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藏獒的精神-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流传的笑话更是不算啥,要紧的是自由,是本真,是穷乐。咸菜大碗酒,喊声响如鼓,回家不识路,春宴醉到秋。

闲:酒高原上,有许多云遮雾罩的地方,那里天玄而地黄,偏僻而缺氧;那里没有外国人的投资,没有开发建设的基础,没有“拉动内需”的市场,那里的人想干什么干不成什么,想要什么得不到什么,事事窘迫,样样拮据,只有时间是绰绰有余的。要这些时间干什么呢?百有一存,那就是喝酒。三个小时是短的,六个小时是经常的,九个小时不算多,通宵喝酒有的是。当然还有夜以继日喝个不停的,这是少数,人总是要醉的,海量们都醉了,马拉松的酒宴也就散场了。

烦:简单惯了,稍微一复杂就烦。烦了怎么办?喝,一喝就不烦了。他们是质朴实在的,你不必如此大吹法螺;他们是真诚直率的,你不必这般矫饰虚诈。办不成就不办了,曲里拐弯干什么呀?不就是为了几个钱吗?喝,最终还是要喝,还是要醉的。他们醉而心宽,贫而长寿,只要不少了酒钱,能不烦就不烦。他们是最容易烦的人,又是最容易不烦的人。

怨:怨你让我来到了这里,怨你让我生在了这里,怨你让我走不出这里,怨你让我老死在这里。但这样的怨恨是没地方诉说的,只好喝酒,一喝酒怨恨就变了:“你别狂,我是酒中好儿郎,恨不得三捶两棒,把你灌醉慨而慷。”一喝酒怨恨就没了,那猜拳时毫不节制的吼叫,那醉意中肆无忌惮的笑声,早就把内心深处蹦跳而出的创痛驱赶到爪哇国里去了。更有“痛”饮者,只管尽情地把自己灌醉,一醉方休,便睡死过去,没有任何声音了。高原人,都是些怨而无声的人,是忍者。忍者,仁也。

观:是乐观,也是达观。酒高原上的人在对酒的爱好中,隐藏了自己活着的洒脱和处世的松弛,隐藏了对前景的乐观和对自己绝不放弃人生的信任,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的气度。他们不喝愁酒喝喜酒,不喝闷酒喝闹酒,不喝苦酒喝蜜酒,甚至都不喝应酬之酒而只喝诚实之酒,不喝工作之酒而只喝消闲之酒,不喝不醉的酒而只喝不醉不散的酒。达观是金,苦一点,不怕,只要有酒;孤独了,不怕,只要有人跟咱喝酒(最最可怕的是:酒无人请,拳无人猜,醉无人管。这就麻烦了,你连最后的堡垒也崩溃了);穷厄来临了,更加不怕,“今夕有酒今夕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用高原人的话说,就是“今天的肝子比明天的肉香。”宁肯赊账,也不能少了酒宴。这种欠债喝酒的做法,松懈了他们生存的紧张感,不期然而然地让他们现代起来,那就是透支消费,就是超前享受,而且是勇敢无畏地透支和超前。高原上的饮酒人,从老一辈开始就发誓:永远不做守财奴。

单:难道不是孤单的吗?流放荒野,毛羽零落者有之;远来支边,冰炭不投者有之;爱人内调,鸳鸯分袂者有之;向往沿海,南去不成者有之;怀才不遇,无处搁身者有之;初来乍到,相顾无识者有之;乡路遥远,庆吊不通者有之;思念爹娘,无法探望者有之。更有那“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的人,带着一腔孤愤,行走在平沙无垠的古战场,自媚着飘零心肠,嘤嘤地哭泣。他们在无奈之中选择了酒,酒场无父子,管你是君子小人、管家奴才、鬼怪妖魔、将相帝王,就一个字:喝。酒成了一切的归宿,成了最后的家园,要不然怎么活?要不然谁理你?酒是孤单的爸爸。

