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三国-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事已临近尾声,各路报捷的大军是络绎不绝,根据不完全统计,此役共歼敌三万余人,其中被俘者就占了一半,司马望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去,五万大军,折损超过半数,这一役,司马望已经是元气大伤,蜀军大获全胜。

刘胤的围点打援计划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暂留一座陈仓不打,诱使司马望大军前来救援,这一战,可谓是完全能左右关中战局的一战,这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之后,整个关中的局势焕然一新,为刘胤下一步兵取长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且失去了援兵之后,陈仓已经是孤城一座,这必将对守军的军心士气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蜀军此刻再回过头来取陈仓,相对而言,就容易了许多。

五丈原这边在清理战场,傅著也已经从斜谷返了回来,卢逊看到傅著回来,不禁暗暗有些失望,想必傅著也未能打得赢荀恺,但他看到傅著身后几名士兵推推搡搡着的一人之时,卢逊不禁呆住了,这不就是魏国护军将军荀恺吗,敢情他被傅著给生擒活捉了。

傅著这一仗打得可以说是轻松无比,五千骑兵对阵三千步卒,地形上正好是刚出斜峪关口的那个喇叭口地形,两机是高耸笔直的山崖,中间是平坦的河谷平原,这样的地形对于骑兵冲击而言简直就是天造地设。

其实对于荀恺而言,输得是冤枉透顶,如果不是他追卢逊追得太急,在斜谷之中可以凭险据守,徐缓而退,并不会十分地惧怕蜀军的骑兵。但眼看着卢逊就要逃出斜谷,荀恺又岂能容他如此逃走,率军是急追不舍,与傅著所率的骑兵在斜谷谷口不期而遇。

荀恺的消息自然没有卢逊那样闭塞,但也仅仅知道蜀军已经进入到了陇西而已,斜谷这段路目前还掌控在魏军的手中,前有雄关陈仓,后有重镇长安,荀恺丝毫没有起意在这儿能撞到蜀军的骑兵。

如果论行军打仗的水平,智谋的高下,荀恺的能力自然也比傅著高出不少,但兵种之间的差距,却不是单凭智谋就可以弥补的,这场遭遇战,来得太突然了,根本就没有给荀恺任何一点的心理准备。

而且蜀军骑兵的攻击力之强悍,更是出乎荀恺的打算,不仅是快得出奇,马背上的骑手,还可以齐刷刷地射出箭来,轻而易举地就突破了魏军的防线,而防线一旦告破,接下来三千魏军就都成为了人家的待宰羔羊。

骑兵对阵步兵,几乎是一场碾压似的胜利,而且斜谷口的特殊地理位置,就连魏军逃生的机会都不曾留下,两边的峭壁根本就无法攀登,而在平坦的河谷之中,两条腿跑得过战马的四腿吗?

虎骑右营只发动了一轮的冲击,就完全将荀恺的军队给打残了,弓骑兵毫不留情地破坏了魏军整体防线,直接将整个的魏军防线如打筛子一样给打穿了,年轻气盛的傅著肆意地冲杀着,失去了战斗力的魏军被迫地选择了投降。

荀恺也无可奈何地做了傅著的俘虏,从蜀军发起攻击到被俘,仅仅才过去了一柱香的时间,这样的惨败让荀恺是措手不及,连一点的思想准备都没有。

傅著押着魏军众俘兵,得胜而还,直把卢逊看得目瞪口呆,令他畏之如虎的荀恺此刻竟如羔羊一般,被傅著手到擒来。

第413章荀恺

荀恺被带到刘胤面前的时候,这才看到满山遍野的蜀军,他顿时意识到了传闻中占领了陇西的蜀军已经是攻到了五丈原,而且看到了无数和他一样做了俘虏的魏兵魏将,敢情吃了败仗的不止他荀恺一个人,整个关中的魏军似乎也遭遇到了惨败。

荀恺简直就是郁闷到了极点了,一路追杀卢逊眼看就要得手,结果半路上杀出一个巨无霸来,那蜀军的骑兵也太过凶悍了,就算步骑之间有些差距,但也不至于差得如此离谱,一个照面的工夫,他的三千人马就被人家给打穿了。

