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财色-第5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性等方面增加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双轨制的长期存在,违背了教育规律,不利于高等教育改革,也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为了使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维护教育公平性原则,转变高等学校的培养机制,激励学生奋发学习,立志成才,推进普通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决定积极推进高等学校的并轨改革。

范无病一路走进了张梅的办公室,就发现一群人正坐在老妈的办公室里面讨论这个高校招生并轨改革的问题,几个人争论得比较激烈,连范无病走进来都没有察觉到。

范无病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静静地听了听他们的争论内容,大体上还是从这个收费额度上面来讲的。

对于这种收费额度上的变化,范无病自己是有体验的,因为他当年考上大学的时候,是国家计划内招生,也就是所谓的公费生,由于他当时分数有点儿欠缺,便走了教育口。普通公费生一年的学费是五百元,但是教育上有优惠减半,范无病四年的学费正好是一千元,再加上每个月的生活补贴什么的,可以说上大学期间除了穿衣吃饭等必要的消费,没有花什么钱。

但是范无病的低一届的校友,就赶上了并轨之后的收费了,一年的学费大概就有两千多块,四年下来已经过万了。一年的差别,就要多花这么多的钱,显然很多人是非常不满意的。

办公室里面的这些人在议论,无非也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展开的。

“这会让很多家庭贫困的大学生上不起学,读不起书啊!”有人感触很深地说道。

第三百四十四章 不能承受之重

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因此,学生上学必须缴纳一定比例的培养费。

收费本身不属于招生范围,而是新生入校以后的事,但由于收费标准是影响考生填报志愿的一个因素,因此需要在招生时向考生明确收费办法和收费标准。收费标准的确定,由中央及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标准,同时按不同情况确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杂费标准。学费和杂费收取标准和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直接管理学校的中央部门在考虑群众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确定。

收费标准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实际培养费用,又要考虑到学生家庭的承受能力。各地、各校、各专业的收费标准可以不同。对学校而言,收费标准的确定还要考虑到并轨前收取学杂费的总量,按国家有关规定合理确定收费标准。

目前,培养一名大学生,全国平均一年的培养费约一万元左右,有的专业要多一些,有的专业少一些,不同地区也有所不同。并轨后收取的学费,平均每人每年约两千五百元左右,平均为培养费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因此,大学的培养费实际上绝大部分仍是由国家负担的,而不是只靠收取学费。

不过即使在教育部内部,对这个并轨决定也是存有疑虑的,比如说此时就有人提到,“招生并轨后对所有学生都收取培养费会不会造成贫困学生失学?”

范无病倒是觉得,这话简直就是多次一问。

以他对当时社会普通人群的收入标准的了解,普通城市普通人群的收入,一年下来也就是四千元左右,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需要除去的一些必要的日常生活开销,剩下来的就很微薄了,假使是双职工家庭,夫妻双方都有稳定工作,而且效益稳定,那么在没有大事发生以及没有其他生活负担的前提下,供养一个大学生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现在这个阶段还有很多家庭是单职工家庭,而且家中子女并不止一人,那么这样的家庭要供养一个大学生就非常困难了,一般而言不举债是不可能的。

更不用说,有很多农村家庭出身的学生在高考之后,家中很难凑出这么一份儿学费的。

在以前双轨制招生的时候,一些生活困难的学生原来可公费上大学,一年只需要象征性地交纳少许费用,但是招生并轨之后,所交的学杂费自然会比原来高很多,这样会在生活上造成很大的困难,以至于很多学生虽然考上了重点高校,却因为高额的学费而无法入学,这样的事情在后来是屡屡发生的,并非像官方所说的那样,只会产生一点点的微小影响。

不过也有人对此表达了不同的意见,“话也不能这么说。你们的着眼点主要是放在那些少数的考取高分的贫困生,这些人毕竟是少数。但是对于大多数生活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并不可能也考取高分,在双轨制条件下,考试成绩没有达到公费生分数线,但达到了调节性计划的录取分数线,他们要么因为交不起高昂的费用而上不起大学,要么勉强入学造成家庭生活的更加困难,因为双轨制不可能对贫困的自费学生进行相应经济方面的保护。招生并轨之后,一方面原来意义上的自费生所交的学杂费要减少许多,另一方面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可以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这方面的积极意义也是要看到的。”

国家确实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说设立国家专项奖学金,由新生自愿申请,享受这种奖学金的学生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并以签订合同的形式予以明确,毕业时按合同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基础学科、边远地区或某些艰苦行业工作若干年,期满后允许流动。

