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弃登顶。 
  “一定会有一条路的。”丹增说。 
  “我也这么想。让我先来试一试。” 
  希拉里说完向前迈了一步,发现在岩壁与积雪间有一条狭窄的裂缝。他试着把脚踏上去,然后,慢慢地把体重也加了上去。这个裂缝状似烟囱,稍不留意,人就有坠落的危险。然而,他们终究还是过去了。 
  1953年5月29日上午11时30分,走在前面的希拉里再也看不到比他更高的地方了,再往前走,就是北坡的西藏了。 
  “丹增,”希拉里激动地喊着,“我们到顶了,这里是地球之巅了!” 
  “好!希拉里!太好啦!” 
  两位勇敢的登山家热烈地拥抱,相互纵情地拍打,表达他们狂喜的心情。 
  丹增在冰镐上分别悬挂起联合国、英国、印度和尼泊尔四面旗帜。他高举冰镐,让希拉里给自己拍了照。为了有效地摄取这些极其珍贵的镜头,希拉里不顾严寒,摘掉手套,脱下氧气面罩进行拍摄。 
  最后,两人在峰顶挖了个雪洞,把两件小物品埋在雪洞里。希拉里埋的东西是汉特领队托他带上的小十字架,丹增埋的则是一包奉献给佛祖的巧克力。 
  事后,当丹增回忆起他在珠穆朗玛峰顶的感受时,依然是那样的情不自禁。他说:“在世界最高峰的顶上,我向南看到了山下尼泊尔一侧的丹勃齐寺,向北看到了西藏境内的绒布寺,我是世界上第一个同时看到这山南与山北两座寺庙的人。短短的15分钟对我们两个幸运儿来说,实在是太短促了。。”为了节约时间,丹增和希拉里在峰顶只呆了15分钟。下午2时,他们回到8500米处的营地休息。傍晚,他们在下边的一个营地与支援队会合。他们一起向下,到达又一个营地里时,领队汉特从他们疲惫不堪的脸上似乎看到了什么,他以为他们又失败了。当汉特得知珠穆朗玛峰已被征服时,他激动万分,泪流满面,紧紧地拥抱着两位勇士。 
  出发之前,汉特曾代表英国登山队与泰晤士报订下合同:英队登山的全部报道权均属泰晤士报。因此,在其他舆论媒介还在为英国队能否胜利作种种猜测的时候,泰晤士报捷足先登,在头版的重要位置长篇报道了这个登山史上非凡的胜利。 
  初登珠穆朗玛峰的胜利,是一个空前的胜利,只是让英国人感到美中不足的是,两位勇士当时都不是英国人。所以,在1955年5月,英国人又组队攀登海拔8598米的干城章嘉峰时,登顶者全是英国人。 
  在这以后,世界上其他几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巨峰,都陆续遇到了强劲的挑战者。在连续十几年中,喜马拉雅群峰上捷报频传:1954年,奥地利登山家征服了世界第8高峰卓奥友峰(海拔8153米)。 
  1955年5月15日,法国登山队登上了海拔8481米的世界第5高峰——马卡鲁峰。 
  1956年5月9日,日本人成功地征服了海拔8156米的世界第7高峰——玛纳斯鲁峰。 
  1956年5月16日,瑞士登山队在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同时,征服了珠穆朗玛峰的姊妹峰——海拔8511米的世界第4高峰——洛子峰,创造了一个队在同一个时期成功攀登两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记录。 
  1956年7月7月,奥地利登山队登上海拔8035米的加舒尔布鲁木Ⅱ峰,这是世界第13高峰。 
  1958年7月5日,美国登山队成功地征服了海拔8068米的世界第11高峰,它位于喀喇昆仑山上的加舒尔布鲁木Ⅰ峰。 
  1960年5月13日,瑞士登山队首次登上海拔8172米的达拉吉利峰。 
  1964年5月3日,10名中国登山家登上了最后一座8000米的巨峰——希夏邦马峰。 
  在这个“喜马拉雅黄金时代”里,人们征服了8000米以上所有的高峰。 
  在这个时代里,继英国人以后,瑞士人、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先后登上了地球之巅,人类登高的勇气与能力,在世界第一高峰上,多次得到了显示和验证。




无氧攀登 