荀恺不禁是莫名惊诧,什么时候蜀军骑兵变得如此厉害了,战斗力恐怕比魏国成建制的骑兵也要强上不止一倍。

“启禀大将军,末将交令,全歼斜谷魏军三千人,生擒魏将荀恺。”傅著很是兴奋地向刘胤复命道,现在他指挥虎骑营打仗,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刘胤含笑着点点头,当初带傅著前往阴平道时,他还是一个青涩的少年,经过这两年历次大战的洗礼,傅著成长的很快,隐然已有名将的风范。

“你就是荀恺?”刘胤的目光注视到了傅著身后被押解而来的的一员敌将,此人面白如玉,约摸二十六七岁的样子,虽然双手被紧缚着,但神情之间却是倔强倨傲的,紧抿着苍白的嘴唇,一声不吭。

“废话少说,要杀便杀,要剐便剐!”听到刘胤询问,荀恺冷哼了一声,傲然地道,一付视死如归的模样。

傅募见他如此无礼,不禁大怒,喝道:“一个败军之将,你神气什么?镇北大将军面前,岂容得你猖狂?”

“镇北大将军?”荀恺不禁为之一怔,现在刘胤的大名早已在魏军之中传遍了,荀恺也早已是如雷贯耳闻名已久,只是想不到刘胤竟然也是如此地年轻,竟与自己的年纪相仿,他用一种难以置信的眼光打量着刘胤,道:“你就是刘胤?”

“大胆!大将军的名讳,也是你可以提及的?”傅募怒色不减,大声喝斥道。

刘胤轻轻挥手示意傅募退下,面带微笑地冲着荀恺道:“怎么,这也需要质疑吗?在下正是刘胤,如假包换。”

荀恺恢复了淡漠的表情,平淡地道:“是与不是,与某而言,并无意义。某今日失手遭擒,唯求速死,今有一事相求,肯请刘大将军可恩准。”

“何事但讲无妨。”

“某无他愿,但求刘大将军可以赐下一把快刀,让荀恺死的痛快一些。”荀恺凛然地道。

刘胤道:“荀护军也姓荀,不知和建安朝时的名臣荀彧荀文若是何关系?”

荀恺微微一怔,他不清楚刘胤此时提及荀彧的名字是什么意思,不过他依然还是很恭敬地道:“正是在下的曾祖父。”

刘胤微微一笑道:“我的军中,最不缺的就是快刀,削铁如泥,切金断玉,斩你区区一颗人头不过是轻而易举之事。不过我很好奇,不知荀护军到了九泉之下,面对令曾祖,将何以应答?就说是为了曹魏的江山社稷效忠死节吗?”

荀恺的脸色陡然一变,当年荀彧可是曹操手下数一数二的谋臣,为曹魏的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但同时荀彧也是一位汉室王朝的坚定拥护者,起初他追随曹操,认为曹操可以匡扶汉室,重整朝纲,但到了最后,荀彧也终于是看清了曹操名托汉相,实为汉贼的真实面目,为了阻止曹操的谋篡之心,荀彧竭力地反对曹操受九锡封魏公,为曹操所厌恶和疏远。后来曹操赐下食盒,荀彧打开后发现里面空无一物,他是何等聪明之人,已知曹操动了杀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荀彧最终服毒自尽。

曹操被称之这一代奸雄,那绝不是后人乱叫的,荀彧的功劳,在整个曹氏集团内也是无人可出其右的,这是这样一位功绩彪柄的名相,只因被曹操忌恨,最终饮恨而终,曹操的用人之道便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鉴于荀氏是颖川大族,曹操在逼死荀彧之后也不敢灭其宗族,只能是极尽安抚,荀恺的祖辈和父辈倒也继续能在朝中担任要职,到了荀恺这一辈,倒也不例外。只是荀彧之死,给后辈儿孙们也留下了深刻的阴影,成为他们永远也不愿意提及的伤痛。

刘胤的话无疑深深地刺痛了荀恺的内心,那不堪回首的往事似乎又浮现在了眼前,荀恺的眼神,很快地黯淡了下去。

要知道,刘胤可是读过心理学的,最善于察言观色,很显然,这句话击中了荀恺的要害,于是他趁热打铁地道:“荀家世代皆为汉臣,令曾祖文若公更是功劳盖天,可结局却上无比地凄凉。令曾祖一生以汉臣自居,与谋逆天下的曹贼誓力争,而今天荀护军却以曹魏死臣自居,愿意为杀害文若公的曹魏势力效愚忠慷然赴死,我真不知令曾祖在九泉之下看到你如此,做何感想?”

