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周信芳传-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好周信芳这时已来到“露天剧场”,他目睹这种情景后,非常感慨地
说:“这真是人民的子弟兵啊!”

当周信芳知道还有许多战士因执勤等原因,未能前来看戏时,他不安地
对驻军政委说:“你们为了保卫祖国,不辞辛劳,不怕牺牲,日夜坚守在海
岛上。现在慰问团来了,一定要让每个战士都能看上戏!”

周信芳跟有关同志商量后,决定送戏上门。海岛上的守备点很分散,交
通也很不方便。要送戏上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一次,周信芳等要到一个守备点去演出。这个守备点位于某高地上,执
行任务的战士不能下来看戏,而演员们所乘的汽车又开不上去。布景和大的
道具自然就没法带

“没有布景也得演!”周信芳就让大家在下面先化好妆,然后各人自带
小型道具或乐器,步行到高地上,为战士们演出小戏。

演员为岛上军民热心演出,当地军民对演员关怀备至。

周信芳一行到了岛上,驻岛部队把最好的房间让出来,给演员住。床上
的被褥全换成新的,每个房间里还摆上一盆鲜艳的野花。到了晚上,部队为
了保证演员的安全,特地在演员住地门口加放岗哨。深夜一点了,周信芳临
睡前要到屋外散一会儿步。当他刚跨出门槛时,见一名战士正在窗外放哨,
便关切而又不安地说:“同志,你们执行守岛任务已经够辛苦的了,我们来
了再增加你们的负担,那可怎么行呢?请你们回去休息吧!”

“周院长,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战士坚持不肯离去。

于是,周信芳又直接去找正在巡夜的部队首长,要求撤岗。。

渔民们对周信芳一行也非常关怀。一天,渔民在海上捉到一只六百多斤
重、像桌面大小的海龟。他们便把它扛到驻岛部队,请周信芳等人尝尝新鲜。
部队首长特地选派了一名手艺高超的厨师,用海龟做成一百样菜和点心,不
仅花色繁多,而且味道鲜美。周信芳等人吃了,赞不绝口。


“三马”会演

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四日,华东戏曲研究院随着华东大区的撤销而撤
销,改组、成立了上海京剧院。周信芳任院长。

同年四月,中央文化部、全国文联、中国剧协在北京举办梅兰芳、周信
芳舞台生活五十周年纪念演出。周信芳率领上海京剧院一团去京参加此项活
动。

一团到达北京后,住在新街口麻状元胡同的一家招待所里。不久,又移
居大栅栏附近的一家招待所。周信芳一直和大家住在一起。在纪念演出开幕
之前,有关方面还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

所谓别开生面,就是由梅兰芳、周信芳与洪深三人同台合作。大家知道
洪深是搞话剧的。他早年曾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著名戏剧家贝克教授的“四
十七学程”专攻戏剧,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创作大量的话剧剧本,也导演
了许多名剧,还为中国电影事业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他与欧阳予倩、田
汉齐名,被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之一。洪深是个搞洋剧的,然而他又
酷爱祖国民族戏剧,特别是京剧,不仅学演学唱,而且还能上台客串票戏。
凑巧的是他与梅兰芳、周信芳三人同庚,都是属马的,因此有人就提议,来
一个“三马同台”。

说到“三马同台”,使人想起四十年代的同庚会。即是一九四三年的仲
夏,外交家张君谋、作家范烟桥、京剧名家梅兰芳等几位发起成立了一个同
庚会,他们生肖都属马,当时都是五十岁。他们邀集了一些矢志不为敌伪效
力的文化人和实业家参加,周信芳也在其中。此外还有作家,《万象》杂志
发行人平襟亚,画家吴湖帆、汪亚尘,作家孙伯绳、实业家尤怀皋等。他们
都是五十岁,属马。总共二十人,加起来正好一千岁。这个会的名称叫“甲
午同庚会”,“马会”,也叫“千岁会”。

