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汉开国谋士群-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机会,死心塌地助汉击楚,就大大失策,不是一个有智谋和远见的人应有的选择!”
韩信辞谢道:“我过去侍奉项王,官位不过郎中,职务不过是个执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从,因此才背楚归汉。汉王任命我为大将军,让我统帅数万人马,解衣推食,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了今天,算是混出了个人样。人家对我这样亲近信赖,我背叛他实在没有什么理由,也不会有好结果,我就是死,也不会变心。请代我向项王致意!”武涉怏怏而返。
蒯彻听说了这事,又动了心思。他认为武涉不行,自己肯定行。于是精心准备了一大套说辞,层层剖析,反复取譬开导,其煽动性和蛊惑力不在苏秦张仪之下。但韩信终于不为所动。蒯彻究竟说了些什么?韩信又是如何回答的?本章下节将作详细描述。
天心已厌玄黄血,人事难评黑白棋。楚汉两军在西线正面相持了两年零5个月,反复拉锯精疲力尽,尚未决出胜负。项羽、刘邦决定再次讲和,订立和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汉王四年(前203年)底,项羽送还刘邦父母妻子,引兵东归。刘邦也打算西撤关中。但张良、陈平一致认为楚军面临多重压力,“兵少食尽”,是一举灭楚的大好时机,不能“养虎自遗患”,主张趁其不备,乘胜追击。刘邦认为有理,就撕毁盟约,发动突然袭击。并约韩信、彭越南下会师,合力歼灭项羽。追至固陵,韩信军和彭越军都失期未到,项羽发起反击,大败汉军,刘邦被迫“坚壁自守”。这下刘邦心里没底了,甚至有些后悔。他只得又向张良求教。张良点拨了他一招,效果立竿见影。
韩信令曹参留守齐国,亲自率领大军出征。他命将军孔熙、陈贺分领左、右翼,灌婴率骑兵作为先锋,首先攻占楚都彭城,然后出苏北趋豫东,出现在楚军背后。彭越也率部前来会师。汉将刘贾率部围占寿春,诱降了镇守九江的楚国大司马周殷,并迎回英布,合军北上进攻下城父。形势对楚军愈发不利了。
在汉军重重压力下,项羽被迫改变行军方向,率军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南沱河北岸)。韩信、彭越、英布、刘贾诸军合围楚军。这时汉军共有30万,楚军仅余10万,项羽首次在战场上直接面对韩信。楚汉战争最后的一幕开演了。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战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复乘之,大败垓下。
郭嵩焘评论说:“韩信与项羽始终未一交战,独垓下一战,收楚汉兴旺之全局。云淮阴将三十万自当之,以项羽劲敌,韩信自操全算以临之。先为小却,以待左右两翼之夹击,而后回军三面蹙之,是以项羽十万之众一败无余。”
接着,便是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自刎乌江。感谢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为我们留下这么精彩的文字: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谚云:七十二战,战无不利,忽闻楚歌,一败涂地。英雄末路,慷慨悲歌,风云气壮而兼儿女情深,姿态横生,韵味悠长。
项王乘夜率精骑八百溃围而出。天亮后,汉军才觉察,韩信令灌婴带五千骑兵穷追不舍。项羽渡过淮河到达阴陵时,身边仅剩百余人,又因迷路,被追兵赶上。经过最后的奋战,“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31岁的项羽“心已死而意犹未平,认输而不服气”,倒下了他雄壮伟岸的身躯。汉军吕马童等5个骑兵军官争抢他的尸首,各得一段,后来都被刘邦封为列侯。
项羽的悲壮谢幕总让梁某想起诗仙李白别具一格的杰作《从军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只是项羽“兵残楚帐夜闻歌”,心丧欲死,无意再战。他消灭的最后一个敌人是他自己。
描写穷途末路的血腥残酷却毫无衰飒之感,而是苍凉豪壮,沉郁雄奇,这是汉唐盛世独有的气象,也只有太史公、李太白这等顶级天才的如椽大笔才能办此。
约2200年后,作家潘军以第一人称为项羽作了一篇出色的别传。结尾,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道:
第二年春天,这块地方开出了一片不知名的红花。有一天,一个老人领着他的小孙女到这儿散步。那孩子就问:爷爷,这些漂亮的花儿有名字吗?
