君母子的行踪,违者斩立决。

    宋王偃一直以为,这么多年过去了,时间会冲淡一切的。但是没成想,熊子丹的执念竟然如此之深!

    十四年过去了,熊子丹对卫文君母子的感情非但没有一丝一毫的减弱,反而愈发地思念。

    熊子丹执意要走,宋王偃几次挽留不过之后,便随他去了。反正宋王偃是知道的,熊子丹对他忠心耿耿,日月可鉴,绝不可能背弃他,转投他国的。

    “刘霸!”宋王偃忽而叫嚷了一声。

    “奴才在。”

    宋王偃掀开了六御马车的帘子,冲着刘霸道:“你们是干什么吃的?怎么能让熊子丹找到桃花村?寡人不是告诫过汝等,一定要误导熊子丹,不许其找到卫文君母子吗?”

    闻言,刘霸颇为委屈地道:“王上息怒。咱的命令亦是如此的,不过熊子丹将军亦是一个聪明人,三番五次之误导后,他便反其道而行之,黑衣卫的人想要阻挡都阻挡不了啊!”

    “为何到现在才告诉寡人?”

    “王上,这是黑衣卫的疏忽。子丹将军已经发觉有人一直在跟踪他,故而突然消失在了洞庭湖,不见踪影,直到最近才出现在六县,找到桃花村的!”

    “混账!”宋王偃真是怒不可遏,气得话都说不出来了。

    刘霸顿时噤若寒蝉,不敢言语。

    而干婉亦是这个时候,才知道宋王偃的险恶用心。

    “大王,你……你怎么能这样做?”干婉瞠目结舌,显然是对宋王偃如此作为失望透顶的。

    “寡人能怎么做!寡人能怎么做!”宋王偃气道,“寡人对不起阿丑{熊子丹}的事情太多太多,寡人想将他留在身边好好的补偿他!可是卫文君母子的事情不仅让寡人脸上无光,更让阿丑难堪!让熊子丹找到卫文君母子他便会离开寡人,卸甲归田!而寡人与卫文君之事便会成为阿丑心中不可磨灭的伤痕。”

    “如若阿丑和卫文君二人见面,置寡人于何地?”

    干婉沉默。

    “王上,你这样会让子丹将军心寒的。”干婉幽幽地叹了口气道。

    这时,刘霸忽而道:“王上,其实您大可不必担心熊子丹将军与卫氏见面了。”

    “嗯?此话怎讲?”

    “卫氏已经于两年前病逝。”

    宋王偃闻言,勃然变色地道:“寡人为何不知情?”

    “大王你日理万机,这些许小事,自然是不放在心上的。”

    六县,六县是楚地,位于楚国之腹地。

    即便宋王偃想要到那里去看望熊子丹,亦是绝无可能的。

    王后干婉询问道:“王上,事到如今,你还要执迷不悟吗?”

    “……”

    宋王偃叹了口气道:“婉儿,你说寡人该怎么做?”

    “放手吧。”干婉颔首道,“子丹将军对你的忠心,大王你是知道的。他是断然不会背叛你的,即便他不在宋国为将,不在你的跟前效力,但是子丹将军亦不会为他国之将,这一点你完全可以放心的。”

    “如果可以的话,寡人真想微服出行,到六县去看一看。”宋王偃颇为落寞地道。

    “绝不可以。现在宋楚两国还处于战争状态,隔着一条淮水,到处都是楚人的眼线,大王微服私访,难免不会被楚人察觉到。”

 第0621章 伊人已逝

    “老丈!老丈!”

    一个忙着在地里锄草的老汉,忽而听见了这几声叫喊,便转过身,望向了声音的来源之处。//全本小说网,HTTPS://。)//

    在那里,只见一名身材剽悍,高大威猛,看上去宛如一尊黑塔一般的中年男人大踏步地走过来。这个中年男人衣着不凡,背着包袱,手里还攥着一柄青铜剑,一看就知道是贵族出身的大人物。

