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存在的东西或者是感觉的对象,或。。。

    者是知识的对象。

    知识本身在某种意义下乃是被认识的东西,感觉也是感觉的对象。被认识的和被感觉的东西或者是它们本身,或者是它们的形式。知识和感觉不是事物本身(石头不是在灵魂里面)

    ,而是事物的形式;这样,灵魂就正像人的手一样。手是工具的工具,所以理性乃是形式的形式,而感觉是感觉对象的形式。“——”人们说得对,灵魂是理念的所在地;但不是整个灵魂,而只是那思维的灵魂,“只有那思维的灵魂才包含着理念。”而思维的灵魂之为“形式的形式,”不是按‘隐德来希’说,而只是按可能性说,它才是理念;“

    ⑤

    就是说,理念最初只是静止的形式,而不是活动性。

    因此,亚

    ①第三册,第五三——五四页,一九七——一九八页。

    ②据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本,第二卷,第一九六页增补。——译者③第七、八章乃是第四、五章中命题的解释。这两章从前面两章所包含的命题开始,看来好像是出于一个评注者之手。

    ④“论灵魂”

    ,第三卷,第八章。

    ⑤“论灵魂”

    ,第三卷,第四章。

…… 396

    三 亚里士多德精神哲学393

    里士多德并不是实在论者。他说:感觉是必需的;如果一个东西被思维,则它也就必定要被感觉。——“但是既然没有东西能够离开被感觉的内容,因此在那些被感觉的形式里面,既有思维的对象和抽象的概念,也有感觉对象的各种性质和特性,”——于是这些不同的能力便得到统一。

    “因此,谁没有感觉,谁就不能认识什么,也不能理解什么;如果他认识什么东西,那他就必须也对该物有一个表象,因为表象和感觉是相同的,不过没有质料而已。”

    ①理性把这些形式,如外界自然的那些形式,作为自己的对象,作为思维的对象,作为可能性。

    有限的事物和精神的状况乃是这些形式,在那里,这种主观和客观的同一性是不存在的。在那里,它们是彼此外在的。理性只是可能性,不是作为“隐德来希”而存在。

    我们今天所谓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在这里是最明确地说出来了。

    理性是主动者、思维和思维对象,——前者是主观,后者是客观;他诚然区别了两者,但他也同样严格而坚定地说出了两者的同一性。用我们的话来说,绝对者、真实者只

    ①此处结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那么,对我们最初的概念,是怎样来区别,以便它们不致与概念弄混呢?或者,是否事实上也许有些其他的思想,甚至并非是表象,不过它们从来没有和这种表象不联结在一起?”

    下面的话完全不是对这种问题的回答。这个问题看来好像是再一次表示这段文章乃是后来加上去的。——布勒说:“理智如果离开了物质,它所想的是不是真正的对象,这是还应该特别研究的。”

    “(在‘最高的哲学’里去研究)”——他是注意到第七章结尾的这段话:“一般地说,理智(~)所思维的是真正活动着的事物。不过,除非它F C R O本身脱离了感性的环节,它是否能思维绝对,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还要加以研究。”

…… 397

    493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是那主观性与客观性是同一物的东西;这一点也同样包含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里面。绝对的思维(他称它为神的理性)

    ,具有绝对性的精神,这个思维乃是对于绝对目的或至善的思维;这就正是那思维着自身的理性。关于这个对立、活动性中的这个区别以及这个区别的扬弃,他是这样表达的:理性由于收纳了思想以及思维对象而思维自身;理性由于收纳了可思维的东西而思维自身。

    可思维的东西只有当被触及时,才变得能接触、能思维,才被产生,——所以它只有在思维里面,在思维的活动中才存在。

    这种思维活动同样是一种产生,一种把思想分割出去作为对象的过程,——这一过程正如接触活动一样,对于思维的实在性是同样必需的;分离和关联是同一件事,因此理性和知识是同一的。

    因为理性乃是本质、实体的收纳者。理性所收纳的乃是实体、思想;理性的收纳活动是它的活动性,它的收纳活动产生了那显出是收纳的对象的东西,——理性之所以成为理性,是因为它有内容。如果我们把思想的内容、客观的内容认为是属于神的,这乃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整个思维的活动作用才是属于神的。亚里士多德说,理论活动是最有作用和最幸福的;理论就是从事思想,从事那由于活动性而被收纳了的东西。因此神永远从事思维活动,而我们则只是偶尔思维。

    从这里,他转到更详细的规定上面,转到那些在此处可能遇见的困难上面。如果理性只是被理解为能力,而不是被理解为活动性,则延续不停的思维将会是充满疲劳的,而对象就会比理性更优越;思维活动和思想也存在于那思维着最恶劣的东西的人那里,——这种人也可能会有些思想,会有