周信芳墨迹

同年中秋节,同庚会在尤怀皋开设在戈登路上的自由牧场里举行第一次
集会。会上互赠礼品,大多为扇子、墨盒儿、画卷、印章、笔砚等。周信芳
专门亲笔画了二十把扇子分送同好。画的是兰花、修竹和顽石。平时,同庚
经常过从往还。周信芳还向吴湖帆学淡墨山水,向汪亚尘学画金鱼。周信芳
很欣赏范烟桥优美秀丽的文笔,想同他合作编写剧本,后因范烟桥当了中学
校长,没有空暇,未能实现。

如今,梅兰芳、周信芳、洪深三位同庚者同台联袂献演一出戏,那是十
分有趣的事情,所以大家都很赞成。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在北京饭店小礼
堂举行一场招待演出,戏码是《审头刺汤》。

这天的戏,是梅兰芳、周信芳陪洪深唱的。洪深饰汤勤,梅兰芳饰雪艳,
周信芳饰陆炳。梅、周的台上功夫,当然是不用说的;洪深虽然只是个京剧
票友,演得也很出色。

汤勤是以袍带丑应工的。洪深出场后,无论嘴里、身上,都给人以“五
中见美”的感觉。他脸部表情丰富,念白富有韵味。走台步时,从抬腿画圈
等动作看,动力也很深厚。特别是洪深所刻画的汤勤这个人物,很有深度,
甚至超过了一般专业京剧丑角的水平。这一台戏,堪称珠联璧合。

演出那天,小礼堂里坐满了观众,其中有首都文艺界的知名人士田汉、
欧阳予倩、马彦祥、金山等。


行家们一致赞扬这场演出非常精彩,都为自己能一饱眼福而庆幸。


梅周情深

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天桥剧场揭幕了。开幕式
上,由杜近芳、李玉茹、赵晓岚等分别向梅兰芳、周信芳两位艺术大师献上
鲜花。会上,周信芳致了题为《衷心感谢党和毛主席的培养和领导》的答辞。
发言中,他回顾了自己从幼年随师学艺,直到以后对舞台表演艺术进行革新
的艰苦历程。

他非常感慨地说:“个人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我那时的情况,正如驾
着一只小船,在漫漫的长夜中,通过惊涛骇浪,由此岸驶往彼岸,随时都有
覆灭的危险。”

谈到解放以后,他的情绪转为高昂。他说:“我们以百倍兴奋的心情来
迎接全国解放的时候,虽然已经过了我们的中年时期,但在呼吸了新时代的
空气以后,我们都感觉到自己年轻了。”

最后他说:“梅先生和我虽然都是六十岁的人了,但我们的精神永远不
老,我们愿与全国戏曲工作者同心携手并进,为祖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奋斗到底。”

开幕式后,举行了演出。

第一阶段是梅、周在天桥剧场联合演出一星期。第一天的戏码是《二堂
放子》。梅兰芳饰王兰英,周信芳饰刘彦昌,梅葆玥、梅葆玖分别配演沉香
和秋儿。

第二天开始,梅、周两人一人一天,轮流上演。梅兰芳先后演了《西施》、
《洛神》等戏;周信芳演出的剧目是《四进士》、《文天祥》等。

梅、周二人的情谊是很深的,他们从小就在喜连成同科,此后经常合作
演出。虽然二人活动的天地,一个主要在北方,一个主要在南方,但两人的
心灵却是相通的。梅兰芳曾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中这样写道:“麒麟
童是周信芳的艺名,我们年龄相同,都是属马的,在喜连成的性质也相同,
都是搭班学习,所以非常亲密。”“他那时就以衰派老生戏见氏。从喜连成
搭班起,直到最近还常常同台合演的只有他一人了。”演出期间,梅兰芳曾
邀请周信芳到他家吃饭。两位老朋友促膝畅叙,兴致极浓。

梅兰芳说:“我想搞点儿新戏。我老了,扮上戏已经不漂亮,唱卖份儿
的戏不合适了。要是再唱《天女散花》,恐怕脸上擦的粉会自动掉下来,我
可要成为‘老仙女’了。所以,我想搞些类似《穆桂英挂帅》那样描写古代
中年妇女的新戏。”

那天,在一起吃饭的,只有梅、周以及梅夫人、许姬传和赵晓岚等五人。
菜烧得很美味可口,桌上还放着四小碟酱菜,这是用来调剂口味的。席间,
梅先生笑着对赵晓岚说:“你知道吧,当年周先生唱大嗓小生时,那扮相可
美了!”

