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852铁血中华-第4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新当然知道中国最近的国际形象并不好,可中央的要求就是要租地,他也只能尽力去说服奥斯曼帝国,“我们也没有入侵奥斯曼帝国的打算,我们真的是想租用苏丹省的土地种植苜蓿。我们是真的给租金的。”

看着李新诚恳的面容,奥斯曼帝国大使很想问问李新,当李新代表中国和俄国、法国、荷兰谈土地买卖的时候是不是也露出了这样的嘴脸。但是这个问题实在是问不出口,奥斯曼帝国的大使说道:“我们还是谈军火买卖的问题吧。”

李新带着认真的表情继续说道:“军火买卖的问题很简单,中国不同意赊账销售。奥斯曼帝国要么拿现金,要么拿铬矿来换。关于租地的事情,我们中国是一定要和贵国谈判的。”

大使被李新弄得很烦,他说道:“中国就真的那么缺乏苜蓿么?”

李新有点夸张的点点头,“是的,我们有太多的牲口需要饲养,我们缺乏大量的苜蓿。中国气候种植苜蓿不是特别合适,而且我们的土地本来也需要种植粮食,人多地少的矛盾是现在中国的最大矛盾。”

这件事谈了两天,在7月10日,大使发电报给奥斯曼帝国,8月1日,奥斯曼帝国的回复就抵达了南京。让奥斯曼帝国驻华大使很讶异的是,奥斯曼帝国政府居然同意了中国的租地请求。帝国首相大笔一挥,就圈了400平方公里的尼罗河沿岸荒地给了中国。中国军舰立刻护送着船队出发,船队中的商船运载着给奥斯曼帝国的货物,还有中国垦荒队的人员以及第一批的装备与补给。补给船上则是煤炭等航海物资,中英现在还是停战阶段,中国海军并不指望在英国控制的港口实施补给。

“都督,这是不是太冒险了?”军委实在是没想到韦泽这么着急,还居然找了如此离谱的理由。去苏丹种苜蓿,有比这更扯淡的提议么?

“谈起印度洋水文,我们的确数据不够全面,所以船队可以开的慢些。”韦泽跟装傻一样说道。

这次连雷虎都有点受不了韦泽这么玩,他很不高兴地说道:“都督,你觉得种苜蓿的说法谁会信?”

韦泽听完之后问军委的同志们,“你们谁信种苜蓿的目的?”

一众人你看我,我看你,谁都不想说自己相信。只有一个人早早的举起了手,那是军委执掌军政的副主席沈心。沈心结束了在北方四省的工作,今年才回到军委。

“明山……同志,你为什么相信?”雷虎不认为沈心是个拍马屁的人,沈心更不是一个无节操开玩笑的人,雷虎提问的时候态度也很认真。

沈心从容答道:“国内真的需要大量的苜蓿。我看了报告,在苏丹试种的苜蓿一年最少收10次。我在北方种苜蓿,一年顶多收3次。天气稍微不好,就只能收两次。苏丹400平方公里等于咱们2000平方公里的产量,我为什么不信?”

听了这义正词严的回答,大家用不爽的表情看着沈心,沈心也用不爽的表情看着大家,然后才继续说道:“我在北方这几年也在当地推动过饲养业,牲口吃玉米秆子,吃草也能活,可就是长不快长不壮。我也曾经因为这个错误的对待过一些同志,虽然后来我也道歉认错,给同志们恢复名誉,可没有好苜蓿,就是没有好牲口。都督现在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你说我不相信都督,我去相信谁?”

军委人员都知道沈心工作态度认真端正,工作能力很强。现在听他说的轻描淡写,其实上沈心是和北方四省的畜牧局大闹了一场,官司一路打到韦泽这里。当时几乎所有人,包括和沈心杠上的畜牧局都认为沈心不会输。结果韦泽指派的研究组最终认为沈心当时的政策,以及对北方四省畜牧负责人员的处置不对。最后沈心不得不承认错误,道歉。这场官司在内部也导致了一场不小的震动。

现在沈心这么讲,军委成员也不得不相信沈心说的是真心话。于是大家的视线就转回到韦泽这边。总参谋长阮希浩说道:“都督,这件事只怕会导致一场全面冲突吧?”

