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852铁血中华-第2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体现出来了,部队单位数量的降低并没有造成火力命中率的下降,反倒因为部队数量减少,提高了作战单位数量的提升,以及作战灵活度的提高。

理论上的讨论,以及模拟战斗也证明了三三制的优点。现实中的问题则是改编需要很长时间,短期内改编需要至少半年,全军从上到下的改编就得两年。如果以全新的作战体系定型为目的,那非得四五年不可。这个改编无疑与北伐冲突了。如果把军事训练拖延的时间加进去,这日期只怕得更加延后。

后勤部长陈哲正谈起了他的话题,“上次咱们讨论北伐战略的时候有两个方案,一个认为第一阶段划江而治,另外一个是认为第一阶段完成守江必守淮,完成淮河进攻线。那时候我们认为两者区别在于,仅仅是划江而治的话,现在的8个军,40万部队就够。如果把战线推进到淮河进攻线,那就需要12个军,60万人。40万人的武器,装备,我们能够完成。60万人,后勤部门支持不了。我还是坚持第一个方案。”

“去年八万吨钢,三十万吨铁。武器怎么可能不够?”总参谋长居俊峰质疑道。

后勤部长陈哲双手一摊,“不是武器不够,是橡胶鞋不够。我们进口了一千吨橡胶,顶多120万双鞋,部队要一天行军60到80里地,几个月打下来一名士兵消耗3双鞋不算多。你要是后年动手,这个没问题。要是今年动手,我们生产不出来这么物资。哦,对了,这未来几个月还得大量的军事训练,到时候用坏多少鞋,按照过去三个月的情况来看,40万部队三个月光训练每个人都得用坏一双鞋。”

居俊峰听完就不吭声了,部队战士们穿上橡胶鞋之后,头三天怨声载道。三天后,部队的态度就发生了180度的转向。草鞋也好,布鞋也罢,哪里有橡胶鞋皮实耐用。军事训练本身就非常艰苦了,官兵一个个累的要死,白天训练,晚上洗漱烫脚之后,往床上一躺就睡着了。谁还有精力去编草鞋补布鞋。

因为橡胶鞋不太透气,几个月来,脚气药需求量大增。部队新的生活手册里头,部队睡觉前,要烫脚,脱鞋之后要掀开鞋子上的压舌,尽可能让鞋子晾一晾。即便有种种不爽,可橡胶鞋能够提高运动能力,再也不用消耗大量时间用来休整鞋子,所有的不爽大家都能接受。

不仅仅是鞋子,铝制的军用饭盒与军用水壶因为轻便在部队里头大受欢迎。还有帆布制作的军用背包,预先缝制好了各种针对性携带品的空间,大伙再也不用手忙脚乱的打背包了。这些东西不仅方便,更是在短期内大量投入部队,与战术训练等结合在一起引发了作战训练上的全面改动。

“这会不会是最后方案?”居俊峰也知道此时讨论不出什么结果,因为军委自己对未来的认知程度也有限。以前韦泽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都是选择先干了再说。居俊峰对那些事情的最终成效很认同。他此时放弃了自己拿出一套问题解决方案,而是选择借用韦泽的智慧了。

阮希浩举手发言,“我这样看,反正我们现在还有几个月时间,湘军何时围攻天京城,我们何时出兵。出兵也不用那么多人马,两个改编完的军拿下湖南。其他部队各派一些参谋到这两个军里头一起参加战斗。中间遇到的问题大家就一目了然了。”

这的确是个很好的方案,大家纷纷表示赞成。阮希浩接着说道:“我觉得让我们第二军做这个试点吧。”

韦泽答道:“把第二军调去湖南太麻烦。第二军也可以做,不过你们可以等湖南军区拿下整个湖南之后,再进兵去打福建。”

“好!”阮希浩完全能够接受这个方案。

“下一个议题,就是对太平天国的问题,首先从称呼上要进行改动。天京城以后统称南京。什么江宁、金陵、统统不用。特别是天京城,绝对不许再用!”韦泽拿出了新的议题。

第37章 杀戮的理由(十六)