人是群居动物,他们用多少世纪的生活经历想出了对付荒凉和寂寞的办法,那就是同心一德。而在青藏高原,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那无限辽远的气势和旷世孤独的感觉,把团结友爱这样一个最最普通的伦理要求提高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在这里,人与自然的矛盾远远大于人与人的矛盾;生存变成了挑战而不是享受,生命的坚强表现为对脆弱的适应而不是相反。自然冷漠着,拒绝着,狞厉着,直截了当地告诉人类你最需要什么——最需要互助,最需要集体会合时的安全感,最需要人靠人、心靠心地活着。于是,酒的伟大和正确便应运而生了。酒是媒介,是纽带,是能让大家同聚一起欢歌笑语的黏合剂。酒把相隔万里的感情融洽在咫尺之内,把败坏你情绪的孤独和寂寞用遗忘之掌轻轻抹去,把绝望和冀望的界限彻底打破,然后让你再也分不清你想得到什么,你不想得到什么。你在微醉之中感受到了人群的美好,在朦胧之中发现了声援的重要。你忘记了高山的阻挡、低云的压迫、风沙的威胁、寒冷的摧残,丢开了辽阔的无奈、荒凉的恐怖、缺氧的沉重、冬夜的漫长,不再觉得自己是无助的、乏力的和渺小的。是的,不是渺小的,只要有酒,人类就永远不会是渺小的。

人又是话语动物,他必须说话,而且要自由地说话,无所顾忌地说话,这既是最高的愿望也是最低的本能。为了实现最高的也是最低的存在标准,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酒,酒的另一个伟大作用也就乘兴而起。酒把诚实和自由给了你,把最可宝贵的话语权给了你,把打开思想的钥匙给了你——你可以借着酒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人当真,也不会有人拿你是问,就像古人说的:“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头上巾”是古代儒生的标志。)也就是说如果不痛快地喝酒,如果喝了酒不畅所欲言、腹心说话,就辜负了知识分子的身份。“浩歌惊世俗,狂语任天真”,说狠了,说过头了,说得别人不高兴了,有什么要紧呢?不过是醉话、谵语、疯言、妄说而已,而已而已。

需要指出的是,酒高原上,虽然本土的居民比如藏族、蒙古族、土族,都是海量的民族,都有豪饮的习俗,但真正以酒为家、猛喝不衰的却是汉族。汉族分为古代的移民和近代的移民,这两股河流的汇合,再加上少数民族对酒的壮爱,才造成了当今酒高原上嗜酒如命的风土。

酒高原的中心是西宁和拉萨,但就喝酒来说,以西宁为甚。夏天的西宁,只要天气晴朗,几乎日日都是万人空巷奔酒场。这些酒场在郊外的山上林中,在所有的公园里、茶园里,在市区内一切有树的地方。可以说,无论在哪里——路边还是河边,田头还是街头,只要有一点树林子,就会有人钻进去,团圆而坐,吆三喝四。没有哪里的人群能像西宁人那样对树林子充满了激情,他们以鸟的冲动充分利用着树的荫凉和户外的清新,把生活的全部内容都搬进了以酒为媒的聚餐中。聚餐需要很长时间,因为实际上是聚酒,是酒的铺张,是酒在肠胃中源源不断的流淌。聚酒结束的通则是醉倒在地,可偏偏人人都是会喊叫、会出汗、会排泄(喊叫、出汗、排泄可以助人散发酒精,多喝不醉)的酒桶,从上午喝起,不到月朦胧鸟朦胧的时候不会醉,而且醉了也不倒,硬撑着还要喝,直到头大如盘,脸赤如染,筋疲力尽,瞌睡潮水般袭来。

