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融让谁富有-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彼得森一案只是中国房地产市场丑闻的冰山一角,在中国又何止一个彼得森?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就是被华尔街人士炒作出来的,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忽而唱衰、忽而捧杀中国房地产市场,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获利。唱衰就是“进”的信号,捧杀则意味着他们大赚一笔之后准备“撤”了。泡沫越大,他们搜刮到的资产就越丰厚。
目前,我们用各种得到普遍公认的测试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方法,如计算房价与租金之比,或者计算房价与收入之比,所得到的结果都明明白白地显示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泡沫,而且其规模巨大。我们就用房价和收入之比来剖析。2007年的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 786元,到2008年增加到15 781元。该数据是*总理于2009年3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公布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根据夫妇两人的收入来计算,那么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是31 562元,而中国目前的房价在一两百万元的情况相当普遍。如果一套房子价值100万元(考虑到二、三线城市的房价),那么房价与收入之比为(1 000 000元除以31 562元),已超过合理比值6的5倍了!
在泡沫如此大的情况下,华尔街公司等金融机构却利用各种舆论声称中国房地产市场没有泡沫,竭力炒热中国房地产市场。其目的很清楚,它们大赚一笔之后就要出逃了,如果不制造无泡沫的舆论,那么谁来接它们的盘?它们又怎么逃呢?这是华尔街惯用的伎俩。我们在这里就举华尔街另一金融危机“幸存者”——高盛的例子。
高盛是最早挺进中国的华尔街投资银行之一,同样在中国房市赚得盆满钵满,然后顺利出逃。2007年4月,高盛以亿美元(当时约合16亿元)收购了位于虹桥的“上海花园广场”,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万平方米,包括用于租赁的53栋别墅,以及9栋酒店式公寓。2010年新年刚过,高盛以每平方米万元的平均交易价将“上海花园广场”转手卖给中资企业,总成交价格高达亿元。高盛接手“上海花园广场”3年都不到,即使将它在这3年的租金收益忽略不计,它的账面收益也达到100%了(将人民币升值的因素考虑在内,再兑换成美元来计算)。
而在此之前,位于上海黄金地段福州路的“高腾大厦”,是高盛于2005年从新加坡凯德置地手中购得的。当时的收购价为亿美元,创房地产收购金额的最高纪录。高盛收购“高腾大厦”两年之后,以亿美元易手,获取接近40%的“升值”回报。
大家可以看见,房地产市场被炒得越热,回报越高。2005年高盛进行的投机使它获得接近40%的回报,但到了两年后的2007年,房地产市场的回报竟被炒到了100%。最近摩根大通、花旗、麦格理和凯雷等公司,已经相继将中国的住宅及写字楼物业抛售,它们集体出逃,账面利润至少为100%,甚至更多,接盘的又几乎全是中资企业。这些华尔街“食人鱼”处于财富金字塔的顶端,劫掠过后立刻撤走,就等着泡沫被刺破。冤的是接盘的中资企业,以及最后接棒的“傻瓜”——中国普通百姓。而避免被盘剥的唯一方法,就是远离华尔街机构,不听它们的忽悠;想跟它们玩儿又不赔,除非你比它们更有头脑,不接它们的盘,而让它们的资金全都烂在中国——难道它们能把高楼从中国搬走吗?
想当初,日资雄心勃勃地横扫美国,抢购了纽约曼哈顿的地标洛克菲勒中心,到头来怎样?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一被金融霸权刺破,日资就来不及逃跑了,全烂在美国(详细的故事下面再谈)。有史为鉴,是泡沫就终归要破,房地产泡沫也是如此。通常情况下,泡沫从哪儿被吹起,最终就该回落到哪儿。

证券化的陷阱
自20世纪的大萧条以来,美国经历过一系列的金融危机,其中有1982年的宾夕法尼亚银行大崩溃,80年代末的储贷危机,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大崩溃,还有千禧年的互联网泡沫。哪一次危机的严重性都无法和次贷危机相提并论。比如1998年震惊全球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崩溃事件,造成46亿美元的损失;90年代,日本银行面临危机,致使日本经济至今尚未全面恢复,而那次危机总共也只带来了7 500亿美元的损失。
然而,次贷危机的震撼力却是空前的,它导致金融系统的每一个角落都剧烈地震动。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及以资产作为抵押的担保债务凭证的交易都停顿了,连美国各个州和地方政府在为建造学校或进行公共建设筹资时发行的免税债券,也都卷入了风暴的旋涡,遭到市场的猜疑。不仅房屋抵押贷款支持证券面临灾难,全球货币市场也迅速遭遇了同样的灾难。而几年前,美国以及欧洲央行刚刚建立了一套结构性投资工具(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简称SIV)。