初中历史课本上提过灵渠这个事情,韦泽在《复活的军团》里头也看过对灵渠意义的介绍。光复军在1860年夺取了广西与湖南永州,这条沟通了漓江与湘江的水道就掌握在了光复军手中。

灵渠河道较狭窄且多弯曲,还有部分河段水位较浅,因此在水浅流急处,砌筑陡门以抬高水位,便于船只通行。陡门宽5。5…5。9米,用长方形石块叠砌而成,两岸陡堤呈相向的弧形,中留航道,设置闸门。它们是船闸的前身,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通航设备。据记载,唐代时始设陡门十八,明代增益为三十六,清代为三十二,大都分布在南渠。

韦泽对先人的智慧很是佩服。不过先人创造这些的时代还没有蒸汽船,即便是有了陡门调解水位,吃水依旧是个大问题。光复军现在的内河运输船与战斗舰艇已经初步定型了好几种,也开始大量生产。根据韦泽的如意算盘,直接把预制好的零件运到永州那边的造船厂,在那里组装调试。

灵渠最初的目的就没有考虑过几十吨上百吨的船舶通航,它原本就是一个运粮的河道。那种小扁舟就足以承担起这个任务。可这种小船却没办法运载蒸汽机在内的大型物件。光复军不得不制造出了一种船体更宽,更长,吃水更浅的专用船,才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1861年9月,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新建的永州造船厂里面组装出来的蒸汽船终于验收通过。这是20吨左右的小炮艇,铁骨木壳,蒸汽动力,船上设有六个三寸炮的炮位。船舷与上层建筑上还有用以放排枪的掩护体。

验收结束的时候,代理湖南省委书记沈心亲自去船厂参观。见识过广东的造船上,负责兴建过琼州的造船与维修厂,在沈心看来,永州这边的造船厂只能称为是个组装作坊。可这个作坊却能让光复军的蒸汽船出现在湘江里头,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成果。

此时湖南军区已经接到了解放整个湖南的作战方案,有蒸汽船加入,这本是好事。可蒸汽船是要烧煤的,有煤的时候蒸汽船威风八面,没有了煤,这全副武装的家伙就只能飘在水上,甚至连普通的小船都不如。

广东与琼州的海船能够纵横驰骋,靠的是越南宏基煤矿提供的优质煤炭。从那地方挖出煤来,用火车直接运到港口,装上风帆与蒸汽混合动力的运输船之后就开往两广与琼州。理论上越南的优质煤可以运到永州来,可那个成本就大的离谱了。

永兴那边已经发现了几处很好的煤矿,但是想用上的话就得拿下衡阳这个水路交通枢纽来。为了实现更好作战环境,就要通过战争来实现,战争这件事本身就是这么一个玩意。所以沈心向中央发了一份电报,询问部队能否先夺取衡阳。

“沈心真有趣,夺取了衡阳,和夺取了整个湖南有分别么?”韦泽在军委会议上说完之后,军委的成员都乐了。

“如果我们不先进攻两湖,而是沿着海边北上,走福建,进入浙江,抵达长江,然后从长江下游向西打,把太平军撵到西边去呢?”新的意见又出现了。

光复军对两湖的产粮区是垂涎三尺,所以在计划中是先夺去两湖。可先夺取两湖之后,就把太平军给堵死在长江下游。如果战略目标是把太平军撵走,那整个战略就得修改。

“如果把太平军撵过长江呢?”

“太平军里头都是老将领,他们逼不得已之下或许能接受去四川。让他们渡过长江继续北上,那里都是平原,难道在平原上等着被围歼么?那帮人不会犯这个傻。”

“如果打福建,进浙江,我们海上的运输能力就能发挥优势了。靠海运,运输物资的压力能够大大降低。”

“英国人会不会袭击我们的运输线?”

