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三国-第4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治理之下,邪马台日益强大,吞并周围三十余国,俨然为倭国之中首屈一指的大国。卑弥呼曾派使者前来中原,求见魏帝,魏帝赐其亲魏倭国之紫绶金印一枚,并赏赐其若干财物。邪马台国之南有一国名曰狗奴国,素与邪马台国不睦,战端不休,卑弥呼曾求助于魏帝,但魏国也是鞭长莫及,仅以檄文相助。卑弥呼死后,其女台与继位,仍如今邪马台国女王。”

刘胤奇道:“这卑弥呼一生未嫁,为何会有女儿?”

严询道:“台与是卑弥呼从族中过继面来的女儿,不过有传言说此女乃是卑弥呼**后宫所生,为彰人耳目,卑弥呼才多年未曾出宫与外人相见。雍王此时问及倭国之事,莫非有渡海相征之意?”

刘胤没有回答,却是反问道:“严将军久镇带方,熟知倭国之事,以你之见,这倭国征得征不得?”

严询一时半会也摸不清刘胤的真正意图,乃道:“素末将直言,跨海而战,消耗颇具,而倭国乃蛮荒之地,物产匮乏,就算征讨获胜,也是得不偿失的。”

刘胤哈哈一笑,道:“经济帐肯定是不划算的,但除了经济帐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笔帐,关乎他子孙后辈的帐,却不是可以拿金钱就能衡量的。”

严询很是好奇,心里猜测着刘胤所说的这笔更重要的帐是什么,但刘胤没说,他也没有胆量来询问,不过在他看来,贫瘠而荒芜的倭国,完全没有征讨的必要,跨海作战不比陆路,所需要的战船和粮草补给都是相当地惊人的,如果征伐所付出的代价远高于所得的,那还不如不去征讨。

但刘胤的心思,又那里是他所能体会到的,固然从现在人的眼光之中去看,和蛮荒之地没有什么不同的倭国根本就不值得汉军劳师动众,兴兵讨伐。但数千年来中原王朝一直抱有如此成见,今岁不征,明年不战,让倭国一步步地走向强大,到后来成了尾大不掉之势,等发现倭国成为心腹之患的时候,再想去征讨它,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元蒙帝国对倭国的两次征伐,成为了最终的绝唱,强悍如蒙古人都无法征服倭国,到了后来的明清帝国,则逐渐沦为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一小小的岛国,成为华夏民族最后的隐痛。

机缘巧合之下,刘胤站在了距离倭国最近的地方,几百里之外,就是那个岛国了,这一点,那怕当初刘胤出兵辽西的时候,都未曾想到。

是继续前进,跨海征进,还是见好就收,回师中原,此刻刘胤的内心,还是很纠结的,退则功成身退,进则前途未卜,毕竟在现有的条件之下,打一场海战,对刘胤而言,是一件风险奇高的事。

海战不比陆战,陆战只要有充足的粮草和完善的后勤被给,那怕是跨越万里的征程,都不会让人担忧。

海战也不比水战,同样是使用战船,但水战所进行的区域,一般是内陆的江河湖泊,没有什么太大的风浪,而海上则不同,无风三尺浪,一般普通的船只,是无法胜任渡海任务的。而海上的狂风巨浪,更是非常可怕之事,如果渡海之时遭遇狂风巨浪的话,再多的人马再多的船,也是于事无补的,只能是葬身大海。

不过刘胤却没有半点退缩的意思,他重生而来,本就是为了消弭中华民族的苦难而来,五胡如今已经被践踏在了他的脚下,随着拓跋鲜卑和慕容鲜卑的覆灭,祸乱中华长达数个世纪的五胡乱华被消除在了萌芽状态。

消除五胡乱华,是刘胤的近期目标,真正想来消弭华夏民族的苦难,却是一件非常之事,能不能起到作用,刘胤尚不得而知,不过刘胤既然已经站到了这里,那便断然没有后退和畏惧的念头。

