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肥田仁医傻包子-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知道,这些砚雕师,虽然有些名气。毕竟不像肖将,赚钱的速度就跟自己开银钱局一般。

刘东山很骄傲,那情境真可以说是热血沸腾了,无论谁听到这样的话。总是忍不住激动的。更何况,刘东山还是这位神秘莫测的魂手肖将的徒弟,他唯一的入室关门弟子。

他激动,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位这么了不起人物的徒弟,有他的光环自己也会风光无比——肖将的徒弟,是个多么诱惑的字眼?有了这个头衔,就足够他这一世吃喝不愁受到众人的追捧了。

也不是因为这些在他人口中价值千金万金的砚雕,他随便一拿就能拿出个几十块,只要将这些卖出去,刘东山立即便能从一个几十两银子都拿不出来的穷小子,变成腰缠万贯的大富翁。

而是因为他们说的是他的师父,刘东山尊敬他的师父,就像尊敬自己的师长和父亲一样尊敬着他!

是肖将带他走入了一片全然不同的天地,是他让他体会到了另外一种美妙的人生,更是他,让他对生活产生了更多美好的体悟和感受。

如果说,李半夏是让他想要活得更好的源泉,那么肖将,是让这一切成为现实的向导。

因为他,他多了更多的自信,自信能够让那些他在意的人生活得更好,也自信自己不会让他们失望。他会做一个有用的丈夫,做一个让孩子骄傲的好爹爹,爹娘自豪的好儿子。虽然现在他还没有什么成就,也没给他们赚到更好的生活,但他相信总有一天,他会有本事给他们带来更加安稳无忧的生活。

刘东山并不想成名立万,也不想赚个金山银山,盆满钵满,他只希望能让家人过得更好一些,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加稳定舒适的生活便很满足了。

师父说过,他可以出山了。

但现在他不想。

一个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没到那个火候,虽然他的雕刻技术已经得到了师父的肯定,却欠缺了不少的经验和对当前砚坛趋势的把握。不能说非要跟着趋势走,只是那些成功的大师,总能敏锐的捕捉到当前的雕刻趋势,即便另辟蹊径,也是建立在了解洞之一切的基础之上。

师父很严厉,平时话亦是不多,讲解方面也是简洁精辟。难得有这么个机会,听到这些名家之言,刘东山亦觉收获颇丰,对鲍大人这片苦心也是感激于心。

在驿站的那些日子,刘东山真是痛苦并快乐着,一方面担忧李半夏,急于想见到自己的妻子。另外一方面也长了不少的见识,对砚雕的认知又多了几分。

而另外一点,他需得将这件事告诉给半夏,得到她的原谅和支持,他方能出山。如果少了他的支持,刘东山会觉得缺少了许多东西。

好在所有的风雨都过去了,他们夫妻俩都平安地度过了这个难关,就像半夏常说的那样,不历经风雨,怎么见彩虹,相信日后迎接他们的将会是更加美好的生活。

至于师父,他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的。

没道理,刘东山就是知道。

他始终坚信,一个在经历这么多打击,饱含生活苦楚的人,仍然能够雕刻出那么伟大的作品,那么这个人心里一定有着足以他坚持下去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的东西!

正如他们所说的,师父的作品,有一种神秘的魔力。不管是张狂霸道,还是灵秀隽永浑然天成,都有着一种不屈不挠,势将一切乌云都冲散的霸气和张力。那种不惜和苍天作斗争,用一双看不见光明的眼睛,雕刻出光明真谛的雕刻师,又怎能不让人感觉到他的伟大?

刘东山曾经看过他雕刻的晚秋枫林,漫山如血,红得抖擞,红得料峭,也红得严峻。大片的砚台之上,看不到几棵枫树,只看得到火红的枫叶。而在砚台的一角,却是一片漆黑,什么着色都没有。

最让人震撼的还是这些枫叶的雕刻手法,整副雕刻,全部都是豪放刚健的深刀雕刻为主。线条清晰,浓墨重彩,刀刀立现,仿佛这些枫叶的棱角都是被刻刀给剖开的一般,乍一看令人有些毛骨悚然的惊悚,仔细一看,却带着吸引人的活力。

刘东山也完全被肖将的这种大胆的雕刻手法给震惊到了,那一刻,他似乎能够明白,这个盲眼老者,为何能在砚坛有那么大的声名,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与推崇?