事情总是越谈越清楚,既然苜蓿的意义不容忽视,那军委成员也再次确定了大家真正担心的问题。中国把手直接伸到遥远的红海,中间隔着印度,英国人若是没反应才怪了。

韦泽很明显对大家现在的态度比较认同,他说道:“曾经有人不让我们中国在东南亚开采石油,不让我们在东南亚种植棕榈。他们现在是什么下场?”

这话一说,军委已经大概知道了韦泽的态度。

而韦泽继续说道:“谁不让我们中国通过正常商业手段得到苜蓿,谁不让我们中国人民能够吃上更多肉,我们就不会放过谁!忘战必危,好战必亡。战争如果只是展现我们的强大,战争如果只是为了让人畏惧我们,那是有害的。国家只会越打越弱。只有战争切切实实的维护了中国的利益,维护了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这样的战争才能被人民支持,这样的战争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对于这种战争,我从来不会退让躲避。”

军委有些同志支持韦泽的态度,有些同志对韦泽的理由还是有点不太能接受。而韦泽站起身,居高临下的看着军委的同志,他用一种吃货谈道上等肉类时特有专注神情,一字一句地说道:“谁不让中国人民吃上肉,我们都要和他们斗争到底!”

第342章 欲静而不止(八)

光复军军委大部分人都不相信在苏丹省种苜蓿是韦泽的真正目的,这让韦泽感到非常遗憾。就韦泽的思维模式,种苜蓿就是他的目的,为了达成这个目的,韦泽才会采取各种军事与非军事的手段。只是这种思维模式与这时代的主流想法好像格格不入的样子。光复军军委认为未来要面对的战争,外交是需要首要考虑的。

站在中国的对立面上,英国人的思维模式也差不多。他们得知中国要在苏丹省种苜蓿的协议之后,第一念头是“土耳其人引狼入室,中国人终于要插手非洲事务了!”不过英国人毕竟是英国人,他们的第一选择不是立刻派遣舰队在印度洋上阻挠中国船队进入红海。这样的做法只可能立刻激化矛盾,英国舰队拦截中国船队,于是中国舰队进入印度洋和英国舰队对峙。再接下来就是双方互相威胁,万一擦枪走火,就是一场海战。再接下来就是战争升级,中国和英国在各种能够作战的地方大打出手。

战争结果不好说,不过战争一开,英国的海峡殖民地肯定会被中国夺走,这是完全可以预料的事情。英国海军部认为可以再等等,确定中国下一步的行动之后再说。红海不是马六甲,中国在马六甲占尽了地利的便宜。在红海一带面对中国海军的时候,有主场之利的可是英国人,而不是渡过印度洋的中国人。

君权级战列舰的设计讨论远比想象的冗长,按照现在的争论程度,君权级战列舰设计定型大概会在1877年。第一艘军舰建造完毕,正式编入皇家海军的战斗序列,估计得到1880年。在这个时候,中国只要不是太过分,很多事情其实是可以商量的。

英国人在憋新式战舰,中国也一样,韦泽已经定下步骤,要完成的就是万吨水压机的制造,要完成材料学上的突破,还有就是已经用在发电机上的蒸汽轮机研发要继续进步。蒸汽轮机的结构比三涨式蒸汽机简单太多,当下只需要在承力部件材料上有所突破,另外就是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这时代的汽轮机根本不用达到后世的三四万马力,能到超过一万五就已经足够对付包括英国在内的军舰。

英国遇到的是设计思路无法突破,中国则是技术积累太过于薄弱,双方不约而同的认同自己一方的新式战舰能够在1880年正式进入本国海军的正式编列。在下一轮的决战之前,双方都不愿意让局势彻底失控。

面对中国在苏丹省种苜蓿的行动,英国祈祷中国船队在海上出现机械故障,或者遭遇极度恶劣的天气。中国则想尽办法不让船队在海上出现机械故障,并且不遭遇极度恶劣的天气。最后英国人失望了,中国船队安全抵达苏丹。并且在一处地方设下了锚地。