周信芳忙不迭摆手道:“还提这干嘛,现在连眼皮也掉下来了!”这时,
梅兰芳又补充了一句:“周先生后来不唱小生,专唱老生,那就更合适了!”
末了,周信芳接着梅兰芳前面的那个话题说:“我们人老了,但还是要再搞
点新戏!”


巡回演出

周信芳在京参加纪念演出后,于同年五月间率领上海京剧院一团赴东北
巡回演出。

第一站是哈尔滨。当地人民久闻麒麟童的大名,但大多未见过其人。因
此,周信芳到当地演出的消息一传开,戏票便抢售一空。他在哈尔滨演出了
《四进士》、《追韩信》、《打严嵩》、《乌龙院》、《文天祥》、《徐策
跑城》等戏,反响十分强烈。

在哈尔滨演出了半个月,即去齐齐哈尔。这里有一所戏曲学校,办得很
好,校风正,教学质量也较高。周信芳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这所学校后,非常
高兴地说:“想不到这边远地区还有这么好的京剧学校呢!”

原来,齐齐哈尔市的文化局长老陈,本是北京鸣春社科班出身。他为了
创办戏校,培养戏曲事业的接班人,特地从外地请来许多名角任教。戏校的
负责人张德发、盖春来以及教师赵化甫、周砚芳等,都是当年天津一带的好
角儿。戏校的学生,大都是九、十岁到十二三岁的孩子,长得机灵可爱。

根据戏校的要求,周信芳安排了刘斌昆、赵晓岚等辅导学员学戏。

上海京剧院在齐齐哈尔市演出了半个多月。临别前,齐齐哈尔戏校的师
生们举行了一场招待演出。孩子们汇报演出了《拾玉镯》、《打棍出箱》等
戏,演得有声有色。周信芳看了十分高兴。

戏校负责人张德发、盖春来在大轴《两将军》中,分饰张飞和马超。他
们两人都已五六十岁了,身上还是那么帅,腿抬得很高,一招一式干净利落,
对打时快而不乱,枪花很好。张飞走硬抢背时,跃起一人多高,动作很漂亮。
周信芳看了,赞不绝口,同时又非常感叹地说:“这两位老先生功夫多么瓷
实,这可是下苦功练出来的!我们有些演员年纪不算老,艺术上倒是先老化
了,老得连朝气都没了。有的青年人光练嘴皮子可不行啊!”

在齐齐哈尔戏校,周信芳还向全体师生作了一次艺术报告,谈了衰派老
生、袍带者生的表演艺术特点。他讲得非常形象生动。不少同志说:“听麒
老牌讲一次课,真是胜读十年书啊!”

接着,周信芳率领京剧团先后到富拉尔基、沈阳、大连等地演出。在大
连,周信芳一行与武汉京剧团相遇。周信芳利用演出的间隙时间,观看了高
盛麟主演的《雁荡山》。演出结束后,高盛麟诚恳地要求周信芳给他指点。

“怎么说呢?”周信芳激动地握着高盛麟的手说:“演得太好了,叫我
提什么呢!”

确实,高盛麟功底扎实,架式漂亮,这时的技艺已日趋成熟,是很难挑
剔的。

第二天,张世恩(跟周信芳合作多年的鼓师)对周信芳说:“院长,这
几年盛麟在台上麒派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他拿过去,就能学到好处,化得好
看。这都是受您的影响啊!”

周信芳沉思了一下,很有感触地说:“我的影响不算什么。他现在各方
面都有很大长进,身体也好了,上得台来精神抖擞。这都是党的关怀、培养。
庆奎晚年穷困潦倒,盛麟比他父亲幸运,赶上了解放,赶上了新社会,赶得
好,赶得好啊!”