当然这并不是说酒高原上的人什么也不干,只是在喝酒。不,他们干得一点也不比别处的人少,机关在照常办公,商店在照常营业,证券在照常交易,报纸在照常出版;照样有万丈高楼平地而起,照样有高速公路飞架南北;白衣天使并没有忘了抢救病人,公安干警也没有耽搁追捕罪犯;学生有人教,花草有人管,大门有人看,垃圾有人捡。只是他们干得比较不那么精于内讧,比较不那么急功近利,比较不那么死要面子活受罪。他们不会一想到今天某个地方有一场酒局等待着自己光临,就高兴得手脚并用,麻麻利利干完了活,然后就走人了,也不管到没到下班时间就去喝酒了。我有时候想,那些沿海城市发达地区的人看上去很忙,但如果把所有的应酬、所有的内讧、所有的掣肘、所有的装模做样、所有的花架子都减掉,一个人正经用于工作的时间实际上也没有多少。而在酒高原上,人们为了多一点时间喝酒,无意中减掉了一些无碍的程序、无谓的虚饰和无度的争吵。看似闲散无聊的背后,却隐藏着效率、单纯、直接、实在和人际关系的优化。

我有个朋友,调到北京工作,几年了都不习惯,给我发来的“伊妹儿”迄今仍然是“可叹无知己,高原一酒徒”。荒凉和孤独是酒高原上酒风浩荡的重要原因,可是到了北京他觉得更荒凉、更孤独,因为再也没有无拘无束的酒场,再也没有无话不谈的酒友,再也没有忘忧忘愁的斗酒酹天了。当然酒还是要喝的,不过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之饮罢了,不过是“寥落生涯唯酒知”的失意之饮罢了,不过是“有酒无人过清明,潇潇雨中似野僧”的清冷之饮罢了。独对寂寞的时候,一个七尺大汉,竟把自己哭成了泪人儿。泪人儿告诉我,他在酒高原上生活了三十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调回北京,如今回来了,才知道真正属于自己的不是北京,而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那是被烈酒融化了冰雪、浇透了旱漠、泡软了生活的高原,那是以酒为旗、以醉为美、以豪饮为男子汉标志的高原。那里的酒日子让他学会了感激,让他懂得了如何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四季不散的寒流里,让他充实地活着且有了交口称誉的业绩,也让他有了不少笑话。是的,笑话,他有多少笑话可以记录在案哪。

在格尔木工作那会儿,一次他和邻居老纪去朋友老黄家喝酒,喝完了坐一辆车回来,他从右边的门下车,老纪从左边的门下车,绕到汽车后面,两个人互相看了看,便把手握到了一起。他说:“你好你好,这么晚你去哪里了?”老纪说:“老黄家喝酒去了。你这一向干什么呢?好长时间没见你了。”

在西宁工作那会儿,一次他喝多了酒朝酒店外面走,透过玻璃门看到马路边正好来了一辆公共汽车,抬脚就跑了过去。只听哗啦一声响,他倒了在地上,这时他才明白过来:这是门哪!酒店的保安拉住他,让他掏干了身上的钱赔了撞碎的玻璃才让他走。从此他长了记性,只要喝多了酒,便轻易不敢出门进门,生怕那门是玻璃的,自己看不清再撞上。一次在公园里喝酒,喝到晚上大家都走了,就他一个人呆坐着不动。老婆给他打电话说:“都半夜了你怎么还不回来?”他说:“他们把门关死了,我喊了半天没人给我开。”老婆说:“你再喊,大声喊。”他于是又喊:“开门,开门。”还是没有人开。他对老婆说:“管门的人回家睡觉去了。”老婆说:“等着,我带着钳子去接你,看能不能把门撬开。”老婆坐出租车来到了公园里,一见他就气得把钳子扔到了地上,喊道:“这里哪有门?你是不是把空气当成门了?起来,跟我走。”他说:“你不要骗我,我不跟你走,这么大的玻璃门,撞碎了我赔不起。”

一个人每到一个地方工作,便留下一个故事,让大家在酒余饭后时不时地说起,且一说就哈哈大笑,即使是酒后失态的笑料,那也是值得的。须知大部分人是留不下事迹的,包括有些颐指气使的人,为官一世,走了根本就没有人说起,甚至不走也没有人说起,一旦说起,那也是气,而不是笑,不如一酒徒让大家感到舒心快乐。