“英国人敢动手,我们就拿下香港。而且打浙江也不一定非得走海路,走陆路照样能赢。”

……

讨论一个接着一个,新的战略考量出现了。既然决定要与太平军正面作战,由西向东打,反倒不如由东向西打。由东向西,还能把太平军逼着向西走,给清军多添点乱。

居俊峰立刻表示了反对,“我们的首要敌人到底是太平军还是满清?我怎么听着大家好像弄错了啊。咱们现在的目的是消灭满清,太平天国不投降,咱们就用武器让他们投降。可这不是说先打太平天国。”

韦泽很支持这个观点,“夺取两湖的目标不能动摇。咱们现在只有珠江三角洲这一块产粮区,江浙一带虽然富庶,粮食却只够自己吃。想得到大量的粮食,只能先夺下两湖地区。这个战略次序不能错。而且法国人在越南打得很凶,我们刚开辟了与暹罗的航路,不能指望这条航线不受任何影响。”

开辟了暹罗贸易航线是1861年3月的事情。此时暹罗处于曼谷王朝的统治之下,当政者是第四代君主蒙固王,蒙固王屈从于英国的压力,于1855年与英国政府代表J。鲍林签订了英暹通商条约。其他西方列强也纷纷效法前来订约,同时因为西方国家的纷纷入侵,曼谷王朝也不得不开始了国家开放政策。

英国人此时吞下了印度,法国又对越南猛烈进攻。还算是挺英明的蒙固王对于乘坐着蒸汽军舰,荷枪实弹前来的光复军很是客气。自打曼谷王朝开国之后,很多中国人就移民到暹罗,暹罗政府与当地百姓都很欢迎这些带着先进耕种技术前来的中国人。暹罗的大米种植蓬勃发展,中国移民在其中有着重大的贡献。

当光复军代表提出“大米换步枪”的建议之后,蒙固王大喜过望。亲自见识了光复军的火帽枪之后,这位见识过欧洲先进武器的暹罗王立刻同意了这项贸易。暹罗大宗贸易线终于开辟了。两条航线确保了光复军的大米供应,但是法国佬的存在,让这两条航线都面临着威胁。

第38章 杀戮的理由(十七)

奥卡姆剃刀定律又称“奥康的剃刀”,是由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提出。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正如他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韦泽很喜欢这个理念。对于光复军来说,韦泽建立的制度看似是非常复杂的东西。但是从韦泽本人的角度来看,他仅仅是对他所知道的东西进行了最简单的复制,限于韦泽的记忆能力与现在的物质条件,这些制度里头还存在大量的缺失。

对于军委里头关于战略选择的问题,韦泽最终还是用奥卡姆剃刀定律做了判断。

光复军最缺乏的是什么?有很多。

在这很多缺乏的方面上,什么是靠光复军现有能力无法改变的最大客观难题?钢铁可以冶炼,机械加工与制造可以逐步提升,可适于耕种的土地是无法从天下掉下来的。

经过这样的判断,最终的计划还是落在了先夺去长江以南的两湖地区,从而获得稳定的粮草供应地。

把这个理论以及推导方法拿出来向军委说明的时候,军委也没有能够提出反驳的理由。倒是在这个基础上,大家对于大米航线的安全性有了新的认识高度。相当一部分同志都认为在占领了淮河以南之后,可以暂停继续北上。在消化巩固新解放区的同时,可以考虑一下稳定越南与暹罗大米贸易的问题。

韦泽听说过“战略因为正确才能胜利”这句话,可他没想到当提出了一个正确理论的时候,竟然引申出了“南下还是北上”的战略考量。

当中国统一之后,总会有继续南下或者继续北上的争论。在那广袤的西伯利亚大地上,夏天最高温度或许能到40度,冬天就是零下60度。为了忍受一年内一百度的温差,当地的松树都不得不落叶。而同属的其他松树,在温暖的南方则是四季常青的。

南下的利益远比北上要大得多,粮食,橡胶,矿石,只要控制了南方,就能满足中国的需求。与之相比,北上的投入与产出比就显得很不划算。

当然,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在近期需要考虑的仅仅是中国与越南和暹罗的传统友谊,如果能够继续获取大量大米,光复军就有必要继续维持这样的友谊。

