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为了报仇看电影-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电影里。

所以当身边的人,不论直人弯人,喜欢电影的人还是猎奇的人,声势浩大地殷殷询问着“看过《断背山》没有”的时候,我心里都咯噔一下。

人们就这样希望看见两个相爱的人在他们面前受苦?什么时候,涉及同性恋情的电影,不再死人,而是尽力表现他们生活在一起后最庸常的烦恼,那宽容的、平等的一天才真正到来。而现实中的gay,至少在目前,绝对不能因为目睹家人为《断背山》眼泪汪汪而做出出柜的决定,就好像,当有人提议“畅所欲言”的时候,绝对不能当真畅所欲言一样。

虽然提前都有准备,但当汤唯和梁朝伟像初生的婴儿那样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我们还是石化至少有三秒。《色,戒》让汤唯成了最红的女明星,固然因为她的相貌、演技、气质。。但恐怕也因为她的舍得,《色,戒》里那种有点阴暗的、脏兮兮的气氛,没有这种舍得,还真表达不出来。

电影里的裸露是必须的么?好莱坞女明星戴安·莱恩这么认为:“如果没有那些裸露镜头,就不可能把故事说清楚。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没有肉,你又怎么可能做出一个牛肉汉堡?”

确实如此,至少在《色,戒》里是这样。汤唯做了一个令人震惊却最少非议的牛肉汉堡,大部分好莱坞女明星也做过这样的牛肉汉堡,光是在2002年,就有五位曾获得奥斯卡奖或提名的女明星裸体出演,她们是哈利·贝瑞、妮可·基德曼、凯特·温斯莱特、西塞·斯派西克、海伦·米勒。

牛肉和牛肉汉堡

《裸体切割》二零零三年

体出演的经历。更不用说众多理直气壮的裸露,为慈善活动募捐裸体,为拍摄公益挂历裸体,为环保活动裸体,为“粉红丝带”活动裸体,或者为知名杂志《名利场》裸体,尽管茱莉娅·罗伯茨说:“穿着衣服表演,那是艺术;脱光衣服表演,那是在拍纪录片”,但不幸的是,从上面的名单可以看出,几乎所有人都拍过“纪录片”。我们只是装作裸体是神秘的,在电影中裸露是令人惊骇的,所有的牛肉汉堡,其实都有真枪实弹的牛肉。

不是所有的牛肉和牛肉汉堡都有好下场,舒淇和李丽珍需要用后半生、用金马奖把“脱掉的衣服,一件一件穿回来”,甚至这样的表态也遭人耻笑,既然内心这样挣扎,当初又何必那样坚决?

人们对牛肉汉堡里的牛肉,是持有双重标准的,为艺术裸体是可以原谅甚至可以获得赞美的,直接为金钱为名利就不行;为公益活动这样的牛肉汉堡裸体,简直堪称伟大的牺牲,为《花花公子》这样的牛肉汉堡裸体就死不足惜;同样姓王,在王家卫的电影里裸,和在王晶的电影里裸,结果绝对两样,只要有个崇高的名义,一样是做牛肉,背后却配着《英雄交响曲》。所以,做牛肉不是不可以,一定要找到有着崇高名义的汉堡,牛肉没有变,全看放在什么样的汉堡里。

做牛肉的时机也非常重要,在风华正茂的时候裸是无私奉献,在穷途末路的裸就是活该,例如梅格·瑞恩在《裸体切割》里的裸,以及“黑珍珠”纳奥米·坎贝尔在丑闻令自己身败名裂之后在《戈戈舞的故事》里的裸。

在所有不得不做牛肉的时刻,在职业生涯、家庭生活需要做出牺牲、做出取舍的时候,其实也都可以照此办理,做牛肉汉堡里的牛肉的法则是:看出自己在乎;3。要在最得意的时候做,不能等到时势迫人时才去做。

地下帝国

《蓝丝绒》一九八六年

经常被人问到,大卫·林奇的电影,那种令人战栗的力量来自哪里?为什么每片一出必有争议?

