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山战图-第3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去把张司马找来!”李建成有点心烦意乱对一名亲兵令道。

亲兵答应一声,立刻转身向中军大帐方向奔去。

虽然李建成也曾在蓟县城内设立了情报点,但遭到了罗艺的坚决反对,罗艺绝不允许任何人在幽州窥视自己的一举一动,不仅张铉不行,就是他已经投降的唐也不行。

就在一个月前,罗艺端掉了李建成设在蓟县北卢酒肆的情报点,将十三名探子赶出幽州,同时罗艺派人告诉李建成,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和自己联系,如果不信任自己,那就请收回自己的北平郡王。

无奈之下,李建成只得将河北情报点改设在安阳县,也正是唐军在幽州失去了情报点,而晋文衍决定投降后也没有及时将情报送往太原,同时张铉封锁了一切西去道路,不准任何商贾行人前往并州,这就导致了李建成迟迟无法得知幽州已被攻占的重要情报。

这时,行军司马张公瑾匆匆赶来,躬身行礼道:“参见大都督!”

张公瑾原是罗艺的长史,罗艺决定投降李渊后,便派张公瑾代表自己去长安接受李渊的册封,同时替自己在长安置办北平郡王府,张公瑾颇受李渊的赏识,被封为礼部侍郎,这次李建成东征,特地邀请张公瑾与自己同行,并任命他为自己的行军司马。

李建成问他道:“我想问问公瑾,如果幽州失守,消息传到安阳县需要多少时间?”

张公瑾不知道为什么都督这样问自己,他想了想道:“大约五天左右,我是指没有官方通报,一般是通过行商来传递消息。”

“如果幽州方面刻意封锁了商道呢?”

张公瑾苦笑一声,“如果没有官方传递消息,商道又被封锁,那消息就传不到安阳县,毕竟现在路上不安全,很多人都不愿出门拜亲访友了,像张铉在河间郡击败渤海会,距离涿郡也就两百里,但我们始终一无所知,直到罗寿被俘,我们才知道高烈已全军覆没了。”

说到这,张公瑾小心翼翼问道:“大都督是担心幽州已经失守了吗?”

李建成叹了口气,“我不是一般的担心,到目前为止,幽州那边一点消息都没有,也没有商人来并州,安阳县那边也没有消息传来,我就怀疑幽州是不是已经失守了。”

张公瑾想了想道:“那大都督有没有询问一下太原的商贾,据我所知,很多大商贾都是通过鸽信和幽州分店进行联系,如果幽州出事,或许他们会第一时间知道,一般而言,这些商贾都守口如瓶,如果大都督不去询问,他们也不会说出来。”

李建成这倒没有想到过,他连忙道:“那公瑾一定是知道哪些商贾吧!”

“我知道,主要是关、黄、王三家,他们在幽州的生意都很大,要不我去一趟太原打听消息。”

就在这时,一名士兵飞奔而至,高声道:“启禀大都督,幽州紧急鹰信!”

李建成大喜,“快拿过来!”

士兵将鹰信呈上,李建成迫不及待地打开信看了一遍,信是大将晋文衍送来,说罗艺正率军攻打潞水仓,北海郡的援军已经进入河北,罗艺恳请太原立刻派兵入幽州。

李建成顿时一颗心落下,他将信递给张公瑾,“公瑾怎么看?”

张公瑾看了看鹰信,对李建成道:“晋文衍是罗都督的心腹,如果罗都督率军进攻潞水仓,派他坐镇蓟县很正常,李景向张铉求援也是必然,所以信中说张铉援军已进入河北,我觉得可信,这封鹰信应该没有问题。”

李建成也知道这封信没有问题,之前罗艺已经向他请求过唐军进入幽州,只是当时攻打雁门郡不利,这是第二次求援,可以说河北的形势已经很紧急了。

李建成再没有犹豫,他对张公瑾道:“我这就率军赶去土门关,烦请公瑾会太原再调查一下商贾的消息,若有什么情况,立刻派人来井陉向我送信。”

“卑职明白!”

