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常有手抓肉、风干肉和藏式包子等。 
  手抓肉的烹饪方法是先将肉洗净,加水、盐和佐料炖煮。炖这类肉很考究,火候要恰到好处,肉熟而不烂,吃起来鲜嫩可口。因吃时一手抓肉,一手拿刀割肉,故被称为“手抓肉”。 
  风干肉的制作方法是,每年藏历十一月底,在准备风干的牛羊肉上撒盐后将肉割成条状,挂在阴凉处,让其冰冻风干,经过一冬时间,既能去其水分,又能保持其鲜味。待到第二年开春后,将肉取下食用,味道极为鲜美。 
  藏式包子,藏语称为“夏馍馍”,是一种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食品。包子馅为牦牛肉和羊肉,四成肥肉,六成瘦肉,将肉剁碎,加适量的羊板油、水、佐料和葱花搅拌而成。面要和得软硬适度,包子皮不用擀面杖,用两只手捏成。包子的大小和形状如同核桃,顶端有旋涡,显得既整齐又美观。藏式包子的特点是味道香而不腻,肉馅鲜而爽口。吃包子的时候要特别留心,一定要先把包子皮咬破,吸吮包子内的油水,然后再吃。如果初次到藏民家作客,没有吃包子的经验,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油水会四处飞溅,弄得满身都是油,招来主人们的捧腹大笑。 
  酥油是藏族人民必不可少的食品。它是从牛奶和羊奶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酥油的制作方法是将奶汁稍稍加温,然后倒入大桶里,利用其内的一根下端套有圆形木板的木棍使劲儿上下抽打,直至油水分离,表面浮出一层淡黄色的脂肪质时,把它舀出来灌进皮口袋,经过冷却处理后便成酥油。 
  酥油茶藏语叫“加隋玛”,它是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热饮。喝了酥油茶能起抵御寒冷、生津止渴和消除疲劳的作用。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将砖茶或沱茶煮到一定浓度后,倒入一细长的木桶里,放上酥油和食盐,用桶内一根下端带有圆形木板的木棍用力上下抽打,待酥油完全溶入茶水即可。然后,将打好的酥油茶倒入陶质的茶壶内,置于文火之上,随喝随倒。 
  青稞酒藏语称“羌”,是用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此酒制作方法较简单,先将淘净的青稞煮熟,待稍凉后加上酒曲,放进陶罐内,随后将罐封闭好,并用藏毯等覆盖,使罐内青稞升温发酵。数日后开罐加适量清水,然后再封闭一两天即酿成酒。青稞酒和黄酒相似,呈淡黄色,味甘醇微酸。 
  藏族把敬青稞酒作为接待尊朋贵客的一种诚挚的礼节。凡是到藏族朋友家作客,主人都会用青稞酒款待。那时,客人必须双手接过,千万不可推辞,一般必须连喝三碗;还有一种喝一口代替一碗的喝法,这是对酒量小的人的照顾。当主人斟满酒后,客人双手接过酒碗,轻轻呷一口,主人即给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第三次必须一饮而尽,才不为失礼。青稞酒是藏族同胞男女老少酷爱的饮料,无论婚丧嫁娶和节假日都是必不可少的。




斐济人的饮食 
  斐济人长得那么高大、强壮,大概是他们非常注意饮食结构,讲究营养的结果吧! 
