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智者人际-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

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

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

第74节:获得快乐的方法

有一位年轻的婆罗门,来到佛陀的住处,请教佛陀:“世尊,一般在家俗人应该怎能样做,才能在这辈子里得到平安和快乐呢?”

佛陀对婆罗门说:“有四种办法。这就是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什么叫做方便具足呢?就是要有各种谋生的技术,比如种田、经商、写作、绘画、计算的技术,没有技术,没有技术要努力学习、掌握;什么叫守护具足?就是对自已苦心经营所得的金银财物,能善自处理,不让天灾人祸、刀兵水火夺了去;善知识具足是指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对于未生之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对于未生之喜乐,能令带生,已生喜乐,护持不失;至于正命具足呢?就是金钱收支要经常保持平衡。多出少入不好,少出多入也不好。自已没有钱财使用而广为散用,这是愚痴贪欲,不顾其后。财物丰厚,却不知使用,也是愚痴。在家之人,如能时时刻刻做到上面说的四件事情,就能获得此生的安乐。” 据《阿含经》

如果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成为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等,那么对于社会来说,也许并不是什么福音。君不见,有多少背负盛名之人其实都是空有其名?他们从不施益造福,只求自己袋满肠肥。比起这些欺世盗名之徒,许许多多的普通人的知足常乐不失为是一种独善其身的生活形式。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曾留下了多少成功者志得意满的笑声,但如今还不是荒坟青草长、黄土埋枯骨?忙忙碌碌追名逐利不会实现人生价值,一本厚厚的支票册,一长串阿拉伯数字的符号也不能看作是一个人的成功标志。惟有快乐的生活、健康的身体才是人生最大的收获。

如何获得快乐呢?佛教的人生观,尽管最终都以劝导人们信佛为根本,但它的思想对人们的启迪意义是朴素而深远的。如上面的这个故事,不外乎说人在世间要自力更生,要有特长,有本事,懂得守护自己的钱财,做到收支平衡,量入为出,等等。这个理念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生哲学,劝导人们必须善于安心、知足,凡事要想开一些,这就是“善知识具足”。这是一种安心之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故事所主张的获得快乐的方法,更加符合现实生活的情势。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会理财,却又虚妄、放逸,如何获得快乐?如何生活得心安?

第75节: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释迦牟尼佛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名叫大萨他婆。

一回,大萨他婆同着一伙商人,坐船渡海,中途,忽然一阵暴风巨浪袭来,船被击坏了,海水直涌坐舱,眼看就要沉没了。众商人面面相望,急得无路呼救了。

正是危急的当儿,大萨他婆心想:“听说,大海不沉死尸的!唔,就这样办吧!”于是,就向众商人唤道: “不怕!我救大伙儿出海啊!来吧!快,快!快抓牢我的头发手脚呀!”

众商人一听这个呼声,睁开了希望眼光,争先恐后地紧紧抓住大萨他婆全身各个部分了。大萨他婆,待他们全抓牢稳当了,便将快刀慷慨地自杀了!

即时,大风吹将大萨他婆的尸体若浮囊似地抵达海岸;就这么,使一伙商人完全脱险!

据《大智度论》

在2003年春夏之交“SARS”肆虐的日子里,曾在报章上读到一则文章,这样解释可怕的“SARS”:S表示sacrifice(牺牲)——牺牲小我,完成大我;A表示appreciation(欣赏)——欣赏别人为我做的一切,互相宽容、谅解;R表示reflection(反思)——反思人生的意义;S表示support(支持)——互相支持,共渡难关。

面对非典这个张牙舞爪的恶魔,人们虽然感到了恐惧,但并没有被它吓倒,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情绪。如此解读SARS,是字面上的一种幽默联想,不过,从深层而言,这次非典灾害确实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思索。灾害带来了危险和损失,这不容否认,但坏事也不全然是灰色,其中也包含向好的方面转化的积极因素。

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是一种牺牲精神、奉献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危难的时刻,我们认识到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没有那么多可爱的白衣战士坚持在一线,没有那么多科研人员加班加点研究治疗方法,没有那么多无名的英雄做坚强的后援,非典带来的损失会更大,后果会更严重。牺牲小我,实现大我,为人民和社会的利益奉献一切永远不会过时。

欣赏别人为我所做的事情,多一些谅解和宽容。学会欣赏,学会尊重、学会谅解和宽容,是社会和谐温馨的基础。在抗击非典过程中,很多人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调整看问题的视角,有些干部与群众,居民与居委会,邻里之间,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了。其实,多一些关爱和谅解,多一些从社会整体的利益考虑问题,一些事情原本不复杂,一些麻烦原本没必要。

