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南京六部以兵部为首,如果史可法帮忙一下,南京户部是不会拒绝给这些荒地颁发地契的,甚至头几年还可以免税,再说这样的事情其实也未必需要劳动户部,江宁县基本就搞定了。

不过杨潮还是告诉了史可法。毕竟牵扯到五六万亩的事情,杨潮怕江宁县担不起来。要是再被左右千总告倒史可法哪里,说杨潮侵占土地那就不太好了。所以杨潮报告史可法,不过是打个预防针,防备的是水营这里的反对力量。

于是杨潮的开荒行文很快就到了史可法案头。

……

“史大人要来?”

手下来报,史可法要校阅水营。

杨潮收到手下报来的文书当即道:“好,命令全军列阵,欢迎史大人!”

“不用劳动大军了,老夫已经来了。”

话音刚落,史可法竟然带着两个青衣文吏就走进了杨潮的副将营房,其实就是杨潮以前的房间,杨潮现在的副将营也换到了以前的中部大营,相比余承武留下的副将营,杨潮的千总营修的更完善。

没想到史可法竟然直闯了进来,没有事先通知,轻车简从,倒是他的习惯。

杨潮当即站起来,对来报信的士兵喝道:“史大人驾临,怎么不早报!”

士兵一脸委屈。

史可法摆摆手:“是本官到了营前他才知道的。妖怪就怪本官没有提前只会你吧。”

杨潮笑道:“史大人哪里话。只是史大人千金之躯,怎么就这样来了,万一有什么闪失?”

史可法露出不喜道:“杨潮你一个武人,也学这些。本官在南京城走动,能有什么闪失。你在海州的时候可想过什么闪失没有?”

杨潮讪笑:“本官一介武夫,自然不怕。”

史可法叹道:“罢了,本官知道你一番好意。本来来是看看你说的开荒策的。你可有成算?”

其实杨潮上报的同时,就已经开始动工了,已经有数百人干了不少天了,要不是那些军官们一定要地契,杨潮才没有打算报告史可法呢。

但是现在申请才打上去,却已经动工了,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于是杨潮连忙告罪道:“史大人恕罪,其实末将已经动工。”

史可法顿时一愣:“已经动工?”

史可法是直接到的中部大营,从镇淮门出来,沿着秦淮河有街道和官道,反倒是主营正面面对长江的方向比较偏僻了。

杨潮继续解释道:“不瞒史大人,其实在去年的时候,末将已经在新江口建了一千亩圩田。末将接任新江口副将后,以前的一些军官苦于欠饷日久,末将实无米之炊,最后答应允许他们在营外开荒。谁知道这些官兵,等不及兵部准许,就已经擅自动手了。史大人要怪罪。就怪罪在末将头上吧。”

史可法一听如此,倒也没有生气,叹了口气道:“国事为艰。这些将士也是迫不得已。不过老夫准许了就是,就让他们给家里的父母妻儿找点生计吧。”

杨潮顺着史可法说道:“史大人宅心仁厚。为我等武弁着想,末将替手下将士谢过大人了。”

史可法摆摆手:“本官有愧啊,身为本兵,却不能给将士发足饷。也罢,你说你去岁开了一千亩荒田,带我去看看!”

杨潮自然答应,立刻起身,亲自带着史可法前往营门口。

“原来就是这里?本官还以为是民田!”

杨潮去年开出来的田亩。就在中部千总营前面,不过过去种了西瓜,西瓜已经采收,现在焦黄一片跟荒草地没什么两样,读书读的眼神已经不是太好的史可法不细心看是不会发现的。

“没错就是这里,这里大概有一千多亩地吧。对了叫黄冲过来!”

这里的地都是黄冲在耕,是杨潮允诺给他的。

黄冲像个农民一样,很快就快步跑了过来,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对着史可法磕头。

“草民黄冲拜见史大人!拜见杨大人。”

史可法立刻上前扶起老农模样的黄冲。

同时疑惑的问杨潮道:“杨潮。你不是说这里是你垦出来的嘛,难道不是军田?”