结构性投资工具是通过投资于范围广泛的资产(包括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出售短期商业票据来筹集资金。在低利率主导市场的时期,结构性投资工具能够以简单、低成本的方式发行短期商业票据,然后用筹得的资金去购买长期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但次贷危机一来,货币市场基金和投资人对于结构性投资工具发行的商业票据失去了信心。结构性投资工具顿时被踢出局。
而华尔街将证券衍生化不断向全球推广,其结果就是全球的财富神不知鬼不觉地被转移到华尔街。证券衍生化真可谓华尔街独创的“移钱*”!狼群总是跟着肥羊走。目前全球最肥的“羊”就是中国。证券化已然对中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掉进证券化陷阱的中国财富数额已是天文数字。只有认识、剖析了证券衍生化的实质,中国才能更好地守卫财富,避免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被豺狼劫掠。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高利润的杠杆(1)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由于通货膨胀和高利率,银行都很难赚到利润;相反,新建立的货币市场基金却有着很高的投资回报,诱惑着存款资金全部涌向那儿。另外,在80年代初,许多银行野心勃勃地贷款给拉丁美洲国家,但那些国家没有好好地管理这些贷款,导致了数亿美元的贷款遭遇违约。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储贷危机造成745家银行倒闭,纳税人因此承担了1 300亿美元的资金损失。
面对金融市场的变化无常和储贷机构的金融欺骗行为,政府最终不得不以财政(融资)手段来解决危机。无奈之下,决策者设立了一个叫清债信托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简称RTC)的机构。清债信托公司优雅地采用了一种金融技术手段——证券,将利息和本金以交易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由此,一个新的群体,证券投资者出现在储贷危机中,他们变成了贷款的拥有人,有权获得利息和本金。于是,证券化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汽车贷款到商业抵押贷款,全都被包装成证券,出售给广大的投资者。证券化竟出人意料地解决了储贷危机,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简直是振奋人心之举。
然而证券化并不是清债信托公司首先使用的,开创者的荣耀要归于“两房”,以及联邦住房管理局(FHA)。不过,是清债信托公司首先证明证券技术适用于所有商业类型的贷款。不仅如此,清债信托公司为了使证券化通行无阻,还建立了一套法律和会计规则,以及投资者从事证券交易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清债信托公司由于运营出现问题倒下了,于是,华尔街兴高采烈地接过了证券化的方向盘。
投资银行家采用证券化手段,首先通过信用卡这一大众市场,利用借款人的信用分数和有针对性的直接营销技巧,使银行得以将信用卡发放给数以百万计的中等收入,甚至低收入的家庭。银行在这一领域面临的唯一限制,来自于它们自己的资产负债表——缺乏足够的存款或资本,这就限制了银行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而证券化就解除了这一束缚。一旦对信用卡进行了证券化,那么银行不需要存款就可以放贷,这时就有投资者购买信用卡抵押支持证券,资本已经不是问题,因为是投资者拥有了持卡人,而不是发卡银行的贷款。信用卡贷款因而剧增,到了90年代中期,应收款增加了一倍。
证券化的威力也体现在繁荣时期的房屋净值贷款和住房建造贷款上。当美国国会取消了对非抵押贷款债务利息的减税措施之后,对第二套房的按揭贷款在80年代后期快速膨胀,因为房屋净值贷款的利息依然可以抵税,房主如果缺钱花,可以用自家的房子作抵押,以低成本和简便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贷款,随意购买游艇、豪华车、珠宝项链等。别出心裁的营销手段使独栋楼颇具吸引力,有取代公寓的趋势。到90年代中期,房屋净值贷款和住房建造贷款几乎增加了3倍。
但是,最活跃的信用卡债务、房屋净值贷款和住房建造贷款的放贷人并不是银行,而是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无须吸收存款,因为贷款已经被证券化了。正因为无须吸收存款,金融机构才不像银行那样受到监管机构的监控。如果金融机构破产了,那么纳税人不会受损失,只有金融机构的股东和其他债权人会亏损。因此,金融机构便为所欲为,越来越疯狂,甚至毫无顾忌地降低或完全违背传统的贷款标准。
高利润的杠杆(2)
于是,银行在保持资产负债表前提下的贷款模式,迅速让位给新模式——将贷款证券化并出售给广大的投资者。银行业这一新模式被监管机构全面认可,因为银行并不拥有贷款,也就不需要承担风险,这就减少了储贷危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但事实上,这些贷款所涉及的风险并没有消失,只是被转嫁到投资者身上了,换言之,风险实际上延伸到了更广泛的金融体系。
接下来发生的事件,敲响了限制证券化的警钟。拖欠债务、违约以及个人破产案例开始增加,不应该得到信用卡以及房屋净值贷款的家庭首先陷入困境。这些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引发了1997~199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一事件从东南亚负债的经济中酝酿,后来一直延伸到俄罗斯,最终导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崩溃。在1998年秋季,有几天市场上所有的交易都停止了。在美联储调低利率,房利美和房地美迅速购买大量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给市场提供了急需的流动性之后,恐慌才平息。可是对许多金融机构来说,这些救市措施还远远不够,许多银行最终要么被兼并,要么面临倒闭。危机的影响大约持续了10年,直到发生次贷危机。
