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个女人的成长-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生理期”的初潮,大约是一个女性最初经历的吓人事件。以前曾听说有些小女孩吓得又哭又叫,以为自己要死了。现代人各种知识大增,也许不再有这样的女孩,但它仍然是一件恼人的事件。据我所知,纵然是成熟的女人,也很少能愉快地面对。更何况十几岁的女孩,一方面处理起来笨手笨脚,一方面唯恐别人看出她正在生理期(尤其不能让同班男生看出来)。
母亲下意识对生理期的厌恶,也会影响到女儿的心情。女人因有生理期而“不洁”的愚昧观念,仍存在某些地区某些人的心中。更有些偏激的女权运动者,憎恨女人有这样“不公平”的生理。这种种都使得生理期不受女性欢迎,不管卫生棉的广告做得多漂亮也改变不了。恐怕只有停经后的女人,才会怀念这让她烦恼了几十年的生理期吧。
然而,女性既然几十年都不能脱离,就必须从一开始就好好接待这相随几十年的“好朋友”。
母亲可以让女儿知道这是健康的征候,不一定要讲得像医生或生理卫生老师那样详尽,只要让她知道它是正常的、女人都会有的,就可以消除她的恐惧。并且指导她如何处理,最重要的是不必强调生理期可能有的情绪不适,只要保持身心的清洁愉快,这绝不是什么严重事件,也绝不会影响女人一生的发展。
国中小女生以为男生会注意这些。其实大多数国中小男生好玩的事多得很,除非女生自己“神色有异”,否则他们才不会这么心细呢。这件在男人眼中的小事常会困扰十几岁的女孩,全靠母亲来帮忙化解了。当然母亲自己先得对生理期有正确的态度才行。
女儿经
多和女儿谈心
有一位母亲喜滋滋地说:如果心情不好需要诉诉苦,甚至小哭一场,就找大女儿;如果心情不好需要大哭一场来发泄,就找小女儿。她和女儿们从小无话不谈,女儿长大后就成了她的知心朋友。两个女儿性格截然不同,她深知这一点,所以能享受与女儿交朋友的快乐。
女儿往往是母亲最好的谈心对象,如果你有女儿,请千万不要错过这份美妙的享受。
读小学时的黄毛丫头也许还嫌稍小了一点,而读中学的女儿应该可以和她谈谈心了。不过,谈心不是训话,谈心也不是教导,不是从上到下的垂直线,而是左右可以互行的平行线。
关于母亲自己的部分,可以谈自己的快乐、忧愁,喜欢的、厌恶的、过去的回忆、现在的计划、未来的憧憬,甚至自己做的高兴得意的事、糗事、新鲜事,同时还要有承认错误或消遣自己的勇气。
关于女儿的部分,试着不着痕迹地鼓励她谈同样的情绪和经历;最好的鼓励就是母亲自己能自然而自在地和她谈,在女儿能够敞开胸怀谈的时候,母亲最好是倾听,听到不赞同的,不必呵斥或教训或批评,否则你就封住了她的心。可以表达你不同的意见,但是要用平等的语气。只有能够互相谈心的母女,才能成为知心的朋友。
能够与母亲做朋友的女儿,绝不会成为“问题少女”。能够和女儿做朋友的母亲,也不会为教养子女而头疼。更大的好处是,你知道女儿的心,就会了解她的成长过程。她对你的推心置腹,可以减少彼此因误解而产生的问题。也会因你的知心而不必对你撒谎,也不必等到什么事情严重到不可收拾时,才找父母解决(或偷偷地自己解决)。
事实上,能经常和女儿谈心的父母,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把对女儿的期望灌输给她了。等她长成以后连选择婚姻的对象,可能都不会离父母的理想太远。
女儿经
协助她立志向
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几乎一定写过立志的作文,无论男女,当然大部分的人都达不到自己立的志向。如果有人统计的话,其中可能以女性在成长后距离她的志向最远。因为没有一个女孩会立志将来当家庭主妇,但这却是大多数女性成长后的终身“职业”。假如她在主妇以外另有成就,大都是另起炉灶努力得来的。结婚像一道分水岭,生育孩子又是岭上最为崎岖难行的路,挣扎过这一段路以后,还能记得当年志向的人实在太少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女儿经(3)