北京的酒徒朋友在最近发来的“伊妹儿”里有这样几句:“你还没改掉不喝酒的毛病啊?你不喝酒我怎么去找你?喝吧,再不喝酒我就跟你断交了。世人结交须黄金,你我来往酒一瓶。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是的,我曾经是个爱喝酒的人,后来就滴酒不沾了。但我不沾酒以后的有些作品仍然写得满篇酒气,原因是我喜欢爱喝酒的人,也结识了许多爱喝酒的朋友。读了我的作品的人以为我是个嗜酒如命的瘾君子,常常打来电话说:“什么时候喝一回啊。”我应付着:“行啊行啊。”其实我很虚伪,我干吗不老老实实告诉人家,我已经不会喝酒了呢?我写过一部以石油人和酒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叫《天荒》。一个朋友读了说:“我头都大了,就像喝了几十瓶你酿造的杂牌酒。但我不得不承认,你把喝酒的感觉写得太真实了。”我说:“是吗?”其实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喝酒的体验了。

有一次朋友聚会,菜摆了一桌,酒抬了两箱,气氛很热烈。大家推举我首先“打通关”——就是顺时针和所有人轮番划拳。我拍着胸脯当仁不让,喊着:“一拳六杯,六拳过。”六六三十六拳,每和一个人划拳,就要喝掉三十六杯酒。一圈儿十五个人,那得喝掉多少杯酒?大家都是酒场里的好手,没有谁怯场,都翘起大拇指跟我“哥俩好”。我气势磅礴地吆喝起来,声音洪亮得几乎能把屋顶掀翻,酒令也出得华丽,一拳一个典故,有一点张扬,有一点卖弄:“六根不净啊”、“榜眼是你啊”(二)、“九发中原啊”、“桃源三结义啊”、“十面埋伏啊”、“一佛出世啊”、“仙姑敬你啊”(八)、“后进的子龙啊”(四)、“七贤闹竹林啊”、“竹林里进了进了”。一圈儿下来,他们都不行了,酡颜醉色者有之,胡话连篇者有之,晕三倒四者有之。我也喝了七八十杯,一肚子饱胀,但是我没有醉,我不可能醉,因为我有“护卫金刚”。我的“护卫金刚”就是那些对我知根知底的朋友,他们是负责斟酒的,给对方斟的是六十度的青稞酒,给我斟的是……不好意思,给我斟的是水。——我说了我是一个滴酒不沾的人。

有时候想起来,觉得自己挺没趣的,为什么要欺骗那些诚心实意跟你喝酒的人呢?尽管这年头商店里的商品都可能是假冒的,新婚妻子的处女膜都可能是假做的,舞台上的歌星都可能是假唱的,但这些诚实的人绝对想不到酒场上也会有假喝的。他们一个个都醉了,都很佩服地对我说:“你的酒量真好。”我只有脸红,就像欠了他们一笔永远还不清的债,心里老大不痛快,愧疚了好些日子。但我没有想过应该身体力行去还债,我毕竟少时没有“酒传”,长大没有“酒教”,离酒已经太远太远了。

有时候想起来,觉得自己活得挺累的。一场酒下来,大家都糊涂了,唯独你自始至终清醒着,好像在这个世界上就你一个人是“难得糊涂”的——不错,从青年到中年,我一直都清醒着,似乎还准备一辈子就这样清醒下去。清醒有什么好呢?无非是攒眉世上情,忧患人间事而已,真是有点累了。

有时候想起来,觉得自己平生没有醉过酒,真是一大缺憾——别人是一边醉着,一边真诚着(所谓酒后吐真言);而我是一边清醒着,一边虚假着。如果清醒的结果仅仅是多了一层虚假,那又何必清醒呢?我是不是也应该醉一回了?是不是也应该披发佯狂、长歌当哭一回了?就像唐人李白那样:“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就像宋人刘克庄那样:“束蕴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就像《红楼梦》里空空道人给雪芹先生示看《石头记》时,雪芹先生说的那样:“既是假语村言,但无鲁鱼亥豕以及背谬矛盾之处,乐得与二三同志,酒余饭饱,雨夕灯窗,同消寂寞。”这就是“文期酒会”了,一帆风月,两点星霜,三页文章,四声浩叹,然后拍案而起,不为别的,只为浮一大白。

是的,我羡慕古人,羡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