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3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就是说,基础建制到百人为一队,在这之前与秦军仍然是一样的,可是汉军取消了“将”和“五百主”的建制和官职,将五百主改为千人队,也就是“曲”这个建制序列的司马,司马是军侯的副官,正式的称呼是“曲司马”,而五千人建制的“校”也有司马这一副官的存在,正式的称呼是“别部司马”。

师以上再无司马一职,取而代之的是师主官为偏将,副官为卑将。军的主官为中郎将,副官为偏将。军其实就是军团,军团以上还有集团军的建制,像是国防军就是一个大集团军建制,主官是将军级别,统军的将军出自将军府推荐,由汉王吕哲确定。

不要觉得“师”在后战国时代听起来别扭,其实“师”这个这个单位绝对不是到了现代才有,早在春秋时期“师”就是华夏的军队传统单位。另外“军团”这个单位首次出现也是在晋国称霸的春秋时期,军国主义下的晋国兵力实在太庞大了,“师”这个建制单位无法满足指挥需要,“军团”的建制也就运应而生了。

倒是集团军这个建制单位嘛……不用说,肯定是出自吕哲的手笔,其出现也并非是什么偶然,就跟称霸时期的晋国兵力太多需要新“单位”的需要是一样的,比“军团”这个单位建制更高级别的体系当然是要建立。而还有比“集团军”意思更加明了的称呼吗?

目前的北上汉军就是一个集团军的规模,韩信所在的曲并不是第一支参与到进攻序列的单位,在他们呼啸北上之前,早有一万骑兵被分为十个千人队在不断驰骋于齐属泗水局部。

申屠嘉这一支骑兵进入齐国所属的泗水郡局部时,所看见的是一片兵荒马乱的景象,乡野之间不断有黔首成群结队在逃亡,齐属沛国的城池要么是被第二混编军团攻下,要么就是紧闭城门在被围攻,旷野之上压根就没有齐军的踪影。

平野没有什么敌军,韩信他们自然是不会遭遇到什么像样的厮杀,事实上游动于交战区域的汉军骑兵做得最多的就是截断任务。

所谓的截断任务当然既是封锁某个交战区域,使得敌国的信息无法顺利的传递。

同时呢,骑兵队伍很多时候也要驱赶逃难的黔首朝某个方向集中,让步军能够将黔首管束起来,或是被集中安排,或是让完成辎重运输的辅兵在回程的路上将黔首带回国内。

原本以为一到就会进行激烈厮杀的申屠嘉和韩信自然是有些懵了,连带一直有所期待的曲司马钟离眛也是茫然不解。

豪华阵容啊这是,一曲的军侯是申屠嘉,曲司马是钟离眛,百将之中有韩信,另外还有夏侯婴、徐阳。这些人之中每一个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上都是不简单的人,封侯拜将的有之,成为国之丞相的也有,但是绝不是出自吕哲的刻意安排。

相对于一些人对执行军务的茫然,夏侯婴心里却是轻松中带着复杂。

吕哲一度要求齐国交出刘邦,可是齐国这一次却是拗上了,宁愿付出更多的代价赎回被俘的田荣也不愿意以刘邦交换。

现在的刘邦可是担任沛国相来着,汉军第一个开刀的位置就是泗水郡,除开必须拔除齐国钉在南边的突出部之外,何尝没有吕哲针对刘邦的意思呢?

第六百四十五章:欢迎来到新时代(一)

是“师傅”不是“师父”,是“徒弟”而不是“徒儿”,从中就能看出吕哲对韩信的态度。∮,

师傅换成师父也不知道确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可以确定的是名称的转变是从胡人统治华夏开始。一个意思是“兄弟”级别另一个则是“父子”级别,这里就能看出文明的差异。

因为年龄也就是差六七岁的样子,吕哲与韩信在很多时候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现在不过才十七岁的韩信正式最适合历练的年纪,投入“名将养成”的吕哲哪里真的舍得一开始就将韩信安排到危险的所在,讲求的就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渐进模式。