张公瑾随即告辞而去,赶往太原,李建成则率大军在一个时辰后离开了西故关,向太行山深处挺进。

660。第660章 意外胜利

就在李建成率三万后军进入井陉的同一时刻,一支小规模的隋军出现在太原郡东部的石艾县附近,这支隋军约有三百人,是沈光从他的两千斥候军中挑选出的精锐,由沈光亲自率领,他们从上党郡的滏阳道秘密潜入了并州。

他们日伏夜行,在崇山峻岭之间迅速行军,连樵夫和采药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仅仅用了三天时间,他们便迅速接近了西故关,此时,他们距离西故关还有二十里,藏身在一处人迹罕至的山谷内。

山谷内很安静,士兵们都在抓紧时间睡觉,他们需要养足精神,才能保证后面任务的成功。

山谷口一棵大树上的哨兵忽然发现两个人影向这边奔来,他立刻举起弩箭,瞄准了越跑越近的人影,这时,哨兵认出了为首之人,是他们昨晚派出的探子,但另一人穿着粗布短衣,长得很壮实,像个山野村夫。

哨兵收起弩箭,打了个唿哨,探子向他招招手,指了指山谷,意思自己要去禀报,哨兵随即向山谷射出一支响箭,不多时奔出几名士兵,他们询问几句,随即将探子和村夫带进了山谷。

山谷只有一顶行军小帐,他们轻兵而行,只带了一顶小帐作为指挥决策之用,小帐内,沈光正站在地图前用墨笔勾画路线,他的任务是潜入井陉袭扰唐军粮道,使唐军军粮无法正常供应,他带着士兵虽然不多,但个个战斗力极强,虽然只有三百人,但足以当两千人使用,袭扰唐军粮道应该不在话下。

这时,一名士兵在帐外禀报,“将军,李志回来了。”

李志是一名斥候旅帅,被沈光派去打探敌军大营情况,沈光也正在等他的消息,沈光连忙道:“让他进来!”

片刻,李志走进大帐,单膝跪下行礼,“卑职参见将军!”

“大营那边情况如何?”

“回禀将军,李建成大军今天中午刚进入井陉向东去了,目前大营内存有大约五万石粮食,由王伯当率八千军队严密防守。”

沈光有点奇怪,唐军短短时间内就能将五万石粮食从太原运来井陉吗?这需要何等强大的运力,水运还差不多,难道太原有这么强大的运输力量?

“你有没有查到唐军的粮食是从哪里运来?”

“回禀将军,卑职找到一名住在井陉口附近的樵夫,他很熟悉最近唐军的情况。”

“人在哪里?”沈光急忙问道。

“人已经带来,现就在帐外。”

“速带他来见我。”

斥候出去了,片刻带进来一名年轻的村民,他跪下行礼道:“小民张三郎拜见将军。”

沈光让他起身,笑问道:“你是哪里人?”

“小民是西故关飞云村人,砍柴为生。”

“那你知道西故关的粮食都是从哪里运来的吗?”

樵夫想了想,略有点胆怯道:“应该是从石艾县运来,听说原本是宋金刚的粮食,宋金刚逃走后,粮食没有来得及运走。”

沈光这才恍然,原来是宋金刚的粮食,那就对了,不是从太原运来,想想也不可能这么短时间运来五万石粮食。

他向樵夫招招手,指着地图问道:“进入井陉,除了西故关外,还有别的路吗?”

樵夫走上前,望着地图道:“倒是还有几条小路,但很难走,需要攀岩而行,骡马上不去,东西太多也带不上去。”

沈光大喜,只要有小路,他就可以潜入井陉了。

这时,樵夫看了一眼旅帅李志,又小声道:“刚才这位军爷问我,有没有办法爬上西故关大营上方,当时我说没有,我刚刚想起,其实有一条路可以爬上去,我忘记告诉这位军爷了。”

沈光一怔,西故关大营上方,他心中忽然闪过一个大胆的念头。

。。。。。。。。。

唐军的后勤大营驻扎在西故关外,背靠一座陡峭的大山,山体如刀削,一块方圆数十丈的石壁如镜子般悬在大营上方,这座大山故而叫做玉镜山。

不过石壁上方却是灌木和藤蔓丛生,树林茂密,夜晚,樵夫带着沈光和他队伍从玉镜山另一侧绕到了石壁上方,樵夫指了指前面悬崖,小声对沈光道:“下面就是大营了。”