  不使用氧气装备攀登8000米以上的高峰,是登山家们攀登喜马拉雅山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和新难度。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山是人类“死亡带”,或者叫做“生物禁区”,就是说,“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度上,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无法生存”。所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这项展示人类最大忍耐力的尝试,还是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的。 
  1973年5月1日,由德国、瑞士、奥地利三国联合组成的男女混合登山队,首次实现了人类对8000米高峰的无氧攀登,其中有4名队员(包括著名德国女登山家哈·施玛兹)在自始至终不使用供氧装置的情况下,成功地登上了海拔8156米排名世界第7的马纳斯卢峰。 
  1975年10月6日,在登上海拔8481米的马卡鲁峰的7名南斯拉夫队员中,登山家马尔扬·库那别尔也自始至终不用人工氧气而登顶。 
  1978年5月8日,33岁的意大利著名登山家蒂茵霍尔特·梅斯纳和35岁的奥地利登山家彼得·哈贝勒,更是以惊人的勇气与毅力,坚持自始至终不用氧气装备,经尼泊尔一侧的南麓,完成了对珠穆朗玛峰的征服。3个月后,梅斯纳又在无氧的情况下,登上了海拔8125米的第9高峰——南迦帕尔巴特峰。同年,美国登山队的3名登山家也按事先计划,成功地对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进行了无氧征服。也是在这一年,德国、法国联合登山队的3名登山家,又在完全不用人工氧的情况下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1980年8月20日,梅斯纳以不可思议的勇气、体力和意志,成为人类历史上孤身一人从北坡对珠穆朗玛峰成功地进行无氧征服的第一人。这是世界登山史上的奇迹,是跨越70年代和80年代的绝唱。




无氧攀登 不屈的中国人
  中国,一个多山的大国,它的境内和边境分界线上,有许多世界级的山峰。世界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中,有10座牵连着中国的国土,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 
  然而,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力衰微,民不聊生,中国人根本无力组织登山运动,最多只能做西方国家登山队的仆人和搬运工。 
  当年,拿破仑曾预言:中国是一头酣睡的“东方雄狮”,当它站立的时候,全世界都将会为之震憾。这个预言是100多年以前下的,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了实现这个预言的可能。 
  1955年8月11日,中国登山家们与前苏联登山家们一起攀上了一座海拔6773米高的山峰(团结峰)。6773米,这是新中国登山家们所创造的第一个属于自己的高度。 
  1957年,中国登山家们独立征服了世界著名的贡嘎山主峰(海拔7590米),在世界登山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不得不对这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人数众多的民族给予重新的评价。他们预感到:中国这头东方雄狮已经醒来,它必将以自身最大的努力,跻身于世界登山运动的前列。在喜马拉雅山黄金时代的高潮期,各登山强国的著名登山家们都已感到,中国人将对他们在登山运动上的霸主地位提出挑战。只是,谁也不曾料到,这种挑战竟会来得如此的迅速。 
  1958年3月,前苏联100名功勋登山运动员联名写信给苏中双方,要求两国政府支持两国登山家联合组队,在1960年攀登珠穆朗玛峰。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中国政府和运动员的支持。 
