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努尔哈赤评传-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拒绝。于是,双方发生冲突。承祖乘胜率领三百骑兵追到来力红寨,被王杲、来力红率众团团围住,把总刘承奕听到消息,迅速前去迎救,也陷入重围。结果大部分官兵被歼,裴承祖、刘承奕及百户刘仲文等被俘。王杲以剑斩杀多人,剖胸剜心,残酷异常[129]。
巡抚张学颜鉴于双方关系恶化,急请朝廷速罢辽东市赏。同年十月,他协同总兵官李成梁誓师讨伐王杲。
努尔哈赤祖父觉常刚,父亲塔克世,作了这次进军的向导[130]。六万明军,浩浩荡荡,疾驰前往。王杲与蒙古“三卫”速把亥等率兵迎战,两军激战多时,王杲军抗不住明军的冲击,望风奔溃,退入寨中。李成梁挥军纵火,瞬间攻破城池。王杲乘乱逃脱,小首领来力红等送了命,其部众被杀了一千多人。王杲寨破兵溃,逃无踪迹,死活不明。边官扣押“市夷头目”觉常则作为人质,令其子塔克世寻查王杲归案[131]。同时,开原兵备道贺臻,宣谕海西王台逮送王杲。王杲虽然溃不成军,然而心中不服。他又纠集部分女真人,继续骚扰边境。后来,明参将曹簠得知王杲隐居在左卫阿哈纳(宝实之孙)寨中,立即亲自率领轻骑前去追捕。王杲一见势危,便把自己的蟒挂红甲披在阿哈纳身上,乘机携马、牛、羊、貂皮、杂帛等投奔速把亥而去[132]。不料,抚顺关追捕甚急。王杲因路途不便直走,就投奔了海西王台。王台一向忠顺于明廷,得到边关宣谕以后,与长子虎儿罕(又书扈尔汉)等,在七月四日捕得王杲及其家室二十七人,槛车送往边关[133]。
王杲的槛车转至北京,辽东守臣直接向朝廷献俘。万历皇帝亲自登上午门云楼,集结百官称赞[134],将王杲枭首于槀街。
王杲死后,宁远伯李成梁将王杲的属地拨给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塔克世对明廷比较忠顺,为人很有胆略,以讨伐王杲有功,授职为建州左卫指挥[135]。后来,清朝惟有这一支成为六世祖、都督猛哥帖木儿的后代和承袭者。因此,努尔哈赤便是都督的后裔。


________________
[1]努尔哈赤,按满文原音应为努尔哈齐(满语nurhaci),因为习用成俗,本书亦称努尔哈赤。
[2]罕,为满语han,汉译为“汗”。老罕王,也书老憨王,即指老汗王,均为努尔哈赤。
[3]《元史·地理志二》卷59。
[4]《朝鲜李朝实录·太祖》卷8。
[5]《朝鲜李朝实录·太宗》卷21。
[6]《明太祖实录》卷56。
[7]《明太祖实录》卷67。
[8]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24。海西女真,系指分布在开原以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的女真卫、所,及其经由海西各部向明入贡的女真人,皆称作海西女真。海西地指今伊通河口至依兰的松花江中游地区。参见蒋秀松:《海西与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建州之名,原属唐时渤海国率宾府,地在今绥芬河流域。元时移到松花江东岸,海兰河西北一带。明时,称以上诸地的女真部落为建州女真。后来,几经南迁,于正统初年移到今辽宁省新宾县境,是为“建州三卫”。参见莫东寅:《满族史论丛》第36—37页。东海女真,又称野人女真,系指建州、海西女真以东以北的各部女真,包括东海虎尔哈、窝集、瓦尔喀等部女真人。
[9]张伯英等:《黑龙江志稿》卷62。
[10]章炳麟:《清建国别记》页6上,黄石斋:《博物典汇》卷20,魏焕:《皇明九边考》卷3。
[11]陈建:《皇明从信录》卷13,谈迁:《国榷》卷14。
[12]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24,彭孙贻:《东人志·女真考》页3,《明英宗实录》卷237,《明经世文编》卷248。
[13]《明太祖实录》卷236,卷239。
[14]黄石斋:《博物典汇》卷20,《明太宗实录》卷71,彭孙贻:《东人志·女直考》页3,茅瑞征:《东夷考略·女直》页2。
[15]《明太宗实录》卷24。
[16]陈仁锡:《潜确类书·东北夷》卷14。
[17]《满洲实录》卷1。
[18]李廷玉:《长白山江冈志略》载:“朱果(草木),每茎不蔓不枝,高三寸许,无花而果先青后朱。形同桑椹,味清香而甘酸……一名仙果,池左右颇多。”
[19]《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1,以下简称《武录》。
