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将血-第9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大将军种燧回京之后,这样的碰撞,猛然间就来到了顶点。

实际上,这对于赵石本身而言,并没有多少好处,在与自家几个幕僚们商议朝廷政事的时候,几个幕僚都显得忧心忡忡,变得越来越大胆的长史陆敖更是直言不讳的说出,朝廷诸般风波,皆起于国公回京之始这样的话。

赵石这里,也清晰的感受到了压力,文臣们的矛头正在偏转方向,暗流汹涌之间,已经显出了几分凶险模样。

乾元殿上的灯火整晚整晚的亮着,文武大臣们纷纷入宫,各陈己见,这样的一番景象,几乎和争夺皇位的时候有几分相像。

枢密使李承乾的奏疏,被留中不发,文臣们一下好像找到了宣泄口,纷纷上书弹劾枢密使李承乾遇事不明,不顾大局,邀功献媚云云……

中书众臣,这一次再没有留下什么余地,随即上书凑请皇帝陛下罢免李承乾枢密使之职……

显然,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再一次显示出了这位老臣在朝堂上的影响力。

不过,和赵石一般无二,越是如此,对其自身而言,没有任何的好处,他们的处境同样有些尴尬,将自己无形中推到了一个风口浪尖之上,但无奈的是,风波即起,谁也没想独善其身。

宦海沉浮,身不由己之处,在这个时候体现的也是淋漓尽致。

本来,赵石眼见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连向来喜欢借势而为的皇帝陛下,都头疼万分,连日早朝,都带着倦容,显然一夜一夜的睡不好觉,赵石以为该是退上一步的时候,这么争下去,对谁都没有益处。

但之后发生的事情,让赵石一下就恼了起来……

这一恼,让朝局立即急转直下,顺便,也拉开了成武兴革的序幕……

第十三卷 龙盘虎踞春秋事 第1417章 纷扰

不得不说,大秦成武六年末尾到成武七年初的一段时日里,大秦朝堂上经历了一连串的动荡。

不用去细究这场风波到底由何而来,因为只有那些站在最高处,也是大秦最睿智的那些人,才能体会到这场风波缘起于何处。

但就算是他们,在风雨到来之后,也无法独善其身,不可避免的被卷入其中,多数也都是身不由己罢了。

而明面上,由大秦军事改革而引发的这场政治斗争,让大秦渐渐加速的扩张脚步猛然间停止了下来……

大秦成武七年二月,大秦朝堂上乱象纷呈,文武之间,相互攻讦,相互参劾,渐渐演变成火花四射的政争。

自古以来,这样的政争并不少见,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惨烈无比的,也许风波所及,改朝换代也不过是反掌间事罢了。

实际上,用更为浅白的话来说,这样的政争局面,对于一个王朝而言,都是有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

许多人都明白这一点,但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会明白,这样的政争是如何的凶险莫测,又是如何的难以控制。

就像现在大秦朝堂上的朝臣们一般,政争即起,谁也就不愿退后一步,因为那关系到自家的身家性命,退一步便海阔天空的念头,在这里根本没有存在的余地。

到了大秦成武七年二月,大秦中书重臣终于将矛头对准了枢密使李承乾,参劾李承乾的奏折,雪片般飞入宫中,连带着,几位枢密副使,兵部尚书,兵部侍郎,也都成了众矢之的……

其实,到了这个时节,这场政争已然失控,夹杂上了排除异己,了结私怨等等复杂的因素,即便是皇帝陛下,以及几位中书重臣,也都没有办法再掌握其中分寸了。

而枢密院和兵部重臣的反抗也越来越是激烈,他们的同僚友好也皆卷入其中,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这个时候,朝堂重臣们都已经明白,这么下去的话,将一发不可收拾,也许,到了最后,到来的将是一场没人能够预料到的清洗。

