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汉开国谋士群-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火速回援荥阳。
现在轮到赵国了。韩信、张耳率兵数万翻越太行山,准备向东突破太行八隘口之一的井陉口,一鼓作气大举攻赵。赵王歇和陈余集中主力(号称20万)防守井陉口,抢占有利地形,构筑工事,以逸待劳,准备与汉军决一死战。
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韩信挟连胜之威,孤军深入,来势凶猛,利在速战。如今井陉这条隘道,车辆不能并行,骑兵无法成列,只能鱼贯而行,汉军几万人通过,队列要拉长达数百里,运输粮食的部队肯定会远远落在后面。我请求率兵3万组成突击部队,抄小路绕到汉军背后,夺其辎重,劫其粮草,断其退路;你只须在这里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固守阵地,不与敌人交锋。这样韩信就会进不得战,退不能还,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要不了十天,我军两面夹攻,必获全胜,韩信和张耳的脑袋,一定可以挂在你军营前的旗杆上!否则,恐怕前景不妙。”这一招击中要害,正是韩信最担心的。
成安君陈余一向崇拜宋襄公,常常声称“正义之师,不用阴谋诡计”。他对广武君李左车的建议颇不以为然:“韩信兵少力疲,有什么了不起?我看战胜他很容易。如果避而不击,诸侯会笑话我胆怯,看轻赵国,以后麻烦事就多了。”当即予以拒绝。陈余毕竟是儒生出身,修养远非刘邦可比。他心里头没有说出的是:“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你李某居然头头是道教训起我来,真是荒谬!你知道什么?韩信跟我比,又能算老几?”李左车忧心忡忡闷闷不乐地退出帐外。
韩信侦知陈余不用李左车之计,非常高兴,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是落了地。他放心大胆地率军进入井陉口以西30里的狭道,夜半派出两千轻骑,各执红旗一面,从偏僻山道进发,悄无声息地隐藏到赵军大营附近的山坳中,作为奇兵。正面则以万人为先头部队,大摇大摆出井陉口,进至绵蔓水东岸,背水为阵;赵军看到后大笑,以为韩信徒有虚名,不懂兵法。天亮以后,韩信摆开主将的旗帜和仪仗,率领主力大吹大擂威风八面地开进井陉口,诱导赵军出击,两军发生激战。打了一会儿,汉军根据既定部署,假装战败,抛旗弃鼓丢盔卸甲退入河边既设阵地。赵军中计,以为汉军全线动摇,倾巢出动,乘胜追击,意欲一举击败汉军,活捉韩信。背水作战的汉军退无可退,反而激发起全军上下殊死奋战的决心和勇气,回身顽强抵抗,双方陷入苦战。这时,韩信派出埋伏的两千轻骑乘虚而入,风驰电掣地攻占赵军大营,拔掉赵军旗帜,插上两千面汉军红旗。赵军主力久战不克,打算退回大营。正撤退中,忽然发现汉军鲜艳夺目的红旗在自己的营垒中四处猎猎飘扬,那一惊真是非同小可。赵军误以为将帅被俘,大势已去,于是大为慌乱,溃不成军。汉军士气大振,前后夹击,全歼赵军,斩杀陈余,生擒赵歇,取得决定性胜利。
当晚,汉军举行盛大的庆功酒宴。诸将呈献敌人的首级和俘虏,记录下各自功劳,并向韩信祝贺。有人请教主将:“兵法上说,布阵要右后靠山、左前临水。这次将军反而令我们背水列阵,还说打垮了赵军再行会餐;当时我们心存疑虑,并不信服。结果却一如将军所料,大获全胜。这是什么战术呢?”韩信说:“这也出自兵法,只是你们没有留心而已。孙子不是说‘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吗?我们汉军新兵居多,来不及安抚训练就投入战斗,这跟驱赶着街市上的老百姓上阵打仗并没什么两样。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置之死地,激发本能,让他们为了活命人自为战;如果留有生路,一与敌人交锋,他们就会一哄而散脚底抹油溜之乎也,还怎么可能用来克敌制胜呢!”将领们都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很对!将军的谋略不是我们这些人比得上的。”灭赵一役后,韩信在汉军上下全面树立起崇高威望,自曹参以下的将士们无不对他心悦诚服。刘邦、项羽也都对韩信有了全新认识,刮目相看,他们感受复杂而各怀心事。
韩信认为李左车有料,很不简单,下令不许伤害他,务必生擒,并有重赏。果然就有勇夫将广武君捆送到帅营。韩信亲自给他解开绳索,赔礼道歉毕恭毕敬,请他东向上坐,自己向西坐着,以师礼待之。李左车受宠若惊莫明其妙。韩信问道:“接下去,我准备北伐幽燕,东讨田齐。想请教您怎样才能事半功倍获致成功呢?”
