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到这里,杨潮自己都不由激动起来,但是怎么让皇帝同意开海禁呢?

自己说了肯定不算,起码得找一个说话有分量的人向皇帝说这个话,那么史可法倒是挺合适的!(未完待续。)

第三百六十六节皇帝心动了

杨潮的报告,一下子就让为朝廷困窘,江南这边又连年拖欠、偷漏税赋的史可法坐立不安了。

江南地区,一直是明朝的财赋重地,可也是偷逃赋税的重灾区,江南富庶,江南的读书人最多,江南的士绅也最多,太多秀才、举人和进士,就有太多的免税份额,结果就造成大量税款的偷逃。

有合法的偷逃,比如普通地主或者有土地的自耕农将自家的土地投充到有功名的士子名下,取得法律允许的避税权,但是更多的是不合法的偷逃情况,许多豪族大户隐匿人口,虚报地亩,好田变成荒田,而这些大族豪强又得到官府的保护或者说勾结,结果该交十两的,能交一二两就不错了。

就算这样,这些豪族还想着法抗拒缴税,拖着就是不交,而且越是势力大的豪强官宦人家,就越是脱逃的厉害,官府追缴他们根本就不怕,明目张胆的抗拒,打着什么水患了,旱灾等等幌子,就是不交!

这些人家一般家里都出过官员,而且子弟中还有不少有功名的士子,在本地是一呼百应的望族,官府也不好催逼过甚,反而要求着他们完成税额。

结果就是江南一年接一年完不成税额,朝廷也就越来越困窘,要是张居正在的时候,严格执行考成法,江南这些官员,十个里有九个都得被罢免,可惜张居正死了,而且死的很惨,被士大夫阶层骂的很惨,再也没有一任首辅有张居正那种敢于得罪全天下官员和士大夫阶层的魄力,也没有那种能力了,所以天下一天比一天坏。

这些做了半生大官的史可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无可奈何。他反复的告诉自己,大明朝积弊已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扭转过来的。需要耐心。

可眼下天下大乱,军费总不能拖欠。因此史可法这种总是将国家命运当做自己使命人,那真是夜不能寐,日夜夙叹。

但是这时候有人告诉他,不用加征,只需要朝廷放松一下禁令,就可以收到三百万两的税银,这如何能让史可法不心动。

哪怕他也相信开海禁不是一种长久之计,他也相信开海禁会引来海寇的觊觎。也相信开海禁是饮鸩止渴,但是现在真的要渴死了,也许饮鸩之后暂救一时之急,给大明朝缓口气还能救活过来呢。

于是史可法立刻就将杨潮召了过来,当面仔细询问,杨潮告诉他,松江府一带,无数豪族都在做着通海走私的生意,每年获利巨万,可是朝廷没有得到一分钱。

杨潮还告诉史可法。不需要禁止这些人贸易,只需要开海禁,让他们正当通海。这样不但他们能更方便安全的赚钱,国家也可从开海贸易中抽取丰厚的税金。

史可法又问,当真可以得到三百万税金。

杨潮表示,第一年或许不行,但是一百万应该有,第二年两百万,第三年及以后,三百万那只是往少了说。

杨潮还表示,如果史可法信任。他愿意立军令状,将海运一事交给他办理。他保证每年向朝廷缴纳三百万。

史可法确实兴奋了一日,但是夜里又想了一晚上之后。他突然退缩了。

向皇帝上这种开海的折子,过去不是没有人上过,可是这些人无不是被文官集团鄙视,骂做目光短浅之辈,往往会被正统清流排挤,从此身败名裂。

而且放在以前的史可法,他如果听到有人说开海禁,也是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可是杨潮说有三百万两税银,这才让他改变了主意,可是自己这种改变,事后一想,却让史可法自己羞愧不已,这简直是一身铜臭啊,他堂堂兵部尚书,怎么能为了这么点钱就放弃原则。

于是他就沉默了,从此再也不提此事。

杨潮很奇怪的等了史可法好几天,结果发现没有任何动静,知道这个史大人也跟其他文官一样,对海洋充满了疑虑,不愿意打开通向大海的那扇门。

其实史可法比杨潮想的要多得多,但是杨潮是不会理解这种农耕文明中诞生,并且统治了中国数千年的保守文化的。

但是杨潮做事,向来不会轻易放弃,史可法不行,他会找到其他人。

显然杨文骢比史可法好忽悠多了。

让杨文骢这个兵科都给事中直接给皇帝上了一封密奏,先是弹劾一下江南许多高官与当地豪族勾结通海贸易,最后建议皇帝让朝廷开海,派遣能吏管理市舶司,每年可获利,嗯,五百万两!