我想,他让人最不愉快的地方在于,他平静地指出,和我们这个貌似安静平和的世界并行的,是一个黑暗的地下帝国。也有导演用更极端的方式表现那个世界,到底还是井水不犯河水,而他却乐于力证两个世界的亲密关系。

比如《蓝丝绒》那个著名的开头,红色白色的郁金香,开在白色的栅栏旁,天也是湛蓝的,学生夹着课本走出学校,谈论着轻松的话题,老太太们按部就班地喝着下午茶,然后,对照马上来了,有人在草地上,捡到了一只爬满蚂蚁的人耳朵。还有《双峰镇》,女高中生劳拉的尸体被发现,拍现场照片的男警察哭倒在地,中学校长在话筒前哽咽不成声,锯木厂停工一天,邻居们自动到劳拉家去陪伴她的父母,一切都说明,这在这个小镇子上是极少发生的事。但最后的结果是,这个众人眼中的好女孩、给行动不便者送餐计划的倡议者是一个瘾君子,在河流上隐秘的酒吧里卖淫,还有受虐倾向。

必然有这么一个地下帝国,恶是它运行的全部驱动力,暴力是它简明扼要的形象标签,纯白合理的规则在那里不管用了,熟悉的为人处世方式全部被否决。正常世界里,割破手指,恐怕也得被全家簇拥着上医院,但在那里,生死存亡,也就在一念之间。

地下帝国和我们的世界同时并行,常有交错。我的女同事S,是我们单位第一美女,一日和丈夫在夜市行走,遭遇流氓的调戏,丈夫奋起自卫,用自行车链锁打伤围攻的流氓,却被他们架上车绑到郊外,女同事惊恐万状,逃回家向楼下刚刑满释放的邻居求救,最终因邻居的牵线搭桥,在某位大哥的调停下,以付出巨额医药费的方式,平息了祸端。女同事惊恐地告诉我,她丈夫打伤的“就是张军啊!”——大概那是一个地下帝国的重要人物。后来他们夫妻俩双双辞职,去上海做珠宝生意,恐怕和这件事有莫大的关系,他们或许认为,让自己走远一点,不用再出现在夜市这种两个世界交汇的幽暗地带,是远离地下帝国的最好方法。但,这地下帝国和我们的世界就那么阴阳判然、黑白分明么?暴力其实有多种形式,有时候隐蔽曲折,甚至会优雅如一曲华尔兹——恕我不一一举例。

向人们指出这种黑暗世界的存在,以及它和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一种严重的触犯。我们家乡有张报纸,认真贯彻“每天一桩谋杀案”的办报方针,详细描绘黑社会捉了女人练飞刀并活埋的过程,十几个整版图文并茂报道连环杀人狂沈长银兄弟杀人肢解烹煮的细节,终于犯了众怒,群众发起万人签名活动抵制它。它以为非要迎合群众的低级趣味不可,却不知道有条底线是万万碰不得的,那就是反复指出我们的生活危如累卵。

在电影或者现实里做大卫·林奇,都是不受欢迎的,我们什么不知道?我们只是假装它不存在,或者和我们没关系。使我们快活起来的,都是这种自欺欺人的勇气。

双峰镇居民

《双峰镇》一九九零年

美国女歌手茱莉·克鲁斯曾在接受采访时说,直到今天,她还会在凌晨时分接到那样的电话:电话里的人称呼自己为“双峰镇居民”,并问她,到底是谁杀了劳拉·帕尔默?

“双峰镇居民”是什么人?劳拉·帕尔默是谁?前者是电视剧《双峰镇》粉丝的自称,后者是《双峰镇》的女主人公。

《双峰镇》是大卫·林奇为美国国家广播公司(ABC)制作的二十九集电视剧,1989年开始拍摄,1990年播出,大卫·林奇担任总导演,并亲自导演了前几集,其余的篇幅则交给了别的导演来执导,《双峰镇》因此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导演和编剧。