教子学戏

周信芳对旧社会艺人的艰辛有着极其深切的感受。为了避免自己的子女
重蹈这种生涯,他开始没有让儿女学戏,而是一心培养他们受正规的学校教
育。他的儿子周少麟从小也没有学戏,而是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英文系攻读
外语。

周信芳也很少对儿女谈论自己过去的艺事生涯。但是有一次,大概是在
一九五六年。有一天,他在家里整理房间,翻箱倒柜地翻出了许多旧日的戏
装。当时他的女儿周易在他身边。周信芳若有所思地拿起一件陈旧的、褪了
颜色的粉红色的褶子,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戏装,对周易说:“这就是我第一
次应聘登台穿的行头。”语调中带有很深的感慨,眼眶里浮起激动的泪光。
显然这件戏装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想。思潮在他胸中涌动,首次登台时心情
紧张的情景,梨园生涯的漫长与艰辛,解放后翻身的喜悦。。这一切都被这
件旧日的行头勾了起来,一时间好像打翻了五味瓶。。

周信芳的家庭生活,看孙女周羚表演。

左一周夫人,右二女儿采茨

周信芳虽然不想让儿女继承父业,但是由于耳濡目染之故,他的儿女们
自小就爱上了戏剧。他们看了戏,回家就依样画葫芦地扮演起来。周信芳只
是很有兴味地观看他们的票戏,但并没有轻易松口让他们学戏。周少麟虽然
在大学读英文,对京剧还是念念不忘,在课间不时低声哼唱几句京戏的唱腔。
后来同学们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麒麟童的儿子,有的同学奇怪地问他:“为
什么不继承父亲的事业,也学京戏呢?”对此周少麟讳莫如深,微笑不答。

可能是因为儿女对京剧酷爱的感情感动了周信芳,也可能是因为解放后
艺人的地位和工作性质的深刻变化,使周信芳原来的想法有了改变。

一天,他回到家里,对周少麟说:“你既然立志要做一个京剧演员,那
就好好地学戏吧。可得要自己下苦功,不要想扛着我的这块牌子。你要是现
在不刻苦,以后学成了个半吊子,我是决不会让你登台的。”

从此,周少麟开始踏上了京剧表演艺术的道路。他在学校支持下,办好
退学手续,便拜谭鑫培的门人、老艺人产保福为师,学文武老生的行当。

周信芳自己也曾给周少麟教戏。但他教给儿子的第一出戏,不是麒派的
《萧何月下追韩信》或《四进士》、《徐策跑城》,而是谭派的《空城计》。
教的重点不在城楼上的唱工,而在“三报”时的做工,他对少麟说:“这正
是谭鑫培的成功之处。在‘三报’中,不仅表现出诸葛亮的机智和指挥若定,
同时又刻画出他在军事形势骤变,司马懿急速进攻的情况下,始而惊慌,继
而镇静,并立即定出对策。于是诈退敌兵,化险为夷。谭先生就是这样细致
地刻划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是那么令人信服。”周信芳教儿子的第一
出戏,选这一出,就是要他牢记:演戏是演人物,要把刻划人物性格放在第
一位!

在周信芳的悉心培育下,后来周少麟果然成了材,成为麒派艺术的主要
传人之一。他演的《乌龙院》、《四进士》等剧,颇具乃父风范。一九七九
年四月,他在上海演出麒派名剧《四进士》,著名戏剧家吴祖光先生观看后,
兴致勃勃地赋诗致贺:

徒伤艺海大星沉,

雾散天开现少麟;


亮相岂缘惊浊世,
扬眉犹自记囚身。
贤翁绝唱空前古,
世子悲歌继后尘;
已雪奇冤双塔寺,
从此麒派有传人。


毛主席来看戏了

一九五六年一月的一天上午。

周信芳正在京剧院的办公室里,读一个准备投入排练的剧本,忽然接到
市文化局打来的电话。电话中说,今晚有一个重要的晚会演出任务,并且指
定要周信芳和俞振飞、言慧珠等参加演出。当下在电话里商定了戏码:王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