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852铁血中华-第4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喝下最后一口紫菜蛋花汤,伯雷斯登满足的放下刀叉。这顿简单的套餐给了他享受级别的感受,看了看这个普通的小饭馆,透过饭馆的窗户看到了窗外荒凉的红黄色岩壁。伯雷斯登不得不提醒自己,自己身处的可不是伦敦或者巴黎的中高档餐厅,而是在红海荒凉西岸的一个荒凉港口的小饭馆里面。

可这所有的蔬菜都是新鲜的,新鲜到让人怀疑这片荒野的存在并不真实。英国商船船长伯雷斯登是在埃及听说红海开了一个新的港口,还是中国人开辟的港口。商船船长也自动担负着为大英帝国收集情报的职责,他就在苏丹港靠岸,上来看看。这个港口现在也没什么大特色,能称为有特色的大概就是海边树立的那几百个煮盐兼提供淡水的设施。吃了这顿饭之后,伯雷斯登发现他错了,这个港口太有特色了。

除了中国美食之外,刚开发的苏丹港也有了自己的特产。中国的制盐技术非常高杆,白生生毫无苦味的上等食盐价格非常便宜。伯雷斯登已经决定近期暂时做这个食盐买卖了。

伯雷斯登船长还准备从港口继续深入苏丹省内陆,他对这顿饭的食材万分好奇,难道中国人都是魔术师?能够在荒野里头种出新鲜蔬菜么?

垦荒部队总部,奥斯曼帝国的一位帕夏用毛巾擦了擦汗水,又喝了一口苜蓿蜜茶,这才说道:“贵国的肉类罐头能否再降低一些价钱。”

“我觉得贵国的军需品里面可不单单需要牛羊肉罐头,阁下不觉得这些蜂蜜也很有必要么?”垦荒军政委杜辉趁热打铁地说道。

“蜂蜜是很好,可这些罐头能储藏好几个月,我们的要塞里面最需要的就是这些物资。所以我们希望贵国能够把这些罐头的价格再降一些。”帕夏大人说的很认真。

杜辉脸上没什么异样的表情,心里面却很是鄙视。在这个国难当头的时候,奥斯曼高官们该吃的回一点都没少。从伊斯坦布尔得到的消息,奥斯曼帝国购买的价格其实已经定好,高官们把价格砍的越低,他们在中间能够拿下的差价就越高。

但是国内对此的指示是,尽可能保证奥斯曼前线的供应。这种立场杜辉也能明白,中国与奥斯曼帝国不是邻国,与俄国可是邻国。俄国在俄土战争中损失的越大,对中国就越是有利。能够理解到罐头对战争的重大意义,这说明奥斯曼帝国还不是真心糊涂。

杜辉忍不住说道:“阁下,如果降低了价格,那就要提高购买量。我们的总量是不能变的吧?”

提高了购买总量,就能增加前线供应的总量。杜辉当然不能指着奥斯曼帝国的帕夏大骂“你这个贪污现行犯”,也没办法给这位奥斯曼帝国的帕夏上一堂思想政治课,纠正他牟利的错误想法。杜辉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一点销售量,让奥斯曼帝国的前线部队有机会得到更多补给。

一提到维持交易金额的总量,帕夏大人的脸色就不好看了。他摇摇头,“又不是只做这一次生意,又何必一次买卖这么多的罐头。”

“阁下不过买了一百万磅的牛羊肉罐头,您觉得这很多么?”杜辉政委问道。他心里面对奥斯曼帝国的态度非常不爽,战场供应是按照人数和作战时间来确定的,至少光复军从来都是如此制定作战计划的。土耳其有40多万军队,如果战争打两年,一天保证三两肉总是有必要的吧。在中国,战时只要后勤能供应的上,三两肉的伙食不算什么,每个人还要一天尽量有一瓶水果罐头,以保证相对均衡的营养。

后勤部门就是挨骂的,其实战争时期的光复军前线部队也清楚,不是后勤部队不肯给物资,物资供应不上,真的是因为交通运输,或者战场位置造成的影响。大骂后勤部门的时候,“后勤部门”这个名词代表所代表的是大家对战场的恐惧和无奈。后勤部门只是背了个锅而已。

