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路走来一路读-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但是美国人都深信不疑,斯密森这样做决不是没有理由的,决不是偶然的。不知有多少人甚至相信,这是全能的上帝在借助斯密森向美国人传达一个信息。他们怀着对这个从未谋面的英国贵族后裔的深深感激之情,深信“增长和传播人类知识”的事业,是他们义不容辞的。
  第二部分 走路(二)当沃尔玛来到小镇(1)
  阿希兰是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位于州府里士满市的北面,就在95号州际公路附近。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小镇,只有一条短短的主街。和主街平行的是铁路线,当年就是铁路造成了小镇的繁荣。如果说它有什么特别地方的话,那就是现在偶然还会有铁路慢车在小镇停车,上下旅客。现在全美国只有这个小镇还保留着火车直接在主街上停车上下客的传统。
  美国公共电视台曾经播放过1小时的文献片,专门讲这个才7;200人口的小镇事情。不过,这个文献片的独立制片人选择拍这个小镇,不是因为它特别,恰恰相反,而是因为它太普通。这是美国无数其貌不扬的小镇中的一个,把它放到任何地方都可以。拍它,是因为它遇到了很多小镇都有的悲喜交集的问题:沃尔玛要来了!
  一、永远便宜的沃尔玛
  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连锁零售商。
  连锁店这种销售形式,在西方商业中历史悠久,不过却是美国人把这种方式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美国的大宗消费品,从全世界都熟悉的麦当劳,到租录像带商店,从无所不在的加油站,到在甲地租部汽车,开到哪儿算哪儿,随时随地可以还车的汽车卡车出租,连锁店是最方便、服务最好、也是美国人最信任的商家。美国人把连锁店这种商业方式办得如此出色,既有制度和法律层面的条件,也有美国文化的影响。连锁店的成功反映了追求个人自由的美国人也具备的团队精神。连锁店中的佼佼者,公认沃尔玛。
  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几乎是赤手空拳起家的。他出生在美国南方的小镇上,小时候当过报童,年轻时在别的连锁百货店里打工,勤工俭学在密苏里大学毕业。“二战”中他当过兵。战争结束后,他借钱和自己的兄弟一起开零售店。沃尔玛就此诞生。
  零售商和房地产发展商有三大规则:第一:地段;第二:地段;第三:还是地段。开店最讲究的是地段位置。在沃尔玛以前,美国已经有不少历史悠久、实力庞大的连锁零售商。这些大百货店、购物中心,清一色地选择最靠近大量消费者的地方,那就是城市的市区,人口集中的地方。而美国广袤大地上星散的小镇,很少能引起这些财大气粗的大连锁商的兴趣。就像我们现在住的偏僻乡下,买东西相当不便。
  山姆和别人不同,他自己就是小镇出来的,他太了解小镇了。美国小镇确实是小,上了1万人口就算大地方。就小镇人口本身的消费能力来说,确实不大。但是,“二战”后公路网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和小镇上人们动不动就开车出门20英里。而对消费者,尤其是低收入的乡下小镇人们,低价永远是不可抗拒的诱惑。
  山姆同样服从开店三大规则,却和别人反其道而行之,选择农村小镇为战略发展方向。他拿出乡下人的勤奋和固执劲头,将连锁店的优势用足。连锁店销售总量大,对于生产商来说就是一个大买主,就可以把采购成本降到最低;而连锁店本身,把利润率也降到最低,从而使商品标价达到别人无法竞争,消费者无法抗拒的低水平。
  沃尔玛就这样发展起来了。1962年,沃尔玛的第15家购物中心开张,1990年达1700家,到现在沃尔玛仅仅在美国就有3;000多家,并且以每2个工作日新开张1家,每年打入一个新国家的速度继续发展。1980年销售额10亿美元,1989年就达260亿美元。沃尔玛高踞全球财富500强。每个星期,全美国有1亿人次逛沃尔玛。沃尔玛雇佣的工人人数,在商界位居第一,总数仅次于联邦政府,要知道联邦政府的雇佣人数是把美国军队全算进去的。沃尔玛的成功,反应了“二战”后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水平大幅度扩展到广大农村地区的趋势。
  沃尔玛超级市场和折扣商店,都有宽敞的停车场。店堂面积巨大,分门别类,从衣服百货、医药、珠宝化妆品,到汽车零件、五金工具,沃尔玛超级中心甚至有种类齐全的生熟肉类蔬菜食品部门。举凡美国人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几乎一网打尽,而且质量有保障。店堂环境整洁明亮,全体店员永远笑容满面。沃尔玛给你档次不低之感,而它的口号却是别人无法模仿的“永远便宜”。
  沃尔玛要到阿希兰小镇来,为什么会引起紧张呢?