尽管跨海作战对于刘胤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毕竟这十几年来,刘胤一直打得就是陆战,海战的经验上,刘胤完全是一片空白,但所有的这些,都不能令刘胤畏缩,没有经验,那就从摸索之中去寻找,现在刘胤不缺的就是斗志与决心,再大的困难,他也可以克服。

第1279章征倭准备

征倭很快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虽然有些将领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但刘胤还是力排众议,坚持征倭。

但跨海作战不同于陆上作战,首先是船,三韩和倭国虽然有着往来,但所使用的船只都比较小,根本无法用做战船,汉军想要征倭,首先必须要解决的就是战船的问题。

对马海峡虽然并不太宽,但气候复杂多变,洋流变幻莫测,平静时,水波不兴,风平浪静,而一旦有变,则是狂风大作,巨浪滔天,或者是大雾迷漫,乱流激荡。

普通的小船渡河,其实就是全凭运气,气候条件好的时候,便可以顺利地横渡,而一旦遇到台风和恶劣天气,那只有听天由命了。

不过在长期的渡海的过程之中,往来于两岸之间的那些商旅还是能摸索出一些经验来,相对来说,冬季常刮大风,而夏秋常有台风,只有春天的三、四月,气候比较稳定,是渡海的最佳时期。

现在已经是深秋了,距离明年的适渡期也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从时间上来讲,还是相当地紧迫的。

刘胤立刻下令从幽州和青州一带召集造船的工匠,前往三韩釜山港。

按照船的水平来讲,季汉肯定是不如吴国的,不过青州和幽州一带临海,常有渔民下海捕鱼,打造的这些渔船,却是非常适合在海里航行的。

江船和海船的建造,还是有着不同的方法,象东吴建造的那种高达五层的大型楼船,在海上根本就无法使用,一阵大风吹来,立马就倾覆了。海船一般都是底宽舷低帆高,这样才可以在海上航行无阻。

这次从青州召集来的造船工匠,都没有走陆路,直接就从青州胶东成山上船,横渡黄海,直抵三韩。从海路走,至少要比走陆路节省三分之二的时间,同时也证明了现在的造船水平,完全可以适应渡海作战的需求。

三韩地区多山,有着大片的原始森林,这显然为造船提供了便利,限于交通运输的不便,古代造船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优中选优,三韩和辽东气候条件相近,树种也大体相同,松树、柏树、榆树、杉树样样不缺,这也为造船提供了便利。

人多自然是好办事,刘胤目前麾下有着汉军的十余万人马,有着夫余国的军队五万人,有高句丽的降军五万人,再加上随时可以调动的三韩民夫,劳动力那是绝对富裕的,整整一个冬天进山伐木,堆集在釜山港口上的木材简直就要一座小山还雄伟。

而从幽州青州调集来的数千工匠,更是昼夜不停地打造船只,按刘胤的要求,此次建造的船只为大中小三等,大船宽有三丈,长达十余丈,可以用来运输马匹和大型的器械,中等战船宽约一丈,长五六丈,小型战船宽七尺,长三四丈,皆是用来载兵的。

总体数量上,刘胤并没有要求多多益善,而是根据需求发建造,按刘胤的要求,一次渡海,只需能载万人即可,象大型战船一次可载三五百人,中型战船可载百十人,小型战船可载五六十人。所以大型战船的只建了十余艘,中型战船和小型战船各分别建造了五十艘和八十艘,这些战船基本上就能满足汉军的渡海所需了。

比战船更重要的是后勤补给,跨海作战,对后勤补给的要求之高,是前所未有的。本身远征倭国,就已经是创造了后勤补给最长距离的记录,而且横渡对马海峡,对后勤运输而言就如同是瓶颈一般,试想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的大军渡海登陆之后,所有粮草辎重补给都将需要通过对马海峡来进行,如果赶上风平浪静的季节还好点,可是一旦战争拖延下去,进入到了台风多发的季节,再想要通过对马海峡来运输物资的话,将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首先要进行的前提条件,所以在打造战船的同时,刘胤将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筹措粮草物资,保证后勤供应上来。

