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素年锦时(锦上添花版)-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开藏满宝物的洞穴的黑暗大门。唰的一声,一切跌堕失色。
此时感觉已经很熟悉。这样的动作,这样的结果,是呈现过多次的。我在发现它们的同时,觉得亦不过是在重新检查一遍属于私人的历史。 。 想看书来

之四女童疆域(22)
这样,也就醒了过来。
摄影师|一段来自摄影师寇德卡的采访。
“我不习惯谈论自己。对世间的看法尽量不在意。我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不想成为世俗的奴隶。如果你总是停留在一个地方,人们就会把你放在一个笼子里。渐渐地希望你不要出来。
我没有重复的兴趣,在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下去的时候,我不想停留。自己构筑的世界非常好,但有时候要破坏自己的构筑物,必须这样。
一个人旅行,风餐露宿。长期的孤独生活,大概在我体内种下了某种观念。”咖啡店|深夜十二点零九分,即将关门打烊的咖啡店,服务生脸上倦意暗浮。吧台后煤气炉灶和蒸馏咖啡机制造出热气,声响,火光。空气里有打碎的奶酪和羊角包气味。有人在冰桶里舀冰块,冰块撞击出声音,各种刀叉碗盘的撞击声,咖啡机的隆隆声,铃声,橱门开合声,客人移动椅子的声音,纷杂脚步踩过木地板的声音,起伏声浪像潮水冲击耳膜。
我不能在家里工作太长时间,在咖啡店里可以。在属于自己的房间里,经常有需要与之抗衡的能量。有时它令人激奋,有时则令人沮丧。在公众场合,写作更具备专注力,在开放事物的参照中凸显出秘密的特征。
需要一个角落,使人感觉似乎站在世界的中心。
在咖啡店里,有很多人在工作。他们写工作计划,写论文,写剧本,写策划书,写可行性报告。没有人说话。无人过来聊天或者相爱。因为孤独,人必须选择工作。或者写作。
我总是宁可选择停留在陌生地。因为不安,因为不够暖和。在陌生之地游荡,在不同房间不同睡床休憩,在一个喧闹的公众咖啡店角落里写作。这是对我自己的治疗。话|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盛宴之后,泪流满面。
这段话是一个人复述的。他说是在旅途中,经过某处小县城,在被拆毁的残垣断墙上看到。人早已断了联络,字还在记忆里。仿佛这些字是为了与我邂逅而生。孤立|要表达的东西朴素真实,没有炫耀,没有花招。一个有哲学观的作者,会做以时间为界限的表达。那种漫长缓慢的变动的力度,使人感同身受。
红花要有绿叶配,独特的个性一定需要平庸来做铺垫。因为卓尔不群,就需要被划分在一个大团圆之外。
书的质地和个性,决定了它所遭受的境地。那些只能在夜晚静静地打开和阅读的书,那些会让阅读的人坐立难安的书,它们是神秘的,不能被轻易说起。
大部分的阅读让人感受不到趣味。人应只需求真实自然的存在,而对人造的肤泛的信息或思想,采取回避态度。有些人坚持不读报纸,不看电视,不听电台,他们对这一切始终有抗拒,他们是一些清醒而又寂寞的人。
孤立的写作者,是不愿意融入虚假繁荣的写作者,拒绝彼此热闹地演出双簧。他们被排除在边缘,是被放逐被冷淡和排挤的角色。这条欢欣作响的文学流水线,不需要这些沉默独特的人。他们是珍稀的手工作业者,充满力量,一意孤行,另辟蹊径,孤军奋战。他们获得的支撑,来自他们的信念。来自世间之外,不在人世之中。战刀|那一日梦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把战刀,日式的,拔出来异常铮亮,刀刃锋利,形状宽大。捏在手里,是明确的武器。看到自己手里捏着这把军刀,似有任务即刻就去劈人,且劈完之后自己也必将殉命。就是这样的一种使命,知道自己必将被牺牲的使命。