李左车推辞说:“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像我这样兵败国亡的俘虏,实在不敢再对军国大事说三道四。”
韩信诚恳地说:“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这并非他在虞国愚蠢而到秦国变得聪明了,而在于国君听不听他,用不用他。假如成安君采用了阁下的计策,做俘虏的恐怕就是我韩信啦。正因为他不听您的,我今天才有在这里侍奉您的机会。请不吝赐教,万勿推辞!”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李左车终于被韩信的真诚虚心礼贤下士所感动。他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承蒙抬举,不胜感激!我就胡乱说几句,未必有什么价值,姑且提供给你做参考吧。成安君百战百胜,然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前功尽弃,身死国灭。如今将军俘虏魏豹,生擒夏说,不到一个上午就打垮20万赵军,一举攻克井陉,杀死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连农夫们都担心兵连祸结,胆战心惊,停止耕种,只图眼下穿好些吃好些,等待早日尘埃落定。这些都是你的长处。现在将军打算攻打燕国,而燕国的防守很是坚固,而汉军已经相当疲乏,以疲兵攻坚城,恐怕难以稳操胜券;如果旷日持久形成僵持局面,兵锋顿挫,粮草匮乏,就会很被动。相对较弱的燕国如果都不能顺利征服,强齐获得足够的时间加强军备,就更不好办了;齐王一定会坚壁清野,打持久战。燕、齐的问题无法解决,汉、楚之间的成败胜负,就还在未定之天。像这些却是您的短处。善于用兵的人,应该扬长避短。”
“对!那么我应该怎么做呢?”
“依我的愚见,不如休整兵马,安抚赵国民众,收结人心;再移师向北,摆出进攻燕国的态势;只须派个辩士送一封书信过去,充分展示汉军的声威,估计燕国就会归顺了。然后再派一个得力谋士到齐国,晓以利害;再聪明的人,到那时候恐怕也不知道如何替齐国出什么高招了,齐国当会望风降服。那么,天下大局,可以底定。用兵之道,最好是虚张声势,先声夺人,兵不血刃;实在必要时,再动刀兵。”
“说得太好了!”
韩信采纳了李左车的建议,派人出使燕国。燕王臧荼果然立即降服。他又派使者向汉王报捷,并请求立张耳为赵王,镇抚赵国。刘邦照准。因人成事的张耳不仅报仇雪恨干掉了老朋友兼新冤家陈余,而且白捡了一个大国名王。端的好采也么哥。
北线连战皆捷,所向披靡,并陆续抽调精兵增援西线。但刘邦依然顶不住项羽的强大攻势,荥阳失守,汉军溃散;余部死守成皋。刘邦落荒而逃,身边跟随的仅有滕公夏侯婴。怎么办呢?君臣两人打起了韩信的主意。于是东渡黄河,在一个月光清冷风色萧索的黄昏,悄悄溜到了修武,胡乱找了家客栈对付着住下。韩信、张耳的大营就在附近。