  其实不然,斐济人的饮食粗犷而简单,贵在天然。 
  这个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仅4人)的南太平洋岛国,海域辽阔,丛林遍地,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沛,非常适宜动植物的生长。无论是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土里长的,当地人就地取来,烹而食之,谁也不必为生存而操心。 
  这里,群山连绵,丘陵起伏,到处是绿油油的嫩草,草资源非常丰富。 
  家家户户都饲养黄牛,少的十来头,多的上百头,这些牛长期放养在自己的山上。待到母牛临产前,将母牛赶回家中,几乎长年都有哺乳的母牛饲养在家,源源不断地为主人提供“纯天然”的新鲜牛奶,边挤边喝。每人一大碗鲜牛奶加一些苏打饼干,就是斐济人标准的早餐了。与早餐相比,中、晚餐则更加单调,主食全是毛芋或木薯,千篇一律。而且,其做法也是清一色的——将洗净的毛芋、木薯放入锅中加清水煮后,蘸着精盐食用。 
  居住在乡村的土著斐济人吃蔬菜从不种植,而是就地采摘一些野菜供食用。树林里,山坡上,水沟边,溪水中,到处生长着嫩绿的野菜。有叶菜类、块茎类、块根类等,五花八门,据说,可供食用的野菜有百余种,味道鲜美,是真正的“无公害保健蔬菜”。 
  牛、羊肉是斐济人的主要肉食,猪肉较少。牛、羊、猪均为放牧饲养,靠食草长大,肉质极佳。斐济人认为:牲畜的内脏是“装粪便”的,不干净,肺、肠、肚、肝等均不食用而埋掉。“地炉肉”是斐济闻名于世的传统名菜——每逢圣诞、国庆、婚嫁、祭祀等节日,家家户户在住宅旁的空地挖一个一米多深的土坑,到河里拣来拳头大小的卵石,铺于坑底二至三层,接着将一块块新鲜的猪、牛、羊肉加上一些调料,用嫩绿的香蕉叶包裹起来,再装入用椰子叶编织的网兜中(为取出时方便一些)。然后,将网兜放入土坑内的卵石上,其上再铺两层卵石。卵石上放置干柴,点燃后火光熊熊??连续烧3个多小时才停止添柴,让余火焖在坑内过夜。次日晨,坑内的卵石还有些烫手,拿掉卵石,提出一兜兜的“地炉肉”,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凡到斐济的人都要尝一尝这一美味佳肴。 
  水果也是斐济人的主要食物之一。椰子、香蕉、芒果、木瓜、面包果、菠萝、爱情果、菠萝蜜、桔子等数十种水果,漫山遍野到处都有,不论是人工栽培还是野生的均生机勃勃,硕果累累。




意大利面条 
  意大利人是世界上最嗜吃面条的民族。就其面条的形状而言,有通心的、实心的、粗的、细的、长的、短的、条形的、块状的等等,可谓五花八门,各俱特色,并以中空形举世著名。有一种类似我国北方面食中的猫耳朵,却做成各种动物和水果形状,像蝴蝶形、蛇形、鱼形和贝壳形等多种。据说,近年来随着环保热的升温,又派生出形态各异的环保面条,摹拟自然物就是鼓励人们亲近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有位意大利画师曾别出心裁地将百余种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面条在一块地毯上拼成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被当地誉为一绝!就面条的吃法来看,他们没有什么汤面、炒面之类的吃法,无论吃哪种面条,都是煮好后盛在盘子里。再加上蕃茄沙司、奶油沙司或是其他一些肉料和调料,再撒些干酪粉趁热拌着吃。尽管意大利的面条做成五颜六色,但从来不添加任何化学色素。红色和橙色则是添加了蕃茄酱、胡萝卜汁、甜菜油或红辣椒素;绿色是加了蔬菜汁,黄色是加了鸡蛋黄或松花粉、豆粉;最令人称奇的是黑色加的竟是墨鱼汁。就味道而言,也是千奇百怪,有甜的、辣的、酸味的、果味的、奶香的、酒香的,甚至还有微苦的,等等。相比起来,我国的面条就显得单调而原始,还没有进入深层次的文化状态。可许多意大利朋友都认为面条来自中国,是当年玛可·波罗从东方带到意大利的。 
  意大利的面条所以好吃,主要是这里的面粉质量好。面粉是由一种硬小麦加工精制的。粉质细白,拉力特别强。用这种面粉制成的面条,不管是粗细长短,成何形状,煮出来都不会烂糊,更不会成疙瘩,而是面汤清澈、面条滑爽,吃起来很有韧劲。据当地报载,意大利人均消耗面条为世界之最,不仅供应国内,而且大量出口,远销国外。




韩国饮食 
  韩国是以水稻作物为主的国家,传统的饮食一般含有较多的谷物和蔬菜,肉类和脂肪的含量则较少,而且以辣味为其特征。典型韩国餐的主食是一碗饭和一碗汤,饭通常同谷物或豆类一起煮,菜肴少则可以一道肉菜,多则十几道,主要取决于家庭的生活水平,但至少要有一种辣泡菜。 