可奥斯曼帕夏的态度就不同,购买了确定量的罐头,就意味着供应量的上限。一百万磅的牛羊肉罐头够前线吃几天呢?顶多也就半个月吧。杜辉继续说道:“我们的罐头价格已经比奥斯曼帝国当地的新鲜牛羊肉都便宜了很多,你们自己再找人加工,又要增加更多的钱。我觉得以这个价格,要是再低,阁下就要多买一些。好歹要增加一下前线的供应量吧。”

听了这话,帕夏大人皱起了眉头,他带着受了侮辱的语气说道:“您是在指责我克扣前线士兵的口粮么?”

杜辉没想到这位帕夏居然把这话给挑明了,他心里面其实很想说:“我就是在指责你克扣前线士兵的口粮。”只是这话能想不能说,中国人比奥斯曼帝国的帕夏更关心奥斯曼帝国士兵的口粮,这话挑明了之后就是极大的侮辱。

见杜辉不吭声帕夏大人很不高兴地说道:“我们购买罐头要付现钱,战争应该会打很久,那时候又要有多少钱才能够。”

“如果奥斯曼帝国肯租给我们更多的土地,我们就可以不要钱。”杜辉立刻答道。

听了杜辉提出这个条件,参加会谈的中国人员心里都有些紧张。来到这里之前,部队动员的时候所讲的是苏丹省是个气候糟糕的蛮荒之地。到了苏丹之后,大家才发现这个宣传有些夸大了。

苏丹的确比较荒凉,可这里竟然完全不缺乏水。青尼罗河与还有另外几条河流向这片土体提供了大量的滋润。更重要的是,尼罗河两岸不缺乏平坦的土地,只要能挖好灌溉渠,大片的土地上就能种植作物。

苜蓿只是主要种植作物,垦荒部队在这里也开始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甘蔗。菜园更不可少。要不了多久,苏丹港能够出口的产品就不仅仅是苜蓿和食盐,蔗糖、花生油、谷物也将成为很重要的出口作物。认真经营这片广袤的土地,未来真的是大有可为。

帕夏大人并没有露出惊讶的表情,中国试图扩在苏丹省的势力范围这是奥斯曼帝国早就能想象的。

埃及总督与奥斯曼帝国政府其实不对眼,埃及总督很想脱离奥斯曼帝国的控制,搞起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王国。同样,知道埃及总督打算的奥斯曼帝国也会想方设法的给埃及总督添堵。这次允许中国在苏丹省种植苜蓿,就是要在本来已经基本脱离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省里面再引入一股力量,用来平衡英国人在埃及的影响力。就以中国现在和英国的关系,埃及想投如英国怀抱,中国一定会想办法作梗。反之亦然,英国也不会让中国在埃及和苏丹真正做大。处于这种平衡状态下,奥斯曼帝国反倒成了维系这种微妙的平衡的关键角色。

当然,中国人的种田能力倒是大出奥斯曼帝国意料之外,能从苏丹得到数量如此之大的物资,完全超出了奥斯曼帝国最初的想象。

很多事情即便是心里清楚,表面的功夫也得做到。奥斯曼帝国的帕夏大人表示他会回国之后商量此事。中国作为善意的释放,把供应价格再次降低了5%。等帕夏离开之后,中国垦荒部队讨论的只是奥斯曼帝国会不会答应此事。中国真的要靠单纯的武力来扩张控制区,这是很容易的。没有奥斯曼帝国的认可书,就有太多国家可以借着“正义”的理由对中国动手。可有了奥斯曼帝国的认可,中国就能拿着这一纸认可书去完成很多交涉。

也许是进入五月了,天气变热之后食物存储不易。奥斯曼帝国的回应倒是很快,苜蓿种植地的许可底盘扩大十倍。头五年的租金用五百万磅的牛羊肉罐头来顶替。

中国的货轮此时也比较定期的往来于苏丹和中国本土之间,去的时候运载着各种物资,回来的时候运回了干草与皮革,一进一出都有巨大利益。至于容易变质的肉类,就让奥斯曼帝国充分利用去吧。如果这些肉类能够让奥斯曼帝国的勇士大杀俄国佬,中国就从另外一条线上再赚一笔。每一条线上都能得到收益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第344章 欲静而不止(十)