之四女童疆域(23)
另一段落,梦见一个男子,他欲带走我的一块方正的手绢,繁复古典的花纹,平整,没有一丝皱褶。他说,我想拿走做一个纪念。
又有一次梦见雨水中某处景象,山色翠绿,天空湛蓝,空气湿漉漉,景色隐藏在云雾处。近处有白色桃花一层层开放,花瓣打开的过程很清晰。拿出相机要拍下来,相机却因为雨水而生锈,无法打开。潮流|对曾经风靡一时的文学现象或潮流人物,所有的评论体系、出版市场、媒体都会爆发出亢奋热情,热心制造概念和标签,引导舆论关注。他们各有目的,都想从中获取实际的利益。只有置身其中的人,无论他是自愿参与还是被无心拉人,终究会成为这众多力量谋合与摆布下的牺牲品。有太多例子可参照。
人的观点和标准彼此交战,各自狭隘目的及见地,营造出热闹喧嚣,也不过是泡沫。人所应遵循的,是来自头顶上端的精神力量,绝非身边俗世人群的推搡哄抬。
若不想被这潮流牺牲掉,必须贯彻自己的意志突破重围,一走千里。必须违抗这些独断的刚硬的评价体系,对抗它们的势力。
真相和误解,有时不能被自己呈现和突破。要等待时间消逝,做出审定。
只有时间能够过滤和洁净这人为的一切,淘汰所有虚弱的权力留下的痕迹。梵·高|法国电影《梵·高》。片头是画布上浓重的纯蓝色,笔头在上面掠过,发出刷刷有力的声音,有一种潮水般错觉。片子基调冷静。大量欢乐镜头充满寓意:聚会时嬉戏和表演,乡村舞会,沙龙里的狂欢和男女情爱,乐曲,歌声,美酒,笑声,人群,青春的女性躯体,源源不断地出现和持续。
人生表象热闹和愉悦的一面,似乎起着一个背景衬托的作用。一回到文森特的处境,只是他无法缓解的荒凉自处。属于他独自的人生,是在田野里对自己开了一枪,然后躺在阁楼单人床上等死。床单和墙壁雪白,床头放着一把旧椅子。一些人轻声地来来去去。他们无法参与到他的荒凉里面。
一个朋友曾经去甘肃支教,默默工作一年。问他的感受,他说,这件事情对那些孩子们的影响或者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改进,不具备任何作用。这只是针对自己发生的一件事情,他的内心在这件事情里获得很多,改变对人生的看法。那已足够。梵·高在田野边画画的时候,一定是被那些云朵和果树的美打动着。他的被时间审判的才华,是他的天性。只不过人的世界后来给了他回报。但有些人即使被审判之后也未必能得到这回报。这是个区别。
“我喜欢更简洁,更纯朴,更严肃的作品。我需要多些灵魂,多些爱,多些感情。现在已经到了联合起来大声疾呼的时候吗?或者,既然这么多人睡着了,他们不喜欢被叫醒,最好还是自己独自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做些自己单独可能并能够承担的工作……即使以后我能够挣得多一些,我也将永远在与大多数画家不同的范围里活动。因为我对各种事物的观念以及我想画的那些题材毫不留情地要求我这样做。”
孤立的处境虽然危险及代价巨大,但真正的创作者,甘愿把自己的痛苦及超脱生命污泥寻求净化的使命当作供品摆上祭坛。有些人左右逢源徒有虚名,有些人则继续被蔑视或误解,远离喧嚣人世。
收集所有关于他的电影。他丢掉手枪,捂着腹部从麦田里转道而回的时候,雷雨将至的天空乌鸦飞窜。在一部电影里,他要求弟弟提奥给他一根烟,他叼着烟死去。有些不是。看他如何在被后人想象的镜头里,一次次地死去。死在他的小阁楼里。他的真相是他的秘密。这样很好。

之四女童疆域(24)
奥维尔。我去到那个一万公里之外的小镇。走上狭小阴暗阁楼,看到他的单人床。采下田野里两枝长茎的黄色雏菊,放在他的墓碑上端。这朴素的花朵一定是他所喜欢的,所有热爱大自然的人,乐趣只来自天与地。我为自己对他积累如此长久的尊重,此刻获得的相会,感觉欣慰。
