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华智慧谋略:权谋书-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劝谏,毁谤当权的人,把吴国的失败,侥幸算是自己计谋的成功。现在王决定亲征,集中全国的力量来攻伐齐国,而子胥的劝谏不被采纳,就假装自己有病不去,大王不能不防备,这种祸乱很容易发生。我已派人暗中监视他,他到齐国去,原来是把他的孩子托付给鲍姓人家。一个大臣,在国内不得意,在国外常和诸侯来往,他自认为是先王的谋臣,现在不被重用,心里常常感到很不快乐,希望王对此早作打算。”吴王说:“没有你这些话,我还不知道。”于是就派一个使者把属镂剑送给子胥,说:“你用这把剑自杀。”子胥说:“唉!谗臣伯嚭作乱,王却反而要我自杀。我帮助你的父亲建立霸业,又帮助你立为太子,你们家里那些兄弟都要争当太子,我曾经在先王面前誓死力争,差一点你立不了太子。你既立为太子,想把吴国土地分些给我,我却不敢接受,可是你又怎么听谗臣的话来谋杀长辈!”于是就交待舍人说:“将来在我的坟墓上一定要栽种梓树,要让它成材。而同时把我的眼珠挖下来挂在吴国城东门上,我要看着越国士兵来灭吴国。”于是自杀。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兼听则明(7)
吴王听到非常生气,就把子胥的尸体装进马皮做的袋里,投进江中。吴国人同情他,就在江边建一座祠堂,取名叫胥山。十多年后,越国袭击吴国,吴王仓促应战,失败了,派大臣去和越国谋和,越国不答应。吴王在快死的时候说:“我因为不采纳伍子胥的话才弄到这样下场;假如死者没有灵魂就算了,如果有灵魂的话,我有什么面目去见子胥呢?”于是就用棉絮盖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21。 忠臣之言,不可不察
齐简公有位臣子叫诸御鞅,劝谏简公道:“田常和宰予,这两个人彼此互相憎恨,我怕他们将要互相攻击;互相攻击会引起叛乱,危害君王,是不可以的。希望君王在两人中去掉一个。”简公说:“这不是一个君子应该议论的。”后来没有过多久,田常果然在朝庭上攻击宰予,又要谋害简公。简公叹息说:“我由于不听信诸御鞅的话才会遭到这样的祸患。所以一个忠臣讲的话,是不能不认真考虑的。”
22。 君子计而后行
鲁襄公去朝拜荆康王。当走到淮水的时候,听到荆康王去世,襄公想回去,叔仲昭伯就说:“你去朝荆,是怕他的威力;现在荆康王虽去世了,但他的威并没有失去,你为什么要回去呢?”
大夫们也都想回去,子服景伯又说:“你们去朝荆,为的是国家的利益,所以才不怕劳苦,不远千里地来到此地,服从于荆,是怕它的威啊!一个讲求义气的人,对人家的喜事应该要庆贺,对人家的丧事也该吊唁一番啊!何况是既害怕他而又不敢不去的荆国呢!怕人家的威才去,听到人家的丧事就不去,谁也不能说这不是轻侮人家。芈姓是嗣王,太子又大了,执政的也没有换,侍奉人主的人担任政务,求问谁是侮辱了他的国家的人,以巩固嗣君,告诫后人,如果我们不去吊唁,这种怨仇太大。以此来和小国交战,谁还能阻止呢?假如听从君意,中途折返而使鲁国将来受害,不如违背君意,以避过灾难。况且君子做事先计划好了再去做,你们这几位都计划好了吗?有驾御楚国的方法,有防守自己国家的准备就好;如果没有的话,还是去好。”于是就继续前进。
23。 吴王之死