我们在前文中已经提过,次贷本身的总金额只有13万亿美元,即便“全军覆没”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次贷进一步变成了次级债务,其金额立刻被放大了40多倍,变成55万亿美元。当房价高到再也没有“傻瓜”愿意接手房产的时候,房地产市场中的交易便无法继续,人们避之唯恐不及,那把锋利无比的下行利剑,一下子斩断财富金字塔上的阶梯,底部立刻松动、崩溃。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价格也已高到让交易无法继续的地步,不过幸运的是,中国还没有像美国那样,在金融领域实行全面证券化。但是中国已经打开了大门,国际金融资本已然大举挺进中国市场,它们将一如既往,在获得利润后转身离去。国际金融霸权已经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劫掠过一波财富,那么在进行金融证券化之后,情况又将如何?这里我们举一个实例来具体说明证券化的威力。
在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和房贷经纪公司通常都是小型企业,属于低成本营运的行业,出现和消失的速度都非常快,完全依赖房地产市场的交易量和经营状况。在房市火热的时期,市场上有一半的次贷是通过全美最大的30家放贷机构发放的。其中美国国家金融公司异军突起,靠火热的房地产市场迅速壮大。该公司在2006年独占鳌头,其发放的抵押贷款占全美市场的20%,价值约为美国GDP的35%。然而该公司原董事会主席兼CEO安杰洛?莫兹罗后来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涉嫌内幕交易和证券欺诈。如果罪名成立,他将在监狱里度过余生。
美国国家金融公司的传奇主要是由银行的抵押贷款业务缔造的,这是一个炮制巨额利润的“印钞厂”——其通过各种渠道将抵押贷款发放到全国范围,并销售到二级市场(投资者在所谓的“二级市场”上买卖新上市的股票、债券、期权和期货。纽约证券交易所就是人们看得见的流动性最大的二级市场),这些抵押贷款的主要形式就是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该公司在2006年发放的抵押贷款占全美市场的20%,但其中却含有45%的不符合常规的房贷。所谓不符合常规是指公司有一项贷款政策允许其放贷给可支配收入少于1 000美元的家庭。这还了得!这群低收入家庭连生活支出都难以为继,因此肯定无法按时支付月供。尽管人人心知肚明,但只要有钱赚,谁管得了那么多?反正贷款一经包装,转手就被卖给投资人了,投资人才是真正的冤大头,是房贷的真正主人。
高利润的杠杆(3)
美国国家金融公司在发放抵押贷款时,会将抵押贷款合同卖给像“两房”那样的机构,它们经过精心包装,将合同变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些证券随后又被出售给全球各个政府、银行或投资基金,乃至个人,风险便转移到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投资者的身上,这就是移钱*之一。而非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必须被卖给私人,属二级市场的替代投资。在2007年8月3日,这个二级市场停止了大多数不符合贷款标准的证券交易,美国国家金融公司的资金链立刻陷入困境。
美国国家金融公司的债券价格上涨了。然而惠誉、穆迪和标准普尔等信用评级机构却把它的评级下调了一个或两个等级,使其接近垃圾债券的地位。一夜间,在该公司的债券价格上投保的费用上涨了22%。这就限制了公司获得短期贷款,即发行商业票据的能力,商业票据在货币市场上属于主体,它被认为既安全又具有流动性。发行商业票据的代价通常低于发行银行贷款的代价。不少储户习惯于使用银行存款账户或者存款证,并通过货币市场来投资商业票据。
不符合贷款标准的证券交易刚停止不久,全美已有50家抵押贷款机构申请破产保护。到了8月15日,当时的美林证券宣布美国国家金融公司可能破产,消息一经公布,再加上无法发行新的商业票据,该公司股价从其峰值下跌了约75%。2007年的市值曾高达240亿美元的美国国家金融公司到了2008年1月11日,竟然以40亿美元被“贱卖”给了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一场闹剧终于收场。
这么多年来,带来丰厚利润的证券化、衍生化业务早就成了华尔街最主要的业务,其范围包括为客户进行交易和承销债券。因此高盛、摩根士丹利、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和美林证券,还有其他投资银行,都是高利润产品的代表,特别是多种包装完美、涉及国外市场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种衍生证券的实际操作比买卖房子至少复杂10倍,而且花样繁多,像什么Straddle(跨式交易)、Strangle(宽跨式交易)、Naked Put(裸卖看空期权)、Butterfly(蝶式交易)、Covered Call(掩护性买权)、Collar(上下限期权)、Iron Condor(铁鹰套利),这样反串,那样对冲,将风险包装得漂漂亮亮,变成美丽的罂粟,使华尔街投资银行能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