荀恺也算是曹魏乃至西晋朝时数得上号的名将,历史上的荀恺,曾官至侍中、镇军大将军,所以刘胤不可能干脆将其斩杀,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礼,希望可以用荀彧之死打动荀恺,让他可以弃暗投明。

荀恺沉默半天,慢慢地品味刘胤的话,倒也是感慨万千,刘胤说的没错,荀彧至死也是以汉臣自居的,倒是他们这些不肖子孙,违背了荀彧的祖训,屈从于权势,不得不当上曹魏的走狗,为之卖命,甚至以荀恺的个性,到了生死关头,都不曾皱下眉头。

现在想想刘胤的话,荀恺都觉得自己愚蠢之极,傻到居然要为曹魏去殉国,真是愧对先人之灵。

荀恺单膝跪地,拱手道:“刘大将军字字金玉,恺幡然而悟,荀家世为汉臣,今恺也愿归顺大汉,为匡扶汉室尽忠效力,恳请刘大将军许之。”

刘胤双手相扶,呵呵一笑道:“今得子举,我如虎添翼也。”

第414章各行其事

五丈原之战的结果,很快地就传到了陈仓城。

听到司马望战败的消息,这让满怀希望的陈仓守军如一盆凉水浇头,从头至脚给灌了一个透心凉。

陈仓城虽然坚固无比,但任何坚固的城池如果失去援兵的话,那就将变成一座死城,迟早难逃破城的命运。

陈仓城目前只有一万守军,而围困它的蜀军却有着好几倍的兵力,谁都清楚,依靠城垣的坚固,短时间的坚守是没有任何问题,但一旦失去了援军,陈仓城就再也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士气只会低落下去,最终只有一个覆灭的结果。

当然诸葛亮北伐之时,陈仓之战进行地十分惨烈,诸葛亮的人马连续地强攻了二十余天,给守军带来了极大的伤亡代价,如果不是魏军援兵及时赶到的话,陈仓城很可能就会失守,尽管如此,负了极重伤的守将郝昭还是于战后不久染病去世,可以说当年的陈仓之战惨烈无比。

此次刘胤进攻陈仓,可是比诸葛亮聪明的多,采用了围城打援的方法,在魏军援兵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伏,一举打掉了司马望的援兵,让魏军再也没有能力救援陈仓,

王浑表情冷峻,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便命人召回苏愉,共商大事。

现在摆在陈仓守军面前的,似乎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继续坚守或者是弃城突围。

王浑比较倾向于死守,既然司马望将整个陈仓的防御交给了他,他就断没有弃城而逃的打算,尽管已经是没有了援兵,陈仓城丝毫看不到任何的希望,但王浑矢志不移,欲与陈仓共存亡。

苏愉则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之下,死守陈仓毫无意义,援兵被截断,等于是将陈仓城陷入死地之中,就算再多几日的坚守,最终也只不过多耗上几天而已。

所以苏愉认为,趁着五丈原之战刚刚结束,蜀军的主力还没有回师陈仓,这无疑是给魏军守兵最后的机会,一旦被蜀军重兵围困起来,魏军再想逃出去,机会便不再来。

同王浑不一样,苏愉此次是以参军的身份被派驻陈仓,协助王浑守城,在他看来,这将是一次改变自己前途命运的一战,所以苏愉踌躇满志,决心要打出一个漂亮仗来,让魏国的同僚们也看看,幕僚人员也是可以打好仗的。

但一切的前提条件上则是要建立在陈仓不失,自己生命安全有充足保障的情形之下,一旦陈仓有失守的可能,苏愉没有半点与敌同存亡的信念,他现在一心就是想着如何要突围出去。

听得王浑视死如归地表决心,苏愉的脸色很难看,他重重地咳了一声,道:“王将军,死守陈仓并无意义,现在司马都督的人马在五丈原为刘胤所击破,短时间之内是无法再次向陈仓派出援兵的,敌强我弱,如果不寻机突围的话,很可能会遭到全军覆灭的命运,孰轻孰重,相信王将军定会斟酌的。”

王浑轻蔑地瞥了一眼苏愉,心底里暗暗地冷笑一声,文人就是文人,真贪生怕死之辈。王浑傲然地道:“某奉司马都督之命镇守陈仓,人在,陈仓便在,就算是战至最后一人,某也绝不会后退半步!”