其惨烈之处,恐怕,即便是历朝夺位之争,也要膛乎其后……

这个时候,好像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场激烈的政争还只停留在大秦中枢之地,并未波及地方以及各处军中将领,而外间,也并没有强劲的外敌。

当然,如果不能尽早结束这场争斗,那么地方大吏,军中上将参与进来,也是早晚的事情,到了那个时候,会是怎样一个景象,就没有人敢去想象了。

所以,无论是皇帝陛下,还是朝中重臣,都在努力的掌控着局面。

于是,大秦成武七年初的大秦京师长安,气氛变得越来越是压抑,暗流汹涌之中,藏着无数凶险,即便是长安的普通百姓,好像也感觉到了什么,往常最热闹的酒楼茶肆之中,流动着诡异的氛围,少有人再谈及什么朝廷政事。

而作为长安最繁华的彩玉坊,也再次变得萧条了起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朝臣们的府邸,一到晚间,各处府邸门外,都可以看到成排的马车轿子……

像长安李氏,郑氏这样的簪缨豪族的门前,更是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直到深夜,衣朱带紫的人流也是络绎不绝,到了此时,谁也别想什么独善其身了。

皇宫的宫门,也不再准时关闭,深夜召朝臣入宫的旨意,也变得稀松平常了起来,经过连续的争吵,那些朝堂上举足轻重的臣子们,入宫的次数反而越来越少了。

这般诡异的局面,只能表明,无论是皇帝陛下,还是重臣们,都在避嫌,到了这个地步,只要脑子不糊涂,也就明白,妥协的希望已然越来越是渺茫。

也许……长安之乱那样的事情,将再次发生在眼前……长安之乱才过于数载,许多人想到这个,开始变得心惊胆战,目光不可抑制的转向各处京军以及附近的殿前司禁军。

从长安出发的信使,频繁的出没于路途之上,由此,朝堂上的消息也开始蔓延开来,也许不用太长的时间,整个大秦便将陷入这场突然爆发的内讧之中了,到了那个时候,别有用心的人们,也将参与进来,也就没有人能再控制所谓的局面了。

武臣们脾气越来越是暴躁,大将军种燧在早朝上怒斥中书重臣夸夸其谈,不知所谓,虽然遭到了皇帝陛下的斥责,并罚俸半年,也让中书的老臣们感到了极大的压力,清晰的感觉到长安之变的阴霾,正在靠近之中。

而接下来,除了极力关注外间军旅调动之事外,同门下平章事李圃终于正式上书,请罢李承乾枢密使之职。

这位三朝老臣的赤膊上阵,让情势更是凶险了起来,显然,中书这里,已然破釜沉舟,打算借彻底搬倒枢密使李承乾,打掉武臣们越发骄横的势头,让朝堂政局恢复“正常”……

而枢密使李承乾一旦倒下,可能随之限制军中将领兵权之事,便会摆在皇帝陛下的龙案之上,而这也是军中将领们绝对不愿看来,更不可能接受的事情。

这样的激烈举动,出自这位三朝老臣之手,也表明局势至此,没有什么转圜的余地了。

皇帝陛下随即召枢密使李承乾,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两人深夜入宫,谈了些什么,没有人清楚,但两位位极人臣的文武之首同时出宫,一言不发便分道扬镳的场景,还是告诉人们,这最后的妥协机会,可能也就此失去了。

于是,或自保,或进取的准备,都开始紧锣密鼓的上演,而更多人的目光,都开始转向另外一位可以影响朝政的人物身上。

不用说了,如今大秦朝堂之上,还能跟两位辅相,枢相相提并论,并能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人,便是晋国公赵柱国了。

实际上,直到这个时候,赵石也在犹豫,是不是该开口说话,而这样的情形,在赵石身上,并不多见。

犹豫也就意味着没有决断,更意味着可能失去先机等等,赵石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但一直以来,朝堂上的诸般争端,对他而言,都可以说是兴趣寥寥,这些年来,他也从来不曾过深的参与到朝堂政争当中去。