第二天清晨,刘邦、夏侯婴冒充汉使驰入军营。这时,韩信、张耳都还高卧未起,汉王就从他们的卧室内夺取了印信和兵符,立即召集将领们开会,调整更换了他们的职务。韩信和张耳起床之后,才知道是汉王来了,大吃一惊。汉王宣布:自己率领主力回救成皋;令张耳守备赵地;拜韩信为赵相国,留下少量部队让他带领去攻打齐国。
这次事件的性质是相当严重的。虽然当时并没有发生争执和冲突,一切顺顺当当,但刘邦采取这种非常手段,本身就足以说明他对功高震主的韩信已经深怀疑忌。韩信浑然不觉无动于衷,一方面说明他心地坦然,毫无贰心;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这个军事上的天才非常缺乏政治上的敏感性,对刘邦的心理和为人之认识甚为皮相。刘邦解释一下,吹捧一番,再打几个“哈哈”,并特意转达了萧何丞相对韩信大将军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就轻松将他搞定了。整个事件的过程比刘邦预想的要顺利得多,他似乎发现了韩信的软肋,对自己也重新充满了信心。
刘邦带领大队人马增援成皋,并乘楚军分兵袭扰彭越、张耳的机会,重新夺回了荥阳,重振旗鼓。韩信领兵东进,尚未从平原津渡过黄河,就听说汉王另派广野君郦食其游说齐国成功,齐王答应归顺,就想按兵不动。可偏生有那么一班唯恐天下不乱的好事之徒,范阳辩士蒯彻即是其中突出的一个。他劝韩信道:“将军受命攻齐,而汉王只不过又暗中派遣了一个使臣游说齐国投降,又没跟你打招呼,更无诏令让你中止进军,为什么要停止前进呢!再说,郦生只不过是一介书生,坐着车子悠哉游哉来卖弄一下嘴皮子,就轻而易举地收服了齐国70多座城邑;将军统帅数万人马,浴血苦战,费时多日才攻下50多座城池。当了几年大将军,功勋反倒不如一个臭书生,这面子往哪儿搁?”韩信听进去了,就按原计划渡河攻齐。
齐王田广和齐相田横听从了郦食其的劝说,同意归服汉王后,就撤除了对汉军的防务和守备,挽留郦生置酒高会开怀畅饮高谈阔论不亦乐乎。韩信乘其不备,率军袭破历下,进占临淄。齐王以为是被郦食其欺骗出卖,就活生生把他扔进油锅烹了。冤哉郦生!高阳酒徒郦食其的故事,将集中在本文第四章讲述。
田广收拾残部败退高密,紧急向楚国求救。项羽向来对刘邦不以为意,但这时业已深切感受到来自韩信的威胁,于是马上派大司马龙且率兵(号称20万)北上援齐,与齐军在高密会师。龙且是楚军名将,屡立战功,几个月前还打败过背楚投汉的九江王英布,深得项羽信任。大战在即,阴云密布。
有谋士向龙且献计说:“汉军远离本土,无所凭依,只得拼死作战,锋芒难以阻挡。而齐、楚两军是在家乡作战,因为眷念家室,容易溃散。不如一方面深沟高垒,坚守阵地;一方面让齐王派他的亲信大臣,去招抚丢失的城邑,士绅父老知道了齐王还在,又有楚国大军来救援,一定会反叛韩信。汉军远离后方,人生地不熟,齐国的城邑都纷纷反正,它肯定无法得到足够的粮食,这样便可以迫使汉军不战而降。”
龙且脸蛋通红梗着脖子粗声粗气地说:“我对韩信的情况很熟悉,他在项王手下毫无名气,以前还钻过人家的裤裆。什么东西嘛!量此鼠辈,收取起来费不了多少力气!而且我奉命救齐,不打汉军就降了,太没有意思,那我还有什么功劳?打赢了,没准会赏我一半齐地,为什么不打!”