    “大人,小老儿这厢有礼了。”老汉连忙施礼道。

    中原人自诩礼仪之邦,鄙夷四方之夷狄蛮戎,诸如秦国、楚国和中山国似乎并不在华夏之列一般,一直被中原国家鄙夷。

    不过楚国的文化还是源远流长,似韩赵魏这般传承了晋国文化的国家,只是以武力兴国,并不同于楚国。

    荆楚文化一脉相承,注重礼教,人杰地灵,这才使得楚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名臣良将。

    “楚”既是民族概念,又是国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加上一个“荆”字,时间就延长了。楚文化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影响深远。“荆楚文化”时间更长,可延伸至2000多年。

    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

    在周代各国地域文化中,楚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一支。楚文化的主要构成可概括为六大支柱: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及屈骚文学。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最先进的青铜冶铸出自楚国,最早的铁器在楚国。

    先秦漆器的数量之大、工艺之精莫过于楚漆器;最富有创造力的丝绸刺绣出自楚国;先秦金币、银币无一不是楚币。

    哲学有老庄,文学有屈骚,戏剧的鼻祖是楚人优孟,养由基是楚国著名的神箭手,楚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超凡脱俗,楚乐“八音”是指金、木、土、石、丝、竹、革、匏。楚国的编钟乐舞水平之高,举世公认。

    在政体创新上,楚人最早在今湖北荆门设立县制,将其列为一级行政区划,改变了贵族分封制度,进而引发了军事、土地、赋税改革。在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楚人都有独特的贡献。总之,在采矿、冶炼、丝绸、漆器等方面,楚人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果,而老庄哲学、屈骚宋赋也成为显学。

    在世界范围内,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300年间,东西方文化竞相争辉,楚文化完全可以与同时期的古希腊文化并列为世界文明的代表。

    楚国的青铜冶炼、铸铁、丝绸、漆器早于古希腊,许多科学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在音乐艺术方面,楚人也在古希腊人之上。

    在哲学方面,二者各有所长。

    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根基在老子和庄子,而老子和庄子都是楚国人。

    在国家政体建设、货币制度方面,楚国则比古希腊更为完善。航海古希腊在前,车运楚人在先。古希腊人在理论科学、造船航海、体育竞技、写实艺术、建筑技术等方面要比楚人擅长。可以这么说,楚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从不同方向登上了世界古文明的光辉殿堂。

    楚文化除了以上六大支柱外,还有以下四种非常明显的精神特质。

    一是荜路蓝缕即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二是追新逐奇即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

    三是兼收并蓄即融汇南北、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

    四是崇武爱国即崇尚武装、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特质的楚国,在原来的历史上,秦灭楚国之时,楚人南公才会发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语。

    这不仅是预言,也是誓言。果然不过十六七年,秦国就在以楚国后裔为主要力量的农民起义中被推翻。

    中年男人,即熊子丹回礼道:“老丈你好。在下熊子丹。某想问一下,这村里可有一卫氏妇人?此妇人带着两个男孩,算一算,大的应有十六,小的应有十四五岁这么大,都为熊氏。”

    “不知大人是卫氏何人?”老汉颇为疑惑地道。

    “卫氏是某的妻子。”

    “大人既然是卫氏的夫君,又何以十几年来不见踪影?你可知道卫氏一个妇道人家,将两个孩子拉扯大多么不容易呀!”

    闻言,熊子丹十分羞愧地道:“某自知有负于妻儿。请老丈告诉某之妻儿的住处,好让某弥补这么多年的遗憾。”

    “唉,汝确实该遗憾了。”老汉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液,说道,“走,小老儿带你去找卫氏,看看她的住处。”

    “多谢。”

    老汉随即将自己的锄头放在了田垄上,也不遮掩着,这里民风纯朴,大家都相互认识,没必要怕别人偷了锄头。

    熊子丹随即亦步亦趋地跟在老汉的背后,可是走着走着,熊子丹便察觉到了不对劲的地方。

    村里应该是西面的,怎么这老汉带着他往东面走?

    常年的征战,还有冷静的头脑让熊子丹敏锐地察觉到一丝不安,他迅速警惕起来,将手按到了剑柄上,若是对方有什么异常,想要暴起杀人的,他可以先下手为强!

    熊子丹问道:“老丈,村落不是在那边吗?你怎么把某往山沟里带?”