[20]章炳麟:《清建国别记》页1下,阿桂:《满洲源流考》卷1。
[21]《满文老档·太祖》卷70。
[22]《朝鲜李朝实录·世祖》卷38。
[23]《朝鲜李朝实录·端宗》卷13。
[24]《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卷158。
[25][26]《朝鲜李朝实录·燕山君日记》卷19。
[27]《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卷173。
[28]《朝鲜李朝实录·宣祖》卷70,《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卷217。
[29]《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卷52。《朝鲜李朝实录·燕山君回忆》卷28。
[30]《朝鲜李朝实录·中宗》卷56。
[31]李民{宝真}:《建州闻见录》,参见辽宁大学历史系编:《清初史料丛刊第八、九种》页42。
[32]《朝鲜李朝实录·世祖》卷31,《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卷266。
[33]《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卷150。
[34]《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95。
[35]《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卷57。
[36]薛三才:《兵食计当蚤决破》,参见《筹辽硕画》卷4。
[37][38]《朝鲜李朝实录·太宗》卷9,卷10。
[39]《朝鲜李朝实录·太宗》卷11。
[40]《朝鲜李朝实录·太宗》卷13。
[41]《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89。
[42]谢国桢:《清开国史料考叙伦订补编》页2。
[43]《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82。
[44]《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21。
[45]《明宣宗实录》卷13。
[46]《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20。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因为部落扰朝鲜边境,关系不协,猛哥帖木儿率部迁居阿哈出旧地风州,现因蒙古东扰,猛哥帖木儿被迫迁回阿木河谷地。
[47]《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24,卷23。
[48]《明宣宗实录》卷99。
[49]据《龙飞御天歌》卷七载:古州距会宁八日程.在“速平江之傍”,即今绥芬河之滨。其人为嫌真兀狄哈,属窝集部人。
[50]《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62,卷82。
[51]《明神宗实录》卷444。
[52]《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32。
[53]《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82。
[54]《明宣宗实录》卷108。
[55]《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82。
[56]《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89。
[57]《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63。
[58]《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82。
[59]《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81。
[60][61]《明英宗实录》卷73,卷82。
[62]《明英宗实录》卷89。
[63][64]《明英宗实录》卷36,卷124。