而参与最深的一次,其实就是几年前的长安之变了,那也不过是被逼无奈而已。

尤其是,以他如今的身份地位,一些小事已然无关紧要,所以,自从他回京以来,过的可谓是十分悠闲自如,甚至在一定程度能,能随意的决定自己的行止。

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朝堂局势竟然会在短时间内演变到如此地步。

而当他意识到,不能任由局势这般下去的时候,再想说话,却……好像只能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了。

文武之间,太过激烈的对抗,在他看来,是得不偿失之举,谁也不会在其中得到什么好处,就像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亲自上书弹劾枢密使李承乾一般,即便胜了,长安李氏也将永无宁日。

因为这一次,他们触动了皇权,和长安之变中,赵石自己扮演的角色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根深蒂固的家族,呼风唤雨,展现权威的同时,很可能引来的是皇帝陛下深深的忌惮……

而在这个时候,赵石也算真正看清了这些门阀大族的面目,归根结底,什么江山社稷,什么黎民百姓,什么国家大局,都不能跟他们自身的利益相比,不然的话,以这位老臣的睿智,必定不会行此不智之举。

赵石不相信,以这位老臣的眼光,看不清当前的局面,只要各退上一步,与他赵石同心协力,这些纷纷扰扰,也就随时能够平息下来了。

而这老头儿连个想商量商量的意思都没有,甚至连个口信都没送过来,便拿了主意,根本没有了任何妥协的意思。

这让本打算拜访一下李圃,将事情控制下来的赵石一下便冷静了下来,他心里只剩下了冷笑,将整个长安李氏摆在赌桌上,难道就会让天平倾斜?

长安王氏才倒下多久?就忘了鲜血带来的教训,这些豪族啊……总是这么傲慢,也许……应该抛掉李承乾,先看看局面再说?

来日方长,难道还能将皇帝从龙椅上赶下来?若真有那般胆魄,他赵石二话不说,立马带着妻儿远走高飞,看看你长安李氏能走到哪一步……

第十三卷 龙盘虎踞春秋事 第1418章 暴怒(起点章节为: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暴怒)

朝堂政争,总是有进有退,大部分时候,不会弄的你死我活,最终,也都已妥协为主,这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体系应该具备的特点。

那种一天一小闹,十天一大闹的政治氛围,是不会出现在现实之中的。。。。。。。。。

赵石为官日久,虽然远谈不上什么圆熟的政治手腕儿,但也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现在的他,也不会过多的用军人的思维,来对待朝堂政争。

所以,不管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到底因为何种原因,猛的跳出来,将这场风波弄成了滔天巨浪,他都已经开始考虑,退上一步再说。

毕竟,这不是争夺皇位那种你死我活的争斗,不管朝堂上如何变化,都危及不到他这位晋国公的身上。

至于枢密使李承乾之后处境如何,那关他赵石什么事情?

而文臣们搬倒了枢密使李承乾之后,会不会再得寸进尺,到时候再说便是了,难道李老头儿是看上了枢密使的位置?

在这个上面,赵石是断然不会相信,文臣能够坐上那个位置的,二十多年过去了,文武之间已经拉开了足够的距离,想要以同门下平章事之职,兼领枢密使,或是随便推个人越过几位枢密副使,走上枢密使的职位,都已是千难万难。

没有赫赫战功,或是在兵部,枢密院中有着足够的资历,又如何能够服众?