也许作文簿上的志向太过于高缈不实际。然而一般来说,男孩子到高中年龄,有不少已真正计划“以后要做什么”,所以他们能决定现在要朝什么方向努力,考哪一类专业;父母也比较明确地支持男孩读什么,或反对他们读什么。但女孩子呢?随便吧,考上大学是一种荣誉——包括找对象也可以找到好一点的,至于读什么系有什么关系,反正将来最终目的是结婚,丈夫有出息就够了。父母和女孩自己大多都有这种意识。
如果有机会替孩子做性向测验,也许对辅导他们立志愿更有帮助。不过父母若是一向和孩子亲密相处,并且时时观察他们的言行,应该多少会了解一点孩子的性向。最怕的是父母主观地认定将来做哪一行最有出息,然后强加引导。而对女儿可能更有种种限制,除了暗示或明示女人还是“以夫为贵”以外。
志向应该能符合孩子的性向,否则未来痛苦的是他们。到社会上以后,做有兴趣的工作比做赚钱多的工作更幸福。志向不需大,却要实际。有了志向,人可以向这方面钻研。人生会因有努力的目标而大不相同。结婚生子虽会影响甚至中断志向,但女人的潜力是惊人的,只要志向不失,中断并不等于放弃。而志向也不一定非达到不可,努力追求的过程就是一种满足和快乐。
那些一直有志向并且不曾中断的女性是幸运的。如果她没有,那么帮助她,不要用“无所谓”回答她。和男孩子一样,求知是为了将来能活得更好,不是为了光耀门楣或嫁个好丈夫。
女儿经
指导重于命令
今天要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谈“该不该交异性朋友或发生性行为”,可能被一些早有经验的年轻人笑死了。但事实上却有很多父母还在耳提面命:“没考上大学以前不准交男朋友!”
父母对男孩子总是放心得很,认为反正不会吃亏。这双重的价值标准,简直可以说种下不少未来婚姻的悲剧。保护女儿虽是好的,可是很多过分的保护方法不免一相情愿,甚或盲目不切实际。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多情。”若不是由于社会太复杂,不妥的恋爱又会牵扯出太多的问题,青春年少正是谈恋爱的大好时光,而且这时期最是爱情丰沛。
有一些女孩由于交男友受到太多的压制,就把感情转向同性,激发出一种像恋爱一样炽热的感情,仿佛是同性恋。不过根据我的了解,很多不过是“假性同性恋”,事过境迁以后,当年“爱”得火热的朋友,甚至变得比水还淡。
这个阶段的女孩子有不少已经和男朋友爱得你死我活了。青春年少固然感情充沛,但也极不稳定,更不可能成熟,结果产生的问题就多起来了。这些问题包括从相爱变成相厌,彼此干扰影响学业且因对自己以及对方的情感没有把握而猜忌、抱怨,家庭或学校的阻力变成反抗和戒惧两种互相冲击的力量,以致发生自作多情的苦恼,或是过分放任留下的后遗症无法收拾。
所以我认为父母对这个年龄的儿女交朋友,最好不要下“不准”的命令;她若真谈恋爱,“不准”等于火上加油。诱导她“打开天窗说亮话”,认识她交往的男性,她便不会再像国小(相当于大陆的小学)或国中时那样羞于谈到异性了。只要她“敢”谈,她会告诉父母她的困惑,而父母如果能站在朋友立场给她建议,她多半会自己决定要不要交往下去,也会衡量在这个阶段是读书比较重要,还是恋爱重要。即使是就业的女孩子,也会考虑到感情不成熟时谈恋爱或结婚,是不是妥当。
总之,对于高中阶段的女儿来说,指导是重于命令的。


变调的母亲(1)
什么都懂的妈妈
五几年出生的台湾人,有不少相当一帆风顺。家庭经济上是越来越宽裕,求学过程中虽然历经考试无数,但由于整个大环境的安定,智力加考运可以一路读上去。父母不愿他们再受当年自己受的苦,大都尽力地给予。女孩子只要读书成绩好,在家受宠的程度,有时甚至超过男孩。
她们在校成绩好,毕业后很多谋到高薪工作,自信心益发的增强,受不了别人的笨拙,包括自己的孩子在内。曾有一个刚读完小学六年级的女孩写信给我,说她从读小学开始,妈妈就盯牢她的功课,却没有耐心帮助她。妈妈是留美回来的硕士,每次她有难题请教妈妈时,一定先得到“这么笨”三个字;如果答案讲了一遍她还不懂的话,妈妈就会说:“我小时候哪像你这么笨!”