《双峰镇》的故事说来简单,几乎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谁杀死了劳拉·帕尔默?”开篇就是双峰小镇高中女生劳拉·帕尔默的死亡,然后是衣冠楚楚的联邦探员的到来,借助他的视角,展现谋杀案掀起的风云,和小镇上各色人等的生活。这出剧的第一季一经播出就引起轰动,收视率居高不下,到了1991年,第二季播出时,收视率却急剧下降(和大卫·林奇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我心狂野》的拍摄有很大关系),而且它所渲染的神秘诡异气氛也越来越令人不安,于是ABC主动将它腰斩,观众因此始终不知道是谁杀了劳拉·帕尔默。直到1992年,大卫·林奇用同一个故事拍摄了电影《双峰:与火同行》,才算是将电视剧遗留下的结局问题交代清楚。

《双峰镇》是美国电视史上的里程碑。它获得了美国电视界的许多重要奖项,比如1990年电视评论协会大奖、1991年金球奖最佳男女主角奖、1991年艾美奖八项大奖和1991年美国广播协会最佳电视剧奖,扮演劳拉·帕尔默的女演员舍依尔·李借此片一举成名,连这出电视剧的拍摄地,也成了旅游景点,电视剧中出现过的那个餐馆,则负责为游客献上同样在电视剧里出现过的甜甜圈。

大卫·林奇的御用女歌手朱莉·克鲁斯(她曾经出现在大卫·林奇的好几部电影里)则为《双峰镇》献上两首插曲和主题歌Falling,并惊鸿一瞥地出现在剧中,扮演那个神秘美艳的“路屋酒吧”女歌手,而电视剧原声唱片也成为历史上最畅销的原声唱片之一。而所有那些狂热地喜欢大卫·林奇和“双峰镇”的人,从此也有了一个心照不宣、秘密社团般的称谓:“双峰镇居民”。

《双峰镇》的另一项重要成就,则是开创了美剧的怪力乱神传统,罪案和灵异事件,从此开始成为美剧的重要角色,《X档案》、《犯罪现场》、《灵媒缉凶》,甚至《迷失》都被视为它的传人,《绝望主妇》一开始就死人,也依稀可以看到《双峰镇》的痕迹,而《X档案》和大卫·林奇女儿拍摄的电影《监视》里,那种西装革履的美型的联邦探员,也分明是在向《双峰镇》致敬。

这出剧受到欢迎,与美国人的小镇传统分不开。电视剧里的双峰小镇被森林、群山和河流环抱,资源丰富,各项设施齐备,人情醇厚,居民过着温暖的、懒洋洋、梦幻和现实交织的生活,几乎就是一个现代桃源。“双峰镇居民”们,与其说是迷上了这部电视剧,倒不如说是迷上了那里面的桃源。

斯蒂芬·金:延后的诗意

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似乎为他的小说施下魔咒,凡由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不论由谁导演,仍旧会成为一部“斯蒂芬·金电影”,作品《迷雾》的导演是弗兰克·达拉邦特,已和斯蒂芬·金合作过三次(前两次是《肖申克的救赎》和《绿里奇迹》),但现在看来,不像是弗兰克·达拉邦特使用了金氏的小说,倒像是金一次次雇用了达拉邦特,将自己的小说逐格化为电影。

与斯蒂芬·金有染,结局不外如此。只有一次例外,那一次的另一方是斯坦利·库布里克,显然是两人各有坚持,而库布里克胜出,那些“斯蒂芬·金元素”在《闪灵》中出场不够充足,因此不具辨识度,所以斯蒂芬·金自己又把这故事拍了一遍。而《迷雾》一眼看去就是源自斯蒂芬·金笔下:故事稀薄,节奏缓慢,场景少有转换,人物身世颇具金氏风格,还必有一个疯狂教主式的男女,在适当时候跃出,鼓动人群营造末世景象。

而最具辨识度的,是斯蒂芬·金永远提供一种特别的心理感受,有点颓的,有点荒凉的,有点下坠的,却异常温暖的感受,他的故事里总有人口稀少的小镇,幽闭的空间,偎依在一起的茫然的人们,以及琐碎的、没有波澜的日常生活,有种荒凉的喜聚不喜散,有种命悬一线的温暖,像小时候的深夜,在特殊的日子里,亲戚朋友聚在一起,三五个人围坐在被窝里讲鬼故事,故事恐怖与否不要紧,难得的是围坐的温馨,又害怕,又特别愿意留住这一刻,格外能够觉出彼此的存在,但又知道这一刻绝不长久。

