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周信芳传-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戏。

周信芳从北京回到上海,不久就参加了上海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
议。戏曲界的代表中还有梅兰芳等十余人。

一九四九年九月,周信芳与梅兰芳、程砚秋、盖叫天、袁雪芬等一起,
应邀到北京出席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并参加了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城楼上,他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又
见到了敬爱的周恩来同志。

党和国家及人民极为尊重周信芳,十分珍视他对京剧事业所作出的杰出
贡献。

一九五一年二月四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局在上海康乐酒楼,举行庆
祝周信芳先生演剧生活五十周年暨戏曲界敬老大会。十九个剧种的老艺人等
二百零五人到会,各界人士二百余人前往祝贺。周恩来、郭沫若、茅盾等亲
笔题词。

周恩来总理的题词为:庆贺周信芳先生演剧五十年的成就。郭沫若的题
词为:

周信芳先生,

您真是戏剧界的麒麟!

五十年的艰苦奋斗,

对戏剧事业卓著功勋。

祝您再奋斗五十年,

使戏曲改进,日新又新。


永远服务于人民,

提高劳动人民文化水准。

梅兰芳先生当天从北京回到上海,一下火车就赶到会场,发表了热情漾
溢的讲话。他称赞“周信芳先生是我们戏曲界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一位战
士”。他说:“麒派在大江南北,是普遍流行着的;《追韩信》、《打严嵩》
成为京剧家中非常流行的歌调。他还教育了许多后起人才。。”周信芳怀着
十分激动的心情说:“五十年来,我眼看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由崩溃
而灭亡;我亲切地迎接我们伟大的人民共和国像迎接初升的朝阳。今天,我
以万分欣慰的心情庆幸着活在这个光荣的时代!”


在“戏改”故线上

一九五○年初,上海市戏曲改进协会京剧分会成立,周信芳任主任委员。
同年三月间,京剧分会为赈济皖北灾胞大义演。周信芳满怀热情地带头参加,
在天蟾舞台演出了全部《甘露寺》。

七月间,上海市第一届文代会开幕,周信芳作为京剧界的代表参加,任
大会主席团成员。

接着,上海市文联成立,周信芳任常务理事。

不久,经陈毅市长批准,以原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为基础,成立上海市
人民政府文化局。一天,于伶同志来拜访周信芳,他对周信芳说:“文化局
将成立戏曲改进处,专门负责戏曲的改进工作,夏衍局长敬请周先生出任戏
曲改进处处长,望勿推辞!”

周信芳开始听了觉得挺突然,略一思索,他说:“我只是一个唱戏的演
员,要我出任处长的职务,自知力不能及,然而,尽管自己力不能及,但是
既然党要我负此重任,我是不能推辞而乐意从命的。”

任命后,夏衍曾对周信芳半开玩笑地说:“古有个‘除三害’的周处,
现在你这位周处长也要‘除三害’,要搞‘三改’(改戏、改人、改制)。”

一个京剧名角当政府的处长,这恐怕是比较罕见的。周信芳担任处长非
常尽力,他并不是挂名当官,和其他机关干部一样,每天到文化局上班视事,
处理公务。他十分简朴,经常穿一件褪了色的蓝布夹克衫。大家认为他是一
位很“干部化”的艺术家。

十一月间,周信芳去北京参加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周信芳与
著名花脸郝寿臣合演了《四进士》、《打严嵩》。

郝派与麒派的表演风格比较接近。郝、周两人又互相钦佩对方的艺术。
郝寿臣常对学生说:“周先生浑身是戏,有东西,是个唱戏的!”周信芳也
常称颂郝寿臣的戏好,演得认真。

解放前,周信芳几次到天津演出,总是约郝寿臣合作,郝也表示很乐意,
但不巧,每次都因故没有成功。所以,这一回是他俩头一次同台合作演出。
两人旗鼓相当,配合默契,演得十分成功。

这一次周信芳去北京出席会议,刘厚生与他同行。刘厚生看周信芳在旅
馆里经常亲自收拾铺盖,整理房间,他暗暗赞叹:有几个“大角儿”能够这
样啊?

