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断层线-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解释过他为什么没有采取行动,很可能是因为当市场参与者们看透了格林斯潘打算让市场着陆的真实意图之后产生了强烈的反应,结果束缚住了格林斯潘的手脚。
互联网热潮中,当股价继续飙升之际,美联储采取了观望的态度,没有盈利、甚至连销售收入都没有的公司,纷纷开始根据各自网站所吸引的眼球,以天文数字的高价出售股票。在俄罗斯在1998年发生债务危机并严重违约以及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避险基金崩溃之后,美联储甚至采取了减息措施,直到1999年才开始小幅加息。
股市终于还是在2000年崩盘了,不过美联储在早期采取的重大措施保证了即使就业恢复比较缓慢,这次崩盘的负面作用也是轻微的。阿兰?格林斯潘曾于2002年在怀俄明州杰克逊荷尔讲话时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尽管美联储不能及时发现或者阻止资产价格高涨,却能够“在它发生时缓和其影响,而且有望促进向下一个扩张阶段的过渡”。格林斯潘早在1996年就有一种敏锐的直觉,即美联储在资产价格过高时不应该采取干预措施,但是一旦出现破产现象,却能及时发现并收拾残局。这篇演讲似乎在事情过去之后说明了为什么格林斯潘有这种直觉却没有采取行动的原因。
格林斯潘的不对称逻辑并不仅很奇怪,因为底层怎么会比顶层更容易认识呢?而且很有危险性。它告诉华尔街和美国的银行,美联储将不会依靠提高利率来遏制资产价格,而且一旦形势恶化,美联储将会介入并推高价格,这就助长了资产价格高涨的气焰。这种为资产价格准备好保障的承诺被戏称为“格林斯潘对策”。他告诉投机商和银行家们,如果他们赌博,美联储不会限制他们的收益,但是如果他们赌输了,美联储将会限制后果。他们只需确保他们的赌注下在同一个事物之上就可以了,因为如果他们是各自下赌,那么将难以构成系统性的威胁。
同样重要的是,美联储愿意在经济严重下挫的时候向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这给银行家门发出了明确的信号:“不必储存现金或易售资产来防备意外事件,美联储会及时出现帮助你们。”这样,美联储不仅减少了采取预防措施的价值,也暗地里鼓励银行家短期吸储并长线放贷,使银行家门相信一旦资金不足了,有美联储帮忙。举债经营的现象在整个金融体系内大量增加。长期以来,央行一直在解释为什么没有将焦点放在资产价格上,其依据是如果格林斯潘在1996年根据自己的直觉行事,那么将会扼杀掉美国股市的繁荣和美国家庭财富的空前的增长。在2009年3月2日,标普500指数以700点收盘,低于1996年格林斯潘发表重要演讲那天的744。38点。当然,到目前为止,这种说辞已经颇有市场,但是如果当年格林斯潘讲话之后进行相应的利率调整,那么就可能避免13年之久的受益丧失。当然,政治人物是否允许他这么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
尽管在我写本书之际,美联储迫于失业率偏高以及所有资产价格都在上涨的形势,依然将利率保持在最低水平,最近的衰退还是导致人们开始反思货币政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今天,唯一的值得庆幸的是信贷扩张的速度很缓和,楼市泡沫也不可能在我们惊魂甫定之际卷土重来。但金融部门如果说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它有创新性,即使招惹麻烦的方式也颇有创新性。
   我之前曾说过,学界和央行专家们一致认定,经济增长最大化和保持低通胀率的目标在长期来看是可以并存的。但是,旨在促进直接投资及实质增长的货币政策,与旨在阻止市场参与者进行高风险性单向赌博的货币政策相冲突。前者长期保持可以预计的低利率,并会在市场流动性紧张之际保持充足的流动性,而后者的政策风向不可预测,也不会保证在流动性不足时采取补救措施。
那种认为货币政策无法阻止资产价格泡沫的论点是怯懦的,也是自私的,让美联储摆脱了保持金融稳定的关键角色。当然,美联储应当谨慎决策,在出现泡沫迹象时防止泡沫形成,而不应该天真地认为人们对泡沫的担忧是没有依据的。放弃本身应有的职责来获得政治认同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
更具有争议的是,美联储是否应该为经济振兴而将利率保持在最低水平。尽管这样的举措似乎是没有什么代价,但是却给储户强加了很大的成本,给债权人,尤其是银行,带来了意外的收益。因为这就是一个相对隐蔽的转账,几乎不会引起评论和抗议,尤其是当富余的储户倾向于在危急时刻保持沉默时。但这却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转移,每年的金额高达数千亿美元。此外,它给银行家门提供了一个单项赌博的机会:虽然他们使金融体系陷于困境,却依然能依靠利率获益匪浅。最后,尚不清楚超低的名义利率(几乎为0)是否会比低利率(2到3个百分点)给予投资者更大的投资动力
不过,美联储依然在推高房价,这一点的危害性更大。其间接手段是保持低利率,直接手段是给予楼市大量贷款。尽管美联储这种支持性举措有助于促使楼市泡沫逐渐消解,却一再推迟了楼市的调整。业主和贷方并没有不畏损失而贸然前进,而是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但只要还有进一步调整的希望,买家也不会进入市场。除非房产存量被彻底消化,建筑商是不会有很强的恢复建设的动力。因此,美联储不仅是在耽搁楼市的恢复,也使人们更加相信美联储不会阻止价格上涨,只会防止价格下跌。格林斯潘对策迅速地演变成了伯南克对策。