  二、沃尔玛的破坏力
  任何公正而了解实情的人都承认,沃尔玛也有它的可恨之处。沃尔玛来到小镇,其破坏力不能不叫人忧心。首当其冲遭受破坏的,就是小镇上原有的商家和小镇的文化。
  传统的美国小镇,主街上集中着一些小商家。这些小商家向小镇居民和附近的农民们提供日常用品。它们全部是家庭经营,代代相传。它们的顾客也代代相传。小商店小本买卖,种类虽不多,但都是当地顾客需要的。这些商店和它们的顾客都相熟信任,可以订货,可以赊账。附近居民也可以把自己生产的东西放到小商店里寄售。这种商业,是小镇文化的一部分。那儿的居民,就是在这样的互相照应中长大。孩子们身上可以从不带钱,饿了就到店里吃,渴了就到店里喝,记账。小镇孩子们甚至上电影院看电影也记账。过一段时间,会有老奶奶来店里,把自己家孩子们欠的账付清。
  传统的小镇生活方式和小镇文化是一种地方性的社区文化,它建立在人际信任的基础上,也维系着这种十分有特色的人际关系。它是舒缓的、轻松的,感性而浪漫。美国小镇清洁、宁静,如梦如画,十分适合朴素而注重生活质量的人们居住,特别是孩子们成长和退休老人养老。
  沃尔玛却是另外一种风格。沃尔玛代表了全球化时代的肌肉和力量,它是紧张的、进取的,理性而冷峻。它的满面笑容服务周到的店员们,笑容面具下只有工作规范,没有人际关系。它知道它的力量不在人际文化,而在物质优势:多品种高质量低价格的商品及其服务,所向披靡。
  沃尔玛所到之处,小商店顿时日子难过了。当小商店纷纷倒闭的时候,却看到周围几十英里范围的人们驾车来到沃尔玛购物。小镇周围道路交通流量大增,空气污染明显。沃尔玛停车场满满登登,小镇主街却萧条冷落。沃尔玛就像一个年轻的巨人,在它的压迫下,小镇显得苍老无力。伴随着小镇主街的萧条,是原有社区文化的衰落。
  这一幕景象,在沃尔玛所到的小镇上重复出现。这就是阿希兰的人们,听说沃尔玛来到,要感到紧张的原因。
  第二部分 走路(二)当沃尔玛来到小镇(2)
  三、选择
  沃尔玛想在小镇阿希兰外围开一家新店,就得服从小镇的城镇规划法律,向小镇政府申请批准方行。
  美国的小镇,承袭欧洲自由城镇的传统,从来就是自治的。小镇的行政官员全部选举产生,像阿希兰这样几千人小镇的大部分官员,都是兼职的市民,与其说是当官,不如说是义务劳动,为公众服务。小镇的事务,特别是涉及公共收入和支出计划的,都要按照一定程序展开。在北方的新英格兰地区,通常每年要召开所有成人居民都有权参加的“城镇会议”议事,投票决定。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直接民主形式。在美国的其他地方,通常由民选的城镇委员会为修桥铺路之类的事务作出决策。这种城镇委员会其实就是城镇的立法议会。为了对涉及多方利益或者有不同意见的事务作出决策,城镇委员会在投票以前,会安排一些听证会,听取各方意见。
  沃尔玛来到阿希兰小镇,小镇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城镇委员会召集听证会,请本镇居民发表意见,我们该不该让沃尔玛在阿希兰开新店。
  面对沃尔玛将为小镇带来的利益和冲击,阿希兰的居民分裂了。