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结束后,由于工作需要,周信芳没有立即返沪。他在
北京逗留了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中,周信芳的工作和演出任务相当繁重。
政务院特地给他发了些津贴费,但他却谢绝了,并对田汉说:“我深深感谢
政府的爱护,但是我为人民工作是应该的。国家对我已经照顾得够多了,哪
能无端地再加重国家的负担呢?”

一九五○年八月,戏改处举办了第二届戏曲研究班,周信芳担任班主任,
刘厚生任副主任。戏曲研究班利用夏季剧团停锣歇夏的时机,聚集全市戏曲、
曲艺团体的编导、演员、音乐、舞美工作人员一起学习政治、学习政策、讨
论整理剧目,以帮助戏曲艺人提高思想觉悟和艺术水平。在周信芳的领导下,
这次研究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九五一年五月五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由周恩来总理签署的
《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即“五五”指示),更加明确了改人、改戏、


改制的任务。周信芳坚持不演坏戏,重视整理旧剧目,分清精华、糟粕,不
断身体力行地把戏改工作向前推进。


在抗美援朝的热潮中

一九五一年夏天,全国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周信芳与华
东京剧实验剧团一起排演了新编历史剧《信陵君》。这出戏由周玑璋、苏雪
安、吕君樵、伍月华集体创作,通过窃符救赵的故事,歌颂了信陵君在邻邦
人民遭受危难侵略时,不畏强暴,英勇救授的高尚品德与英雄主义精神。周
信芳饰演信陵君,他在舞台上激昂地歌唱:

恨秦邦他比那豺狼凶狠,

兵到处扫平了千落万村,

坑降卒四十万灭绝人性,

只杀得血成河鸡犬不闻,

魏无忌虽无学还不愚蠢,

焉能够认贼为父拱手降秦。。周信芳塑造的信陵君形象生动丰满,给观
众以强烈的感染作用。

紧接着,周信芳代表上海京剧界表示,要通过义演,用全部收入购买一
架战斗机,起名为“京剧号”。

那时,作为上海市文化局戏改处处长,并兼有多种职务的周信芳,工作
千头万绪,非常繁忙。但他为了投身火热的爱国运动,不仅积极上电台去义
务演唱,而且多次参加了剧场的义演。

六月十九日起,周信芳率先代表华东戏曲研究院,一连演了三天《四进
士》。紧接着,上海京剧改进协会妇委会发动全体女演员单独组织义演。这
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演出,戏中所有生、旦、净、丑,全部由女演员包下来。
六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他们在天蟾舞台连演了两天。

这次义演,全上海所有的京剧女演员,几乎都参加了。

女演员专场将结束时,周信芳和盖叫天、赵如泉、郑法祥等来到天蟾舞
台后台。

周信芳对女演员们的爱国热忱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并与赵如泉、盖叫天
在一起(一九五一年)提出再接着男女同台义演两天四场,以多筹些捐款,
早日购买“京剧号”。女演员们欣然同意了。

头一天的戏码,压轴是周信芳的《大名府》,大轴是盖叫天的《一箭仇》。
这一次,又像十多年前为梨园坊义演时一样,盖老还是一定要周信芳为他配
演卢俊义。周信芳又欣然同意了盖老的要求。

这时的周信芳,已经年近花甲了,这样连着演,当然是非常累的。但他
却始终演得一丝不苟,不论文的、武的,都很精彩。当他演毕回到后台时,
情绪一松下来,顿时腿都软了,跌倒在椅子上。

有人关切地对他说:“周院长,你这样演,累倒了可不好啊!”

周信芳淡淡一笑:“不要紧的,只要能多捐献飞机大炮,累一点算什么!”