其实这与汉军北上的布置也有直接的关联,汉军第一骑兵军团、第二混编军团、第五骑兵军团作为先行北上的序列,自然是要先寻找一个突破口,那么非齐国本土的泗水郡局部作为突出点自然就是最适合的用兵地点。

骑兵大规模征战在华夏不多见,或许应该说除了武安侯白起曾经在“长平之战”大规模运用单骑走马切断赵军补给线之外,华夏的军事历史上压根就没有出现过骑兵大规模参战的记录。

第一次采用这种战法的汉军缺乏实战经验,需要用很多的实际交战来验证很多猜想,一开始肯定也不会是立即投入到大规模的奔袭之中。

摊上这么一个初战,不但是韩信这一曲进行很多琐碎的任务,先行北上的第一骑兵军团也是这么个过程。

早期北上的第一骑兵军团,他们在齐国所属的泗水郡局部进行很多低难度的奔袭,目标基本是定在乡野,随后才是将攻击的目标盯在野外驻扎的齐军身上。累积了差不多一个月经验的第一骑兵军团,等待第五骑兵军团抵达的前三天,他们才在季布的命令下取道睢水一线,朝东北方向进军。

第一骑兵军团是累积足够的经验开始到了奔袭阶段。将目标定在了率军南下支援泗水沛国的田广兵团身上。

汉齐双方的军队已经在下邳区域进行过几场大战,五万没有携带辅兵的骑兵对上十五万齐军。交战的开始就是汉军骑兵不断利用速度进行交差袭击,又用高速的行军速度切割包围,结果自然是田广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两万齐国前军崩溃,齐国后军也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打散,剩下田广所率的八万中军就近躲避进入下邳。

说实话,如果地形不是山地,任何步军在遭遇骑兵的时候都是吃亏状态,能够给步军的选择并不多,唯一相同的就是机动性不如人陷入全面的被动。

骑兵的优势在于速度。拥有绝对优势的机动性之下,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就是骑兵的传统战术。自具装重骑出现后,骑兵在每一场战争上可以选择的定位又被扩宽,随着骑兵战术的成熟,坐稳了陆上霸主兵种的地位。

汉军骑兵对上田广所部时,第一骑兵军团的中郎将徐志是按照吕哲部署的作战方案来打,针对田广所部前军是用轻骑来进行快速的分割和两翼游走切断齐军的联络,再利用具装重骑进行正面的冲阵。

具装重骑啊,步兵的克星。超过一千具装重骑踩着沉重的马蹄如狂涛骇浪攻来时,哪个遭遇如此攻势的士兵还能镇定的下来?齐军的兵源素质也着实是不怎么样,先是被汉军轻骑的漫射和分割打乱了阵形,再被具装重骑带着恐怖的威势一冲阵。其结果毫无意外是一触即溃。

步兵对上骑兵结阵自保或许还能抵抗一下,四散逃奔的下场就是两条腿跑不过四条腿,田广所部的两万前军在汉军第一骑兵军团追在屁股后面掩杀十里,那真的是尸横遍野的场面。能逃到田广中军的齐卒根本就不超过五百人,其余不是被杀就是逃窜进林子才躲过一劫。

在第一骑兵军团部分建制攻击田广所部前军的时候,另外一些第一骑兵军团建制下的骑兵也绕到了后方。为数五千的骑兵皆为轻骑。这五千轻骑面对的是素质更加不堪的田广后军,五千轻骑还没怎么靠近,五万齐后军早就乱了阵脚,不用汉军轻骑过多的兵锋威逼,那些齐卒就自己四散奔逃。

事实上一般情况下每一支军队的后军都是最弱的,而前军会是选锋,也就是最勇敢的士卒,中军则是相对精锐。

齐国有作战经验的部队全是在田荣兵团,现在正与徐岩的秦国中原军团在砀郡靠近三川前沿对峙,田广所部本就组织起来仓促支援,数量虽然有十五万,但是大多是属于临时拉丁状态,基本是没有什么战阵经验。

田广受命南下支援沛国,也是倒霉透顶才会遭遇汉国第一骑兵军团,不然他也不是没有得到斥候的侦查情报,可是现在谁也不了解骑军的交战姿态是个什么模样,用的还是以前的老一套应对措施。用对付步军的战术来与机动性很强的骑军交战,怎么可能不是一败涂地?