他又指了指前方树林,“从前面一直走,可以从绕过西故关,进入井陉山道内。”

沈光快步走到悬崖峭壁边上,抓住一根藤蔓,探身向下慢慢望去,整个身体都竖在悬崖峭壁上,包括樵夫在内的所有人都替沈光捏了把冷汗,这样太危险了。

沈光却艺高胆大,丝毫不惧,他看得很清楚,只见石壁下方是一片黑漆漆的营帐,虽然没有一丝灯光,但月光下依旧看得很清楚,四周布满了一圈营栅。

白天他们就观察过了,最里面有几百顶大帐,还有一些巨木达成的屋子,应该都是唐军的粮帐和粮库,外围还有一圈大帐,驻守着士兵,最外围是不断来回巡视的哨兵,可以说防御森严。

但唐军似乎从未想过危险会来自上方,一方面他们或许认为无路可上山,另一方面他们也认为隋军不可能深入西故关来,但今天晚上,偏偏一支最精锐的隋军斥候便出现在他们头顶。

沈光的目标并不是唐军粮营,不过现在他们有机会,那就不妨试一试。

沈光回到树林,取出三只黑色的绳网袋,每个士兵都知道他的意思,每人从自己背囊中取出一团火藻,这原本是一种河中的水藻,是制作灯芯的良材,暴晒干后,又在灯油内浸泡两天,再取出晒干,就变得又轻软又干燥,极易着火,而且很耐烧,每个士兵都带了五十团,压缩在背囊之中。

三百团火藻放入三只绳网袋中,很快便形成了三只大球,沈光笑道:“悬崖下方就是大营,我估算过,就算风吹偏,也还是会落在大营内,咱们试一试,成不成咱们都立刻撤退。”

虽然用火箭也可以有同样效果,但容易暴露他们的人数,用三只火球,唐军也摸不着头脑是怎么回事,

众人将网绳大球推到悬崖边上,一名士兵用火把点燃了三只大球,火苗顿时燃起,迅速蔓延,三名士兵将火球奋力抛下悬崖,众人也不看效果,便迅速跟随沈光向树林深处走去,前往井陉山道。

一名唐军岗哨士兵率先发现三只火球从天而降,他顿时惊得大喊起来,火球先后落在大帐上,其中一只火球网在半空被烧穿,无数团燃烧的火藻被风吹的四散飘落,几十顶大帐都先后被点燃了,大火迅速蔓延,火借风势,烈焰腾空,一团团炽烧的大火如火舌一般卷出,吞噬了大帐内的粮食物资。

唐军主将王伯当在沉睡被士兵推醒,士兵惊恐大喊:“将军,粮营失火了。”

王伯当惊得翻身坐起,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脚奔出帐外,只见内帐火势滔天,整座粮营都被大火吞没了,士兵们大喊大叫,奔跑救火,连军营也被火点燃了,王伯当惊得目瞪口呆,一时不知所措。

这时,士兵们发一声喊,只见一顶燃烧的大帐被风刮起,向王伯当迎面扑来,士兵们急拉着王伯当跑开,大帐正好覆盖中军大帐之中,中军大帐也被大火点燃。

王伯当终于从极度震惊中反应过来,他见大火即将把整个军营吞没,急得大喊:“不要救火了,所有人退出军营。”

士兵们纷纷向大营外撤退,王伯当也骑马逃出了大营,但还是有数百名熟睡中的士兵逃脱不及,被烧死在军营内。

军营外的高地上,数千士兵呆呆地望着熊熊烈火将粮营和军营吞没,所有的粮食、军资和装备都付之一炬,已经出发东征的七万大军该怎么办?

军营上方的巨大石壁上也映照出熊熊火光,将这场大火的信息传递到数十里外,正在下山的三百隋军士兵激动得互相拥抱,无声地庆祝这场意外的胜利。

661。第661章 兵不厌诈

一名哨兵被带到了王伯当面前,他是第一个敲响警钟的哨兵,据说他看到了什么?