黄冲的农夫模样让史可法脑子乱了。

杨潮忙解释道:“史大人容禀,这个黄冲原本是中部右司的把总。兵部常年积欠军饷,于是本官许他将这一片田亩开垦出来,今年刚收了一季西瓜,只是要种粮食地力不够,还需要堆肥,至少得到明年才能种粮。开荒太过艰苦,所以黄冲就辞了官,带着子侄专心开荒。他儿子现在做末将的亲兵。”

黄冲也留了一个心眼,怕万一自己开荒失败。儿子断了生路,于是将一个儿子留在军中。跟着杨潮做亲兵也不是什么坏事,只是这次在海州。亲兵折损太大,黄冲的儿子黄元虽然没有战死,但是却受了很重的伤,第一时间就给转移到了淮安,没有参与后来的海州大战,但积功升一个队正是不成问题的。

史可法听完杨潮的话,脸上却有些沉闷,又看了看一些农夫正在将正在慢慢腐烂的瓜藤埋起来,杨潮告诉他说是为了沤肥,其实就是给土地中增加腐殖质,但史可法完全没有心情,随便转了转就借口累了,回到杨潮营中。

“杨潮,我问你,地都给了这些军户,哪怕他们原来是当兵的,那你要如何养兵?”

史可法看到杨潮竟然将开荒的土地让给了黄冲这样的去职军官,感觉杨潮有些本末倒置,开荒是为了养兵,可是荒地是开出来了,这些军官却辞官安心种地去了,这让史可法感觉没有道理。

杨潮心中也不由一顿,对啊自己倒是没想到这点,要是给史可法查出来自己是用土地换取这些军官头上的官职,不知道史可法会不会对自己产生质疑,认为自己想搞私兵?不过这年头私兵都成了成规了,皇帝都不避言家丁,还认为这是很有效的强兵之法,鼓励将士将家丁带到军中,允许家丁领取更丰厚的饷银。

所以杨潮也不太在意。

随口回答道:“回史大人话,小人还做些买卖,小人出动战船,运些货,顺道剿灭江匪。这两年绞杀的江匪怕有千人了,只是赏银却一直没有领到。”

杨潮知道一提赏银,这个自以为代表了朝廷的史可法就会内疚。

果然史可法脸色一松,叹道:“本官知道你的难处。你要的地契,也是给黄冲这样的军官要的吧,不过你不要怪老夫,老夫不能准许!”

杨潮一愣,没想到一个大意,让黄冲过来给史可法讲解,却惹来了麻烦。

杨潮不由问道:“史大人,这是为何?”(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五节开海之谋

史可法的马车驶出了军营,婉言谢绝了杨潮让他校阅军容的邀请。(800)

马车上一个小吏问道:“史大人为何不愿看看杨将军的大军呢?”

这个小吏是一个管钱粮的小吏,被史可法带来听听开荒策的,结果直接就看到了成果,只是有些不太符合史可法预想罢了,但是年轻的小吏对杨潮的无敌军队倒是有些好奇。

史可法摇摇头:“不看也罢,杨潮军我在淮安已经看过,不负盛名。现在再看也没多少必要,想必杨潮治下军纪是不会荒废的。而且本官也是有苦难言,无颜见那些将士啊。”

小吏问道:“大人有何难言之隐?”

史可法叹道:“在淮安之时本官就没有给这些将士赏赐,这次本官如果以兵部尚书身份校阅他们,要是还没有赏赐,就说不过去了。所以还是不见的好。”

小吏也暗叹了一口气,知道史可法这个兵部尚书做的,确实太穷了,但也是史可法死心眼,大把的捞钱机会就是不用,随便卖个官不什么都有了吗,可是史可法就是严格走程序,岂不知那些程序里多少都被其他人控制着,他史可法不卖官,别人却不会客气,凡是史可法看到的名单,那都是交过钱的,只是这钱就没有史可法一份了。