1877年6月1日,沙皇的灰色牲口们着整齐的横队列向普列文城发动了进攻。

10天前,也就是5月21日,俄军在普列文城吃了败仗。普列文在保加利亚北方,是个交通要害。对土耳其宣战的俄军打着“解放斯拉夫兄弟”的口号,以不小的代价突破了多瑙河防线之后,30万俄军在4月渡过多瑙河,进入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人对于俄国军队夹道欢迎,沿途之上锣鼓喧天,鞭炮齐呤,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那场面~~~真是相当的壮观。俄军好歹经过军事改革,即便并不认为被土耳其占据的普列洛城真的能有什么激烈的抵抗,他们也没有轻敌。一个旅的部队浩浩荡荡进入了普列文镇。

这个旅沿着城镇的主要道路进入城镇之后,从房屋敞开的窗户里,从院墙背后,从草丛深处,伸出了一支支步枪。在主要街道的另外一头,装在小型炮车上的加特林机枪也被推了出来。奥斯曼军向着俄国军队射出了暴风骤雨般的子弹。

除了加特林机枪的怒吼之外,中国改装的弹夹式回旋栓动步枪在近战中发挥出了强大火力。20分钟不到,俄军一个旅就损失了一个3000多人,旅长被打死,两名团长一死一伤,败兵逃出了普列文城,把土耳其主力出现在普列文城的消息带给了俄军司令部。

30万俄军渡过多瑙河后,普列文城就威胁到俄国人进军的侧翼和多瑙河桥梁。普法战争结束还没几年,此次沙皇御驾亲征,色当惨败的经验教训非常清晰。准备一路突破的俄军不得不向转向普列文城,要先解决这座城市。俄军速战速决的战略因为奥斯曼军突然占领普列文城的行动破产了。

守城的部队有三万人,指挥官是奥斯曼·努里帕夏。此次出击是他主动请缨,以快速行军的方式突然出现在普列文城。与三万作战部队一起前进的还有两万五千辎重兵,他们靠了从中国购买的五千辆安装了轴承的现代平板架子车,加上其他运输工具,以及所有部队几乎极限式的负重,硬是把一万三千多吨物资运进了普列文城。

俄军缓慢的行动给了,奥斯曼·努里帕夏十天的时间。头五天,两万五千辎重兵也加入了修建防御体系的工作,俄军开始包抄普列文城之后,奥斯曼·努里帕夏将让辎重兵离开普列文城撤回后方。他亲自带领着部队完成了这座城市的防御体系修建。

在前线的隐蔽指挥所里,奥斯曼·努里帕夏放下望远镜,对身边的一位年轻的中国军官说道:“李中校,你为何也要留在这里?”

站在奥斯曼·努里帕夏身边的中国军人名叫李维仁,他今年二十七岁,是李仪芳堂兄李维斯的远房堂弟。牵强附会的话,他也是某个意义上的“国舅”,实际上也有人用这个开过李维仁的玩笑。

听到这个问题,“李国舅”放下了望远镜,自信地说道:“有修建要塞的机会,有和俄国人大战的机会,我不想走。”

奥斯曼·努里帕夏没有多说什么,这名年轻的中国“贵族”的确表现出不一般的要塞防御水准,奥斯曼·努里帕夏其实也不想让设计防御体系的李维仁就这么走了。

沙皇的灰色牲口组成的横队越来越近,李维仁嘴角忍不住微微翘起,露出了嘲讽的笑容。1856年的时候,李维仁只有6岁,他还没资格上战场。他只能从军校里面得知,无论是欧洲列强的军队,还是中国的光复军,采取的都是这种横队进攻的模式。那时候光复军正在崛起,和英国人打了一场惨烈的佛山战役。而在欧洲,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军也用这种战术把克里米亚的俄国人打得落花流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之后,俄国人痛定思痛,进行了军事改革。没想到改来改去还是这种战术。很快,炮弹划破空气的声音传来,俄国人的炮击开始了。