妈妈在家里好像什么都懂,包括爸爸的问题,妈妈也会先批评说:“这有什么难的?”而且常常会逼着问:“你懂不懂?”但是妈妈又抱怨“累死了”、“烦死了”、“什么都要我管”,所以她越来越不敢“找妈妈麻烦”。她羡慕妈妈有学问什么都懂,但相对的,气自己总是考不出好成绩。对于马上要成为国中生充满恐惧,因为妈妈再三告诉她小学没读好,将来中学也不会读好,想进大学更是做梦,这辈子注定没出息了。
这封信在我眼中却是写得十分有条理,完全不是她妈妈说的“笨”孩子写得出来的。不过我担心她妈妈要是再这样什么都懂地聪明下去,这个孩子可能真的要一事无成“没出息”了。
就成熟的本质看,像这样什么都懂的人,不管他在工作上有多么优越的表现,都不能算是完全成熟的人。因为:一、他过分自我中心,只夸耀自己,从不懂得人都有不同层次和角度的长处;二、他不懂得社会是由不同的小我凝聚成大我,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尽其才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只要尽力,谁都不是没出息的人。
什么都懂的聪明妈妈,常常教育出畏缩、自卑的孩子,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变调的母亲
毫无主见的妈妈
和“什么都懂的妈妈”完全相反的,是怯懦、毫无主见的妈妈。还是先用一封国中小男生的信做引子:
“我妈妈真是慈母,她又温柔又慈爱,可是有时候我又很生她的气,因为不管我和哥哥怎样乖、听话、用功读书,爸爸好像都不满意,总是找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来责骂我们。这时候我多么希望妈妈会帮我们呀。还有明明妈妈没错,爸爸还常骂她,她只会哭,我好生气。每次问她什么问题她都说不懂。”
和“什么都懂的妈妈”是两个极端,这样的妈妈任劳任怨、谦卑怯懦,在某一方面,譬如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她总是无微不至,奉上最好的给他们,因此绝对是好母亲。但是在今天的生活环境中,母亲要给孩子的绝不是丰衣足食就够的,牺牲奉献也不能算是美德。
一个成熟的女人在做了母亲以后,她就会明白自己教养孩子的方法,绝对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发展。由于她自己的成熟,她也会清楚母亲这个角色的特性。
第一,母亲在家绝对和父亲地位是平等的,在动物天性的本能上,她会对孩子负起更多的责任,但她不是父亲雇用的奶妈和保姆。我曾亲耳听一个父亲在出差离家前对妻子说:“你替我好好照顾儿子,要是有什么病痛,回来唯你是问。”那位妻子正是典型怯懦而毫无主见的妈妈。自认为次等角色的妈妈,绝对会影响孩子心理的。
第二,要有适度的自信和理性的主见。旅美女作家简宛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你敢管教孩子吗?》,的确,在人人娇宠孩子的今天,“敢”给孩子定下一些家规的母亲,是需要勇气的,而这勇气就来自适度的自信和理性的主见。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合情合理的规范,否则他反而会觉得彷徨。而母亲应该是最早的、最能了解的给他规范的人。他也许另有崇拜的偶像,另有尊敬的师长,但如果有一位可以给他合理规范的母亲,成长的过程就会顺利得多了。
变调的母亲
善变的妈妈
“善变”两个字用在女人身上,都是负面的形容词,但是我用来形容却毫无恶意,只是借来形容某一类型的妈妈而已。