    闻言,老汉指着对面不远处的一块丘陵道:“卫氏的住处就在那里,大人请随我来。”

    熊子丹是一个万人敌,艺高人胆大,丝毫不怕对方有什么埋伏,所以在暗自思衬了一下后,便又紧随其后。

    直到沿着陡峭的山路,上了那一块丘陵之后,熊子丹这才察觉到异常之处。

    “大人,到了,就是这儿。”

    “什么?到了!?”

    熊子丹顿时一脸懵逼。

    他环视四周,只见附近都是坑坑洼洼的地方,光秃秃的树木,草木稀疏,中间还环绕过一条潺潺流水的小溪。而在丘陵上,尽是插满木牌子的坟头,足足有十几座那么多。

    可是在这个丘陵上,除了一座草庐,便再无他屋,如何有卫氏的踪影?

    熊子丹脸色不善地道:“老丈,汝莫非是在消遣某吧?这分明就是一个坟场!哪有某之妻子的人影?”

    “大人,汝妻已非人,成鬼矣。”

    “你……你是说?”

    老汉上前,在左侧一个坟头上扒拉了一下,拔起木牌子附近的杂草,只见木牌子上赫然以楚国的隶书写着,“亡母卫氏之墓”,其下还有一行小字:不肖子熊阔立!

    见此,熊子丹顿时扑通的一声,跪倒在地上,抱着这一块灵位牌,脑袋依偎上去,却是说不出话来,心中悲戚,想要嚎啕大哭,却是怎么都哭不出来,只能是眼眶里蓄着泪花,热泪盈眶。

    老汉幽幽地叹了口气道:“大人,您与卫氏已经十数年未曾谋面了吧?卫氏是一个可怜人,十三年前,她带着两个孩子,一个不足两岁的孩子抱在怀里,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背在背上,跟随着难民们,步履蹒跚地走到了咱们桃花村,定居了下来。”

    “卫氏一个妇道人家,将两个孩子拉扯大是多么的不容易,其中之辛酸,不足为外人道也!卫氏是靠着刺绣、卖烧饼和帮人家洗衣裳为生的,多年来的操劳,终于使她积劳成疾,最后在两年前撒手人寰了。”

    “呜呜呜呜!……”一时之间,熊子丹这个看似坚强的男儿终于忍不住,潸然泪下,大声地宛如孩童一般哭泣起来。

    老汉有些不忍地道:“卫氏本是一个貌美的女子,邻里也曾帮衬过她,想为卫氏寻一个好婆家,改嫁他人,可是卫氏坚决不从。她说她和孩子要等自己的丈夫回来!”

    “这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大人你都没曾找过她,连卫氏的最后一面都未曾见到。殊为遗憾也。不过小老儿相信,卫氏知道大人你这么多年来,还在矢志不渝地找寻她们母子的下落,其在天之灵,一定是倍感欣慰的。”

    “何以至此,何以至此……”熊子丹喃喃自语道。

    “唉!”

    “那……那某的两个孩儿呢?”

    老汉又摇摇头道:“熊阔与熊丹兄弟俩,本来是在为母亲守孝的,可是在去年的时候,宋人威逼郢都,郢都告急,楚国告急,王上遂下来倾国之力,但凡是十三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丁都必须入伍,保家卫国。小老儿有幸,亦是花甲之年,但熊阔和熊丹两兄弟都被楚军抓了去,现在不知身在何处了。”

    “什么?”

    熊子丹闻言,不由得勃然变色。

    这个世界上还有更悲催的事情吗?好不容易找寻到妻儿的下落,找到这里,结果连妻子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已经天人永隔,而自己的两个儿子熊阔和熊丹还被楚人抓了壮丁,指不定在哪里受苦。

    说不定,宋军南下,大举进攻楚地的时候,熊阔和熊丹这两个孩子会被当成炮灰,派到战场上去送死!

    这是熊子丹所不能容忍的!

 第619章 来日方长

    在祭拜完妻子卫文君的坟墓之后,熊子丹怅然若失,又让老汉将自己带到卫文君母子三人以前的住处。全本小说网;HTTPS://。.COm;

    这住处只能用“寒舍”二字形容,一间小小的茅房,一间竹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