…… 398

    三 亚里士多德精神哲学593

    思维的活动等等。但是这却是不正确的;因为理性只思维它自身,因为它就是那最优越的东西。它乃是思想的思想,乃是对思想加以思维的活动;这中间就表达出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而这就是那最优越的。绝对的最终目的,思维着自身的理性,——这就是至善;至善是只在自己本身、只为自己而存在的。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顶点,就是在他那里所能找到的最富于思辨的东西。从外表看来,好像思维只是与别的东西并列起来加以讨论的;这种逐一讨论的方式,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当然是不免要出现的。但是他关于思维所说的话,却显然是绝对富于思辨的,并且不是和别的东西例如感觉平列的,因为感觉对于思维只是可能性。这一点还包含在下面这层意思里:理性乃是一切,它潜在地是一个总体,是真理一般,——按其潜在性而言,乃是思想,而当其为真实时,则又是自在自为的思维,这个既是自在的存在又是自为的存在的活动性,乃是思维的思维,它虽是抽象地被规定,但本身却构成绝对精神的本性。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关于他的思辨的理念所必须注意的主要之点,但关于它们,我们不可能再详细讨论了。

    下面谈的是关于实践的哲学:关于欲望。

    “知识的对象和。。。。。。。。。。。。

    主动的知识是同一的;可能的东西,在个人里面,就时间说乃是在先的,但就其本身而言,却不是在时间上在先的。因为一切发生的东西,都是从具有活动性的东西发展出来的。

    在那按可能性而言乃是感觉者的东西里面,感觉的对象是作为现实性的作用者而出现;因为它是不受影响的,也是不发生

…… 399

    693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变化的。因此,它是另外的一种运动,——因为运动乃是未完成的目的的活动——:而纯粹的活动性则是完成了的目的的活动,“

    达到了实在性。

    ①——“灵魂所思维的简单的思想,是这样一种东西,关于它并无所谓错误的问题发生;那在其中有错或真发生的,乃是那构成了一个完整概念的思想的一种结合。但这也可以是一种分离;使每个概念成为一个概念的是理性。就理念说是不可分的单一的东西(Hδιαιρ)

    ,乃G       E B C F是在一个不可分的时间里面并在灵魂的不可分的单一动作之中被思维的。“

    ②——“感觉与简单的断言和简单的思维相似;但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觉的情形却像肯定与否定,”

    ——思。。。。。。。

    维的肯定和否定的规定。

    “去感觉愉快或不愉快的东西,意思就是以感觉的中介去活动”

    (活动性)

    ,“以判定善或恶,当它们是善或恶的时候。然而对该物的欲望或厌恶,按活动性而言,乃是同样的;只是按存在而言,它们才不同。对于思维的灵魂,表象代替了(〔在感性灵魂〕那里的)感觉;而当它断定或否认某物为好或坏时,它就渴望或避开那个东西。

    它就是统一性和界限。对立的东西的规定者(思维者)从表象中认识形式;并且对立的东西在表象中被规定的情形也正如在感觉中一样,“

    ——这是对于对象自身的规定,与对实存的感觉对象的规定相反。

    “当灵魂处理着表象或思想,就像看见它们在自己面前,把未来与现在作比较并加以判断,借以规定什么是愉快的、什么是不愉快的那个时候,灵魂就渴望它

    ①“论灵魂”

    ,第三卷,第七章。

    ②同上书,第六章。

…… 400

    三 亚里士多德精神哲学793

    或者避开它,而且一般地说,这时就有实践的行为发生。但是离开了行动,真理和谬误与善和恶就是同类的东西了。当灵魂思维抽象的概念,例如‘塌鼻性’的时候,它并不是思维一个塌鼻,而却是思维一个中空的东西。思维本身(一般地说来)乃是主动地对事物的思维。“

    ①思维转变为它的否定面,于是就有了实践的行为发生,但这在抽象的思维里是找不到的。

    二 然而实践的哲学应该也算属于精神哲学。

    在这里,实。。。。。

    践哲学的概念——意志的一般概念——就已经得到阐明。亚里士多德在几部著作里面讨论这个问题,这些著作都保存下来了。

    甲 我们保有三种大的伦理学著作:(一)

    “尼各马可伦理学”

    ,共十卷;(二)

    “大伦理学”

    ,共二卷;(三)

    “欧德米伦理学”