至于文臣们现在议论纷纷的限制将领兵权的事情,赵石更是嗤之以鼻。在如今这样一个时节,限制兵权,只能引起军中将领们的不满,甚或是疯狂的反扑,不说皇帝陛下不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就算是文臣们暂时占到了些许便宜,将来也许只需轻轻推上一把,便会有无数颗脑袋落地吧

但世事难料,就在赵石心意已定。一边准备出行事宜,一边想着,怎么做才能既不显得过于软弱,又能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的时候,突然发生的两件事,一下便改变了他的心意,也点燃了他郁积已久的怒火。

第一个消息是城外公主府那边传过来的。长安李氏。托人向大长公主殿下求亲,欲以李氏嫡支幼子娶长公主殿下养女李念慈。

当然,长安李氏这样的百年大阀,不会那么没有规矩,于此同时,他们已经向皇帝陛下,以及太皇太后娘娘请求赐婚于李氏。

而且,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这个消息便已经闹的人尽皆知,显然,长安李氏没少做了手脚。

听到这个消息,赵石的头一个念头就是,李氏的主事之人已经疯了。

在这样一个时节,求娶大长公主爱女,实与逼婚无异,向皇家逼婚,虽然求娶的非是皇家公主。其实也没太大的区别,这个姿态。实非臣子所当有,尤其是。长安李氏虽然乃京师豪族。

但他们的首领人物,跟历代权臣相比,还差的太远太远,手中既无兵权,宫内也无人相应,而且,他们面对的也非是一位幼年天子,而是一位年富力强,主政已然六载的英明君主。。。。。。。

这样强硬的姿态,赵石已经不知道长安李氏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盘了,若无通天手段,此实为肇祸之举。

不过赵石随即便也想到,李氏此举,说不准也有着求全之意,不管对皇家意味着什么,对于晋国公府而言,这其实算得上是一次间接的示好了。

至于为何是公主府的郡主,而非是晋国公府的嫡长女,赵石这里自然明白长安李氏的顾忌,别说他这位晋国公答不答应,就说文武重臣联姻,也将意味着太多太多的政治考量。

两害相权取其轻,赵石隐隐觉着,长安李氏这是宁愿得罪皇帝陛下,也不愿将晋国公府往死了得罪。

这样隐隐约约的意味,让赵石恼火之余,却也觉着有些滑稽。

到了这个时候,赵石真的很想将天妖等人叫到府中,让他们查一查,长安李氏那里到底发生了些什么,才让他们开始打起这样的鬼主意

若说这个消息还没怎么激怒于他,而是觉得长安李氏太过反常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另外一个消息,一下便让赵石的怒火来到了顶点。

晋国公府长子赵君玉被长安府扣下了,罪名是当街滋事,令豪奴于大庭广众之下,殴伤数人,而这数人,却都是身有功名的长安士子。

当时,赵石正满脑子的官司,目光在朝堂之上逡巡,间或与种燧,张承等人商议来往,哪有工夫顾及其他。

所以也没当一回事,毕竟所谓的豪奴,都是晋国公府中家将,这些都是厮杀汉,从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人物,脾气一个比一个暴躁,斗殴滋事的事情,可没少出了。

而今长安令尹衙门升格成了长安府衙门,又是中书直辖,最重要的就是掌管长安刑狱之事,虽说其中没有铡刀或者五色棍之类的东西,却也表明了朝廷整饬长安治安的决心。

而自己府中的这些家伙,不定便是碰到了刀口上,不过呢,只要没有伤及人命,他自然也就可以护得儿子无事,至于几个家将,也不过是当街殴斗,打板子嘛,皮糙肉厚的他们,正该如此教训。

所以,听到消息的他也只是派了幕僚持自己驾贴,往长安府衙保府中人等回来。

不过到了这一日晚间,晋国公府去往长安府衙的人被送回来,整个晋国公府一下就安静了下来。

不但晋国公府长子赵君玉被拍了三板子,连前去接人回来的李博文,也因咆哮公堂,挨了结结实实十板子。

至于随行的晋国公府家将,都是趴着被送回来的,最重的一个,双腿已然被打折,整个下半身都血淋淋的,只剩下了一口气而已。

当赵石来到外院正厅,灯火通明中,看到躺倒一地的人,当时就炸了。

随手就给了自家儿子一巴掌,打的向来斯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