田广是倒霉中带着一点幸运,等他知道不到三天的时间,前军差不多全军覆没和后军也被击溃消息,中军恰好是离下邳非常近。感到震惊和纳闷的同时,他二话没说就带着中军向下邳狂奔,堪堪是在徐志率领骑军赶来的那么一刹那中军八万士卒躲了进去。

说到底还是汉军的骑兵运用不成熟,谨慎的运用之下徐志拖慢了向田广中军进攻的时间,要是在袭击田广所部前军和后军的同时也派出骑兵骚扰拖住中军,这一战的过程和结果肯定是要被改写。

下邳是齐国东海郡的一个县城,汉国向齐国普一开战就兵逼东海郡,这对于齐国来说造成的动荡是无比严峻的。

齐国在得知汉国有可能开战的时候本来不相信,一直是在接到汉使递交的宣战国书还是君王到臣子都是没反应过来的状态。

开什么玩笑啊,汉王真的以齐**队袭击汉国商旅的理由向齐国开战了,简直就是开天辟地以来最为令人诧异的借口。可是偏偏真的发生了,汉王竟然喊着为汉国子民报仇的口号向齐国宣战了。

面对这么一场最不可能发生却成为开战导火索的战争,齐国哪怕是觉得无比的荒谬也该拿出全力来应对。

齐国的应对方案是拼尽全力突破秦国的三川防线进逼函谷关,然后又在国内紧急地成立庞大的军队准备防御汉国。

泗水沛国被汉国作为第一个进攻目标,那是齐国君臣上下早就有心理准备的事情,因此在汉国没有发动进攻之前,齐国早早就放弃了许多注定无法守住的城池,将军队和物资集中往几座坚城之中。

泗水郡能被称为坚城的并不多,无外乎就是彭城、博阳和泗水郡曾经的首府戚县,其余如萧县、留县、沛县、啮桑、丰邑这些地方要么不是什么地势要冲,要么就是城池太过残破,压根就没什么坚守的价值或者余地。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齐国建立沛国之后,原本的沛县被改名为亭县,戚县成了沛国首府后反而成了沛县了。

在汉国与齐国贸易的蜜月期时,彭城本就是齐国储备物资的集中地,无论是从齐国本土运来的物资还是从汉国那里购买的资源,齐国一度都是储放在彭城,那是因为当时齐、燕、赵与秦国的交战区域所需要,彭城因为是物资集中地必然也会被重视并一再地加固。

正是因为有彭城的存在,齐属沛国才堪堪在彭城一线坚守了下来,哪怕是有汉军突击到彭城后方,那也不过是一种破坏性的袭扰。

现在,汉军竟然有大规模的齐兵杀进了东海郡,并在下邳一线消灭和击溃了起码七万齐军,这让齐国上下在震惊的同时更多的是摸不着头脑。

在过去的战争中,两国开战从来都是一个县城一个要点的推进,哪怕不是平面的推进模式,也没有在前沿坚城没有被拔除的时候冒进的道理,毕竟障碍没有清理干净,那么战争态势就代表不稳定,绕过战线突袭某个区域是兵行险招,并不是一种常规交战方式,冒进的部队后勤线无法保障不说,随时也有被包围歼灭的危险。

以步兵为主的战争模式当然就是上述所讲的那样,华夏的战争历史也基本是用平稳推进为主调。个别时候哪怕有军队会突进袭击,那也是被逼急了才会干的冒险,这么干的军队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有时候甚至是突进的部队成功了,但是后方没能成功拔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结果就是不但突击的部队没个好下场,整场战争态势也因为分兵的行为变得主次不分。

大规模骑兵的运用已经从实际上改变战争的模式,不过除了吕哲之外,哪怕是汉军之中的那些骑兵将校也基本还没有抓住新主流的脉搏。

连身为其中一份子的汉军将领都还没有摸清楚骑兵的战术运用,对骑军作战模式完全空白的齐国又怎么搞得懂?