第二天,周信芳在压轴戏《搜孤救孤》中饰公孙杵臼,杨宝森饰程婴,
裘盛戎饰屠岸贾。这天的大轴是《吕布与貂蝉》。戏中的吕布,除了“白门
楼”一场由李玉茹反串外,其他各场均由周信芳扮演。周信芳已经多年不演
光嘴巴的角色,这次为了义演,特地再唱大嗓小生。戏中的貂蝉,是轮流上,
因为参加义演的旦角太多了。

那个时期,京剧界还以各种名义举行专场义演,如老生、武生专场等,
周信芳都参加了。


武生专场中,开锣戏是李仲林、王少楼的《两将军》;第二出是谭元寿、
张鸣禄的《三岔口》;第三出是周信芳、张翼鹏的《八大锤》;压轴是言慧
珠、王金璐的《百鸟朝凤》;大轴是周信芳、盖叫天的《莲花湖》。

最令人感动的,则是老艺人专场。按规定,凡参加演出的主要演员,必
须在五十岁以上。周信芳当然又参加了。老艺人专场的戏码是:盖三省主演
的《送亲演礼》;苗胜春、应宝莲的《英雄比武》(即《莲花湖》中“二老
比武”一场);赵如泉、郭蝶仙的《杀惜》;筱兰英主演的《殊砂痣》;梅
兰芳、周信芳、盖叫天等主演的《龙凤呈祥》。当时,赵如泉、郭蝶仙已年
逾古稀,但却演得特别卖力。尽管郭蝶仙脱离舞台多年,而且身子发胖了,
但他在“杀惜”时,照样来了个“三坐墩”;赵如泉更不含糊,还走了个“吊
毛”。毕竟年岁不饶人,郭蝶仙在表演“三坐墩”时,臀部擦破了皮;赵如
泉走“吊毛”时,摔伤了腰。

当这两位老人回到后台时,梅兰芳迎上前去问候,并转身对刚进场的姜
妙香说:“你来迟一步了,没看到他二位的戏,可真不含糊啊!”

筱兰英参加义演,成了一大新闻。她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女老生,也是京
剧界最早的女演员。当时,她已是六十七岁高龄,不仅脱离舞台已有二十六
年,而且在七年前已身入空门。作为一个佛门弟子,她这时脱下袈裟穿上戏
服,戴上髯口,重登舞台,不仅出乎观众的意外,连她自己也是原先没有想
到的。她是在抗美援朝爱国热潮的感染下,才重新露面的。她说:“这么多
老艺人为了捐献飞机、大炮而重新登台了,我在爱国问题上也不能落后呀!”
她在后台走路时还要人扶着,可是锣鼓声一响,她朝九龙口走去时,精神就
来了,不仅唱腔委婉动听,而且身段干净利落,赢得了满堂彩声。

梅兰芳在上场门看了筱兰英的演出后,感慨地对身旁的周信芳说:“她
唱做扮都还是当年的老样子,真不容易!”

“是啊,她老人家那股子爱国精神更不简单哪!”周信芳点着头,补充
了一句。

大轴《龙凤呈祥》的演出,更是激动人心。

梅兰芳那时是回上海养病的,听说“义演”,便抱病参加,在《龙凤呈
祥》中扮演孙尚香。盖叫天也有伤病在身。几天前,他在杭州演《武松打虎》,
因舞台太窄,地毯不平,以致走“抢背”时,不慎胸部受伤。这天,他也赶
回上海,在《龙凤呈祥》中饰赵云。

身居戏改处长之职的周信芳,为工作已忙得两夜未曾合眼了。这一次,
他照样在《龙凤呈祥》中一赶二,前演乔国老,后演鲁肃。

在《龙凤呈祥》中担任角色的,还有张少甫饰演的刘备,姜妙香饰演的
周瑜,何润初饰演的国太,赵如泉饰演的张飞,苗胜春饰演的孔明和韩金奎
饰演的乔福等。

宫女则全由著名青年女演员李薇华、李韵秋和徐湘云等扮演。原定宫女
八人,后因报名参加义演的人太多,只得临时增加名额,十八个宫女一齐上
场。

“龙凤配”一场,从第一个宫女出场,直到孙尚香起唱为止。这一段锣
鼓点子用的是“慢长锤”,通常打十几锣就可以了,但这天因宫女太多,调
度不便,竟打了八十七锣。一位老观众数完锣声后,风趣地说:“这是破天
荒的‘慢长锤’,可真长啊!”可见演出场面的热闹。