  秋季,韩国家庭妇女都要泡制冬季辣泡菜,腌制的白菜,贮藏在大瓦罐里埋在地下发酵,以保证冬季食用。冷面是韩国的主要面食,其面粉原料不同,种类繁多,有荞麦冷面、淀粉冷面、玉米冷面、高梁冷面等。每年的正月初四(长寿面)、六月洗头日(洗头面)、初伏末伏(伏面)必须吃冷面。 
  韩国有好多种用发酵的豆科植物制作的调味汁,包括酱油、红辣椒和纯酱油膏,用来给汤等菜肴调味,其他的调味品还包括芝麻油、芝麻籽、大蒜、青葱、青椒、姜、红辣椒粉和黑胡椒等。 
  韩国人往往把生蔬菜加上些调味汁煮着吃,鱼片等则浸在面粉和蛋里,然后煎成金棕色。鱼则整个烤、蒸或在酱油、米酒和调味品制成的卤汁中煮,或者同辣酱一道生吃。人们最喜欢吃的菜是“布尔高基”(烤牛肉),将切好的肉片经过酱油、芝麻油、蒜、青葱和其它调料腌泡后,放在火盆上烤出来,味道特别鲜美。现在用煤气、酒精等新的烤法逐渐增多起来。能够烤食的品种还有牛肉、鹿肉、狗肉、猪肉、鱿鱼等。火锅、狗肉堡、生拌活鱼、生拌牛肉、五谷饭、药膳等均是韩国饮食中的精品。 
  韩国菜的吃法不同于西餐。按传统习惯,各种菜都端到短腿矮桌上,进餐者坐在地面垫子上。如今,西式房屋用的是西式餐桌,韩国传统房屋则用韩式餐桌,每人有自己的饭碗、汤碗,一双筷子和一把调羹。过去,进餐时谈话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但现在受西方影响,已把进餐视为一种社交活动。




各地新年第一餐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主要劳力吃鸡爪,意味“新的一年能抓财”;有希望的后生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吃鸡头,有“能出人头地”之意。爱国诗人屈原的家乡——秭归,春节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吃鸡蛋,叫“石滚蛋”,吃了“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三个煮得很嫩,透过蛋白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湘鄂边界的土家族,春节第一餐,吃几种菜捏合在一起的“坨菜”。因为明朝末年,客王突袭土家,土王率部抵抗,将士来不及将菜一样一样炒了再吃,只好将猪肉、炸土豆、粉条、胡萝卜、白菜一起蒸炒,每人带上几坨。 
  为示纪念,迄今保留吃“坨菜”风俗。湖南大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年糕”,意即“一年更比一年好”;居住在湖南的苗族,春节第一餐吃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蜜,五谷丰收”。 
  江浙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吃由芹菜、韭菜、竹笋组成的春盘,寓意“勤劳长久”,蕴含事事遂意,样样齐备的祝福之意。 
  安徽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每人要咬一口生萝卜,名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延安一带,春节第一餐吃豆腐和枣儿糕,还要把它们和一条木制小鱼一起装进碗里,象征新年有头有尾。 
  广东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在春节这一天,淘出和蒸出足够春节全家吃用三天的饭食,俗称“万年粮”,寓“不愁吃喝”之意。 
  潮州地区,春节第一餐吃用米粉和萝卜末炸成的“腐团”,喝芡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生活甜美,源远流长”之意。梅州地区客家人,春节第一餐吃素,吃用粘米蒸的发糕及用糯米、红糖做成的年糕,俗称“甜板”,厚5~7厘米,直径50~100厘米。做成后切成15厘米左右的四方块,食时蒸、油煎均可。“糕”谐音“高”,有“年年高”之意。表示“生活美好,甜蜜如意”。肇庆一带吃以冬叶裹糯米而蒸制的大粽子,寓生活美好之意;海丰一带吃素食。 
  福建闽南人,春节第一餐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同时家家在厅堂餐桌上,摆一钵“年饭”,上插四季花,俗称“春枝”。漳州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寓“日子越过越红火”。 