老人思忖了片刻,说:有。它叫虞美人。

六。败也萧何:关于韩信(下)

霸王别姬,自刎乌江,刘邦心中一块压了5年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他长长吁了一口气。但又“别有感焉”,并不觉得轻松。现在,让他担心的是韩信。韩信坐拥强齐之地,身负不世之才,倘有异动,沛莫能御。
一从垓下回到定陶,汉王没跟任何人商量,立即轻车熟路故伎重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再次夺取了他的兵符。上回危机四伏中这样干,多少有点儿冒险,心里头难免七上八下。这番,刘邦则胸有成竹,很有把握:他吃定了韩信。事情的进展果然一如预期那样顺利,韩信目瞪口呆却全无反抗,乖乖交出了兵权。
稍后,汉王又以义帝无后、韩信是楚人,熟悉楚地风俗为理由,改封韩信为楚王,辖淮北之地,都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封王裂土,衣锦还乡,本来就是韩信的夙愿,他认为这是平生至乐。人生得此,夫复何求!虽然有点儿舍不得自己一手打下的富庶强大的齐国,他还是欣然从命,从齐地回到楚国,做了楚王。真个是威风八面风光舒坦也么哥。
韩信是个感恩念旧的人,却也不乏气度。他一当上楚王,马上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洗丝棉的老大娘,千恩万谢感激不尽,赐给她千斤黄金。至于那位下乡南昌亭亭长,则只获赐百钱。韩信春风满面地调侃他说:“老朋友,你是好人,也是小人,耳根软没主见听娘们摆布,做好事有头无尾,有始无终。”亭长回去后,越想越沮丧,喝点闷酒后鼓足勇气将老婆骂了个狗血喷头。待到火气平息,两口子又絮絮叨叨讨论起假如当初始终善待韩信的话现在又该当如何如何的话题,肠子都悔青了,辗转反侧,一夜都没能合上眼。
曾让韩信蒙受胯下之辱的淮阴青年屠夫群中的头面人物牛二,这些天来心里一直在打鼓,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命运。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终于传来了新科楚王召见他的消息。牛二心一横,作好了最坏准备:“妈的,砍头不过碗大个疤,过20年老子又是一条好汉!不死万万年,要死屌朝天!”
他做梦也没想到,韩信只是客客气气地请他吃了一顿丰厚的免费午餐。不仅不念旧恶,不算老帐,而且任命他为“中尉”,做了一个掌管巡城捕盗的武官。也算是物尽其用了。这一来,不仅牛二狂喜过望,感戴莫名;而且所有知道其间过节的人,也无不赞叹佩服。楚王轻描淡写地对身边的将相们说:“牛二是个壮士。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一怒拔剑杀了他?那太容易了。但杀他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要偿命。我能忍受得了一时的侮辱,以之自励,才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无独有偶相映成趣的,是时间稍后的汉代另一位名将李广的作派。“飞将军”落职闲居,无聊寂寞,经常到蓝田的南山打猎解闷。一次夜归时,遭到霸陵尉轻慢,被奚落了几句,那时人家还喝醉酒了。李广怀恨在心。后来,武帝起用“故李将军”为右北平太守,他“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其胸襟气度,与韩信比起来,可谓天差地远!虽说“卫青不败由天定,李广无功缘数奇”,但看来事情也并非真的那么简单。
汉5年2月,楚王韩信领衔,与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等上尊号,共同推举汉王为皇帝。刘邦做做姿态后,当仁不让,即帝位于氾水北面,是为汉高祖。义帝死后,项羽号称西楚霸王,“政由羽出”,成为诸侯盟主。但德威不孚众望,叛乱相继,兵连祸结。至此,天下一统,重新有了共主,新秩序得以全面建立。刘邦做了皇帝,定都洛阳,稍后改都长安。萧何则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丞相,在功臣中排名第一,封酂侯。布衣君相,前所未有。辉煌风光,臻于极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数年扰攘,风卷云舒,当年霸王的戏下旧封,唯独剩下燕王臧荼一个种子选手了。也许是形单影只心不自安的缘故,7月他就反了。这当然不会有好果子吃。高祖率兵亲征,9月,就将臧荼俘虏了,叛乱很快得到平息。刘邦升封时任太尉的长安侯卢绾为燕王。谁都知道,在泗水亭长的贫贱之交中,他最讨厌雍齿;最喜欢的哥们嘛,就数这位卢绾了,私交比跟萧何、曹参、樊哙和夏侯婴还铁。
几个月后,有人告发楚王韩信谋反。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项羽的大将钟离昧家在伊庐(今江苏灌云东北),接近淮阴,他与韩信是老朋友。项羽败死垓下后,钟离昧为了躲避刘邦的缉拿,化名潜逃,托庇于韩信。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高祖不知怎么听到了一些风声。因为钟离昧是项羽集团的中坚骨干、“骨鲠之臣”,曾让刘邦吃过不少苦头,又坚决不肯投降,所以高祖对他怨恨甚深。听说他在楚国,就下诏书令韩信立予逮捕。韩信左右为难,拖着没办。他初任楚王,巡行所属县邑,鲜衣怒马前呼后拥,进进出出都带着军队,也让刘邦闻风惊惧。