……

“军田,没错都是军田,你们可以种,有本官在一日,就允许你们种一日。地契没有,史本兵不同意给地契,本官有什么办法。”

史可法走后没多久,杨潮就喊来了左右千总部下那些把总百总们,告诉他们想要的地契没有了,愿意开荒的开荒,不愿意的拉倒。

不得不说史可法这次视察,给杨潮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本来能用万亩荒地就能换取这些人的官职和手里的兵额,没想到史可法看了后,死活不同意颁发地契。他告诉杨潮,这些都是军田,开荒出来依然是军田,允许杨潮在这里屯田养兵。但是不允许杨潮将田地分下去。

史可法还希望杨潮不要怪他,他只是希望能够解决军饷问题,兵部实在是拿不出军饷,屯田养兵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只能用来养兵。如果变成了私田于屯田无益。

杨潮知道,史可法也是被钱逼得没办法,前任熊明遇可以打太极,史可法却是一个认真的人,军队欠饷这种事是会压在他心里的。

“既如此,那下官就告辞了,杨将军勿怪,不是下官不识好歹,实在是一家老小生计,让下官不敢不小心。”

一个个武官告辞离去。他们是得罪不起杨潮的,但是没有保证,他们实在是不想把手里唯一的东西都让出来,作为中层武官,他们一个个连吃空饷都没份儿,也就只能在军营中种种地,养养猪之类的,温饱是不愁,但是大富大贵就不敢奢求。

还因为没钱,所以每个人也就养了几十。甚至十来号人,当然不可能用满他们手里的兵额,但是他们每一个人的兵册上却全都是满额,显然是有空额的。可那些空额他们是吃不到的。

可杨潮倒也没有吃他们的空饷,因为兵部今年的军饷还没有见过呢,去年东虏入寇,在江南一番折腾,虏兵抢一遍,官兵借机抢一遍。【爱去】官员趁机搜刮一遍,很多人肥了,可是朝廷穷了,本来就是年年亏空,今年更就甚了,也许到了年底,去年的军饷都未必能发下来呢。

所以连杨潮都没机会吃空饷,更何况这些还要从杨潮手里领饷的军官呢。

朝廷这样困窘,也难怪史可法想尽办法给兵营解决军饷问题了。

要怪就怪杨潮跟史可法的目的不一样吧,杨潮只想着把那些兵额和官职捞到手里,却根本就没想过屯田养兵这种事,因为杨潮有的是办法捞钱,其实朝廷也完全可以,比如开了海运,一年不多说,三百万两银子还不难,就连郑成功家族,据说每年光做日本贸易,就能有千万两的利润,整个大明朝开了海禁收关税,区区三百万两还不是轻轻松松。

但是朝上谁敢提开海禁,那些正直之士绝对会把谁骂死,皇帝又是个爱面子的,加上也不知道海关税收有多么庞大,过去偶尔开海禁那些年,朝廷收到的税也是聊胜于无,大头都被税务司的官员贪掉了。

所以皇帝没钱了,只知道拼命的找老百姓要钱,加征三饷闹得沸沸扬扬,充其量每年也不过多收到六百万两银子而已,还不及一个大盐商的身家多,就这样崇祯还要背负一个搜刮百姓的骂名。

如果崇祯知道郑氏集团中的大小头目一个个都是身价百万以上,每年利润数百上千万两白银,恐怕无论多少迂腐的大官骂,崇祯都会忍不住要开海禁了吧。

除了海禁,朝廷捞银子的方法还多着呢,比如加征商税,作为这个时代商业最为繁盛的国度,大明王朝收到的商税还远不如西欧那些小国家,就是小老百姓都比商人的税率低,这显然太不合理了,如果加征商税,对比后世的比例,肯定比关税要多很多,五百两也只是小意思。

不过一个国家需要花钱的时候,临时加税那是最下等的方法,真正高明的其实是借钱,国家借钱也就是发国债,可惜的是,大明王朝家天下,国家借钱那就是皇帝借钱,皇帝借钱的话也太丢人了,倒时候那些老学究一句俺大明天子富有四海,怎可向百姓借钱?,就足以让崇祯这个爱脸面的皇帝放弃了。