  江西鄱阳地区,要吃饺子和鱼,寓“交子”和“年年有鱼”之意。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生、钱币,谁吃到就分别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关中、河南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与面条同煮的饺子,叫“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象征有钱而长寿。 
  我国台湾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吃“长年菜”,这是一种茎叶很长,有苦味的芥菜,有的还在菜里添加细长的粉丝,意即“绵绵不断,长生不老”。 
  海南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只吃素菜,叫“吃斋”,现在斋菜变成了一种美食。 
  北方习俗要在除夕晚上包好饺子,半夜12点过后煮食。因为半夜12点,是12个时辰的“子时”,也是正月初一元旦的开始,“天增岁月人增寿”,劝更岁交子”之意。各地饺子制法与食法不同,四川人喜欢泼辣吃,内蒙古人把饺子放在粉丝汤中一块吃。山东人爱吃素馅饺子,东北人吃老边饺子。 
  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它劝招财进宝”之意。 
  我国许多民族春节有吃年糕的习俗。年糕花样纷呈,北方人习惯做白年糕,塞北做的是黄米糕,江南少数民族吃糯米粑粑,北京人吃桂花、百果年糕,山东人吃红枣年糕,福建、台湾吃红龟糕等。春节吃年糕,寓意“一年更比一年好”。 
  不管吃什么和怎么吃法,都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元宵趣话 
  许多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节日食品,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重阳的蒸糕,春节的饺子等,而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节日食品则叫“元宵”。 
  元宵作为节日食品,盛于唐宋以后,但它的出现,却可追溯到春秋末年。 
  传说楚照王途经长江,看见一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舟人捞起献给照王,煮而食之,瓤红如胭脂,味甜美,左右不能识。遣人问孔子,孔子说是“浮萍果”。当时正是正月十五,以后每逢这一天,楚照王便命人用面仿制此果,煮熟食之,以示纪念。 
  把元宵节令和节日食品名称合而为一,起于唐朝开元年间。当时极精素馔的扬州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家制米圆相饷,即呼为元宵”,算起来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千百年来,元宵又有了多种称呼,如粉果、汤饼、圆子、浮圆子、元宝、团子、汤团等等,不一而足。而现在,北方人多喜欢叫“元宵”,南方人则喜欢叫“汤圆”。 
  北方元宵和南方汤圆除名称上不同外,其制作方法也略有区别。北方元宵都用红米面滚制而成,称“摇元宵”;南方汤圆则都是用糯米制成面团,然后把馅儿包进去做成,称“包元宵”。北方元宵喜用蜂蜜调制馅儿,可以北京老字号宝兰斋糕点铺的“八宝元宵”为代表;南方汤圆的馅儿则品种繁多,各具特色。宁波汤圆在国内外最负盛名,其馅满,软滑,油润;成都著名的“赖汤圆”、“郭汤圆”以精工制作的汤圆心子软包装发售各地,很受人们欢迎;安庆汤圆,则以其汤汁鲜美,备受人们称道;南京、杭州的小汤圆也饮誉全国,且自成一派。全国各地的元宵有甜有咸,有荤有素,既可带汤吃,又可炒、蒸、氽、煎,称得上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




豆腐趣话 
  我国明代伟大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巨著《本草纲目》中说到豆腐:“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同是明代的一位诗人苏平,有一首诗写了豆腐制作过程和外形、滋味:“传得淮南术最佳,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