苏愉脸色陡然一变,要知道,无论是品阶还是统兵的数量,苏愉都在王浑之上,但此次协防陈仓,司马望却没有调整主从关系,虽然苏愉地品阶在上,但陈仓的主将却依然是王浑。

这无疑让苏愉是暗暗地腹诽不已,但却是无可奈何,毕竟司马望的决定暂时是不容更改的,他也只得接受这样的安排。

从表面上来看,魏军阵营是一团和气,在抵御蜀军轮番的进攻面前,不管是先驻陈仓的守军还是后来协防的魏军,大家同仇敌忾,万众一心,誓死将陈仓城守卫。

不过这先来后到的之间,总是有一定的裂缝,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裂缝并未有什么发展,但现在情况突变,魏军阵营之中的裂缝则变得越来越大,已经到了不可弥合的状态。

“非是苏某怕死,但苏某总得为这陈仓城内一万多人的士兵负责,他们都是有着父母妻儿亲人家人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就是愚人所为,陈仓已无久守的希望,司马都督已经是退兵长安,相比于陈仓,长安才是关中真正的中枢要害,那儿才更需要兵马守御,如果将陈仓的一万守军增援长安的话,司马都督必然大喜。苏某认为,还是应当突围才是。”

现在苏愉和王浑各执己见,王浑坚持要守城,苏愉坚持要突围,无论是谁,都无法说服于谁,几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最后,两人决定分兵,各行其事,由王浑率领原先驻守陈仓的三千人继续守城,而苏愉则率他此前带来的七千人进行突围。

这样的结果显然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一个结果,王浑原本就对增援面来的苏愉抱有一种敌视的态度,在他的内心深处,以他目前的三千人马,就足以守住陈仓了,再派七千人来,简直就是画蛇添足,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此刻苏愉执意地要率军突围,王浑便答应了他的要求,各率本部人马各行其事,也正好了了王浑的心事。

“这家伙,来就不该来!”王浑暗暗地骂道。

分兵行事,这也是苏愉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做为陈仓守军的主将,王浑应该是拥有着最高决定权,苏愉还真没有奢求王浑可以答应他的要求,率全军突围,那么退而求其次,就是自己率本部的人马突围,这样苏愉还是可以接受的。在他看来,这无疑也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了,各行其事,各走各路,互不干涉。

“匹夫,在陈仓城内等死吧!”苏愉也是暗骂了一声,旋即苏愉是立刻点起他麾下的七千人马,打开城门,向陈仓城外冲杀而去,试图从蜀军的重重围困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第415章突围

陈仓一面临水,三面险要,这样的地势,就注定了围困陈仓不可能如铁桶一般,事实上,蜀军的围困也确实是比较松散,许多的空隙更象是有意无意地留出来的,这就让苏愉的突围变得很轻松。

苏愉将突破点选在了陈仓的东北方向,这个位置苏愉事先进行了观察,发现这里是蜀军阳安营和永安营的接合部,两个营之前的联结看起来很松散,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空隙。

同耿直赤胆的王浑不同,苏愉是那种心思聪慧机敏灵智之人,更多的在明哲保身之上,五丈原之战的失败,让苏愉感到陈仓已经是守不住了,既然守不住,那么再呆在陈仓就是无谓的牺牲,乘着蜀军还未对陈仓形成合围,捉住机会,才可能会逃出生天。苏愉甚至都懒得理会固执的王浑,简直就是愚不可及。现在死守陈仓已经没有任何的意义,蜀军在五丈原大胜之后,进攻的矛头自然会指向长安,长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