[65][66]《明英宗实录》卷287,卷304。
[67]《明英宗实录》卷300。
[68]《明宪宗实录》卷10。
[69]稻叶君山:《清朝全史》上册第五章。
[70]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24,彭孙贻:《东人志·女真考》页3下。
[71]茅瑞征:《东夷考略·女直》页2。
[72]《明宪宗实录》卷4。
[73]叶向高:《苍霞草》卷11,《朝鲜李朝实录·世祖》卷40。
[74]《明英宗实录》卷304。
[75]《朝鲜李朝实录·世祖》卷39。
[76]谈迁:《国榷》卷32。
[77]《明英宗实录》卷192,赵辅:《平夷赋有序》,参见《纪录汇编》卷39。
[78]《明宪宗实录》卷41。
[79]《朝鲜李朝实录·世祖》卷44,《明宪宗实录》卷47。
[80]赵辅:《平夷赋有序》见《纪录汇编》39卷,《朝鲜李朝实录·世祖》卷44。
[81]《明宪宗实录》卷25。
[82]谈迁:《国榷》卷38。
[83]《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卷52载:“李满住子甫乙加大,聚兵千余,欲寇平安道、……满住党类欲谋报复,……今日啸聚同恶,诳诱火剌温、毛怜卫诸种众数千恣行凶犷……”
[84]《明宪宗实录》卷69。
[85]《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卷52。
[86]《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113,《朝鲜李朝实录·燕山君日记》卷40。
[87]《明宪宗实录》卷74。
[88]《明宪宗实录》卷126。
[89]《皇朝经济文录》卷34。
[90]《明经世文编》卷61。
[91]毕恭:《辽东志》卷3,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24。
[92]陈建:《皇明从信录》卷6。
[93]《张心斋参奏》卷1。
[94]《明史》卷198。
[95]方孔炤:《全边略记》卷10。
[96]《明宪宗实录》卷257,魏焕;《皇明九边考》卷2。
[97]《明世宗实录》卷123。
[98]毕恭:《辽东志》卷3,魏焕:《巡边总论》卷1。
[99]《明孝宗实录》卷75。
[100]《明世宗实录》卷12。《明孝宗实录》卷169。
[101]《明世宗实录》卷10。
[102]《马端肃公奏疏》卷1。
[103]《明孝宗实录》卷159,卷170。
[104]《明孝宗实录》卷194。
[105]《明宪宗实录》卷172。
[106]毕恭:《辽东志》卷3,魏焕:《巡边总论》卷1。
[107]田汝成:《辽纪》页9,谈迁;《国榷》卷35。
[108]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24。
[109]叶向高:《苍霞草》卷11。
[110]《明宪宗实录》卷179。
[111]陈建:《皇明通纪辑要》卷11,谈迁:《国榷》卷83.叶向高:《苍霞草》卷11,田汝成:《辽纪》卷11,《明宪宗实录》卷97。
[112]章炳麟:《清建国别记》页25,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24。
[113]《明宪宗实录》卷260。
[114]《明武家实录》卷162。
[115]茅瑞征:《东夷考略·建州篇》页16,《明武宗实录》卷12,《明世宗实录》卷28。
[116]《清史稿》太祖本纪1。
[117]茅瑞征:《夷考略·建州篇》页16。
[118]程令铭:《东夷努儿哈赤考》参见《筹辽硕画》卷首。
[119]《清史稿》太祖本纪1。
[120]《武录》卷1。
[121]栋鄂部地在今辽宁省桓仁县浑江流域及富尔江下游地区。西北界与努尔哈赤所部相邻,属城有齐吉答城、翁鄂洛城、栋鄂城、雅尔古寨等。
[122]《满洲实录》卷1。
[123]《万历武功录》卷11载:海西“颇有室屋耕田之业”,建州已有商品粮输出。参见《满族史资料选辑》页5。
[124]茅瑞征:《东夷考略·建州篇》页15,《万历武功录》卷11。
[125]章炳麟:《孟特穆福满考》,参见《清建国别记》。
[126]参见辽宁档案馆藏,定辽后卫经历司呈报《清册》,《姚宫詹文集》卷1。
[127]茅瑞征:《东夷考略》、《山中闻见录》皆载,觉常刚“原领敕书二十道”,惟《武录》、《满洲实录》载“敕书三十道”。
[128][129]《万历武功录》卷11。
[130]茅瑞征:《东夷考略·建州篇》页16,黄石斋:《博物典汇》卷20,章炳麟:《清建国别记》页30。