有着朝廷的全力支持,从冀州并州青州幽州调拨的粮草和物资源源不断地向着三韩地区涌去。夫余国这次不光派兵五万随同刘胤出征,而且还资助了大量的粮草和物资。刘胤在乐浪郡和带方郡以及三韩地区也募集到了不少的粮草,经过一个冬天的筹备,运送到前线的粮草物资已经可以满足所有大军半年的度支了。

随着寒冬的过去,肆虐了一个冬天的海风终于减弱了,汉军出征倭国的最后准备事宜已经是接近了尾声,在釜山港口,已经打造完成的战船也已经是陆续地下水,初具海军规模。

由于刘胤的步骑军以及高句丽军夫余军基本上都是旱鸭子,把这些陆军训练成水军的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所以刘胤也就没有在这方面去费力气,而是从青州招募到了上千渔民来充当水手。

这些渔民都有很丰富的出海经验,就算是汉军打造的战船要比他们平时所使用的渔船略大一些,但其原理都是大同小异的,经过一个冬天的操练,这些新募来的水手已经可以熟练地操纵汉军各个型号的战船了。

这些战船其实都属于登陆型运输船,只需要将汉军步骑兵运送到对面倭国的九州岛进行登陆即可,根本就无需进行海战,这无形之中也就降低了水军的训练要求。这些水军只要掌握好如何来操控船只,其余的事基本上就与他们无关了。

这次登陆作战的军队,事先也进行了筛选,毕竟海上风浪较大,那些晕船的士兵将不会出现在第一轮攻击波中。

第一攻击梯队都是尽可能挑选熟悉水性的士兵,完全可以胜任水陆两栖的攻击任务,第一波攻击要抢占滩头阵地,为续地部队提供登陆的通道,所以是最为汉军之中最为精锐的步兵来担任的。

第1280章抢滩登陆

不管是海战还是水战,都是刘胤的弱项,驰骋疆场十几年,刘胤打的全部都陆战,偶尔为数不多的水战也不过是渡河渡江作战,再宽的江河,从东岸也能望到西岸,基本上是一览无余的。

可这一次的渡海作战,完全是在苍茫的大海上进行作战,不管是刘胤,还是汉军的诸多将领,那怕是吴国的降将,都称得上是平生的第一次,那怕是孙子兵法吴起兵法之中,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去寻。

刘胤任命严询为伐倭都督,孙秀为副都督。为了指挥水军作战,刘胤特意地把孙秀从洛阳调来,毕竟孙秀曾经在东吴指挥过水师,对水军战法还是有着丰富的经验的,用他来给严询做副手,可以更好地指挥战船渡海。

孙秀归降季汉之后,挂着伏波将军印信却是闲居洛阳,基本上无事可做,孙秀他也清楚,象他们这般的降将,基本上不会再有掌兵的机会了,挂一份闲职,拿一份傣禄,颐养天年,直到终老,也许就是他们最后的归宿了。

但孙秀没想到,他居然还有被起用之时,接到刘胤征倭副都督的任命之后,孙秀热情重燃,他很快地赶到了三韩,与刘胤的大军汇合,整个冬季的水军操练,全部是由孙秀来指挥的。

至于严询担任征倭都督一职,则是刘胤看重了严询的统帅能力和对三韩及倭国地理熟知的缘故,纵观整个的汉军将领之中,征倭都督一职,也是非严询莫属了。

第一拨的攻击梯队,是刘胤精心麟选出来的,其中汉人士兵占据了六成,高句丽和夫余人则是占据了四成的比例。

说起高句丽,前者在白崖山之战中兵败投降的高句丽王子高斯由做了俘虏,但刘胤并没有杀他,只是将他软禁起来。后来高句丽王美川王被鲜卑人所杀之后,刘胤将高斯由传到釜山,问他愿不愿意戴罪立功。