因为像他这样的砚雕师,一百年也很难出一个!

同时,刘东山也感觉到了一种责任,以前或许还不觉得,但是在看到这么震撼的作品之后,他突然觉得即便自己这个徒弟可能名不见经传,也不能辜负了师父他老人家的名声,和他对自己的这一番教诲。

从张凤无和上官舞融那里回来,刘东山心里轻松了不少。

正如他们所说,一路走来,再大的困难他们夫妻俩也都走过来了。人活在世上,总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凶险。能过去纵然很好,不能过去他们夫妻俩也是一条心,什么时候都在一起。

江州一事,并未了结,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谁都不知道。张凤无是江州之案的关键,很容易便被牵连。但他们决定暂时放下这些顾虑,全心享受生活。没有什么,比珍惜现在的生活来得更加重要。

不管前方还有什么危险,又或是什么难以预料的情况,只要他们夫妻始终在一起,愿意一起面对,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刘东山想明白了这些,迈着轻松而又坚定地步伐,回到了他和李半夏下榻的宅院——

428 回村~

428 回村~

“到家了!”

在经历了一天半的紧赶慢赶之后,刘东山和李半夏终于回到了大杨村。

古代通信不便,再加上江州情势复杂,那边的情况也不好对家里言说,马氏们在家急得跟什么似的。还是刘东山劳烦公孙先生多方派人捎口信,往家里报了个平安,马氏总算是安了点儿心。

李半夏和刘东山这一去,快两个月了,这两个月对刘家一家老小而言,比两年还要长。

也就是在这两个月里,刘家也发生了不少的事儿。说起这些事儿,李半夏和刘东山每每感慨不已。

自从他们夫妻没有音讯后,刘银杏几乎三天两头的从娘家跑回来。小姑很久都没这么任性了,挺着个大肚子,说要回来就非得回来。而在她之后,总是跟着气急败坏的赵晨宗,虽然懊恼他这个妻子太不着紧自己的身子,却也时刻担忧着他们的母子。

这一点,也是让马氏和刘申姜老来安慰。眼看着银杏在婆家越来越受重视,和姑爷的感情越处越好,他们是由衷的高兴。对赵晨宗这个姑爷,也是越来越满意,每次人到家,比以前客气得不是一点两点。

就连和赵晨宗向来不对盘的刘西山,对赵晨宗也和气了不少。刘家人便是如此,对他们姑娘好的,他们便对他好。要是对他们姑娘不好的,抱歉,他们也拿冷脸对着他!

只是,这种情况。要是东山他们夫妻俩也在,那该有多好。那刘家,可真算是合家大团圆了。

然而最让他们夫妻难受又心疼的是,家里的三个孩子因为过于想念他们,竟然约好了,瞒着他们的爷爷奶奶要去江州去找他们的爹爹和大舌头。好多天之前,他们就开始偷偷地每餐都藏一点粮食起来,他们也知道从这到江州有不少的路程。饿肚子可不行,所以他们及早便做了打算。

再加上甜甜经常在厨房烧饭,出发前一天在厨房悄悄准备一点干粮的机会还是有的。等这三个孩子被人从路上截回来的时候,说起来也好笑,满满一包的干粮,让不巧回娘家撞见他们的赵晨宗和刘银杏竟有些哭笑不得。

至于这到江州的路怎么走,好像是由当归负责的。当归在三个孩子中学问最好。头脑也聪明,之前向去过江州的虎子哥询问过往江州的路怎么走,然后根据自己的记忆和了解画了一幅简单的路线图。

本来有甜甜和当归两个人去是最好的,两人都不想带上刘灵芝这个小拖油瓶,只是这小鬼家伙到厨房找吃的,居然发现他们偷偷准备干粮的事,又听到他们的对话。表示哥哥姐姐要是不带他去。他就去把这事告诉给爷爷奶奶,无奈只得把这个小油瓶带上。