在北京画廊里,看到过大部分当代美术作品,即使是被炒作和拍卖出高价的当红画家的作品,充斥的也大多是媚俗形态、虚浮概念和浅薄的趣味。这样的潮流和作风还将继续发展下去。现在我们的确绝少能够看到一幅充满感情的静谧的作品,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和精神带来光芒的作品。广渺天空中,光亮都已黯淡,只有逝去的星辰还在闪耀。有些人属于人类共同的财富,从不隶属于某时某地。
还有画家会在田野里站立一下午,只为画下春天的玉米地和桃树林,画下那些光与影,那些植物的芳香和灵魂,以及淳朴的农民在田地中劳作的自然姿态吗。还有人在绘画的时候,一边对画布涂上颜料,一边对着置身其中的风景,发自内心的赞叹和深深沉溺地欣赏吗。美。这一切的美。对美的真实感情,让一个人的心里曾经如此狂热、激奋、孤独和痛楚。
“我在探索,我在奋斗,我全身心都奉献于此。”他是一个两百年前落魄至死的贫穷画家。他是永远的梵·高。
姿势|每天保持写字,是保持在一条河流里游泳的姿势。这样才不至于被淹没。
但是一个不靠岸的人,能够一直游泳,直到筋疲力尽而死吗。
不知道。先一直游着。有时候看看岸边,若有花草繁茂之处,阳光又正好,不如歇脚休息。
然后呢。
又开始游。一个只能在水中生活的人,无法在土地之上存活太久。
他将死在水中。
将死在游泳的姿势里。
将死于竭力而不是窒息。
清朗|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有时时处处的体会,用心良苦。写下晚凉,菖蒲的香气,余香,月夜渡河,湿衣,青麦条……种种微小事物,后面加上一句“……这是很有意思的”。有意思,是来自那个清淡自然的女子的笃定。
有些人写字,总是目的不明。以文字搭舞台,展示野心勃勃的动机。有些人写字,是写给自己看,天真洁净。最根本的,依旧是坦然自处,先取悦自己的感受。
不落爱憎的,悠闲无用的,是这样的心得:清净的东西是将水盛在器具里的阴影,危险的事情是坐在黑暗中吃覆盆子,想见当时很好而现在成为无用的东西是云间锦做边缘的席子,漂亮的东西是木刻佛像的木纹,无可相比的事是同是一个人,没有了感情,便简直觉得像换了个人的样子,感人的事是鹿的叫声……《枕草子》的好,在于它看似琐碎细微,却有着清朗的情意。
在内心里,需要真正能够让自己沉静和明确的文字。但它们大部分只会来自一些经典古老的文字,似乎和喧嚣的当今世间失去了联系。
需要时常保持重复阅读的书,一直就那么几本。蔷薇岛屿|关于《蔷薇岛屿》这本书,它如同是一个选择路口的起点。
之前的《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都是由内心的孩童所写。它们所要展示的,是一个女童的激烈和极端,她与自我和外界的无法和解。诸如此类。她向前行走。像一条河流因为要进入大海,开始转折它的方向。需要汇聚水流。需要频繁的季风,阵雨,烈日。

之四女童疆域(25)
《蔷薇岛屿》里面,是一个女子,试图讲述她的生活,而不是她无法和解的幻觉。
也许曾经有过的困惑,在这个时代特定背景之下的困惑,在此刻获得一种试图与自我和解的洁净。书写本身的力量,如同大水冲刷过的河道,带走障碍、分辨和独断。目标明确,内里单纯,水流获得自由。
这本书写在父亲去世之后。一些人喜欢这本书,告诉我他们在旅途中带着它,在旅馆的夜晚里一遍一遍地阅读它。这是一本适合在路途上看的书。它关于改变,关于流动,关于生长。它具备一条河流的属性,它听到大海的声音。
那片大海,广阔无边而又静默涌动的大海,是读和写的人,所面对着的关于时间的问题。
为了抵达大海,那些深夜洒落在海面上的雨水,那些各有起源的支流,它们彼此融汇。