一九五三年秋,周信芳参加了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总团长是贺


龙副总理,周信芳和梅兰芳等担任副总团长。随同周信芳参加慰问团的有华
东戏曲研究院所属京剧实验剧团的吴石坚、李玉茹、沈金波、张鑫海、郝德
泉、汪志奎、刘韵芳、齐英才等。

参加慰问团的还有北京的三个剧团:梅兰芳剧团、程砚秋剧团、马连良
剧团。有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马连良这样几位名角参加,代表了全国
京剧的最高水平。

慰问团抵达朝鲜后,首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驻地举行盛大慰问演
出。几位大师同台演出,戏码如何安排,谁在前,谁在后,这是个难题。开
始,负责安排戏码的演员队长齐英才为此感到为难。可是大师们十分谦逊,
不但毫不计较谁演头出,谁演大轴,而且相互谦让。程砚秋对齐英才说:“我
演开锣戏,《三击掌》放在第一出。”周信芳跟着说:“那么我来第二出吧,
让梅先生、马先生唱大轴、压轴。”梅先生、马先生则要周先生唱大轴。结
果第一场的排列是:程砚秋的《三击掌》,周信芳、齐英才等的《徐策跑城》,
马连良等的《四进士》,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如此坚强的阵容可说是千
载难逢,在京剧演出史上亦为罕见。演出在司令部前的空旷土坡上举行。舞
台是临时搭建的,一块幕布把前台、后台隔开。志愿军战士们沿着土坡,一
层一层地席地而坐,约有一万余名观众,场面十分壮观。大师们的精彩演出
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多次谢幕,欲罢不能。

演出结束,贺龙同志和志愿军首长上台,祝贺演出成功,并设宴招待全
体同志。因为地处前沿,又在战时,宴会极为简朴,只是吃一些罐头食品而
已。但是亲人团聚,气氛分外热烈亲切。

接着慰问团到志愿军前线驻地演出,有对在山洞里演出,有时在坑道里
演出,有时还冒着敌人的炮火演出。有一次在新义州一个广场演出,台下坐
满了成千上万的战士,戏演到一半,突然下起瓢泼大雨。首长怕淋坏了演员,
决定停演,但梅先生、周先生硬是不肯。他们说:“战士们枪林弹雨都不怕,
这点雨对我们又算得了什么”。首长再三劝阻,后来决定改为清唱,让人打
着雨伞,他们一个个上台为战士们清唱自己的拿手唱段,使在场的战士们十
分感动。

几位大师在朝鲜除了各自演出自己的拿手杰作外,还合作演出。周信芳
与梅兰芳合演了《打渔杀家》,周信芳与马连良合演了《群英会·借东风》,
这些难得的合作演出更在观众中引起了轰动。


在浙江前线

一九五四年春,周信芳带队到浙江前线慰问解放军部队。同去的有上海
京剧院刘斌昆、王金璐、沈金波、金素雯等一百来人。带去的剧目是《追韩
信》《秦香莲》《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等。

一个多月中,他们先后到过沈家门、桃花岛、溗泗列岛等地,慰问当地
军民。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那天上午,周信芳一行乘快艇登上桃花岛
后,顾不上休息,就决定当晚开始演出。在一块空地上,驻岛部队已事先搭
好了露天舞台。

刚吃完晚饭,空地上已挤满了前来“看麒麟童唱戏”的人群,有军人,
也有老百姓。由于场地有限,还有不少者百姓进不了场子。驻军首长当即下
了命令,要部分连队站到墙边、树下,把位子让出来给老百姓。

正好周信芳这时已来到“露天剧场”,他目睹这种情景后,非常感慨地
说:“这真是人民的子弟兵啊!”

当周信芳知道还有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