总之,美联储在2002年到2005年的货币政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受到了的严厉批评。但明显例外的是,央行专家和货币经济学家却没有提出严厉批评。其局限性表现在:首先,这种政策过于关注持久的高失业率,只是尽力通过鼓励投资来降低失业率。这意味着美联储将会长期坚持低息政策,如果企业对此有所怀疑,美联储就会抛出林斯潘对策使其安心。批评这种政策的人应该认识到这种政策与美联储的使命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美联储的加息来的稍早,就会付出巨大的政治代价。然而,这种政策的更大作用体现在扩张信贷和推高资产价格上,但是对于房地产业之外的就业,作用却不大明显,因为各企业仍然忙于应付互联网泡沫带来的后果。
其次,学术界的主流思想认为,只要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央行专家们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确实,担忧就意味着玷污了理论体系的纯洁性,因为这将会娇嗔个人多种目标,导致市场困惑。因为,央行专家应将目光放在抑制通货膨胀上,如此一来,就会使银行管理者们开始有点风险意识。不幸的是,管理者们却糊涂了,这次他们基于意识形态的立场,采取了抑制私营部门的政策,结果弊大于利。
底线是,货币政策的争论,过去一度被认为已经有了定论,不得不重新进行。在各种紧迫的问题中,包括刺激投资和就业的政策,与旨在确保金融稳定的政策之间的平衡。资产价格上涨肯定会成为政策争论的其中一个方面。此外,美联储将不得不考虑是否只是在为美国制定政策,或者,其实是为了更大的全球经济。要做的还有很多。
  学界的败笔
了解宏观经济领域的经济学家们的败笔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许多评论者都公开奚落经济学家们的模型,讽刺说这些模型过于简化。还有的人怀疑一些模型过于复杂的数学阐释,还有人不仅提出批评,同时还指出人类的行为过于复杂,根本不可能为一些数学模型所把握。
最现实的模型恐怕就是详细描述所有个体以及他们任意的行为,以及所有制度。但如果这样,模型就十分复杂,在实际分析中价值不大。经济模型的全部意义在对经济进行有用的简化说明,使我们能够在变化不定的政策和环境下分析未来的经济发展动向。那么,这种模型是有用的简化还是过于简化就只有在实际运用中加以检测了。
曾有很多经济模型都假设只有一个代表性个人来承担所有的决策权。这种代表性个人模型非常简单,便于使用,的确能够使人们进行正确的政策预期,但是它对工业经济的各种要素的分析过于主观化  金融债权、交易、激励结构、公司、银行、市场、规章等。只要这些机制运行良好,这种模型就是有用的简化。在伯南克提到的“大缓和”中,这些因素都处于正常状态,因此这种模型为人们进行抽象推理提供了基础。
但一旦这些要素反常,这种模型就显得过于简化了。确实,这类模型本身可能加速了这些要素的崩溃:由于美联储过于关注利率对于产出的影响,而非承担金融风险的成本(很少有模型会将金融部门纳入其研究范围,更别提银行了,金融风险因此就不受抑制了。
众所周知,罗伯特?卢卡斯曾批判过凯恩斯的模型,指出这些模型将会失灵,因为没考虑到如果政策试图运用历史关系的时候经济会作何反应。同样地,没有对经济要素的评判主观性太强的模型也将会失效。在未来数年中,宏观经济模型必须更多地考虑到经济要素,这在其他经济学科分支中被广泛研究。
危险就在于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将会努力抹杀掉货币政策、风险以及资产价格泡沫之间的联系。伯南克于2010年在美国经济协会的一篇演讲中近乎明确地提到了这一点,他指出,引起危机的并不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失误,他认为其政策完全合适,符合美联储在通货膨胀问题上的观点。危机的原因是监管不足。他总结说,尽管当短期利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时,价格的涨幅最大,货币政策并不能独立地解释为什么房价涨幅那么高。此外,国际经验并没有表明货币政策与房价上涨之间有什么显著关系。”
当然,没有人会声称要美联储为楼市崩溃负全责。政府制定的有利于廉价房产和私营部门的政策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如果说美联储一点责任也没有也有失公允。确实,《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商业评论》 在2008年发表了一份详细研究,指出“货币政策对楼市投资和房价具有显著的影响,2002年至2004年为了避免通货而紧缩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极大地促成了2004年到2005年的楼市繁荣”
此外,在任何一个时期之内,不同国家的货币政策与房价涨幅之间都不可能具有严格一致的关系:价格涨幅可能受制于本国特有的一系列因素,包括当前的房价水平。更普遍的意义在于,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必须关注货币政策还有没有其他发挥影响的渠道(正如他们目前所做的那样)。