    ,共七卷。

    最后的一种大部分是讨论各种个别的美德,在前二种里面,则大半是对于道德原理的研究。在心理学的领域里面,直到现在为止,我们所有的最好的东西乃是来自亚里士多德的;——同样地,他关于意志、自由、归罪、蓄意等等的思想,也是我们到现在为止所有的最好的东西。我们只是应该大力钻研它们,并且用我们自己说话的方式、观念和思维的方式把它们翻译出来;——这个工作当然是艰巨的。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所采用的方式,也正如他在物理学里一样,是把许多出现于欲望里面的环节逐一加以深刻而精确

    ①“论灵魂”

    ,第三卷,第七章。

…… 401

    893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的规定:目的、决断、自主的或被迫的行为、无知的行为、过失、责任等等。这种比较偏于心理学的叙述,我不能加以讨论,从亚里士多德的规定中,我将只提出如下几点来说说。

    (1)对一般地作为道德原理的真正意志的规定。在实践。。。。

    里面,亚里士多德①把幸福规定为最高的善;——最高的善。。

    并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其中具有实现其自身的环节的那种理念。亚里士多德不满足于柏拉图那种善的理念,因为善的理念只是共相,而问题在于善的特性。亚里士多德说,善乃是以自身为目的的东西,——(ι)

    如果把这个字翻译成B E D E C F完满,那是太坏的译法——,就是那不是为了别的缘故而是为了自身的缘故而被渴望的东西。

    这就是Hδαιμια,即幸福。

    E R C F绝对自在自为的实在的目的,他规定为幸福。

    幸福的定义是:“按照自在自为的实在的(完善的)美德,以本身为目的的实在的(完善的)生命的活动能力。”他同时更把理性的远见当作美德的条件。他把善和目的规定为合理的活动(幸福在本质上必然属于它)

    ,——至少他是从反面来加以规定,即没有远见就不是美德。一切出于感性的冲动的行为,或一般地由于缺乏自由而发生的行为,都表明缺乏一种远见,不是一种合乎理性的行为,或者说,是一种并非由思维决定的行为。

    唯有这个在自身里面满足着自己的绝对的行为,才是知识,——神性的幸福;在别的美德里面,只有人的、有限的

    ①“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第二——七章(四——七)

    ;第十卷,第六——八章;“欧德米伦理学”

    ,第一卷,第四章;第二卷,第一章,等处。

…… 402

    三 亚里士多德精神哲学993

    幸福,正如理论活动中感觉的情形一样。

    (2)

    关于美德的概念,我还要再说几句。

    亚里士多德①。。进而这样来规定美德的概念,在实践方面,他一般地将灵魂区分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两方面;在后者,理性只是潜能;属于这方面的有感觉、意向、激情、感情等。在灵魂的理性的一方面,则有理性、智慧、识别力、知识等等;但是理性、智慧这些东西还不构成美德,只有在理性的和非理性的双方的统一中,美德才存在。当热情(意向)和理性发生关系并服从理性的命令而行动时,我们就称此行为为美德。当识见很坏或根本没有,而热情(意向、心地)可嘉的时候,便只能够有好意存在,而没有美德,因为缺乏根据(理性)

    ,缺乏为美德所必需的理性;他就是这样认为美德在知识中,——欲望和理性两者都是美德的必要环节。因此,谈到美德时,就不能说误用美德这样的话;因为美德本身就是运用者。美德的原理并不像许多人所想的那样,是自在的纯粹的理性,而却是热情(意向)。他责难苏格拉底,因为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只存在于远见之中。

    在善里面,应该有一种非理性的冲动,而理性则另外出来判断和规定这个冲动。当美德的行为有一个开端之后,热情并不一定协同一致地跟随在后面,情形却常常与此相反。因此,在美德中,因为它的目的是实现,并且它是属于个人的,所以善并不是唯一的原理,灵魂的非理性

    ①“大伦理学”

    ,第一卷,第五、三五章;“尼各马可伦理学”

    ,第一卷,第一三章;“欧德米伦理学”

    ,第二卷,第一章。

…… 403

    04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的一面也是一个环节。冲动、意向乃是推动者、特殊者,在主体的实践行为方面,它乃是向实现迈进者;主体在其活动性中乃是特殊化了的,同时它在活动中也必须与共相一致。

    这个理性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统一性,就是美德;这是一个正确的定义。一方面,它包含着对热情、意向的抑制,另一方面,这定义也既反对把一个人从小就按照一种理想来严格教育的作法,又反对认为意向本身就是善的那种见解。这两种极端的意见,近来非常流行。有这样的说法:生来就美而高贵的人,要比义务更高贵,更有价值;而另一方面,又有这样的说法:义务应该纯粹作为义务来履行,不必考虑个人的特殊情况,不必把特殊的方面作为整体的一个环节来考虑。

    (3)亚里士多德然后逐一详细讨论个别的美德。美德既。。。。。

    然像这样被认为欲望、实现的意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