齐楚联军与汉军夹潍水摆开阵势。韩信秘密派人用一万多个装满沙土的袋子,乘着夜色堵塞了潍水上游。天亮后,汉军发动攻势,半渡时就佯败后撤,引诱龙且追击。龙且果然中计,高兴地说:“我说嘛,韩信本来就是个不中用的胆小鬼!”随即挥兵渡潍,追击韩信。汉军撤除上游挡水的沙袋,河水奔涌而下,洪流滚滚,将追兵冲隔成互不相顾的两股。韩信立即回军反击,全歼已经渡河的联军,阵斩龙且。潍水东岸尚未渡河的部队一见主帅阵亡,都四散逃命,不战而溃。韩信率曹参、灌婴等乘胜追歼残敌,俘虏了全部楚军士卒,活捉齐王田广,占领三齐全境。灌婴的骑兵部队再次发挥了突出作用,灌婴还亲自生俘了楚军副帅周兰。这是汉王四年(前203年)11月的事情。
至此,韩信率领汉军在北线战场取得全面胜利。韩信军东进两千余里,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先后攻灭魏、代、赵、燕、齐等地方割据势力,消灭了部分楚军主力,迅速扩充了实力,极大减缓了其他战线汉军的压力,从东、北两个方向形成围击楚军的有利态势。他从来没有打过败仗,这在楚汉战争中是绝无仅有的奇迹。韩信将兵,百战百胜。
齐国平定后,韩信派人给汉王上书请示说:“齐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齐地情况复杂,南边又临近楚国。如果不暂立一个代理王位以资镇慑,势必不能安定。为了便于安抚,请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
“此亦各欲南面而王,岂欲为将相终已邪?”这个道理连赵国的一个伙夫都一清二楚。可见在当时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裂土为王向来是韩信追求的最高目标,他对此一直很热衷。推荐张耳当赵王,固然是因利乘便做个顺风人情,更深层的考虑就是预为今日之事张本。只是韩信既然伸出了手,却依然有几分羞人答答犹抱琵琶的模样,缺少一种志在必得舍我其谁的霸悍之气。这充分展现了他的性格特点。
当时刘邦正被楚军包围在荥阳,情况吃紧,极为狼狈。韩信的使者来到,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勃然大怒,破口大骂:“他奶奶的,老子被困在这里度日如年,日夜盼望你早来援救,满以为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来了救兵,却原来你龟儿子只想自立为王,根本不顾老子的死活!操!”
首席谋士张良、次席谋士陈平刚好都在旁边。他们不约而同地互相递了一个眼神,暗中踩了踩汉王的脚,然后附在刘邦耳边低声提醒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自顾不暇,哪里禁止得了韩信称王呢?不如干脆做个人情,正式立他为齐王,好好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其他事情以后再说。不然如果发生变乱,那麻烦就大了!”
响鼓不用重锤。刘季是何等伶俐之人,他马上明白过来,回嗔作喜,改口骂道:“他妈的,男子汉大丈夫,建功立业平定诸侯,做王就要做正式的,代理个鸡巴!”随即请张良亲自跑一趟,去齐地主持仪式,立韩信为齐王,顺便征调他的军队来攻打楚军。韩信当了齐王,自己留在齐国镇抚治理,派灌婴率领骑兵配合彭越袭扰楚地,几度截断楚军粮道。
英布叛变,龙且阵亡,战事纠缠,形势逆转,项羽第一次感到有点儿恐惧。谋士武涉自告奋勇去游说韩信,项王欣然同意。他认为,只要此事能成功,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武涉对韩信说:“天下人被秦朝苦害已久,所以群雄并起合力攻灭了它。亡秦以后,根据功劳割地分封,各自为王,以便休兵免战,与民休息。如今汉王又兴兵东征,侵犯人家的疆界,夺占人家的地盘,攻破三秦,还引兵出关,纠集各路诸侯的军队,向东攻打楚国。看他的意思,是非要吞并整个天下才肯罢休。贪心不足到这步田地,也实在太过分了!况且汉王这个人从来不把信用当回事,是不可信任的,他多次落在项王手里,项王心存怜悯不肯加害,可他只要一脱险,总是立即背弃盟约,重新攻打项王。此公之出尔反尔背信弃义,一至于斯!现在大王你虽然自以为与汉王交情深厚,替他尽心尽力,可是终究还是要被他干掉的,不信你等着瞧好了!你之所以能够苟延到今天,就是因为项王还存在。当今楚汉两雄相争,你在其间举足轻重,西靠汉王,汉王就会胜;东投项王,项王就会赢。倘若项王今天败亡,下一个倒霉的就会轮到你。你与项王是旧交,为大王计,何不反汉,与楚连和,三分天下,独霸一方?那样便可以安枕无忧了。如果错过这个机会,死心塌地助汉击楚,就大大失策,不是一个有智谋和远见的人应有的选择!”
韩信辞谢道:“我过去侍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