曾国藩会不会带兵回援,太平天国会不会与光复军死战到底。从奥卡姆剃刀定律来看,既然这些事情一定会发生,那就等真正发生的时候去解决好了。

到了11月份,湖南军区率先整编出三个军,每个军人数在一万五千人左右。原本大伙并不再多想曾国藩的湘军会打成什么模样。可事实让军文非常讶异。湘军发挥水军优势,在河道纵横的皖南等地分进合击,将驻扎在皖南的太平军杨辅清所部打得落花流水。

淮军除了控制住长江以北的地区,还挥军猛攻扬州。太平军的吉文元、曾立昌部在扬州苦苦抵抗。

10月中旬,湘军水陆并进进击芜湖,芜湖太平军在得到一系列战败消息之后毫无斗志,干脆就退出了芜湖。湘军与林凤祥部在东西梁山与湘军和淮军联军进行了血战。韦泽带兵守过东西梁山,那时候杨秀清给韦泽派了江排,搞起了铁锁横江的战术。那一次石达开打出了湖口大捷,韦泽在东西梁山根本没有作战。

这次太平军水军再也没有实力这么做了,林凤祥所部在长江以北的部队先被击溃,湘军陆军绕到了林凤祥部队的背后,意图截断林凤祥的退路。水军趁着夜色突破了江面,随即把淮军也运过长江。林凤祥不得不选择了撤退。突破了东西梁山这道关口,湘军与淮军水陆并进,林凤祥虽然数次想停下来布置阵地,可他每次停顿下来,就要面临湘军前后包抄的局面。

湘军并不希望林凤祥能够全身撤回天京。追的越来越紧,身为太平军的老将,林凤祥突然给了湘军一个回马枪。他让大部队佯装撤退,自己亲自带领了六千人马返回头猛攻追击的湘军。湘军本以为林凤祥会继续撤退,遭到迎头痛击之后引发了慌乱。

曾国荃直接带领卫队到一线指挥,后退者杀,动摇者杀。在督战队的钢刀前,湘军稳住了阵脚。与林凤祥开始了对射。从炮击,对射,到最后的冷兵器厮杀。六千太平军精锐与湘军的一万精锐大战一场。

湘军水军发现事情不对,连忙登陆参与战斗。林凤祥所部也立刻折返,投入战斗。林凤祥28000人,湘军22000人,五万兵马杀得惊天动地。双方各伤亡了六千多人之后,兵力处于劣势的湘军不得不登船脱离战场。林凤祥派一部分部队清理战场,自己带兵反扑芜湖。

芜湖清军只有不到三千,见近两万太平军杀来,措手不及之下只能放弃芜湖逃窜。这场漂亮的反击战打掉了湘军的嚣张气焰。

不过林凤祥一路获胜却不能扭转战局,湘军名将鲍超带领了两万人在南边与陈玉成的八千兵马作战。双方战斗力相差不多,兵力却相差了两倍之多。陈玉成被逼退,鲍超随即挥军北上,意图截断林凤祥的后路。

林凤祥当然不可能让鲍超得手,他占领芜湖之后将此地没来得及带走的物资收集好,部队没有久留,而是选择直接撤退。在湘军淮军两路包抄之前冲出了包围圈,撤到了天京城附近扎下营寨。

湘军一路追赶,在距离天京城不到五十里的地方扎下营寨,与林凤祥所部对峙。尽管湘军不在敢立刻进攻,可整体的包围网越收越小,进攻天京已经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在东路的浙江,李秀成则与左宗棠的楚军互有胜负。以今亮自居的左宗棠也没能打出什么惊人的战绩,他只是在杭州城下挡住了李秀成的大军。当然,这也算是不错了。李秀成无法攻克杭州,就意味着他的部队到了极限。即便李秀成能在浙江支持,可天京一旦失陷,湘军与淮军就能从李秀成背后杀过来。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