或者设立单位专项奖学金。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设立用人单位专项奖学金,由新生自愿申请,享受这种奖学金的学生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毕业时按合同到设立奖学金的单位工作若干年,期满后允许流动。

再或者设立贷学金,家庭经济困难而又没有申请专项奖学金的学生,可申请贷学金。领取贷学金的学生毕业后应按期归还贷款及其利息,如果到国家指定的单位或地区工作,可减免其还贷。

但是这些措施都是有其缺陷的,一般而言,现下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很差,开始的几年内不允许流动,正是积累工作经验的时候,一旦过了几年的熟练期之后,应该在各单位发挥重要作用了,结果一个个都跳槽走人了,因此后来很多单位都不愿意签订这些合同,因为不合算,自己不仅要担负这些学生的培养费用,而且还成了他们的训练工厂,最后该干活儿,却跑了,搁在谁身上也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

至于设立贷学金的问题,最后也是弄了个不尴不尬的,贷学金放在美国是可行的,放在中国就比较困难了。中国并非信用社会,对于银行而言,承担这种贷款本来就是低收益的,再加上很多学生毕业之后不去积极还贷,银行也找不到这些人,最后变成了死账,因此贷学金成了高风险项目,自然没有银行愿意承接这种项目。

范无病尤其记得,在并轨之后的几年之内,高校为了收取高额学费,不断地进行扩招,招生规模较以前扩大了不止十倍。在就业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的前提下,漫无目的地发展高等教育,实际上是对学生的极端不负责任。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还不如职业高中毕业出来的一些学生,这就造成了在一个时期之内,对高级技师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对硕士生或者博士生的需求。

众人在那里高谈阔论了一阵子,终于有人看见范无病了。

“哟,张司长,你家无病来了——”立刻有人笑着说道。

范无病现在的名头儿太大了,张梅的这些同事们都知道张司长有一个神通广大的儿子,名字倒是跟海灯法师的俗家姓名一个模样儿。

众人跟范无病打了招呼,就各自回自己办公室去了,人家范总亲自跑过来找老妈,肯定是有事儿要说的,他们自然也不能够留在这里碍事儿,在办公室里混日子的人,这点儿眼力还是有的,否则早就被赶回家去抱孩子了。

张梅把众人送走,关上了门,然后有些奇怪地问范无病,“你怎么突然跑过来了?”

“朱老板可能会过这儿来看看,提前过来给你打个招呼。”范无病对老妈说道。

“朱老板要过来,你怎么先知道了?还有,你什么时候又跑过来了?”张梅心里面纳闷儿,范无病这阵子应该是在上海那边儿的学校里面的。

范无病挠了挠头,倒是不知道该怎么跟老妈解释一下最近的事情,关于邪教的事情,最好还是别说了,于是就说最近朱老板这边儿弄了很多地皮,正在找自己帮忙搞开发。

“打电话不行吗?干嘛非要跑到这边儿来?你们公司不是有视频网络吗?还有那个什么光缆不是已经铺设到全国各大城市了吗?现在你大三都快上完了,不能终日浑浑噩噩吧?”张梅很是不满地提了一大堆问题。

“有些事情,很难说清楚的,毕竟你儿子跟别人不太一样。”范无病有些苦恼地回答道。

张梅点了点头,她倒是也没有期望范无病跟其他大学生一样,在学校里面埋头学习,等到毕业了找一个稳定的工作然后按部就班地过日子。

范无病的发展过程,早就不在父母能够掌握之中了,她一直督促着范无病上学,也不过就是试图让他显得跟普通人没有太大的差别而已,毕竟太脱离群体的话,很容易被人当做怪胎来看待的,虽然现在范无病在众人的眼里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怪胎了。

“高考要并轨了,你有什么看法?”张梅问道。

范无病笑道,“高考并轨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教育部的部长,也不是高教司的司长,更不是上面那些大佬,我管好我的企业,没事儿赚点儿钱就行了,何必管那些是非?”