  同意沃尔玛在阿希兰开店的,主要是年轻一代,他们指出,阿希兰镇上有一家沃尔玛,就会引来其他商家,形成商业中心,第一个好处就是给小镇带来税收。任何人在这个商业中心购物消费,零售税里都会有一部分留在镇上,镇上有了钱就不愁繁荣。有了沃尔玛,还给小镇带来了低价消费品,使小镇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沃尔玛会为小镇带来就业机会,这些就业机会的综合效果会使房地产增值,带动百业繁荣。沃尔玛将会给年轻一代带来机会。
  反对沃尔玛的,主要是年长的一代。首先是当地原有的小商店的主人,还有退休养老的人们,他们不愿意看到小镇的安静被打破。特别是一些在大城市辛苦了大半辈子,退休以后特地来小镇安度晚年的老人,看中的就是小镇的安静。他们指出了沃尔玛所到之处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生活质量的实际下降。他们说,沃尔玛的进取性经营,对雇员苛刻,增加的工作机会实际上都是低薪职位。交通流量增加,外来人员增多,夜不闭户的治安状况必然一去而不复返。
  人们争论最激烈的,是沃尔玛对小镇传统文化的冲击。
  美国历史短,小镇上住的都是底层农民工人。外界常常错以为美国人缺乏文化底蕴,有时候美国人自己也这样以为。可正因为如此,一般美国人对历史文物,对文化遗产,有一种物以稀为贵的珍惜。几乎所有小镇上,居民们都会自发组织历史学会,保存和传承本地社区的历史。上了100多年的房子,稍微像样一点的,历史学会就会认为是应该保护的文物。小镇的地方法规就会规定,在以后的发展建设中,这类房子的改建必须听取历史学会的意见或认可。道理非常简单:虽然这些房子都是私房,房产是属于私人的,但是这些老房子的文化价值是属于全民的,首先是属于小镇全体居民的。私房的所有者,有责任为社会保护好这种文化价值。根据利益平衡的公平原则,这些老房子在维修的时候,镇上会用纳税人的钱来补贴。同时,美国人不停地开发出新技术新设备,改造老房子的内部,使得这种老房子的内部居住舒适性达到现代标准。
  这样,我们现在在美国的无数小镇上,还可以看到老的镇中心,那儿一切看上去都是“老”的,但是却保持了一种文化上的完整性。3;000个沃尔玛购物中心遍布全美国,却全部是在小镇的外围,没有一个能够“打入”小镇中心。
  可是,小镇文化上的完整性,离不开人的生活。如果原有的社区生活方式改变,镇中心即使得以保存,也不过是一种历史遗产了。原来小街上熙熙攘攘,一旦人潮涌向镇外的商业广场,小街店面的橱窗就会纷纷挂出“待租”牌子,冷冷落落,一副“濒临死亡”的惨状。这是许多小镇已经发生过的故事。
  阿希兰的居民们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小商店、酒吧、咖啡馆、饭店里,在各种会议上,在当地的报纸上,两派各执己见,心急火燎。两派都组织了起来,发动宣传,争取居民们的支持。在以后城镇委员会的一系列听证会场外,两派都集会示威。表示支持或表示反对的大小广告牌,到处树了起来。最重要的,在听证会上,两派都精心收集材料,邀请专家作证,阐述沃尔玛来到小镇的利弊。沃尔玛也派人在听证会上阐述自己的计划,承诺要对社区福利作出贡献。除了缴纳税款以外,还承诺对小镇的教育、老人福利、基础建设作出捐款。仅仅针对交通流量增加,沃尔玛就承诺在开张的同时捐出400万美元用于道路建设。
  最后,在第一次听证会以后整整一年半,阿希兰城镇委员会正式公开投票表决。表决结果是,小镇批准沃尔玛在其外围地区开张一家新店。
  第二部分 走路(二)当沃尔玛来到小镇(3)
  四、沃尔玛来到以后