没想到这三万事俱备,却出师不利,一路遇到熟人,都说要去姑姑家,别人也不多说什么。谁知刚出村口,就碰着了回娘家的刘银杏和赵晨宗,赵晨宗在马车上看到这正是自己妻子娘家兄长的三个孩子,又看到这三个孩子背着个大包袱,不觉纳闷。便告诉了刘银杏。

刘银杏这一惊非同小可,大胆猜测这三个小鬼可能要去江州找大哥和嫂子。连忙下马车,将三个孩子给堵了下来。

回到家里,马氏对三个孩子一番责骂,虽然心里也舍不得,可不能由着这三个孩子胡闹。这要是在外面出了个好歹,那还了得。她要是不好好说说他们,没准他们下次又得偷偷地跑出去。

孩子们不管她如何打骂。就是吵着要爹爹,要大舌头,马氏自个儿心里本就心乱如麻,这一听也是泪珠不断。

三个孩子看奶奶都被他们惹哭了。也不敢再闹。马氏见状,也只得想了个说法,告诉他们,他们爹娘在外面没事,只是有件很要紧的事去做,得个把月才能回来。还告诉他们,这件事很重大,不能随便说出去,否则他们一个不高兴,得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回来。

三个孩子半信半疑,虽然知道奶奶是在诓他们,但也怕爹爹和大舌头真的一个生气不回来了,也就乖乖地呆在家里,等着他们回来。

其实,马氏也知道,这种话瞒瞒刘灵芝还行,至于当归和甜甜这两个孩子,是很难相信她的说法的。

好在,这之后不久,收到了刘东山从江州那边托人带回来的口信,才安了一家老小的心。马氏日夜盼着,儿子媳妇儿能够早日平安归来。刘申姜每天傍晚,都会到村口去看看,就希望有一日能看到儿子媳妇儿回来。

三个孩子乖得不像话,令人心疼得不行。刘灵芝时不时地就会跑过来问她:“奶奶,奶奶,我乖不乖?”

“乖——我小孙儿最乖了。”

“那我这么乖,爹爹和大舌头是不是会高兴,他们一高兴,是不是马上就会回来了?”

望着孩子期盼地大眼睛,马氏只觉得心疼难言,将小孙儿抱在怀中,哄他他爹和娘很快便会回来了。

然而,这样的对话,刘灵芝一连问了七十多遍,才终于看到他爹娘出现在门口的身影。

李半夏和刘东山是在某日的清晨到家的,那个时候,刘家一家人还没有睡醒,木质的大门紧闭着,山间的薄雾送来一抹微凉,天蒙蒙亮便出发,一路赶回,本已疲惫之极。然而归程在即,两人有着的都是急切和回家的欣喜,这一点疲惫也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他们夫妻在外这么久,家里人一定都急坏了吧?

“是谁啊,这么早就来敲门?”门里传来马氏刚被吵醒的声音。

“娘,是我啊,你儿回来了——”

刘东山激动得话都颤抖了,已经有多年,他都没有离开两老身边。此行不易,他和半夏能逃过这一劫,平安归来,真是难得。他都三十岁的人了,还要两老为他这么担心,刘东山真是有着说不出的自责。

“娘,爹——”李半夏也在旁边跟着唤了一声。言语间,也是温情满溢。不管身在何方,这些始终关心着你的人,才是你心中最难以割舍最为想念的牵挂!

门内有着短暂的寂静,紧接着是一顿狂喜,地板上传来轰隆一声,这是直接从床上跳下来的声响。马氏和刘申姜飞快披好衣裳,连鞋子都没穿好,直接拖着出来了。

很快的,另三个房里也传出来了动静,两个是孩子们的房间,还有一个是刘西山那边。

“弟,快醒醒,好像是爹和大舌头的声音?”刘当归睡觉比较浅眠,听到门外的声响,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紧接着又听到李半夏的声音,确认自己没听错,是爹和大舌头回来了。于是也飞快地爬下床,想了想,挠了挠还在床上睡着哼哼的刘灵芝,把他也给挠起来了。