不过说到底还是有底气,大明王朝靠着加税,常年维持数百万军队,跟虏兵对抗了几十年,还能在跟流寇的战斗中始终保持优势,在两条战线上支持了几十年,这在西方小国是不敢想象的,他们这些小国,遇到大事,只能借款,过去是向意大利银行间,犹太银行家借款,现在则是向荷兰的交易所借钱。

大明朝就是这么邪门,明明拥有地球上最多的白银,皇帝的国库里却发不出饷银来,那些钱全都存在土豪们的地窖里。据后世统计,大明朝两百多年时间,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大概有四亿两,其中三亿被富商地主或者官员等富人窖藏了起来,市面上流通的不到四分之一,导致一直到大明晚期,白银的价值始终很高。

大明不缺钱,只是收不上来,说白了这是各种制度太低效了,根本就无法将整个国家的力量整合起来,更不用说挖掘出潜力来了。

杨潮有时候对这种情况也感到十分的纳闷,可偏偏他都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很多东西明明就那么简单,可是在大明就是做不了,开海禁多么正常,哪有一个上万里海岸线的国家不搞海外贸易的,但是朝里的文官们就是反对,隆庆、万历皇帝倒是为钱开了海禁,可是这两皇帝都被文官骂死了,两个皇帝一死,这些文官立刻就建议皇帝重新禁海了。

商税也是如此,很难让人想象,大明王朝宁可闹得天下沸腾,向最下层的百姓伸手,却不向富得流油的富商们征税,要是朱元璋在的话,恐怕别说收税了,就是直接杀一批富商抢钱他都做得出来。

后世的人很不理解,有各种专家的研究,有的认为不收商税是因为江南经商的大商人大都跟朝廷官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这些人操纵官员阻止皇帝收税的,不开海禁那是因为江南很多大官员家中就在做走私。

但是杨潮看到的情况,还真不是这样的,如果大明朝的官员有这样的执行力,那还不算坏。

杨潮感觉,皇帝不收商税,大概是看不上,大概是拉不下脸,因为看不起商人,于是不愿意向商人伸手,也有可能是皇帝根本就不知道商税能够收到那么多,那些迂腐的文官大概也想不到商税能收多少。

至于海禁那更是无稽之谈了,官员们反对开海贸易,绝对是保守的观念影响,总认为海洋充满了危险,开海贸易容易将海盗引来,倭寇之乱纵横南方数十载还是让他们心有余悸,于是矫枉过正了。

至于说那些因为走私利益,故意阻挠开海的,那就完全枉顾了经济规律了,对这些走私的海商来说,开海禁后,他们才是得到利益最大的一群人,巴不得早早开海呢。

海禁的影响只不过是造成了走私的成本上升,影响大明朝商品竞争力罢了,只是由于大明朝由于有最强大的内需,结果发展出了这世界上最庞大的手工业,加上丝绸、瓷器等独有的手工业品,才不至于在明代就让大明朝的手工业落后于整个世界。

大明朝禁海了两百多年,大明朝依然是世界第一国家,清朝时候又禁海了两百多年,结果就彻底的落后了,如果大明朝就开放的话,中国其实就不会失去大航海时代的机会,甚至会因为最强大的资本和底气,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收到最大的利益。

如果开了海禁,级能收入几百万商税,还未大明的工商业打开了一扇面向全世界市场的窗口,促进大明的工商业,又能增加商税,这是良性循环,所以只要开了海禁,皇帝大概很多年都不会在缺钱花了。

皇帝不缺钱,就不会加税,甚至有能力救灾,然后慢慢的内部农民起义就会平息,在以强悍的国力,耗死关外的满清势力,大明朝的命运也就改变了。

想到这里,杨潮自己都不由激动起来,但是怎么让皇帝同意开海禁呢?

自己说了肯定不算,起码得找一个说话有分量的人向皇帝说这个话,那么史可法倒是挺合适的!(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