反正杨文骢这个言官不需要对自己的话负责,就往大了吹,但是杨文骢胆子小,没敢照杨潮说的往一千万两上吹,只敢写了个五百万两。

但是这也足以让皇帝动心了。

崇祯皇帝那是真穷,过去田贵妃之所以受到他宠爱,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田贵妃能够体谅他,知道皇帝穷困,田贵妃不用金银器皿,转而用各种瓷器,崇祯穿旧衣服,田贵妃就亲自给他洗衣服。

崇祯皇帝宫里的金银器都经常会偷偷拿出皇宫卖掉,而且不敢让人知道,实在是太丢人了,其实如果打着皇家用品的旗号,这些金银器的价值至少能翻个几百倍不止,但是出于面子,崇祯也只敢以普通金银送进了当铺。

现在有三百万两白来的财富,不用给老百姓头上加负担,不用担心会激起民变,这种好事崇祯皇帝怎么可能不动心,但是还有一点,他跟史可法一样,担心自己的面子受损。

但是崇祯的急迫感比史可法可强烈多了,于是他受到了这封密奏之后,立刻就跟心腹太监商议起来。

“承恩啊,你觉得如何?”

曹化淳回家奔丧守孝后,王承恩就成了秉笔太监。

历史上这个王承恩最后陪着崇祯一起自杀身亡了,站在崇祯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好奴才。

“陛下,奴婢也常听说那些通海的巨寇富可敌国。但是依奴婢看啊,说每年能收五百万两银子,怕是夸夸之谈了。”

听完王承恩说完,崇祯刚刚因为兴奋而略显红润的脸色再次煞白起来。

暗暗叹了一声:“哎,杨文骢这个臣子,忠心是有的,但是不知道通海之事也情有可原。”

看到皇帝失落,王承恩也不忍心,有些后悔自己扫了皇帝的兴致,皇帝好容易看到一点挖银子的办法,还被自己给否定了,这天下百官现在一个个就知道张嘴要钱,谁都没办法给皇帝分半点忧。

王承恩想到这里,连忙推翻自己刚才的话:“奴婢其实也不通海贸,倒也是凭空猜测,做不得主。陛下何不命江南史本兵详查之后密奏上报呢。”

崇祯皇帝也感觉单凭一个开海就能收五百万两银子有些天方夜谭,如果银子真的那么容易收,自己还开什么三饷啊,三饷闹得沸沸扬扬他如何不知道,多少正直的言官反对过,他为此杀了多少人,为什么从老百姓嘴里抢钱,还不是为了这个江山社稷吗。

如果真能开个海禁,每年就能得到五百万两银子,崇祯就敢把三饷给停了。

想到这里,崇祯点点头:“你这奴才的话,才是老成持重之言。”

崇祯不由赞叹,登基之后,射击越来越艰难,崇祯也越来越不相信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的文官了,又重新重用信任起了太监,现在他觉得自己真敢放心的,还真的只有这些奴才了。

“就依你所言给史可法去一封密旨,切记不得被外人所知,以免节外生枝。”

陈新甲奉命跟皇太极和谈,结果被言官得知,纷纷上书弹劾,最后皇帝只能杀了陈新甲平众怒。

王承恩立刻领旨,看着越发削瘦的皇帝,他也希望史可法能传回来好消息。

就在杨潮勾引史可法不成,直接通过杨文骢密奏勾引皇帝,而皇帝也心动不已的时候。

大明朝关墙之外,盛京城中相比紫禁城简直可以用微缩模型来形容的满清皇宫中,皇太极也一副病恹恹的形容正跟心腹手下说话。

“希尔根啊,不是朕狠心,实在是迫不得已啊。”