“你究竟看到了什么,详详细细说来!”

王伯当目光锐利地注视着哨兵,他心中实在想不通,他的防范极为严密,任何士兵都不准带火种入营,睡觉也不准点灯,就连火头兵做饭是也在西故关做好,然后送到大营来,怎么会着火,而且还是内营着火,让王伯当百思不得其解。

哨兵小声道:“卑职当时看见三团火从空中落下,应该是沿着峭壁落下,其中一个火团还在峭壁上弹了一下,然后散开了,卑职看得很清楚。”

王伯当不由抬头向被火光映红的玉璧山上望去,中间是悬崖峭壁,上面倒是树林密布,可是上面不是无路可走吗?谁又能爬得上去?

“将军,会不会是鬼火?”

一名校尉低声道:“在坟地经常看见一团团的阴火,我们老家叫做鬼火。”

“不可能,那种火点不燃营帐,这一定是有人故意纵火。”

虽然王伯当认定是有人故意纵火,但他着实拿不定纵火者的身份,是隋军斥候,还是当地土著,还是记仇泄愤的唐军士兵,沉思良久,他对一名偏将令道:“多派士兵去四周搜索,查找一切线索,有任何消息,立刻向我报告。”

偏将得令赶去安排了,王伯当望着被大火彻底吞没的粮营,他脸色变得越来越铁青,真不知道自己怎么向世子交代?

。。。。。。。。。

张铉攻打幽州调用了八万精锐隋军,事实上,这八万精锐之军并不仅仅是为了攻打幽州,更多是为了对付东征的唐军,现在不仅仅是八万军队,还有两万名投降的幽州军,这也是一支善战的精锐,只是他们稍微需要整编,不能立刻投入战斗,张铉便将整编之事交给了尉迟恭,同时让他率两万军守涿郡,又让李景和赵亮继续率一万军守潞水仓,张铉则亲率六万大军迎战东征的唐军。

张铉的大营位于博陵郡鲜虞县以北十里处的一片高地上,数百步外便是东去幽州的官道,这里是东征唐军必经之路,斥候已经给张铉传来的确切情报,一共七万唐军东征。

其中前军有三万人,由李渊从弟李叔良率领,先锋五千人由大将张如宾统帅,他们行军速度极快,已经进入博陵郡,最迟今天傍晚左右先锋军将抵达鲜虞县。

大帐内,张铉正和房玄龄以及杜如晦商议作战之策,集中兵力歼灭敌军已是他们的共识,关键是先打土门关,截断李叔良军退路,还是直接攻打李叔良之军,意见还不统一,房玄龄建议先打土门关,不仅截断李叔良的退路,同时也可以截断李建成的后援之军,但杜如晦却主张直接攻打李叔良军,集中兵力歼灭李叔良军队后,再打李建成军,时间上完全来得及。

张铉沉思良久,对房玄龄道:“如果沈光那边得手,会牵制住李建成的军队,李建成的军队恐怕不会出井陉,其实相当于李叔良的军队,屈突通的军队更难打,我就担心土门关久战不下,给了李叔良撤军的机会,所以我也觉得直接打李叔良之军比较好,可以用骑兵截断他们的退路,军师觉得呢?”

房玄龄点点头笑道:“其实两个方案都可以,而且我还有一个妙计,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干掉李叔良的先锋。”

张铉和杜如晦对望一眼,两人忽然明白了房玄龄之计,张铉呵呵笑道:“确实是好计,可以一试!”

。。。。。。。。。

在夜幕即将降临之时,李叔良的先锋,大将张如宾率五千军队抵达了鲜虞县,鲜虞县虽然是博陵郡郡治,但县城并不大,周长不到二十里,人口数万人,张如宾的军队刚到城下,县令赵恩才便迎了出来,他在张如宾马上躬身施礼,“欢迎唐王大军到来,恳请将军慈悲为怀,勿要伤害民众。”

“我们一路过来秋毫无犯,官仓中可有粮食?”张如宾问道。

“只有一千石左右。”

“一千石够了,先准备好,我们明天要带走,另外县城中可有空地驻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