这里就是后世的苏丹港,历史上苏丹港是1906…1909年修建起来的。现在这里只是一处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的荒地,这里年平均气温约29摄氏度,最高达40~50摄氏度。这里与其说是港口,还不如说是一片热砂地狱。

苏丹港在一片岩山的环绕之下,居高临下,很适合建立炮台。但是第一个建筑物却不是炮台,也不是坚固的兵营,部队搭起了帐篷作为居住地。首先建起的是二十几个海水淡化器。黑色的吸热管从陶瓷大蒸发器下面的接口插进去,通过注水口往蒸发器里面灌上海水。太阳的热量让海水蒸发,蒸汽顺着紧扣在上面的收集管进入被挡住阳光的冷凝器里面。

此时正是八月底,太阳毒辣的很。仅仅是用了吸热管,蒸发器里面的水就开始沸腾起来。没过多久,冷凝器里面就开始流出汩汩的蒸馏水来。看到淡水问题得到了解决,在太阳下晒得通身大汗的部队欢声雷动。光复军并不担心在荒漠里面的食物,船上装了大量的罐头、粮食,还有方便面。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淡水。这次运来了两百多套海水淡化装置,还有大量配件。中国就是要在这里进行一场攻坚战了。

根据与奥斯曼帝国的协议,中国有权自费建立一条通往苜蓿种植区的铁路,用于把该地的苜蓿运到海边的港口。这些港口、铁路所在的地区,奥斯曼帝国都会租借给中国三十年。红海沿岸,特别是非洲这边的海岸都是一片绵延不断的红黄色岩壁,荒凉的岩壁上几乎是寸草不生。中国方面觉得奥斯曼帝国认为中国不可能在这里修建一条通往尼罗河的铁路,所以才答应的那么痛快。

而中国恰恰就是要以荒凉的“苏丹港”为起点,修建一条通往尼罗河苜蓿种植区的铁路,更要把苏丹港变成中国在红海的支点。在这个世界上,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还敢做出这样决定,并且付诸实施的,可能也只有中国人了。

两艘英国军舰一直在尾随着中国船队,看到中国船队在这荒凉的地方卸下了上千人和大量物资,这上千人并没有出发向非洲那边走,而是开始用炸药开山炸石,修建斜坡,一副要在这块扎根的意思。英国军舰的舰长举着望远镜看了好久,两位舰长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中国人竟然在这样地方停留下来了,他们是准备靠喝海水活下去么?

此时中英双方毕竟是在停战,英国舰队接到的只是跟随中国船队的命令,看着四艘中国巡洋舰,英国舰长最终决定了先行撤退。他们已经看到了足够震惊的消息,为了能够尽快把情报传递到英国,他们没有撤回印度,而是直奔苏伊士运河而去。在那里,可以用最快速度把情报传递到英国本土。

正在激烈内斗的奥斯曼帝国十分意外的接收了中国送来的武器。这批武器包括火炮、加特林机枪,还有大量的子弹,子弹壳和弹头。奥斯曼帝国有能力制作黑火药与雷酸汞火帽,大规模生产冲压黄铜弹壳与铅芯被铜弹头就超出了奥斯曼帝国的工业能力。只是签署了一个条约就让中国人把这些武器弹药给送来了,奥斯曼帝国是真的很高兴。

没高兴几天,奥斯曼帝国就得到了中国人在红海沿岸建立起自己据点的消息。中国大使也主动拿着中国确定的落脚地与奥斯曼帝国进行协商。奥斯曼帝国本以为中国是得想方设法的进入地中海,走尼罗河。什么铁路,都是一个借口而已。要说修铁路,英国人不比中国更有机会,可英国人到现在都没有修铁路的意思。凭什么任由万里之外的中国人硬上。