 摘要与总结

20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发展中国家的需求降低,而且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工业国家的公司不再进行过度投资, 结果导致世界上的出口大国再次寻找那些消费必然超越本国生产能力的国家,即那些能够消化他们剩余产品的国家。美国已经开始鼓励家庭消费,以此来抚慰那些未能享受到经济增长成果的人。美国自身的失业型复苏和薄弱的社保体系,使其更有理由借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刺激来应对经济下挫。巨额的财政刺激方案耗尽了政府预算尚有的那么点盈余,使政府背负了巨大的财政赤字。除此之外,美联储还在货币政策上越走越深,向市场保证会维持宽松货币政策,而且会在金融市场出现问题时提供足够的流动性。这些保证达到了扩张信贷的预期目标,但不幸的是,即使在美联储开始紧缩信贷以后,贷款范围不断扩大,贷款质量上不断降低。然而,在长时期内,美国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了亟需的需求。
薄弱的社保体系导致美国的政治体系对就业增长极度敏感。如果经济衰退很短暂,那么美国失业救济金的短期性和失业者的高价医疗保障还不太让人痛苦,因为这些不利因素会促使失业者在美国企业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以更高的热情去寻找新的工作。但是如果经济萧条持续时间比以前要长,这种体系就不得不改变,因为原来那种“衰退期短,救济金少”的社会契约逐渐崩溃了。
一种原因是纯粹出于道德的考虑。在任何一个现代经济中,失业者都不该被迫做出使哪个孩子享受医疗保险,而将其他孩子排除在外的痛苦选择。这种状况不仅太残忍,也不会持续长久,因为那些在经济上彻底失败的人,会努力借助政治手段重新获得他们所失去的东西。民主体制会最终作出反应时,结果不能预测,增加了工人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以不伤害经济的灵活性的方式强化美国的社保体系。
美国社保体系薄弱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美国对经济下挫往往会反应过度,而其他国家却应对不力。因为每个国家都知道美国在政治上脆弱,不得不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来应对经济下挫,这就使美国市场対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流向其他国家,所以,在经济下挫时期,这些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或者政策调整的动力相对较弱。
但是,美国在经济衰退期所被迫采取的特殊政策的最大问题在于会直接危害经济长期健康运行,也可以通过影响金融部门产生间接的损害。有人可能会提出,美国在经济下挫时期自主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其能够根据具体形势确定自己的反应,但是在危急时刻实施的财政政策肯定不会公正、不会周密。是的,正如国会在目前的危机中所做的那样,国会能够轻而易举地增加失业救济金,但是政客们通常想做更多的事情。民众的焦虑允许政客们拿出所有喜欢的项目,所有有利于特权阶级的优惠措施,以及其意识形态和政治关系网已经决定了的项目。
相似地,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美联储尽管表面独立,实则任务艰巨。在一个统一而创新的经济中,很难保证就业快速增加,因为企业利用经济衰退期来重新将注意力放在了提高生产力或者强化全球供应链上,进而转移到其他地区或国家。此外,招聘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给予需要招聘的公司更多的招聘机会。美联储在就业机遇稀少之际实行的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人们更加愿意承担风险,并推高资产价格泡沫,而这从长远来看又再一次弱化了经济结构。如果美国不能容忍长期的失业,而这又确实存在,那么我们可能会面临泡沫连连的风险,因为美联储会被迫勉强自己力不能及的事,并在增加就业的希望几乎为零的地方去努力。
现在,我们该谈谈金融部门的弱点了,借此来看看为什么断层线会导致银行承担目前这样的风险。我关注两个问题:首先,为什么抵押贷款如此疯狂?(即下一章的主题); 其次,为什么银行会承担这么多的还款违约和流动性风险?(即第七章的主题)
第六章:当货币成为一切的价值衡量
18世纪当货币制约着法国君主制政权时,越来越具有创造性的筹集资金的很多方法随之产生。其中之一是出售年金债券——即对享有年金的个人在其死亡前发放固定数量的政府债券。在真正的养老金产生之前,这种年金提供了一个有保证的生活收入,所以它曾经在公众中非常流行。而政府也非常喜欢这种能够预先获得收入的债券。
   专制政权主要将这种政府年金推销给五十岁出头的富人,这些富人拥有购买年金的能力,而且在当时较低的寿命预期下他们并没有多长的时间可活。另一方面,年金价值颇高,对富人而言也是很好的投资产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