皇太极口气中也满是无奈。

一个穿着甲衣,但是没有武器的中年武将叹道:“可是图尔格一向忠心耿耿,这次奴才亲眼看到,他在败退之前,自杀身亡,也不算有辱我八旗威名。”

当时在海州城外大水冲营,希尔根安排了自己的亲人人马后,立刻就进入主官帅营,想要拉图尔格一起走,结果却亲眼看到图尔格在大水冲垮大营前,用刀抹了自己的脖子。

在希尔根看来,图尔格已经用他的血,洗刷了耻辱。

皇太极叹道:“朕又何尝不知。奈何图尔格这次大败实在是遮掩不过去。罢了,他手里的牛鹿,分三个给多铎,其他的给镶白旗各个贝子贝勒都分一些。”

阿巴泰带兵回到关外后,得知图尔格大败的消息,果然一个个旗主就跳了出来,因为图尔格手下损失的可不止是一个旗的人,其他旗还好说,只是向皇帝哭求,希望能够多分给他们一些包衣奴才,可是镶白旗的多铎却开始上蹿下跳,以图尔格战败为名,联合镶白旗中几个地位高的贝子一起上奏,要求罚没图尔格的家产,罚他的牛录补偿其他人,充他的家人为奴。(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七节皇太极死了

都知道图尔格是皇太极的心腹,是去制衡多铎的,可现在给多铎抓住了把柄,皇太极左右为难,如了多铎的意,惩罚了图尔格,这会让那些各旗中心向皇太极的小主子寒心,恐怕会造成连锁反应,让其他人转投他们各自的旗主,以后谁还会听他这个皇帝的。热门【爱去】

如果不罚,也实在是压制不住镶白旗的群情激奋,多铎借这次机会,可算是将整个镶白旗都调动了起来,而且随着图尔格的死,皇太极在镶白旗中的渗透也就到此为止了,今后镶白旗肯定又像以前一样,是多铎兄弟的禁脔,谁也动不得了。

镶白旗可是一个超级大旗,过去这是努尔哈赤的亲军,拥有四十个牛录,要知道皇太极当时亲领的旗才只有十八个牛录,多铎一个旗顶的上别的两个旗,就是到现在为止,皇太极手里正黄、镶黄两个旗丁口牛录也还是在八旗中排名靠后的。

就算上三旗加起来,跟多铎、多尔衮兄弟的两白旗相比,也没有什么优势。

所以这次皇太极不得不让步了。

“罢了。图尔格的牛录可以交出去,但是他的家人就调到正黄旗吧。再让他一个儿子进宫,做侍卫吧。”

皇太极一番计划,总算不能给别人留下他对待奴才刻薄寡恩的印象,到底是顾全了图尔格的一家老小。

希尔根叹了口气,也只能接受了,其实他自己何尝不是在皇太极的保护下,这次才能逃过一劫,要不是图尔格承担了主要责任,他希尔根光是失陷皇太极一千护军,仅仅五十人浮木提前逃离海州,这种罪行他就该被打成包衣去。

希尔根正要走,皇太极突然叫住了他。

“对了,朕让你留心的那个明国千总,情况如何了?可曾升官?”

图尔格在海州折损一万多人马。这在满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让皇太极都头痛不已,因此皇太极不可能不关注始作俑者杨潮的。

除了一开始大方的赞许杨潮,号称只要杨潮投靠。就封勤王的诡计之外,他一直都让希尔根派人探查杨潮的情况。

希尔根立刻汇报:“禀皇上,奴才只探听到,明国皇帝让此人升了一级,现在是副将了。”

“哦?”

皇太极微微点头。明军的军制复杂,虽然皇太极对此研究很深入,可是一个副将官衔也说明不了什么。

皇太极更关心的是:“他手底下现在有多少兵马了?”

希尔根道:“他统领的是江南的一个营,据说手下只有两三千人。”

“两三千人!”