俄国军队欧洲部分的军队有30万人,此次派遣了三万军队以及四百多门火炮投入战斗。火炮如同暴风骤雨般的砸向普列文城改造成的要塞,普列文城本来就不大,建筑物不高,在上千枚炮弹的攻击下,要塞里面的建筑不停的被炮弹炸毁,房倒屋塌,烟尘滚滚。

这一通天昏地暗的炮击结束之前,俄军暂时停顿的横列开始继续前进。行进到2000米距离的时候,奥斯曼军开始射击。密度不高,却没有停歇的射击在一开始并没有造成什么伤害,直到俄军进入了500米之后,才开始有人被子弹击中。不过那零零碎碎的伤亡对整个横列毫无影响。

残破的要塞,并不密集的枪声,俄军指挥官觉得这是在俄军猛烈炮火轰击下伤亡惨重的奥斯曼军队残部的绝望还击。奥斯曼军或许在十天前的战斗结束之后已经撤退了,只留下少数的军队在这里驻守。这也是很容易想象的事情,普列文在保加利亚北部,能够威胁到俄军侧翼和多瑙河桥梁的位置,很容易被俄军包围。面对30万俄军,小小的普列文算个什么呢。

俄军继续推进,并且开始用排枪还击。烟雾很快就在俄军的阵列中弥漫起来。按照排枪射击的规矩,俄军继续前进,走出这层烟雾区,然后继续射击。

方才的炮击威势很大,实际战果很小。李维仁知道自己的“要塞防御体系”其实是韦泽的牙慧。以李维斯,李玉昌为代表的李家都是以走文官道路,进而去政府部门为方向。李维仁身体不是特别好,只能称为不是病秧子。可他的理想是从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考上军校之后,李维仁各项考试以及评估只能称为低空通过。军校毕业之后,他的军人生涯也一直很不顺。李维仁比较注重防御,大家认为他当工兵比较合适,偏偏李维仁心高气傲,对于晋升缓慢的工兵嗤之以鼻。在崇尚进攻的光复军中,李维仁就混的很不怎么样。

后来李维仁抽机会跟着堂兄李维斯去见了韦泽一次,他把自己对堡垒防御的思路想韦泽讲了。那是两年前的事,李维仁到现在还能清楚的记得韦泽脸上那丝淡淡的笑容,那是长者兼强者对能力有限的后辈会露出的安抚笑容。

李维仁当时的第一感觉是,如果此时不能得到韦泽的点拨,他这一辈子就没有方向了。所以李维仁焦急地喊道:“都督,请一定告诉我您对要塞防御的看法。”

这种哀求看来起了作用,韦泽说道:“我一直没有研究过要塞防御战,我只能给你说些零散的东西。以前的要塞防御,讲的是站得高看得远。现在火炮技术进步飞快,立起那么一个高高的炮楼,敌人到你的射击死角,一通炮打过来要塞就完蛋了。现在的要塞防御战,需要的就是一个低字,我在地上扣一堆乌龟壳,敌人不到我们一定能杀伤的范围内,我们就不开火。这就需要我们有火力点,这些火力点一定要梯次分布,而且能够互相支援……”

那次请教让李维仁受益匪浅,也让他明白了为什么那些李维仁只能仰视的大人物面对韦泽的时候总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原本李维仁认为这是皇帝应该有的权威,现在他明白了,那些大佬敬畏的是韦泽的能力。接下来的两年里头,李维仁开始消化学习韦泽的要塞理念。

可军队的人事部们大概对李维仁也没了培养的想法,此次大规模卖武器装备给奥斯曼帝国,人事部给李维仁晋升了中校阶级,把这位“刺儿头国舅爷”远远的打发到奥斯曼帝国来。至少李维仁是这么认为的。

现在,李维仁的学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普列文要塞是个“低”要塞,十天的修建中,数万军队拼命的挖掘坑道,利用了携带的有限铁板,修筑了坚固的火力点和指挥点。坑道连接着各个阵地,防炮洞,藏兵洞,挖了一个又一个。

俄军炮火的确摧毁了很多建筑,那些建筑仅仅是奥斯曼军为了迷惑俄军而留下的障眼法,那些建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