甜甜在听到第一声拍门声的时候便醒了,等她跑出来的时候正好看到马氏和刘申姜起来给刘东山和李半夏两人开门。

刘西山听到动静,也披上衣裳高兴地迎出来了。

前一刻,刘家还在沉睡之中,下一刻,整个刘家便沸腾起来了。

刘东山和李半夏眼前晃了晃,身上就吊满了小家伙。

甜甜死劲巴紧着李半夏,双手抱着李半夏的腰,将头紧紧埋在她怀里,眼里涌出激动的泪花。

刘灵芝则拼命蹬着两只小腿,往刘东山身上爬,刘东山无奈,笑着伸出双手,托着小家伙的屁股,将他给稳稳抱了起来。

刘当归站在两人中间,一会儿看看李半夏,一会儿看看刘东山,小脸上也满是笑容,这笑容耀眼得令人瞩目。李半夏还很少在刘当归脸上看到这么纯粹这么毫不压抑的笑容!

“大哥!”刘西山来到刘东山面前,与刘东山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

“西山,这些日子大哥不在,家里有劳你了。”

“嫂子——”刘西山又来到李半夏面前,“你终于回来了。”

“西山。”李半夏微笑,这个之前尚有些青涩的小伙子,两个月不见,似乎变得成熟不少。呵呵!脸也黑了不少。

一群人相拥着进了屋,马氏拉近一条板凳,坐在儿子儿媳对面,问着这两个月来的情况。说了会儿,又想到儿媳媳妇儿赶路,这会儿可能还饿着,又匆匆到厨房,洗锅烧水烧饭,给两人准备吃的去了。

不一会儿,就端上来两碗豆皮蛋花,上面还有几块锅巴,这可是好东西了。李半夏和刘东山俩人不约而同的想,在江州,虽然吃的都是些上等的菜食,最想念的还是马氏这一碗豆皮蛋花外加锅巴汤。如今,又喝上了,一时间,真是万般滋味涌上心头。

刘东山和李半夏两人吃得是津津有味,一边吃一边和家人说些在江州的情况,隐去受伤危险的情节,许多地方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村里向来平静,刘家老小的生活也很安定平稳,还是别让这些危险以及官场和江湖的曲折,来影响他们平静的生活——

…………

429 归来情暖,平淡也动人

429 归来情暖,平淡也动人

清晨,大杨村。

太阳刚从东方冒出头来,李半夏打着呵欠从房中走出。

一觉好睡,精神饱满,真是有说不出的舒畅,不管在哪,还是家里的大粱床睡得舒服啊!

昨儿娘看到他们二人回来,便让爹到草棚抱回来几把干草,晒干重新铺在床下。又多给他们垫了两床被子,软和得让她躺上去便不想起来。

想到东山,早晨埋在她脖子里,还留恋地嗅着稻草香,难得地赖了会儿的床。

他喜欢闻稻草香,她可没有给人做抱枕的习惯,又惦念着她冷落了两个月的草药,顾不得拉扯,穿着衣裳便起来了。

“起来了,何不多睡会儿,时候还早。”马氏正在园子里摘菜,想着东山夫妻俩昨儿个才回来,赶路辛苦,今儿定会睡晚点。结果是东山没起,儿媳倒是起了。

没有一个婆婆会喜欢懒媳妇儿,马氏也不例外。李半夏无疑是个懒媳妇儿,不过这懒却有不同的懒法。也得知道什么时候该懒、什么时候不该懒,在能懒的范围里,一点点小懒惰,倒令人欣喜,让人瞧出几分这孩子的真性情来。

“睡饱了,还是起来。娘,要不要我过来帮你?”李半夏也不等马氏回答,三两下蹦了过去,然后一个猛子扎到地上,便帮马氏从地里拔出一个大萝卜出来。

马氏正准备让她别过来,别弄得一身的泥,这么点儿活,还要把几个人?她一个人就够了。还没开口,这孩子就跳过来了,马氏无奈笑笑。这儿媳妇儿有时候倒规矩老实,有时候却像个玩性极重的皮猴。也经历了不少的事了。这一点始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