反思人生,是前进的动力。“痛苦使人反思,反思使人明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面对非典,相信很多人都像保尔一样有过这样的追问。这样的追问很有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调整人生的航标。

互相支持,共渡难关。社会是一个大系统,要互相支持,才能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才能渡过难关。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大家互相关爱,互相支持,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一位孩子的父母一起走上了抗非典的第一线,然而孩子并不孤独,班主任每天都来帮她辅导功课,邻居每天都来帮她做饭,社区的叔叔阿姨每天都来问她需要什么帮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民族精神在危难中迸发,并如此生动地被阐释。

从对SARS的这一幽默解读中,我们感受到了信心;从这一解读中,我们更受到了启迪。非典这场灾害让我们更加成熟。人经历一场疾病,会产生抗体,增强免疫力,社会从这场疾病中也会产生抗体,使缺失的东西得以弥补,脆弱的东西变得坚强,淡漠的东西更显珍贵。

第76节:心境与环境

有一回,目犍莲运用大神通力,到了极遥远的一个佛国。

这里有一位广大佛正在说法,佛的身量有三十丈,而听法的圣贤身量一样是三十丈。

目犍莲在这佛国之中出现,如同一只小蚂蚁。

当时,众圣贤看见小蚂蚁的目犍莲出现在佛国,内心非常的好奇。

广大佛对众圣贤说:“这位小蚂蚁般的小人,正是娑婆世间,释迦牟尼佛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莲啊!他今天以他的神通力,来到我们的国度。”

《目犍莲》

读经读至此,有一个感悟:在广大佛的佛眼之中,看目犍莲尊者是一只小蚂蚁,而娑婆人间岂不是一只蚂蚁窝!

这蚂蚁窝有什么好争的?

这蚂蚁窝有什么好斗的?

由这小小故事里,我体会虚空的伟大,其实愿力如果无量无边,目犍莲尊者不是一只小蚂蚁,广大佛也不是大佛,真正的大是与道合者大啊!

但是,社会剧烈的变化使我们社会中出现了一大批“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这批人有两大特点:一是缺乏“社会责任感”,对自己的工作、所属的群体、所生活的社会应该承担的任务、所尽的义务缺乏足够的认识,心目中没有(或者份量极其轻微)国家,没有社会,没有集体,没有家庭,没有他人;二是“以自我为中心”,在这些人眼中,“我”这个字被抬到了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类人不关心他人,不考虑别人的需要,其行为只由自己的需要来决定。由于这两个特点的“结合”,使一些诸如“过于自尊”与“过于自卑”,“过于骄横”与“过于无能”、“过于放纵”与“过于顽固”等“人格负因”,深深地“埋植”于“自我中心者”的心灵深处。谁只要触动了“自我中心者”的这个“我”字,如触犯了他的面子,伤了他的自尊,或是侵犯了他的利益,这些“人格负因”就会立即无限地、不顾一切地“极度膨胀”起来,“刺激”和“反应”之间绝对不成比例,他的整个思维活动、行为方式都为这个“极度膨胀”的“我”字“服务”,这时,这个人的精神会处于一种高度亢奋状态,会将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集中到“一个点”上:那就是怎么报复,怎么发泄自己的“心头之恨”,而且怎么让自己的报复行动“策划”得不被他人发现……至于后果是什么,对社会、对自己、对他人会发生什么影响,自己的“报复行动”是不是真的是天衣无缝,统统都被这个“极度膨胀的我”所掩盖,所遮蔽。这种情况,在犯罪心理学上被称作“思维狭窄现象”。

2004年2月份残忍杀害四名同学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落网后,心理学家对其性格进行了系列分析,认为他应该属于心胸狭窄,报复心比较强,很聪明但是又很自卑。这二者结合,使得他想做些大事,但自己的现实条件又很差,所以就造就了他的敏感多疑和心胸狭窄的性格,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的增加。而且寒假他没有回家,个人相对独处的时间就会很多,心理上的问题会聚集起来,环境也会导致他当时心境的变化。

当我们改变自己的心态之际,也就是在同时改变周围的环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以厌恶的表情去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与我们一定会形同陌路,自然也很难和睦相处。如果我们将自己的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以亲切的笑容去接触周围的人,彼此间就很容易进行沟通,即便有过什么不愉快,也能在宽容而和谐的气氛中“相逢一笑泯恩仇”。所以说,改变自己的心态并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改变心态的本身就是在改变环境,就是在主动地创造环境。

第77节:顿悟

从前有三个道人在一起,他们互相部对方:“你是因为什么得道的?”