孝景皇帝的时候,吴濞造反。梁孝王的中郎枚乘听到了就写了一封信劝谏他,这封信说:“君王的外臣乘听说品德完备的人,功名显赫;品德不全的人,身败名裂。舜没有一点土地,结果有了整个天下;禹没有十户人家,结果能使诸侯都归顺他。商汤和周武王的土地也不过百里,对上不断绝日、月、星的光明,对下不伤害老百姓的心;因为他有王术啊!所以父子之情是发自天性,忠臣不逃避诛戮还要规劝君王,所以才能把功勋事业流传到后代去。我实在很希望拿出我的赤忱来为你效忠,恐怕大王你不能用我。我真希望大王你稍微对我的话表示一点同情的意思。
“用一根细线系上千万斤重的东西,上端挂到最高的地方,下端垂到不知底的深渊,虽是最笨的人,尚且还知道可怜它快要断绝。马已经感到骇异,而再加惊吓它;系东西的线快要断了,而再加重它的压力。在最高的那一头线断了,难以再衔接;下端的线断了坠入深渊,也难以再把它拿出。拿出和拿不出之间,只差一点点啊!如果真能采纳臣乘的话,一下就把它拿出来,如一定要照你自己的意思去做,那危险的就好像把蛋一个个垒起来一样,困难的程度就好像上青天一样;如能改变你自己的做法,也跟翻转手掌那样容易,并像泰山那样的安稳。现在你想获得最高的寿命,享尽无穷的乐趣,保住万乘之国的声势,不超过反转手掌那样的容易。以居住得像太山上那样安稳,而想要踏上像危卵一样的危险,走上天的难路,这是我所感到最困惑的。
“人害怕自己的影子,厌恶自己的行迹,于是倒退着走,可这样没有用处。他不晓得在遮阴处停下来,影子自然没有了,形迹也看不到了。想要别人听不到,还不如不说;想要别人不知道,还不如不做。想要水冷却,叫一个人去烧火,一百个人去扇冷它,也无济于事;不如把薪抽走,把火熄掉。不把锅底下的柴火断绝,却想在锅面上把水扇冷,这就好像是抱着一捆柴火去救火一样。养由基是楚国一位会射箭的人,离开杨树叶一百步,射一箭,中一箭,杨树叶越小,而越射得中,可以说是会射箭的人了。但只不过是在百步之间罢了,百步之外就跟我这不会用弓箭的没什么不同了。福有根基,祸有来源,接受它的根基,断绝它的来源,祸还从哪里来呢?泰山上的水滴,可以把石头滴穿;绳子不停地拉来拉去,可以把木头锯断。水,不是钻石头的钻子,绳再尽职尽责也不是锯木头的锯子,是因为日积月累的结果。不管什么东西一铢一铢去称它,到一石的时候,一定多得很多,一寸一寸地去量它,到一丈的时候,一定超过很多;用石去称它的重量,用丈去量它的长短,毕竟少有差错。一棵十围的大木,由小芽开始,可以把它弄断,可以把它拔起,当它还没有生,当它还没有成形的时候;一块磨石随时去磨它,虽然看不出它的损耗,终究是磨完了;栽种一棵树,虽然看不出它的增长,终究是长大了。多注重修养品德,虽然看不出它的好处,终究有用得着的时候;行恶做坏事,背弃理义,虽然看不出它的罪恶,终究有败亡的一天。我非常希望大王你仔细考虑,然后再去做,这是历代帝王不变的法则。”
 。。  。。 
兼听则明(8)
吴王不听信他的话,终于死在丹徒。
24。 龙与鱼
吴王想跟从老百姓一起喝酒,伍子胥劝谏道:“不可以。以前白龙游到清爽寒凉的深渊变化成鱼,渔夫豫且射中了它的眼睛。白龙跑到天帝那里去报告,天帝说:‘在那个时候,你是什么形状呢?’白龙答道:‘我游到清爽寒凉的深渊里变了条鱼。’天帝说:‘鱼本来就是要被人射杀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豫且还有什么罪呢?’那白龙,本是天帝所畜养的,豫且是宋国的渔夫,白龙不化做鱼,豫且就不会去射杀他。现在你抛开帝位而跟老百姓在一块儿喝酒,我担忧你将有像白龙一样的忧患。”吴王听了就停止了。
25。 良药苦于口