[131]《姚宫詹文集》卷1。
[132]速把亥是泰宁卫虎喇赤的长男。
[133]《万历武功录》卷11。
[134]张鼐:《辽夷略》页19。
[135]陈建;《皇明通辑纪要》卷19。
勤劳好学,心怀大志
二、勤劳好学,心怀大志

努尔哈赤生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他的祖父觉常刚兄弟六人,那时势力衰落[1]。建州左卫四分五裂,先后称都督的就有章成、方巾、撒哈、松巾、斡黑纳、柳尚、古鲁哥、蟒子、松塔等近十人[2]。他们之间互不相属,不断地进行火并,均分别人京朝贡或互市。建州右卫王杲就乘这个机会强大起来,成为家资富庶的奴隶主,控制了建州三卫的五百道敕书,统领建州各部[3]。他初任建州右卫都指挥使,后约在隆庆末年升为都督,所以有“阿古都督”之称[4]。努尔哈赤的祖父觉常刚、六祖宝实等先后依附于王杲[5]。因此,努尔哈赤童年时期,在女真社会上尽管地位不显赫,但仍然是有一定声望的。
努尔哈赤的生母是王杲的长女,名字叫做额穆齐,姓喜塔喇氏,生努尔哈赤弟兄三人。努尔哈赤是长子,后称淑勒(满语为sure,汉译为“聪明”之意)贝勒,弟舒尔哈齐,后赐号为达尔汉(蒙古语“荣誉的”)巴图鲁(“勇敢”之意),三弟雅尔哈齐。另外有位后母,是海西哈达万汗王台所养的族女,名叫恳哲(又叫掯姐),姓纳喇氏,生一子,名字叫做巴雅喇,后赐号为卓里克图(即“果敢”之意)。另一个异母弟叫做穆尔哈齐,后赐号为青巴图鲁(即“忠诚的勇士”)。塔克世就有这五个儿子[6]。
努尔哈赤尽管生在奴隶主的家庭,有权有势,然而,他童年时期由于女真社会生活普遍的比较艰苦,尤其在他刚刚十岁的时候,不幸生母额穆齐逝去了。家事由心地不善的异母纳喇氏主持。努尔哈赤兄弟从这时起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终日不得好气了[7]。父亲的家业尽管不大,财产也不很多,但毕竟是个奴隶主,一般说来,吃穿等事不至于过虑。可是,异母的寡恩,加上父亲惯听老婆话,自然对努尔哈赤兄弟冷似冰霜。因此,童年时代的努尔哈赤便不得不寻求独自谋生的道路。
在生活的逼迫下,努尔哈赤常常爬山越岭,出没在山林中,采集松子、人参、木耳、蘑菇和猎取野禽等,然后再随同祖父将这些山货送往抚顺、宽甸、靉阳、清河等各市出售,作为自己生活费用的部分来源[8]。
这一切使努尔哈赤在艰苦的磨练中较早的成熟起来。养成了勤奋、谨慎、机警、善于思考等优点。尤其是在抚顺等马市交易中,他接触到了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汉人、蒙古人。他们有的从关内的山东、山西、河北、苏州、杭州、易州等地前来交易,所谓的八路商贾,都持货络绎地集聚在各个市场里,特别是抚顺城东的马市,更是生意兴隆[9]。
努尔哈赤与这些商人长期交往,交结面日益广泛,见识也日益增多,视野逐渐开阔。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文化生活等,在努尔哈赤的心目中,逐渐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使努尔哈赤自觉地吸收汉族文化。
尤其是《三国演义》、《水浒》等为广大汉族人民所喜闻乐读、传播极广的书籍,更是他最“爱读”的书。书中的英雄人物、丰富的战例、用兵的神奇以及治国安邦的道理等等,都极大的吸引着童年时期的努尔哈赤,为他树立了楷模[10]。
生活的鞭子无情地鞭策着青少年时代的努尔哈赤,逼迫他走上艰苦的历程了。然而,他的奔波和辛劳,却没有换得异母丝毫的怜悯。十五岁左右,他便与十岁的弟弟舒尔哈齐离开了家,寄居在外祖父王杲门下[11]。
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前后,努尔哈赤的祖父觉常刚曾经跟随王杲扰边作乱,明延边臣骂他是“贼首”。觉常刚深感长此下去没有什么好处,便背着王杲,较早地投靠了明辽东边将[12],表示悔改。从这以后,觉常刚、塔克世父子便协助明朝将吏,多次暗引官军剿拿王杲。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李成梁出任险山堡(今凤城县东南“土城子”)参将以后,觉常刚父子与李成梁开始了较为密切的交往[13],他们忠顺明廷,听从李成梁的调遣[14]。
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当总兵李成梁等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