其中一人说道:“有一次,我在国王的果园中,看见葡萄长得又大又多又好。葡萄熟了,人们纷纷来摘取,一会儿功夫,便叶败藤折,狼藉一片,我看见这些,感到世事无常,因此得道。”

另一个道人说:“一天,我坐在水边,看到许多妇女来水边洗东西,手一动,胳膊上带的手镯臂环互相碰撞,发出了悦耳的声音。我想这是因缘合和,才发出这么美妙的声音。我因此而得道。”

第三个道人说:“一天,我坐在莲花池边,看见莲花开得繁华茂盛。中午时,来了几十辆车,人呀马呀都在水中冲洗,还把莲花摘光了。我感觉万物无常,如同此景,在此得道。”

据《杂譬喻经》

电影《楚门的世界》是个虚构的故事。楚门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电视长剧的主角,却不知道自己的演员身份。电视剧的导演是个超级天才,他让楚门从刚出生起就在他的镜头前长大,竟让他蒙在鼓里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这个电视直播节目全天二十四小时滚动播出,从不间断。这个天才导演制造了整个楚门的世界,他派出了许多演员去充当楚门的母亲、朋友、同学、同事、初恋的情人、失而复得的父亲、缺乏共同语言的妻子……他的摄影棚是个庞大的空间,他让楚门每天生活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一切都是制造出来的,包括空气、大海、城市、打雷和下雨……

楚门是个普通人,普通得就象生活在我们身边。他有许多的欲望,又很容易满足。因此,他有时欣喜若狂,有时如丧考妣,大多的时候则傍徨郁闷,不知所措。于是,天才的导演有了用武之地,他不断地制造新的刺激,使他的长剧变得波澜起伏,吊人胃口。他在楚门快乐的时候便给他制造些麻烦,在其沮丧的时候,则不失时机地给其开启一线生机。他让金发女郎如言情小说般突然出现在楚门的视线中,开启他爱欲的阀门,又让她突然离去,使其心灵坠入无底的深渊;他让从未谋面的已故父亲突然现身,夸张滑稽的相认场面令其热泪盈眶,同时也赚取了电视观众的热泪;他又让楚门的知心朋友在其情绪恶劣的时候去关怀他,开导他,令其感受到这“荒漠中的甘泉”而重生信心,虽然那位朋友只是一个演员,而且正背着大段台词……

说实话,我真的很佩服电影中那位才华横溢、不可一世的天才导演,他让我看到那个软弱、疲惫、徨惑的楚门被一次次的虚伪所玩弄,还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了乐观时,我的内心一阵阵地酸楚,我不忍面对──不忍面对一个真实的“我们”!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哲人如此感叹,但人生舞台上的演员──我们,是不是时刻都有一种演戏的自觉呢?还是在上帝的欺瞒和安排下,忘我地做着无意义的事呢?快乐,不足以使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挫折,不足以使我们捐弃这个世界。上帝象那个天才的导演一样,掌握着很好的度,他知道该在何时给我们当头一棒,何时又给我们烧起暧暧的火炉,他使我们在痛苦中保持希望,在希望中忍受痛苦,因为痛苦制造着剧情的波澜,也制造着收视率,希望则是赏给我们的出场费,使我们不至于中途罢演。

电影的末尾,楚门是觉悟了的,他正对着摄影机,真的向“上帝”罢演了。天才的导演恐慌了,他将失去观众,他竭力挽留楚门,告诉他离开了导演控制的世界是危险的,但楚门还是走出了那扇门,走向那个黑漆漆的末知世界,他说不管那个世界中等待他的是什么,他都不在乎。佛家有“顿悟”一说,并说人的本性自足圆满,是人世的尘埃覆盖了它,使它迷失。看来楚门是顿悟了,他要找回那个失去的自我,那个自足圆满、自由自在的本性,也许,这便意味着人生的否定。

金刚经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戏装迟早要褪去,布景也迟早要辙下,演戏的时候则生龙活虎地演一场,只是别忘了过过看戏的瘾,随时让另一个“我”──本我,走下舞台,在观众席上,呷一口茶,看看戏台上的我和他们,鼓几下掌,流几滴泪,明白了这一点,便接近顿悟了。

第78节:透视老年人受骗现象

从前,有一个老太太,背着一罐子酥油赶路。她走着走着,看见一棵庵摩勒树,老太太便摘了几个阉摩勒果吃。这庵勒果子吃完后嘴中留有甜味,老太太感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