喜欢斯蒂芬·金小说和电影的,多半是喜欢这种心理感受,而不明白这种感受的,就会视斯蒂芬·金为畏途,就像成人看《天线宝宝》,一定觉得傻到荒谬,但两到五岁的孩子就会觉出它的舒服。不过,不论小说抑或电影,提供曲折跌宕、干净利落的故事不难,惠赠人性启示录(如《迷雾》所做的),也并不难,难的就是提供某种特别的心理感受,斯蒂芬·金的小说故事都不新鲜,更不够精致利落,却能够让人一遍一遍读下去,随便从哪一页读下去,大概就是因为这种能够聚集同类的微妙感受。比如《迷雾》,小说出版于1984年,分明借用了约翰·卡朋特1980年的电影《夜雾杀机》的创意,但两者放在一起,《夜雾杀机》会获得理智的好评,《迷雾》却会赢得难以明言的喜爱。

斯蒂芬·金电影是一种“诗意电影”,但诗意远较直感出现得晚,他所提供的诗意,也是如此这般延后出现的,一定要在我们模糊乃至遗忘了它的情节,混淆了它和日常生活的疆界,搅拌混合出特殊的感受后,才能承认自己的难忘,才能觉出某种诗情,所以他的电影永远要迟一点得到赞誉,例如《伴我同行》、《血色玫瑰》、《小丑回魂》、《捕梦网》、《热泪伤痕》、《宠物公墓》、《夜行人》、《战栗黑洞》,甚至连《肖申克的救赎》,都是如此,所以他的电影累计提名奥斯卡十项奖,却鲜有收获,因为奥斯卡等不了那么久,它只颁给当下。

所以《迷雾》在IMDB上的评分很高,评论却呈两极,我也正自摇摆不定,却也知道,对于斯蒂芬·金,一向要等一等。

希望哲学

《迷雾》二零零七年

根据斯蒂芬·金1984年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迷雾》几年前上映,这部作品由斯蒂芬·金的老搭档,《肖申克的救赎》、《绿里奇迹》的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上映后照旧获得好评,IMDB评分一度高达7。7。

影片中有一幕予人非常的震撼,男主人公和小镇居民困在被怪兽围攻的超市里时,体现出了非凡的品质,成了人群的领袖,在带着家人驾车逃出超市后,他们在迷雾中再度失去方向,此时,怪兽的叫声似乎越来越近了¨wén rén shū wū¨,主人公终于显现他最脆弱的一面,绝望之中,他开枪将全家人(包括他的儿子)打死,轮到他自己时,枪里却没了子弹,他茫然地走下车,向着雾中传来声音的方向走去,却发现那是军方赶来救援的坦克。

他过早放弃了希望。

希望到底是什么?希望在生活中应当占据什么位置?这是斯蒂芬·金一向热衷于表达的主题,也是他努力用实践探讨的重大问题。

斯蒂芬·金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也是一部关于“希望”的重要作品,主人公安迪虽然蒙受不白之冤身陷牢狱,却始终对未来怀有希望,这希望使得他始终不会习惯监狱里制度化的生活,始终没有被同化,始终在寻找脱身之道,并且用尽所有的耐心去经营这种可能性,这种未来,最后,他对自己的朋友说:“记住,希望是个好东西,没准儿是世上最好的东西,而好东西永远都不会消失!”而他的朋友瑞德被他激起生之热望,他决定违反假释条例,出发去找安迪了:“我希望,我能成功越过边境,我希望见到我的朋友,紧握住他的手,我希望太平洋能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蓝。”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虽然没有得到奥斯卡的青睐,却成为真正的经典,过早地进入了电影史,或许,就是因为这“希望”。

希望忽明忽暗,是既强烈又飘忽的存在,要时时刻刻确认它的存在。看奥运会的时候,我也会势利地想,那些世界排名那么靠后的运动员,为什么还要来参赛?有菲尔普斯出现的比赛,别的选手为什么不索性弃权?那些在举重比赛中,按照自己的实力,选择了较轻重量的选手,自打他确定重量的时候,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为什么还要让比赛继续?还有伊拉克的选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