  沃尔玛是强有力的,阿希兰小镇最终还是没有挡住沃尔玛的到来,就像大多数小镇一样。至今为止,尽管全美国有将近200个小镇经过居民的民主讨论后拒绝了沃尔玛,但沃尔玛还是遍布了它想去的地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沃尔玛在一个小镇上遭到拒绝,它就转向相邻的小镇。沃尔玛自己的专家发现,它的每家超级市场,具有半径20英里范围的吸引力。这样,当相邻的小镇上有了沃尔玛,人们就会到那儿去购物。沃尔玛周围的小镇,会受到交通流量、空气污染、小商店凋敝等负面影响,却得不到增加税收等正面影响。拒绝沃尔玛,最终结果还是对小镇不利。分散而自治的小镇们不可能联合起来一起抵挡沃尔玛。
  今天世界各地都有人在讨论着,要抵挡经济的全球化。而很多国家,在全球化之前,其实都先经历了这样类似的“全国化”。正面抵御之所以很难成功,就在于沃尔玛迎合了普通民众想改善自己日常生活的最朴素愿望。哪怕是看上去非常正当的理由,要用来扼杀这种朴素愿望,都无法持久成功。很多人为沃尔玛毁坏小镇文化而忧心,然而大家都承认,沃尔玛的进军是无法扭转的。沃尔玛这样一种商业方式,能够给大多数低收入者提供丰富产品,实际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准和生活品质。惟一的办法是寻找某种平衡。
  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肯·斯通,多年追踪考察沃尔玛对乡村发展的影响。他认为,要保持小镇的文化价值,首要之处是保持小镇中心商业繁荣。只有在小镇中心传统商业繁荣的基础上,才能够营造和保持传统的文化氛围和生活风格。他和小镇上的小商家一起,寻找在沃尔玛时代生存的策略。他在全美国旅行,到沃尔玛插足的小镇上,向传统小商家演讲。他的建议是简单而直截了当的:不要跟沃尔玛直接竞争。传统小商家要注重特色商品,提高质量,延长营业时间,强调为顾客服务。要增加广告,针对当地消费者,宣扬传统镇中心小商业的文化内容。为此,更重要的是,镇中心小商家要联合起来,营造文化氛围。
  这样的建议并不是不可实现的神话。'電子书下载…Tao shuke'在美国小镇,还有更为普遍的联锁的1元店。在那里,扫帚最贵的时候也就卖3美元一把。。我们的朋友摩尔,毕业于佐治亚大学农业系,却选择了以做扫帚卖扫帚为业。摩尔坚持用墨西哥进口的上等扫帚草,用古老的传统机械和手工艺制作,编出好看的图案,用原生长于法国的、带皮的小树杆做柄,刻上别致的头像,卖22美元一把,虽然是联锁店的数倍价格,却始终供不应求。沃尔玛的丰富只可能是表面现象,难掩其低价和大众化的实质,有它永远无法覆盖的漏洞,而这些漏洞,就是其他人的机会。
  最近,美国西部有一个小镇,居民投票决定,拆除原来的现代化商业中心,恢复和重建小镇商业街,使大家对恢复小镇文化的远景,开始建立信心。但是,必须注意到的是,这是建立在当地生活已经普遍提高的基础上,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需求之后,开始寻求商品和生活中更高层次的“味道”。而在此之前,不可能强制囊中羞涩的人们牺牲以低价换取更好生活的本能。
  因此,像斯通教授一样,研究沃尔玛现象、在肯定它的正面意义同时,也提醒社会注意它可能带来的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