其实从吕哲布置骑兵战术伊始,战争的模式从那一刻起就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了。

第六百四十六章:欢迎来到新时代(二)

汉军第一骑兵军团首次出征算得上是拿了个开门红,但是所暴露出来的缺失却也不是一点半点。

首先,初次统率大规模骑兵的徐志对于战机的判断还显得不成熟,虽然正视到骑兵拥有高强的机动性懂得分兵而击,又利用其速度快速的合兵,扑向了敌军数量较为庞大的中军,但是判断错误了田广的心态,也忽视了城池对于骑兵的限制。

另外,骑兵是首次大规模的长途奔袭,一些准备措施也没有能够做到位。例如关于水源位置的重视,地形上面的一再确定与判断,骑兵战马的耐力等等。

五万骑兵轻骑为一人二马、重骑为一人三马,除开交换骑乘的战马,驮上粮食、水袋、兵器等物资的驮马更是必不可缺,第一骑兵军团总携带的马匹数量接近二十三万匹,所谓的饮马断水虽然夸张,但是那么多马匹的饮水量绝对是一个夸张的数字。

第一骑兵军团进攻的路线上有泗水、沂水、睢水这三条大河流,更有不少有名没名的河溪水系,徐志在进攻之初认为既然有这么多的水源,那么水源必是能得到保证,可是他忽视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军队是奔袭状态,一直在作战状态下压根就不可能跑到离战场远的地方饮水,事先归化作战区域的时候没有将这一点算进去。

成功奔袭田广前军和后军,徐志在调转兵锋指向田广中军的时候为什么延误了时间呢?就是交战地点的选择上出现了疏忽,另外就是错误的计算了奔袭骑兵的疲劳性,结果就是分兵而出的两支骑兵部队打完回到主力部队集结的路途上用的比预料之中更多的时间,等待重新回合起来的军队要进行第二阶段的作战,人家田广溜进城不陪练了。

那么徐志和汉军第一骑兵军团的第一次上场看似取得了成功,但是部署的作战计划也仅是完成了第一阶段,齐军已经躲进城中。第二阶段关于将田广主力钉在旷野的计划也就实施不下去。

骑兵没有攻城器械难以攻城,其实哪怕是有携带攻城器械也不允许宝贵的骑兵去打攻城这种消耗战,徐志只有让过将田广主力钉在旷野的这一阶段,将部队带到泗水与沂水的交汇处,也就是下邳西北方向约五里左右的距离。

下邳城西北区域皆为平地状态,城头瞭望过去能看见那边的动静。

二十三万马匹数万士卒,占地的范围不会小,汉军的活动区域甚至是逼迫到下邳城墙二里左右的位置。

马匹踩踏起来轰鸣声动静太大,“轰隆”的马蹄声扰得整座下邳城不得安宁,城内的居民理所当然认为下邳已经成了战场。汉军都还没有做过任何攻击下邳城的姿态,城内已经是一片混乱。

田广哪怕是再怎么不了解骑兵都能看见汉军压根就没有携带攻城器械,更加没有看见汉军在砍伐木材准备制作攻城器械,那么城池攻防战自然也是不可能发生。他发现城内混乱立即抽调士兵进行弹压,不过对于城墙的防卫却是一点都不马虎,毕竟汉军连绕开彭城直接进攻东海郡的事情都干出来了,谁又能清楚有没有更出人意料的举动?

徐志本来还想用散漫的姿态诱使田广出城作战,可是面对下邳城的城门一直紧闭,己方军队的饮水和休整也马上完毕。他只有整肃部队耀武扬威一般地绕着下邳走了一圈,在外围留下必要的一些游骑应对下邳可能派出联络外部的快马,然后就率部队扑向东南方向。

一直在城头关注汉军骑兵动向的田广见到敌军离开也是松了一口气,他率部南下的齐军就是一些组建不久的新军。若是打打城池攻防战,依托城墙进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