皇太极略微失望,但是随即就叹道:“幸好明国皇帝昏聩啊,这等豪杰,要是用好了,就又是一个戚继光、李成梁。可惜明国皇帝不敢用,只给了他三千人马,这真是天佑我大清啊。”

希尔根顺着道:“是天佑我皇。”

皇太极拜了拜手。不在意希尔根的奉承,憋着口气道:“你退下吧,朕倦了。【爱去】”

希尔根退下后,皇太极才大口的喘气起来。

这一年多来,皇太极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越发的差了,发胖让他骑不了马,还伴随有剧烈的哮喘,同时每每感觉头痛。

从明国俘虏来的医官给他把过脉,说是年轻时候亏损过甚。

皇太极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是一员悍将。哪怕是当了皇帝,当年他还在蒙古作战,听到明军进犯,一日夜行军几百里。当时他正流鼻血,端着碗,最后愣是接了一大碗才赶到战场。

有多少血可以这么流啊,不亏才怪!

皇太极不怕死,他一生都想将满清打造成明朝那种大一统的皇权国家,可惜他想尽各种办法。成功做了大汗,组建六部等机构,但是依然改变不了努尔哈赤定下的八旗共议国事的传统,哪怕他借机杀了亲兄弟莽古尔泰,抢了莽古尔泰的镶蓝旗交给儿子豪格,但是加上两黄旗手里的上三旗加起来,依然不能够压制住多尔衮兄弟。

一想自己死后,豪格就要跟多尔衮这样的对手较量,皇太极就忧虑不已,可是却也无可奈何,多尔衮这些年装的极为恭顺,有一段时间他甚至都觉得多尔衮是真心跟他一心,可是老了他才真切的感受到,他跟多尔衮三兄弟的仇怨是解不开的,逼死三兄弟母亲的仇,不是说消就能消掉的。

唯一能够企盼的是,自己死后留给豪格的三个旗,至少不输给多尔衮兄弟的两个旗,自己这些年也拉拢了各旗不少高层,有他们帮助豪格能够争到皇位的希望极大,只要豪格做了皇帝,多尔衮兄弟就只能继续蛰伏,这三兄弟虽然比自己年轻,但是拼年纪还是拼不过豪格的,只要豪格耗死了他们,到时候就稳定了。

皇太极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他确实给儿子豪格经营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却忽略了这个儿子实在是一个付不起的阿斗,相比多尔衮兄弟的众志成城,豪格反而犹豫不决,结果不敢冒险跟多尔衮兄弟发生直接冲突,妥协之下让福临做了皇帝。

皇太极当然想不到这些,因为他实在是给豪格做了一手好牌,要是当年他手里有豪格手里的牌,满洲势力早就被他整合了。

当年皇太极抢到大汉之位的时候,他手里的正白旗(皇太极做了皇帝后将正白旗变成了正黄旗)只有十八个牛录,而多尔衮、阿济格和多铎三兄弟每人手里都有十五个牛录,掌握着努尔哈赤亲军三旗,实力最为强大。

当时皇太极连横合纵,将其他贝勒都拉拢到自己一边,不但压制了三兄弟,还将三兄弟的母亲逼死,同时逼迫代善放弃争位,转而支持他。

做了皇帝后,皇太极将手里的力量从一个镶黄旗十八个牛录,发展到了正黄、镶黄和镶蓝旗三个旗,一百一十七个牛录,已经成为八旗第一大势力,比多尔衮兄弟掌握的九十七个牛录还要雄壮。

假以时日,皇太极有信心,将这三兄弟的实力削弱到他们直属的四十五个牛录,甚至更少。

只可惜皇太极看不到那一天了,因为不几天,皇太极一睡不起,死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八节哪有英雄做苦力

虏酋皇太极死亡的消息,如同狂风一般在大明各处飞快传递,从关外到北京,从北京到大明各处。

所过之处,无数百姓自发的放起了鞭炮。

而鞭炮声最响的几个地方,北京是第一,南京是第二,可是排第三的,却不是什么大城市,而是靠着海边的一个小小的海城。

海州城中鞭炮声声,一连放了十多天,前几个月虏兵围城对这个城市造成的印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