  在这次行程开始的时候,世界许多山区正流传着关于“雪人”的种种传说,前苏联的几种报纸也都报道过“雪人”的“活动”。中苏双方运动员下撤途中,经常听到雪鸡在峭壁间鸣叫。于是,有的人便与同伴开玩笑说:“当心雪人!”“听啊,雪人在笑!”这时,在海拔5300米处的一个营地里发生了一件令人生疑的事:原先为运动员下山时准备的三顶帐篷统统被撕得破烂不堪,里面的食品全都被抛出,箱装的香肠、鱼干、肉干和面包干几乎都被吃了个精光。几桶罐头肉被咬得布满了小孔,上边留有鲜血的痕迹。帐篷周围的雪地上也残留下许多大脚印。。队员们呆住了,难道真的有雪人?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闯入营地的强盗是帕米尔棕熊。这些模样呆头呆脑的家伙居然如此聪明,知道跟踪登山队员一路上肯定会有好吃的。 
  中苏登山家们在共同的训练中,一直合作得很好,他们之间还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1958年10月,由许竞和别列斯基率领的中苏登山家们首次进入西藏,对珠穆朗玛峰周围地区进行了侦察。这次活动历经18天,行程300公里,主要侦察了东绒布冰川和中绒布冰川等路线。 
  1959年,按照双方的协议,中国方面如期修建了从日喀则到珠穆朗玛基地营——绒布寺附近300多公里长的公路。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前苏联当局不顾本国运动员的意愿,单方面撕毁了协议。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贺龙元帅指示道:中国人自己干,而且一定要干好!也相信一定能干好! 
  誓死要拿下珠峰的中国登山家们,为登上珠穆朗玛峰而进行的训练,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1959年7月7日,33名中国登山家集体登上了慕士塔格顶峰,其中包括8名女登山家,她们是周玉瑛、王义勤、丛珍、王贵华、西绕、潘多、齐米、查母金。这些杰出的中华女儿,以海拔7546米的登山高度,创造了当时世界女子登山的最高纪录。33名运动员同时登上7500米以上的高峰,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是第一次,充分显示了中国登山运动的实力。 
  1960年,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个自然灾害年代,是6。5亿中国人民普遍陷入饥荒而节衣缩食的年代。就是在这个年代里,中国的登山英雄们却干出了一件让全世界都震惊的事:攀登珠穆朗玛峰,征服地球之巅。 
  当时,处于财政困难之中的中国政府,专门拨出巨款用于购买攀登珠穆朗玛峰用的登山装备;中国各专业工厂为登山队赶制了羽绒登山服和加厚睡袋。这次登山活动不仅是中国登山家们的奋斗,它已经演变成一场全民族的抗争,一场全中国人与艰难险阻的最富有象征意义的抗争。 
  1960年3月中旬,中国登山队离开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经日喀则等地,沿着当地藏族同胞为他们修筑的公路,开向珠穆朗玛峰山麓。这是一支由20多辆卡车组成的浩浩荡荡的队伍。 
  3月19日,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干燥的雪粒像浓雾一样弥漫在山峦上空,阵阵刺骨的寒风把沙石卷起几十丈高。中国登山队的全体队员,冒着高原的风雪和严寒,来到了珠穆朗玛的脚下。在他们的头顶,是世界的第一高峰,一座海拔8848米的巨型金字塔。它巍然雄踞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上,峡谷中悬挂着几条大冰川。这里,是雪的故乡,冰的王国。 
  登山队员们跋涉到海拔5120米的高度。他们在著名的绒布寺的上方,找到了一块谷地。这是一道已经萎缩的山谷冰川的脊部。登山队决定,将大本营安扎在这里。 
  中国登山队在这里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登山基地,他们把这个基地称为喜马拉雅新村。这个硕大的喜马拉雅新村,总共有20多顶、每顶可供20人居住的加厚棉帐篷,有食堂、会议室、发电站、医务室、电台和记者站,还有卡车、越野车、牦牛等运输工具。 