变调的母亲(2)
年轻人有一句绝妙的形容词“翻脸像翻书一样”,我也想借用一下,当然这里的“翻脸”也不是恶意。
事实上我只想谈谈,一种情绪极不稳定的、不成熟的女人在做了妈妈以后,她可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困扰。这样的妈妈本身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影响,而干扰了自己的情绪,同时又不知道怎样控制或纾解,更糟的是把自己的情绪转嫁到别人身上。
如果她是个全职的妈妈而孩子整天跟着她的话,孩子往往就是她“最方便”的对象。“阴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这句歇后语是最妙的诠释。情绪不稳定的妈妈常常会造成自己情绪不好、孩子遭殃的情况。
我曾经在一本心理书上读到一个典型的例子,说丈夫在办公室受了气回家骂太太,太太挨骂打小孩,小孩挨打就踢小狗。人是情绪动物,我们或多或少都犯过这样的错,但是成熟的人会懂得这种错不能常犯,犯了会有什么后果。
做妈妈的大都也有过十分奇妙的经验,即孩子可爱的时候,自会有搂着他亲他吻他爱得心疼的“心动”;但可恨的时候,又有恨不得打他骂他捏他的“冲动”。面对这样极端组合的生命,一般人是很难绝对情绪稳定的。
我自己就曾经在搂着孩子又亲又吻时,忽然听到他们坦白了一桩坏事而立刻勃然大怒,找“家法”要揍他。也曾经在处罚他们时,看到他们无邪可爱的模样,禁不住笑起来,真是“翻脸像翻书一样”。幸好我相当的“知错能改”,知道这绝不是教养孩子的正确方法。
我再三强调一个女人必先要自己成熟,才能胜任妈妈的角色。妈妈要不断学习才会越做越好,成熟是学习最需要的基础。有一些“全职主妇”妈妈,自己组织社团,互相扶持成长并学习,也请专家指导,这也是女性的一种自觉。
变调的母亲
怕孩子的妈妈
前文提过,作家简宛女士曾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你敢管教孩子吗?》,妈妈在直觉上一定会理直气壮地回答“当然敢”。但是平心想想,诚实回答,有时候我们真“不敢”管教——如果我们管教的方法“不顺利”的话。
记得我在两个儿子小时候训练他们做家事,的确很用了一番勇气,因为他们曾经坚持:“人家同学都不洗碗,洗碗是妈妈汉(和)姐姐的事。”而我也坚持:“家事是全家人的事,全家人都要分担。”两个小男生嘟着嘴站在洗碗槽边,万分不情愿地做着大家认为是“女人的事”。厨房窗外他们的小玩伴一连声地呼唤他们出去玩,我告诉两个儿子,一个办法是向同伴说洗好碗出去,另一个办法是要他们进来帮着洗。
我的坚持丝毫不损我和儿子之间的亲情,只因为我成长且成熟到懂得管教是必须的,家教是培养孩子责任心,而且也帮助他们成长的最大力量。
说“不敢”管教子女,也许我们都不肯承认,但说“舍不得”管教,却是随时可看到的事实——乱发脾气、无理取闹的小暴君;在公共场所大吵大喊、乱跑乱钻的小捣蛋;认为全世界人都负他的叛逆少年少女;对父母予取予求的儿女,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舍不得管教。
要不然就是过分慑于专家的教育理论,或僵化,或断章取义,生怕管教的结果伤害了孩子身心。譬如说赞美鼓励孩子是正确的教育理论,但是过多的或盲目的赞美一定会产生副作用,孩子可能会长成一个受不得半点打击或挫折的人。
“不敢”管教孩子的妈妈,缺少做妈妈的自信,“舍不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