虽然那条铁路对奥斯曼帝国并没有任何威胁,即便有威胁,也是英国人感到威胁才对。只是回想起中国人提出的修建从巴士拉到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计划,奥斯曼帝国上层不得不动摇起来。如果中国真的有能力修建一条从红海到尼罗河的铁路,那就意味着中国有能力完成沟通黑海、地中海、波斯湾的铁路网。

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到了真正在乎的时候反倒是不肯说出口的。奥斯曼帝国的外交大臣只是从容地说道:“我们知道了,对于中国修建铁路的事情,奥斯曼帝国会遵守和中国签署的条约。”

时间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了,奥斯曼帝国继续在进行他们自己的内斗,一年内连续两位苏丹被迫退位,奥斯曼帝国也颁布了宪法,成了立宪君主制国家。而立宪非但没有让奥斯曼帝国内部矛盾得以化解,反倒促成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保加利亚的起义,并很快波及到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这两个土耳其的藩属国。

信任首相阿赫迈特·米德哈特帕夏随即对这些叛乱地区实施了毫不留情的镇压。有了来自中国的武器,镇压极有效率,在很短时间内就把当地的叛乱者杀得血流成河。

俄国得到了100吨黄金之后,财政困难大大缓解。在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开始军事改革,此时的俄国军队整编训练完毕。俄国上层都认为应该借此良机对土耳其进行军事打击,以图恢复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失去的一切。

沙皇政府打着“拯救奥斯曼帝国压迫下的基督徒”和“保护斯拉夫兄弟”的旗号,先是通过外交途径向奥斯曼帝国政府施加压力,但效果并不显著。它所提出的集体保护斯拉夫人的建议遭到了受奥匈帝国支持的英国的反对。随后又倡议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保加利亚实行自治,亦遭奥斯曼帝国的拒绝。

不仅仅是俄国进行了军事改革,奥斯曼帝国同样进行了军事改革,奥斯曼军队力图在战场上彻底打败起义者。当奥斯曼军队采取了侧翼包围等战术,并且用加特林机枪开始疯狂扫射起义者阵列的时候,战斗意志顽强的起义军也溃不成军。就当战场上的形势明显地有利于奥斯曼帝国时,沙皇便于1877年2月14日情人节这天正式对土宣战。第十次俄土战争爆发。

就在第十次俄土战争爆发的第二天,1877年2月15日,中国修建的从苏丹港抵达苜蓿种植地的铁路也终于修通。这条70公里的铁路顶大概算是临时铁路的水平。然而在青尼罗河两岸,大片的苜蓿地已经一片碧绿。当地的阿拉伯人和少量黑人正跟着中国军队在这里耕种,也有些则跟着中国军队修筑据点。以据点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个的小城镇。

牧人们伺候着牛羊,中国菜农则辛苦的尝试着在当地种出蔬菜来。几个靠近河流的城镇的烟囱中冒着黑烟,这是锅炉正在为蒸汽机提供动力的迹象。

此时中国在苏丹的军队总数达到了两万。这两万人中有超过一万五千是在最近三个月内抵达苏丹的。在四个月前,也就是1876年的10月,中国先行的探矿队发现了金矿、银矿、铬矿。储量还相当不低。探矿队不断的将苏丹的矿产消息传到国内,军委最终做出增兵的计划,也实在是不得已。

第343章 欲静而不止(九)

铁锅在火炉上上下颠簸,热油在铁锅中加热时的声音,锅铲与铁锅碰撞时发书的金属声,组成了简单又极有活力的交响曲。

没等英国人伯雷斯登感叹太久,一份干炒牛河,一份配了番茄汁的清炒苜蓿,一份紫菜蛋花汤就被端了上来。伯雷斯登不会用筷子,餐馆提供木质勺与木质叉子,他先喝了一勺紫菜蛋花汤,觉得实在是鲜美可口。清炒苜蓿脆生生的,配合了酸甜的番茄汁,令人精神一振。至于香浓可口的干炒牛河,吃惯了英国菜的伯雷斯登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它。

喝下最后一口紫菜蛋花汤,伯雷斯登满足的放下刀叉。这顿简单的套餐给了他享受级别的感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