“你的意思,显然是不看好了——”张梅知道儿子的脾气,他这么一胡扯乱扯,就等于是表示对此事的不认同了。

“中国教育的问题不在高考的制度上,而是在经济发展本身。”范无病对老妈说道。

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还是要靠花钱来解决的,假如国家经济已经富足到了可以随便拿点儿钱就够教育投入的话,那么也就没有必要改来改去了,反之,只要教育制度还在不断地改革,就说明国家经济远远没有发展起来。

第三百四十五章 搞搞突袭

虽然说是高考招生有变化,但是张梅这边儿的变动也不小,随着高考招生的指挥部乱转一气,从初高中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有一些政策上的调整。

最近几年以来,高考移民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

高考移民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现象。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考生众多,且各地区之间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实行各省、市、自治区分别进行评卷和划定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政策。

部分考生在家长的运作之下,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及录取率的高低,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到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考。

大体而言,高考移民的移入地区分为三类,一是京、沪等经济水平高而高考录取分数线低的直辖市,二是海南、安徽等经济水平低且高考录取分数线也低的东部省份,三是海拔高、经济和教育水平低而高考录取分数线更低的西部地区,包括西北和西南省区。

高考移民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主要就是目前高考录取制度中存在的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而巨大的录取分数差距的存在,则成为高考移民的巨大推动力。

为了保护基础教育底子薄弱地区人们更好接受教育,缩小与其他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国家在考试制度上为了照顾落后地区考生,采取了不同地域不同制度对待的政策。外地考生来移民地就等于挤占了当地考生的名额,也剥夺了一部分人的机会,一个名额的占去就改变了另一个人的命运,无疑剥夺了那些落后地区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高考移民的背后是一场利益夺取,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成为腐败产生的温床。办理有关证件、证明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不是不了解国家有关规定,而是明知故犯,其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

这对移入地考生权益的损害不言而喻,移民考生本身的命运同样令人关注。大多数情况下,高考移民都是考生家长费尽心机安排的。一些家长不惜拐弯抹角找关系、走后门,大把花钱买户口、开证明,帮孩子移民,而孩子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即使移民成功,孩子侥幸被高校录取,也一样会因为弄虚作假而缺乏自信,人生蒙上阴影。

“最近我们正在考虑调整学籍管理制度,准备从根源上把这个问题给解决掉。”张梅倒是满怀信心地对范无病说了自己的想法。

这个时期的中小学学籍管理,实际上是比较松散的,所以才会出现非常普遍的高考移民现象,在操作过程中,只要联系好学校就行,学籍卡可以随便修改,至于户政方面更是简单,只要找到关系花到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事实上,只要入学之后稍微低调一些,就不会出什么问题,毕竟学校招办之类也是需要打点到的地方,各个环节走到位,轻松入学不是问题。

一般而言,中部省区的高考成绩偏高,但是省内高校资源很少,而直辖市以及西部省区的高考成绩偏低,录取分数线偏低,但是高校资源丰富,之间的分数差距可能超过了两百分之多。

在高考当中,一分的差距可能就差了几十个人,这种大幅度的分数差距自然是对参加高考的考生造成了极大的诱惑,只要是有门路有能力的考生家长,都会考虑走这一条路。

“这种事情,你最好别参与。”范无病对老妈张梅建议道,“你这边儿一动手,就是断了多少人的财路和生路,从上到下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恨死你。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儿,不做为好。至于说高考移民现象的存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也不是完善一下学籍管理制度就能够改变的,就算是你们的制度再严格,只要操作的一方是人,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事情。”

“你这话我不爱听——”张梅立刻摇头道,“有困难有危险就不干工作了?没有这样的说法。当初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多少人明知必死还要前仆后继,图的是什么啊?做人当然要懂得趋吉避凶,可是也不能面对社会丑恶现象就退避三舍,那是不对的!”

范无病也不甘示弱对说道,“要我说,这种分数差距本身就有问题!中国幅员辽阔,教育差距也比较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是把高考的分数拉开,让教育底子薄弱地区的相比教育发达地区差的学生上大学,就可以解决缩小教育差距的问题了呢?在我看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在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这样一种依靠封闭的政策缩小差距的做法,真的是个非常笨的办法,况且这也无法缩小教育质量上的差距。你就知道教育发达地区山东的大学身毕业后,就一定会到山东工作?你就能保证青海的大学生毕业后不会到河南工作?这对于考生个人而言或许有作用,但是对于各地方而言,实在是毫无意义!”

事实上也诚如范无病所言,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往往将上大学的机会看作是跳出穷山沟的机会,这个跟古时候的科举考试实际上是同一种制度,寒窗十年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只要考上了大学,就可以跟过去的贫穷老家说白白了,至于说愿意回到家乡做贡献的人不是没有,但是绝对不会多,这也是实情。

尤其是在计划经济逐渐取消,市场经济开始进入主导地位之后,人才的流动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