孔子说:“好的药虽苦得难以进口,但却能治病;耿直的话听起来不顺耳,但却对行为有帮助。所以周武王因为有直言不讳的臣子,国家才会昌盛;商纣王因为大家都静默不敢说话,所以才会亡国;人主没有直言不讳的大臣,父亲没有直言不讳的儿子,哥哥没有直言不讳的弟弟,丈夫没有直言不讳的妻子,士人没有直言不讳的朋友,他们的失败马上就会来到。所以说人主有失误的地方,大臣要去匡正他;父亲有失误的地方,儿子要去婉劝他;哥哥有不对的地方,弟弟要去告诉他;丈夫有不对的地方,妻子要提醒他;士人有不对的地方,朋友要纠正他。所以才不会有亡国家,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兄不像兄,弟不像弟,夫不像夫,妻不像妻,朋友不像朋友的事情发生。”
26。 泰山之高非一石也
晏子问景公道:“你在朝廷上很威严吗?”景公说:“在朝廷上很威严,这对国家有什么害处吗?”晏子答道:“在朝廷上很威严,在下位的臣子就不敢讲话;在下位的人不敢讲话,那皇上你就有很多事情听不到了。在下位的人不敢说话就叫做喑哑;在上位的人听不到消息就叫做聋子。聋哑不是对国家有害是什么?聚集一粒粒细小的菽粟,可以堆满仓库;集合一根根细长的纬线,可以织成帏幕。高大的泰山不是一块石头堆积成的,先由低的慢慢越堆越高。至于治理国家,也不是用一个人的话,而是要接受采用很多人的意见,哪有拒绝人家,而不让别人讲话的?”
 。。  。。 
慎与忍(1)
1。 君子慎独
存亡祸福,关键在于一个人自身。圣人重视自我警戒,审慎他所忽略的事。
《中庸》上说:“藏得再隐蔽的东西,没有不被发现的;不论怎样细微的东西,没有不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要特别谨慎。”
谚语说:“真诚才不会招致垢病;用心才不会有耻辱。”如果不真诚不用心,而能够保全自己和国家,实在也是一件难事。
《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好比走近深渊,好比踩在薄冰上面。”就是这种说法。
2。 天之道
以前成王封周公,周公辞谢,于是就把周公的儿子伯禽封到鲁国去。辞行的时候,周公告诫他的儿子说:“去吧!你千万不要依仗鲁国就对士人骄傲。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辅佐天子,我对天下人来说,地位已够崇高了。可是我曾经为了接待来见我的人,洗一次头而三次握发,吃一顿饭而三次把口中的食物吐出。这样的小心紧张,还恐怕失去天下的士人。我听说:品德好而又能持守恭敬的,一定获得荣耀;土地广大富庶,而又能持守节俭的,一定获得安定;名位很高,而又对人持守谦卑的,将更加显贵;人口很多,兵力强大,而还能持守几分警惕的,一定能打胜仗;有聪明,有才干,还处处持守几分愚笨的,一定能获得更多的益处;多听多记,还持守几分浅薄的样子,他的知识一定更广博。以上所说的‘六守’,都是谦虚的表现。
“一个人身为天子,据有天下的一切,如不谦虚,他自己将比天下先灭亡,桀、纣就是例子,能不谨慎吗?所以《易经》上说:有一个大道理,从大的方面,可以守住天下,其次也可能守住国家,最小也可以守住他自己,这就是谦虚啊。‘天道对于太圆满的,要毁损一些;而对谦逊一点的,却给予帮助;地道把太圆满的山川形势,也要让它谦逊一些,让高的低一点,低的高一点;鬼神对太圆满的降给灾害,对谦逊的降给福祉;人类对骄傲自满的,都厌恶他;对谦虚自持的,都喜欢他。’所以衣服做成了就缺衣襟;宫殿建成了就缺方角;屋建成了还需加上纹彩;故意表示不成,是天道要这样的啊!《易经》上说:‘能够谦虚,万事皆通,只有君子能保持长久。’《诗经》上说:‘商汤降生并不迟,由于圣明恭慎,他的美德才一天天在升起。’要以此来警戒自己,千万不要依仗鲁国向士人骄傲啊!”