这是书写所抵达的海洋,是它自己选择的道路。短句|她对他说。我很爱你,却不知道该如何靠近你,所以觉得离开也是可以的。并没有什么不同。结果反正都是这样,是好是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曾经迷恋你,就像我迷恋一把晚清的雕花木椅。
喜欢甜食,这是否标志着一个人内心的缺陷及童稚。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被别人嫉妒,就说明做得还不够好,没有做到能够被挑不出毛病的程度。有些完整程度高超的人是不可被毁坏的。
他说,我记得第一次在咖啡店见到你。你给自己剪了头发,那个刘海剪得实在是业余,你的神情却怡然自得,全不在乎。只是你已经不记得了。
那个法国电影留下的印象,只是女主角身上的一件窄小的白色棉衬衣,脖子上的银项链和牛仔裤,以及她始终在抽烟的姿势。但那依旧是一张可以一阅的片子,保留了欧洲片子难得的不怕沉闷的平实自得。
中午有人打电话过来。在电话里读自己的小说,情绪高昂。关心的都是自己的事情。穿的鞋子,裤子,写的小说,想拍的电影……诸如此类。很奇怪,有些人似乎从来不会成熟,去懂得承担及照顾别人。相反,总是那么爱自己。所以我其实并不喜欢与人做朋友。
东京杂志里出现的蓬巴杜,代表一种刘海的样式。把头发松松地后挽,用夹子夹住,这样它就有一个矜持的弧度。发现在街上有年轻的女子,顶着微微耸起的刘海,下巴轻巧。想轻轻亲吻一个女子的蓬巴杜,为那漆黑浓密发丝所闪烁的气味,为它的芬芳和生机。
一杯冰冻的咖啡,淡而无味。抽掉三分之二的盒子里的香烟。
人也许不该猜测、推断或决定自己能够活多久,那是件残酷的事情。
交际|一直是个不善交际的人,现在只觉得认识的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无兴趣结交。
能够产生联系的人,似乎总是自动出现。而当他们出现的时候,也总是能够自然地识别。好奇盲目的社交年龄过完之后,心里的喜与不喜已经清楚分明,欲望也不沸腾。知道生活中所真正需要的关系,不过是那么几人。若没有与之保持长久关系的心得,那么见与不见,好与不好,都是无所谓的事情。
五彩纷呈的人,过目即忘就可。
那些热衷或善于交际的人,很多是工作排场,需要建立丰富复杂的关系网络,或者是抱团的文艺工作者,建立小圈子,互通有无。一些人喜欢对外界说,我认识谁谁,与谁谁熟悉,跟谁谁们经常一起开派对。他们要站在一些有名气的人身边,以此让自己也散发出光芒。

之四女童疆域(26)
总之交际本身带有很多需求和目的。如果不存在需求和目的,交际无法存在。
我愿意与之交往的人,希望他能够具备独特的个性和才华,聪慧,有可探索的内涵。又希望他在日常平凡的时候,善良,热诚,充满生机活力。这样的人,能够感染到他的芳香。他们自然显得很稀少。世间太多的人,或者聪明而不善良,或者善良而不通透。
对大部分华而不实的社交关系,缺少耐性和妥协之心。一种骄傲是,有时无需与人多做交流,但能坦诚地付出和倾听,获取观点。不要刻意拉拢及敷衍,也任何时候都不要谄媚和媚俗。
一个穿着洁净衣服的人,走入了集市之中只能被推来搡去。他需要付出代价。他没有这个集市的规则。对谈|偶尔出去谈事,觉得太多人需要聪明外露,逞口舌之快,身之所在,只觉得会略有诧异。比如对方为何要如此说话,以及说这些话的目的何在。可见人的语言是最容易导致复杂和混乱的载体。语言有时呈现无用。
泛泛肤浅但能言善辩的人,也许能够取得暂时性的或更为长久的胜利。
他们知道如何讨人欢心,以此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谓的巧言令色鲜矣仁,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