  在喜马拉雅新村的村口,有一个用松柏和红布扎成的象征性彩门,登山队在两边的门框上贴上了一幅大红对联:“英雄气概山河,敢笑珠峰不高。” 
  横批是:“人定胜天。”中国登山家们的万丈豪气,由此可见。然而,珠穆朗玛山区气候瞬息万变,暴风雨常常把帐篷刮得东倒西歪,还有发出雷鸣般轰响的冰崩,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和高不可攀的险峻山峰。。这些险阻在二次大战前,曾接连击退过英国人的8次进攻。为了打通一条通向“北坳”的路线,英国人曾付出了11人生命的代价。今天,它对待只有不到5年登山历史的中国人,难道会客气一点吗?计划制定者认为,征服8000米以上的高峰,不能指望一次行军就夺取胜利,而必须经过几次适应性的行军,逐步适应,逐步上升,然后再集中主力突击主峰。因此,他们把征服珠穆朗玛的伟大“战争”分为4个“战役”:第一战役,队员们从大本营出发,到达海拔6400米的地方,然后返回大本营休息。 
  第二战役,从大本营出发,上升到海拔7000米的地方,然后返回大本营休息。 
  第三战役,从大本营出发,上升到海拔8300米的地方,完成后依旧返回大本营。 
  这三次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员一方面可以在沿途不同的海拔高度建立起许多个高山营地,为最后夺取主峰创造物质条件。另一方面,逐步地提升高度,使队员们有充分的时间去适应高山环境。 
  在这以后,第四战役就要求队员从大本营出发,直抵海拔8500米的地方,建立夺取主峰的突击营地。然后,从这个突击营地出发登上8848米的主峰。 
  在克服重重困难,登山队员们团结一致完成前两次战役后,1960年4月25日,中国登山队打响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第三战役。4月29日,全体队员重新到达有“鬼门关”之称的北坳顶部,跨向了新的高度。 
  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越来越稀保队员们在新的高度上变得虚弱起来,活动也更加困难。在攀登海拔7400米附近一段直线距离不到20米的岩坡时,他们竟不得不休息了4次才爬了上去。 
  经过两天的艰苦行军,登山队的全体队员安全地抵达了海拔7600米的地方。他们在建立了营地进行休整后,在5月2日晚间,队长史占春、副队长许竞和藏族队员拉八才仁、米马又组成了侦察组,连夜向海拔8100米的高度进发。他们打算先建立起8000米以上的第一个营地,迎接后面队员的到来。 
  严重风化的石灰岩坡岭上,堆积着极易滚动的乱石和岩片,脚踩下去,立刻会陷进乱石缝里拔不出来;如果用力蹬踏,石块就会像冰雹一样滚泻,极易使身体失去平衡。为了取得对高山环境更好的适应能力,4名登山家尽管背着轻便氧气筒,但都没有使用,他们艰难地喘着气,缓慢地移动着脚步。 
  天完全黑了,四周朦胧一片,只有远处山峦上的积雪发出微弱的白光。 
  刺骨的寒风不住地撞击着山岩,发出凄厉的啸声。登山家们用冰镐试探着道路,用观看星斗的方式辨别着方向。他们的脚步声在山谷的夜空中发出沉重的震荡,高山靴上的钢钉在岩块上敲击出点点火花。终于,他们在午夜到达了目的地,在海拔8100米的地方支起了营帐。 
  然而,新的困难几乎将他们逼入了绝境,他们的食品已经没有了。连日来,由于运送物资的队伍遭到风雪的阻挡,登山队员们每天只能依靠几口炒面、几块糖果来维持半饥半饱的生活。对于这4位开路先锋来说,在他们奋战十几个小时、肚子饿得咕咕叫唤的时候,却连一点吃的也得不到了。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整个计划就会被打乱。 
  藏族队员拉八才仁和米马站起来请求允许他们返回7600米的营地去想办法。这两个藏族小伙子整整奋战了一夜,又毅然顶着…40℃的严寒,走进了苍茫的夜色之中。 
  在到达7600米营地后,极度的疲劳使米马的身体垮了下来,他躺在帐篷里,一下也动弹不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