高斯由迫不及待地同意了,那种被软禁的日子,他简直就是受够了。

刘胤从汉军之中挑选了六千人,从高句丽人和扶余人之中,挑选了四千人,组成了特混编队,担任第一轮攻击兵团。

季汉兴国四年三月,征倭大军在都督严询,副都督孙秀的率领之下,从釜山港扬帆启航,踏上了东渡征程。

其时海面上风平浪静,征倭大军经过两天的航行,终于抵达了倭国九州岛外海。

九州岛这个时候的名称叫做筑紫岛,邪马台国在女王卑弥呼统治之时,一度强盛,崛起于筑紫岛的东北部,后来不断地扩张,兼并了三四十个小国,成为筑紫岛北部最为强大的王国。

不过在筑紫岛的南部,一国为狗奴国,素来与邪马台国不和,狗奴国兼并南部二十余国,与邪马台国形成了南北对立之局面。自从卑弥呼死了之后,邪马台国的扩张势头也得到了遏制,在紫筑岛,双方处于一种均势之中。

不过这种均势却很快被打破了,汉军平定三韩之后,在釜山大建战船,准备东渡伐倭的消息,也很快地传入了倭国,立刻是引起了诸国的震动。

刘胤在釜山大建战船原本就是动静很大,很难瞒人,所以刘胤也没有刻意地封锁消息,顺其自然。这样的消息,传到了倭国之后,很难不让人不关注。

这时候邪马台的女王是卑弥呼的女儿台与在位,台与女王听到消息之后,十分地震怒,在她看来,卑弥呼女王曾两次向中原王朝进贡称臣,被魏国皇帝亲赐金印紫绶,邪马台国对中原王朝的态度极为恭顺,却不知何故,这回中原王朝却兴兵准备讨伐,让台与女王气愤不已,这些中原王朝的人,也委实太过分了。

其实台与女王并不清楚,当年敕封卑弥呼的魏国朝廷早已是烟消云散,就连继承魏国衣钵的晋国,也已经被灭掉了,现在的中原王朝,早已是改朝换代了,台与女王不明就理,还以为是中原王朝背信弃义,东渡来攻了。

愤怒归愤怒,但为了对伉汉军,台与女王下令征召其附属国的军队,一齐赶往与三韩相邻的筑紫岛西部,对汉军可能登陆的地点,进行构筑坚固的防线,以阻挡汉军的登陆。

台与女王除了积极地备战之外,也还有心思与南面的狗奴国修好罢战,以谋求共同来抵御外敌的入侵。

此中的利害狗奴国自然是不可能不知晓的,如果被汉军攻破邪马台国,那么狗奴国的命运就会沦为和邪马台国一样了,唇忘齿寒,不得不让狗奴国国王多井心怀疑虑,于是狗奴国也就与邪马台国暂时地停战了,并且派兵到自己国境的西部地区,做进一步地防御。

其实筑紫岛虽然四面环海,但也只有一些比较平缓的沙滩可以供汉军登陆,其余的地段,大部分都是悬崖绝避,根本无法攀登,所以真正需要防守的地段并不太多。

汉军的进攻自然选择在了距离釜山港最近的一处沙滩上,严询在旗舰上瞧得分明,倭人果然在这一处沙滩上建立起了一段长墙,准备以此为防御工事,以阻挡汉军抢滩登陆。

严询晒然一笑,倭人想得也太简单了,要知道此次他带来的特混编队,堪称是精锐之中的精锐,战力非凡,绝不是邪马台或者是狗奴国的力量所能抗衡的。

汉军的战船就停泊在外海,他们无法再往前了,毕竟汉军的战船有大船和中小船只之分,大型的战船很容易地搁浅,想要发起进攻,就必须是要乘坐小船或者是徒步涉水,向驻守在海岸线上的倭国军队发起攻击。

想要在海滩上立足,就必须要站立起来一个纵深很大的滩头阵地,这样的话,汉军的后续部队就可以不断地涌上筑紫岛,形成兵力上的优势。所以现在他们的任务,并不是急于攻破倭人的防御阵地,而是要完全抢滩登陆,建立一个可攻可守的滩头阵地。

第1281章抢滩登陆(续)

严询和孙秀分工明确,孙秀负责指挥渡海的船只,而严询则负责指挥登陆作战。

登陆作战最大的难度就是整个海滩完全是一片开阔地,倭人可以躲藏在石墙的后面,利用弓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