3。 盈与虚
孔子读《易》读到损益的时候就叹息一声。子夏离开座位问孔子:“老师为什么要叹息?”
孔子答道:“天下有很多事情,能自己知道抑损的人,才能长进;自满的人,便会有缺憾了,我因此才叹息。”
子夏说:“那么这样说来,求学也不可求得进步吗?”
孔子说:“并不是如此。上天的道理,成功了的不会长久。一个求学的人能虚心接纳,所以叫做得。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持满之道,那么他就听不到天下的善言了。以前尧登上天子大位,尚且还持身严谨,谦虚待下,所以过了百年,他的风节仍然很盛,到今天更使之彰明。昆吾自己说自己好,认为他的极高之位不会衰竭,所以在当时就遭到失败,到今天声名更坏,这不就是损益的表现吗?所以我说谦虚是尽自己的一切来做好自己的工作。由于光明而动,所以才能丰盛广大,如果真正的广大了,那又要开始亏损,我要以此为戒。但如有人不以此为戒,常存自满之心,那么天下的好话就不能进他的耳中了。太阳过了中天就要偏西,月亮圆了就要开始亏缺,天地之间的盈虚,跟随时间在消长;所以圣人不敢自居无所不知。登上车子也要按着礼的规定,碰到三个人就该下车致敬,碰到两个人就靠着车前横木行礼。这就是调和它的盈亏,所以才能长久。”
子夏说:“好极啦!我要一生都记得它。”
4。 损与益
孔子到周庙里去参观,看到有件倾斜不易放平的容器,就问看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

慎与忍(2)
答道:“大概是君王放在座位右边的一种器具。”
孔子说:“听说右坐之器,装满了就要倒下来;空了就要歪斜,恰到好处就能端正,有这种事情吗?”
答道:“是的。”
孔子叫子路去拿水来试试看,果然是满了就倒下来;恰到好处就端正,空了就歪斜,孔子叹息地说:“唉!哪有满了而不倒下来的呢!”
子路说:“请问保持盈满有方法吗?”
孔子说:“保持盈满的方法,就是把它倒掉一点。”
子路又问:“减损一点也有方法吗?”
孔子说:“高的叫它低一点,满了就叫它空一点,富有了叫他节俭一点,尊贵了叫他卑下一点,太聪明了叫他笨一点,太勇敢了叫他怯懦一点,善辩的叫他口齿笨拙一点,太博大了叫他浅薄一点,太明察了叫他昏暗一点。这就是说减损一点,不让他太满,只有品德最好的人才能做到这些。”
《易经》上说:“不自抑损一些而是贪得无厌,那么以后必定要遭受损失;能够终身抑损一点并坚持到底,最后便有益了!”
5。 柔与刚
常生病,老子去慰问,说:“老师的病很厉害,有没有话要交待我们这些学生?”
常说:“你纵然不问,我也要告诉你。”常接着说:“经过自己的故乡要下车,你知道吗?”
老子说:“经过自己的故乡要下车,难道不就是说不要忘旧吗?”
常说:“唉,正是。”
常说:“看到乔木就迎上前去,你知道吗?”
老子说:“看到乔木就迎上前去,不就是说要尊敬老人吗?”常说:“唉,正是。”
常张开他的嘴巴给老子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还在。”
常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没有了。”
常说:“你知道原因吗?”
老子说:“舌头还存在,难道不就是因为它柔软的缘故吗?牙齿没有了,难道不就是因为它太坚硬的缘故吗?”
常说:“唉,正是。天下的事理都在这里,我已没有其他的话要告诉你了!”
6。 强与弱
韩平子问叔向:“刚强的和柔弱的,哪一个比较坚固?”
答道:“我年纪已经八十岁了,牙齿一再的掉落,而舌头还存在。老子曾经说:‘天下最柔弱的,能够进入到天下最坚固之境。’又说:‘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是很柔弱的,死了就变得很僵硬;万物草木当它活着的时候也是很柔弱,死了的时候就变得很干燥坚硬。从这里就可看出,活着的人是柔弱的,死了的人就变成刚强了。’活着的人身体坏了一块很容易复原,而死了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