左右亲近将领们贪功,争着要求攻打韩信。刘邦向谋士陈平问计。陈平认为高祖的兵将都不是韩信的对手,不可力敌,只宜智取。他附在高祖耳边说了一番话,刘邦边听边点头,说:“你真是太有才了。’
高祖宣布即将巡游南方的云梦泽,假托要行天子巡狩、会见诸侯的古礼,派遣使者通告诸位王侯到陈县聚会。沛公出游,意在韩信。
天子车驾快要抵达楚国的时候,韩信还在踌躇不定。以他的智商,当然不至于看不出皇上的真实用意是针对自己。起兵自保吧,自问无罪,向无异心,下不了这个决心;想去朝见高祖,又担心被抓起来,说不清楚,失去权力地位。有人劝他说:“皇上恨的是钟离昧。杀了他去见皇上,皇上肯定高兴,大王就不会有什么事了。”韩信就去找钟离昧商量。钟离昧伤心地说:“汉王之所以不敢轻易攻打楚国,固然是怕你不好对付,也是因为有我在这里作你帮手的缘故。你想以逮捕我去讨好他,只能是一厢情愿。我今天死,你明朝就完蛋。”于是骂韩信说:“你这个人忒不厚道!”随后自刎而死。
这件事,韩信处置不当,进退失据,充分暴露出他性格和见识上的弱点。战国时期,秦昭王要为丞相范睢报仇,指名索要魏相魏齐的脑袋。魏齐逃往赵国,托请平原君赵胜保护他。秦昭王骗平原君入秦,威胁他说:“派人回去拿魏齐的人头来吧。不然,我不放公子出函谷关,你就一直在秦国呆下去好了。”平原君回答:“人贵的时候,结交很多朋友,是为了将来贱的时候,好有个依靠;人富的时候,结交很多朋友,是为了将来穷的时候,能有地方投奔。他魏齐是我赵胜的朋友。如果在我那里,我肯定不会将他交出来!”可谓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战国四公子中,无论才能、人品还是事功,平原君赵胜都只能算是中平而已。就事论事,韩信较之,却不无惭德。虽然魏齐后来也还是自刎而死,但那是另一码事,跟赵胜没有关系。而秦昭王和范睢也并没有真的为此过多留难平原君。人与人是那么不同。当然,时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有了钟离昧的首级当礼物,韩信心里头踏实了不少,他去陈县觐见高祖。刘邦随即命令身边武士将他捆绑起来,押在随行的车辆上。韩信抱怨道:“果然就像人们说的:‘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定,我是该下油锅了!”刘邦说:“不好意思,有人告发你谋反。”就给韩信加带上刑具。到了洛阳,高祖征询将相意见并经过长考后,赦免了韩信,降封他为淮阴侯。
韩信知道高祖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称病不参加朝会和侍从,日夜怨恨,闷闷不乐,羞于跟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列于同等地位。有一次,他偶然路过舞阳侯樊哙的府第,兼具元老、名将、贵戚三重身份而且性情也很彪悍的樊哙对韩信佩服得五体投地,跪迎拜送,自称臣子,毕恭毕敬受宠若惊地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三生有幸,蓬荜生辉!”韩信出门以后,笑着对人说:“想不到我竟然沦落到与樊哙这种人为伍的地步了,郁闷啊郁闷。”
刘邦经常与韩信闲谈,评论各位将领的才能和各次战役的得失。韩信对他们的评价各有短长,但都不怎么高。高祖有次突然问:“你看我能够统率多少军队?”韩信回答:“十万而已。”高祖有点不高兴了,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脱口而出:“多多益善。”高祖讪笑着反问:“我十万,你多多益善,那你为什么被我擒获了呢?”韩信这才意识到自己失言,于是顺势改口说:“陛下不能将兵,却善于将将,这当然更厉害,所以我活该被陛下擒获。况且,陛下的能力是上天授予的,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刘邦听了,哈哈大笑。
淮阴侯韩信不能就藩。居京期间,基本上无所事事。他倒也干了一件正经的大事:与留侯张良一起,比较系统地整理编次了春秋战国以来各家兵书战策,为后世研究、运用古代兵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汉书。艺文志》分兵书为四种:一权谋,二形势,三阴阳,四技巧。权谋内有韩信三篇。班固评论说:“权谋者,先计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又总论说:“自春秋至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作。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由此可见韩信之所以能“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在群雄辈出的乱世出类拔萃,成为“兴汉三杰”之一,是因为他具有深厚的兵学修养和理论功底,寄食受辱时揣摩已久,运用起来更是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其来有自,绝非幸致。不无可惜的是韩信自著的三篇兵法早就失传了。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几年时间很快过去了。
麻烦又来了,又有人反叛,而且是里通外国,勾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